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力输送带钢绳芯故障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3
1
作者 马牧燕 沈冰夏 冷俊敏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6期62-65,共4页
对矿用强力输送带内部钢绳芯出现接头伸长和锈蚀等问题,提出采用基于虚拟仪器的机器视觉方法,建立一套强力输送带钢绳芯故障检测系统,完成钢绳芯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故障判别和对接头长度测量、锈蚀面积测量等。建立实现钢绳芯故障... 对矿用强力输送带内部钢绳芯出现接头伸长和锈蚀等问题,提出采用基于虚拟仪器的机器视觉方法,建立一套强力输送带钢绳芯故障检测系统,完成钢绳芯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故障判别和对接头长度测量、锈蚀面积测量等。建立实现钢绳芯故障图像自动分类BP神经网络,并提出一种自适应调节学习速率算法;利用机器视觉对复杂精细目标进行准确、迅速识别和测量,对钢绳芯接头长度和锈蚀面积进行了实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系统可以迅速、准确地判断出钢绳芯接头拉伸和锈蚀故障,为煤矿运输生产提供安全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力输送带 虚拟仪器 机器视觉 故障检测 故障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TLAB的正交幅度调制系统仿真 被引量:2
2
作者 马牧燕 冷俊敏 左秀峰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1-24,共4页
随着无线通信频带资源日趋紧张,研究和设计自适应信道调制技术体制是建立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正交幅度调制技术(QAM)是一种功率和带宽相对高效的信道调制技术,因此在自适应信道调制技术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利用MATLAB6.5/Si... 随着无线通信频带资源日趋紧张,研究和设计自适应信道调制技术体制是建立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之一。正交幅度调制技术(QAM)是一种功率和带宽相对高效的信道调制技术,因此在自适应信道调制技术中得到了较多应用。利用MATLAB6.5/Simulink4.0对QAM调制系统进行仿真,在信噪比变化条件下,得到不同进制QAM系统的错误率,为自适应调制方式选择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实际应用和科学合理地设计正交幅度调制系统,提供了便捷、高效、直观的仿真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幅度调制系统 MATLAB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电机车位置自动跟踪显示系统的研究
3
作者 马牧燕 曹国清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18-21,共4页
提出了利用KT6型矿井无线电漏泄通信系统兼容传输连续式车位信号的实用方案。对传输中信道复用方式、数字基带信号速率、信道被复用后的模、数通信间相互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关键词 煤矿 电机车 位置 自动跟踪 显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DM光传输系统中非线性效应的研究与仿真
4
作者 冷俊敏 刘刚 马牧燕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8-83,共6页
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中,在自相位调制、交叉相位调制、色散等非线性效应的作用下,系统的传输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利用分步傅里叶法求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使用MATLAB进行2路、4路和8路等光脉冲信号在单模光纤信道中的传输时域与频域进行... 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中,在自相位调制、交叉相位调制、色散等非线性效应的作用下,系统的传输性能受到严重影响。利用分步傅里叶法求解非线性薛定谔方程,使用MATLAB进行2路、4路和8路等光脉冲信号在单模光纤信道中的传输时域与频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自相位调制、尤其是交叉相位调制等非线性效应不仅使信号幅值衰减,而且频谱展宽,造成信道间串扰;并且随着复用信号数的增加,频域间这种现象更显著,影响了系统的传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分复用 非线性效应 自相位调制 交叉相位调制 分步傅里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井漏泄数字通信系统再生中继的研究
5
作者 马牧燕 曹国清 +2 位作者 钱建生 徐钊 马玉环 《煤矿自动化》 1994年第2期4-6,共3页
矿井漏泄数字通信系统再生中继的研究马牧燕,曹国清,钱建生,徐钊,马玉环(中国矿业大学)1引言矿井漏泄无线电通信系统是国家“七五”计划重点科技项目之一、并通过国家鉴定。矿井漏泄无线电通信系统已被公认为是比较先进的矿井移... 矿井漏泄数字通信系统再生中继的研究马牧燕,曹国清,钱建生,徐钊,马玉环(中国矿业大学)1引言矿井漏泄无线电通信系统是国家“七五”计划重点科技项目之一、并通过国家鉴定。矿井漏泄无线电通信系统已被公认为是比较先进的矿井移动通信系统。在电机车运输监视系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通信 无线通信 漏泄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6μm激光辐照碲镉汞红外探测器热损伤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栗兴良 牛春晖 +2 位作者 马牧燕 吕勇 耿蕊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20,共5页
研究了Hg Cd Te红外探测器的结构以及材料特性,阐述了激光损伤Hg Cd Te红外探测器的机理,建立了Hg Cd Te红外探测器三维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10.6μm CO2激光辐照Hg Cd Te探测器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并通过参考已有文献的... 研究了Hg Cd Te红外探测器的结构以及材料特性,阐述了激光损伤Hg Cd Te红外探测器的机理,建立了Hg Cd Te红外探测器三维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法,对10.6μm CO2激光辐照Hg Cd Te探测器的温度变化情况进行了仿真,并通过参考已有文献的实验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当Hg Cd Te探测器受到峰值功率密度为5×107 W/cm2的单脉冲激光辐照时,Hg Cd Te晶体的Hg离子开始析出,探测器性能降低,并不可恢复;当激光峰值功率为108 W/cm2,探测器Hg Cd Te晶体开始出现熔融现象,此时激光能量密度为1 J/cm2;当激光峰值功率为2×108 W/cm2时,铟柱达到熔融温度,探测器会出现铟柱脱落现象,被彻底损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GCDTE 红外探测器 单脉冲激光 激光损伤 有限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综合传输网光接收机特性分析与研究
7
作者 丁恩杰 武增 马牧燕 《煤矿自动化》 2000年第4期14-17,共4页
应用FET模型和多种调谐网络 ,以统一的方式研究了调谐光接收机前端的特性 ,提出了多种调谐网络通用的计算公式 ,用以计算谐振频率、信噪比、传输函数。并针对串联谐振型光接收机特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矿井 网络 煤矿 综合传输网 光接收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脉冲激光损伤CCD探测器的有限元仿真 被引量:10
8
作者 栗兴良 牛春晖 +1 位作者 马牧燕 吕勇 《激光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0-733,共4页
为了研究激光对CCD探测器的损伤效应,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激光损伤CCD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阐述了激光辐照CCD探测器的损伤机理,设计了激光辐照CCD探测器热效应的仿真模型,针对波长为532nm的高功率激光辐照硅基CCD探测器而产... 为了研究激光对CCD探测器的损伤效应,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进行了激光损伤CCD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阐述了激光辐照CCD探测器的损伤机理,设计了激光辐照CCD探测器热效应的仿真模型,针对波长为532nm的高功率激光辐照硅基CCD探测器而产生的热效应,利用有限元法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CCD探测器受到532nm激光辐照时硅电极的温度曲线以及硅电极损伤时间阈值,并相应计算出损伤CCD探测器所需要的激光能量阈值为220m J/cm2左右。结果表明,损伤阈值随着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当多脉冲毫秒激光辐照CCD探测器,在一个脉冲结束、下一个脉冲到来之前,探测器温度恢复到环境温度。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对单脉冲激光辐照CCD探测器时产生的热损伤效应进行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物理 CCD探测器 有限元法 损伤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红外量子点薄膜荧光探测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罗星星 耿蕊 +1 位作者 陈青山 马牧燕 《激光杂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12,共4页
胶质红外量子点尺寸调谐灵活、光学性能优异,但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形态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极易受限,因此本文研究其稳定可靠的应用形态,建立实验系统,对胶质PbS量子点制成荧光薄膜后的出射荧光强度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激发光垂直入... 胶质红外量子点尺寸调谐灵活、光学性能优异,但在有机溶剂中的分散形态使其在实际应用中极易受限,因此本文研究其稳定可靠的应用形态,建立实验系统,对胶质PbS量子点制成荧光薄膜后的出射荧光强度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激发光垂直入射薄膜样品时,其反射荧光大于透射荧光,且反射、透射荧光均在激发光轴线方向达到最强,向偏离轴线两侧逐渐减弱;同时,荧光强度随激发光强的增大而增大,增加幅度与探测角度有关,在入射光轴方向最大,逐渐向两侧减小,至偏离轴线±40°后基本不变;上述规律对不同浓度和分布的量子点薄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量子点 薄膜 红外 荧光探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Resonance Field of One-Dimensional Heisenberg Antiferromagnet KCuF3
10
作者 史庆藩 吕震 +2 位作者 马牧燕 马超 李粮生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4期986-989,共4页
The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the in-plane angular change of the antiferromagnetic resonance (AFMR) field of KCuF3 is systematically measured at frequencies ranging from 3.8 to 10.6 GHz at 4.2K. The effect of inequiva... The frequency dependence of the in-plane angular change of the antiferromagnetic resonance (AFMR) field of KCuF3 is systematically measured at frequencies ranging from 3.8 to 10.6 GHz at 4.2K. The effect of inequivalent g-tensors is found to gradually diminish with decreasing the frequency, and completely vanish when the frequency is decreased to the lower-frequency branch of C-band, while the effect of the effective anisotropy field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with decreasing the frequency. The calculated AFMR field Hres based on the eight-sublattice model proposed by Yamada and Kato [J. Phys. Soc. Jpn. 63 (1994)289]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SYMMETRIC EXCHANGE INTERACTION INEQUIVALENT G-TENSORS WEAKFERROMAGNETISM LOW-TEMPERATURES BEHAVI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