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危险识别及现场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马玉镇 朱斯陶 +6 位作者 潘俊锋 高永涛 张修峰 姜福兴 刘金海 王冰 陈洋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89-2603,共15页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技术施工中工作面覆岩主控致灾层位难以准确辨识的难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地面水力压裂工业试验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微震监测、现场调研等方法,揭示了煤矿厚硬覆岩运动诱发矿震和冲击地压的动力灾害机理,分析了基于载荷三带理论的厚硬覆岩分区运动特征与诱发动力灾害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基于关键层运动状态的矿震能量预测模型与采场等效附加应力估算模型,提出了基于K-means聚类算法和肘部法则的煤矿覆岩主控致灾层位识别技术方法,确定了现场压裂施工层位并进行工业试验,根据现场微震监测数据及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效果验证,得到结论如下: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致冲关键层及矿震关键层均为距离煤层66 m的安定组关键层R9,其初次破断运动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为7.23 MPa,初次破断运动释放矿震能量理论值为6.08×105 J,致灾危险性较强;震−冲关键层压裂后,矿震能量理论值降幅94%,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理论值降幅76%,工作面上方5×10^(3)J大能量微震事件出现明显上移趋势,上移量约为15 m;10^(3)J及以上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下降,由60.39%降至17.89%,最大微震事件能量由6.65×10^(5)J降至9.75×10^(3)J;10^(2)J及以下能级微震事件频次占比显著上升,由39.61%增至82.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水力压裂 冲击地压 矿震 覆岩主控致灾层位 识别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地面水力压裂防冲机理及效果评价方法 被引量:2
2
作者 马玉镇 高永涛 +8 位作者 朱斯陶 潘俊锋 夏开文 张修峰 姜福兴 刘金海 王冰 陈洋 闫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390-4405,共16页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防冲机理不明、防冲效果评价方法缺失问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水力压裂施工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颗粒流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地面水力压裂后采场覆岩结构与厚硬关键层运动形式及过程调控机制,... 针对煤矿地面水力压裂防冲机理不明、防冲效果评价方法缺失问题,以孟村煤矿401102工作面水力压裂施工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颗粒流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地面水力压裂后采场覆岩结构与厚硬关键层运动形式及过程调控机制,分析了实施地面水力压裂后厚硬关键层运动形式及过程变化诱发动载荷扰动影响特征与覆岩结构变化对采掘空间静载积聚程度影响特征,揭示了煤矿地面水力压裂防冲机理,提出了煤矿地面水力压裂防冲效果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应用,结论如下:地面水力压裂施工将完整的厚硬岩层沿主压裂缝破断为多个压裂岩段,厚硬岩层运动形式及过程被调控为回转或滑移运动,其运动产生的矿震能量及采场等效附加扰动应力降低,此外采场覆岩结构的调控导致采场静载积聚程度发生变化,超前支承压力水平降低,冲击危险区范围减小;与采场静载相比,地面水力压裂措施调控动载效果更为显著,通过理论计算,401102工作面压裂后覆岩运动附加等效采场扰动应力为1.72 MPa,走向支承压力峰值为42.26 MPa,冲击危险区影响范围为12 m,比未采取压裂措施相比分别降低了76.0%、8.5%、47.8%;压裂颗粒流数值模型中,压裂主裂隙为上覆岩层结构发育提供了路径,加速了压裂层位附近裂隙发育延展,促使压裂岩段发生回转或滑移运动,采场最终覆岩裂隙发育高度增加30 m,各测点走向支承压力峰值平均降低5.16 MPa;计算401102工作面防冲效果评价参数W=0.62,综合评定压裂防冲效果为优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水力压裂 冲击地压 颗粒流模拟 坚硬顶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煤矿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类型、发生机理及防治 被引量:53
3
作者 朱斯陶 姜福兴 +6 位作者 刘金海 马玉镇 孟祥军 张修峰 姜亦武 曲效成 王保齐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67-3677,共11页
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是近年我国深部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的冲击地压类型,其释放能量和破坏性远大于常见的局部冲击地压。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对我国煤矿3起典型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事故的工程特征和冲击显现... 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是近年我国深部煤矿开采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新的冲击地压类型,其释放能量和破坏性远大于常见的局部冲击地压。采用现场调查、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方法,对我国煤矿3起典型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事故的工程特征和冲击显现特征进行分析,将当前我国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分为孤岛工作面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大巷煤柱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和底煤整体滑移失稳型冲击地压3类。分别建立了3类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的力学模型,提出了3类整体失稳型冲击危险的评估方法和防治对策,揭示了3类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其中孤岛工作面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的发生机理为孤岛工作面上覆岩层自重和两侧采空区转移载荷叠加形成的总应力超过了孤岛工作面整体承载能力时,孤岛工作面中部弹性整体失稳破坏诱发冲击地压灾害;底煤整体滑移失稳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为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超过底煤发生冲击和滑移的临界应力时,底煤冲击和滑移同时发生,形成底煤整体滑移失稳型冲击地压;大巷煤柱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为大巷煤柱在自重应力、构造应力和巷道开挖、卸压转移应力等叠加作用下应力高度集中,当应力集中程度超过煤柱整体承载能力时,煤柱中部弹性核发生整体失稳冲击,导致煤柱两侧大巷均发生严重冲击破坏。由于我国深部矿井开采条件复杂,实际生产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具有隐蔽性的整体失稳型冲击类型,因此在现场冲击地压防治工作中,需要加强对这些隐蔽性整体失稳型冲击风险的判识和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失稳型冲击地压 孤岛工作面 底煤 大巷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