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黄芪提取过程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 被引量:10
1
作者 刘黎锋 梁洁 +3 位作者 马晋芳 李莎莎 肖雪 葛发欢 《江西中医药》 2016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建立黄芪提取过程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近红外光谱(NIR)校正模型,探讨NIR快速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方法。方法:采用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波长选择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对黄芪提取液的光谱图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进行... 目的:建立黄芪提取过程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近红外光谱(NIR)校正模型,探讨NIR快速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方法。方法:采用多种光谱预处理方法、波长选择方法结合偏最小二乘法对黄芪提取液的光谱图与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进行关联拟合,并通过交互检验标准偏差(SECV)、校正标准偏差(SEC)和决定系数(R^2)及优选校正模型。结果:建立的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NIR校正模型的预测能力较好。结论:NIR技术可以用于预测黄芪提取过程中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芪王浆养血口服液 黄芪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 近红外光谱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测定板蓝根中抗病毒化学物质组的含量 被引量:2
2
作者 肖雪 马晋芳 罗国安 《江西中医药》 2018年第11期67-69,共3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板蓝根中抗病毒化学物质组成分-尿苷、腺苷、鸟苷和(R,S)-告依春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比较不同产地板蓝根药材中抗病毒化学物质组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4.60mm×250mm,5μ...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板蓝根中抗病毒化学物质组成分-尿苷、腺苷、鸟苷和(R,S)-告依春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比较不同产地板蓝根药材中抗病毒化学物质组成分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Phenomenex C18柱(4.60mm×250mm,5μm);流动相0.1%甲酸水(A)-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25℃。结果:尿苷、腺苷、鸟苷和(R,S)-告依春含量测定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416~441.6μg/mL、4.848~484.8μg/mL、4.928~492.8μg/mL、3.356~353.6μg/mL,R^2≥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64%、98.85%、98.94%和100.10%,RSD分别为0.75%、1.31%、1.06%和0.55%。结论:建立了测定板蓝根中抗病毒化学物质组成分-尿苷、腺苷、鸟苷和(R,S)-告依春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该法准确、可靠,可用于板蓝根的质量控制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蓝根 化学物质组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鼻窦炎口服液中正己烷萃取物
3
作者 刘明颖 马晋芳 +1 位作者 罗国安 葛发欢 《江西中医药》 2013年第11期62-64,共3页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鼻窦炎口服液中正己烷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NIST2008质谱库进行检索,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初步共鉴定了5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94%以上。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鼻窦炎口服液中正己烷萃取物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NIST2008质谱库进行检索,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初步共鉴定了56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94%以上。结论:本方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适用于鼻窦炎口服液中挥发油成分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口服液 正己烷萃取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S质量比对铁硫氧化细菌菌群浸铀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4
作者 马晋芳 李乾 +3 位作者 孙静 杨雨 李广悦 史文革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22-28,共7页
为了探明能源基质中Fe/S质量比对铁硫氧化细菌菌群浸铀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了不同Fe/S质量比作用下铁硫氧化细菌菌群浸铀过程中的浸出液变化、钝化层表面特性及微生物群落动态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当Fe/S质量比为5∶0.5、5∶... 为了探明能源基质中Fe/S质量比对铁硫氧化细菌菌群浸铀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了不同Fe/S质量比作用下铁硫氧化细菌菌群浸铀过程中的浸出液变化、钝化层表面特性及微生物群落动态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当Fe/S质量比为5∶0.5、5∶1和5∶5时,铀浸出率均达到90%以上,而在Fe/S质量比为5∶0和5∶10,铀浸出率降低,分别为45.92%和36.96%;添加一定硫粉后(Fe/S质量比为5∶0.5、5∶1和5∶5),可降低体系酸度,降低矿物表面钝化物的产生,增加钝化物的孔隙度,但是添加量过高致使矿石表面形成多硫聚合物而降低A.ferrooxidans的活性,不利于铀的浸出。当Fe/S质量比为5∶0.5、5∶1和5∶5时,浸矿前期A.thiooxidans A01浓度较高,有利于降低体系的pH,创造良好的浸铀条件;在浸矿后期,A.ferrooxidans ATCC 23270浓度逐渐升高,在浸铀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硫质量比 铁硫氧化细菌 生物浸出 浸铀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钢结构焊接施工的监理要点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晋芳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0年第11期36-37,共2页
阐述了钢结构工程的特点和应用,介绍了钢结构工程焊接施工的特点,分析了钢结构焊接施工的监理要点。
关键词 钢结构 焊接 监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电视媒体在网络环境下的转型与发展 被引量:3
6
作者 马晋芳 《中国传媒科技》 2016年第10期59-60,共2页
在网络和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出现之后,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当前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幼,大多都已经接受与适应了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对于如电视这类的传统媒体,却越来越不感兴趣,这使得传统媒体陷入了一种... 在网络和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出现之后,传统媒体的生存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当前的人们,不论男女老幼,大多都已经接受与适应了网络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而对于如电视这类的传统媒体,却越来越不感兴趣,这使得传统媒体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虽然不能被网络新媒体完全取代,但是受众数量又在不断地减少、影响力不断地降低。针对这样的情况,传统媒体必须要在网络环境下做出调整、转型,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不被时代和市场所淘汰。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实际工作与学习经验,以传统电视媒体为例,首先简单分析了网络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与调整,然后主要就传统媒体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实现有效的转型与发展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电视媒体 网络环境 冲击与挑战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疏主成分分析特征选择算法的山楂叶产地判别模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梁小娟 王娅妮 +4 位作者 马晋芳 孙鹏 郭拓 严诗楷 肖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7-314,共8页
为实现山楂叶产地的快速判别,提出一种基于稀疏主成分分析特征选择(SPCAFS)与支持向量机(SVM)建模的定性分析方法。采用近红外积分球漫反射光谱法采集6个产地共41批山楂叶123份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经数据预处理后,通过SPCAFS对代表性特... 为实现山楂叶产地的快速判别,提出一种基于稀疏主成分分析特征选择(SPCAFS)与支持向量机(SVM)建模的定性分析方法。采用近红外积分球漫反射光谱法采集6个产地共41批山楂叶123份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图,经数据预处理后,通过SPCAFS对代表性特征波段进行选择,并采用SVM建立山楂叶近红外产地判别模型。模型与连续投影(SPA),正则化自表示(RSR)和稀疏子空间聚类(SSC)3种特征选择算法进行对比,以准确率、精确度和灵敏度作为评价标准,评估所提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显示,SPCAFS的特征波段数相比于全波长建模从1500减少到21,预测结果的准确率和精确度分别从78%、76%提升至97%、100%。同时,相比于SPA、RSR、SSC算法,准确率分别提升了6%、3%、3%,精确度分别提升了13%、10%、5%,模型的预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基于SPCAFS的SVM判别模型可实现山楂叶南北产地的快速判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特征选择 山楂叶 产地判别 稀疏主成分分析特征选择算法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磁成形技术的金属材料焊接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马晋芳 《世界有色金属》 2020年第21期4-5,共2页
随着我国金属焊接技术的发展,我国对于金属焊接的方式研究也变得越发深入,电磁成型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金属焊接手段,能够对不同的金属进行有效且紧密的焊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之中的新焊接技术,本文将对基于电磁成型技术的... 随着我国金属焊接技术的发展,我国对于金属焊接的方式研究也变得越发深入,电磁成型技术是一种高科技的金属焊接手段,能够对不同的金属进行有效且紧密的焊接,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之中的新焊接技术,本文将对基于电磁成型技术的金属材料的焊接方法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磁成型技术 金属材料焊接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纳米化Al-Zn-Mg合金的耐电化学腐蚀性能研究
9
作者 马晋芳 《建材技术与应用》 2011年第4期3-4,13,共3页
采用电化学腐蚀方法,对表面机械研磨A l-Zn-Mg合金表面的纳米晶结构层进行耐腐蚀性能研究,观测样品的腐蚀形貌并进行了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纳米化后的A l-Zn-Mg合金在HC 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表面纳米晶结构层的形... 采用电化学腐蚀方法,对表面机械研磨A l-Zn-Mg合金表面的纳米晶结构层进行耐腐蚀性能研究,观测样品的腐蚀形貌并进行了能谱分析。结果表明表面纳米化后的A l-Zn-Mg合金在HC 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能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表面纳米晶结构层的形成使晶界体积比显著增加,和C l-离子穿透钝化膜的作用使得电化学反应速度加快,导致纳米晶结构材料的腐蚀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纳米化 纳米晶层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扩展的自表示学习波段选择算法在近红外光谱回归建模中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拓 梁小娟 +3 位作者 马晋芳 袁凯 葛发欢 肖环贤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14-1220,共7页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扩展的自表示学习(SOP-SRL)波段选择与偏最小二乘(PLS)建模的定量模型分析方法,以安胎丸指标含量阿魏酸、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为研究对象,通过SOP-SRL选取代表性波段,采用PLS建立近红外光谱回归模型,并与相关系数法(CC...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扩展的自表示学习(SOP-SRL)波段选择与偏最小二乘(PLS)建模的定量模型分析方法,以安胎丸指标含量阿魏酸、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为研究对象,通过SOP-SRL选取代表性波段,采用PLS建立近红外光谱回归模型,并与相关系数法(CC)、正则化自表示学习算法(RSR)和稀疏子空间聚类法(SSC)3种波段选择算法的建模结果进行对比,以校正决定系数(R_(c)^(2))、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V)、预测决定系数(R_(p)^(2))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评价标准,对回归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SOP-SRL在3种数据集上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建模波段从全波长的800分别减少到70、67、87;RMSEP分别从0.0801、6.3495、0.7425下降到0.0653、3.6208、0.4073,分别下降了18%、43%、45%;相应的R_(p)^(2)分别从0.9119、0.8794、0.9158提高到0.9388、0.9526、0.9701,分别提高了3%、8%、6%。结果表明,经SOP-SRL波长选择后模型的预测能力相比于其他几种算法得到显著提升,基于SOP-SRL的PLS模型可以实现安胎丸指标含量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波段选择 可扩展的自表示学习方法(SOP-SRL) 偏最小二乘法(PLS) 指标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部加权偏最小二乘的近红外光谱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力文 郭拓 +2 位作者 马晋芳 史庆龙 肖环贤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54-1259,共6页
针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分析对象非线性现象突出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计算方法——局部加权偏最小二乘法(LWPLS)。以安胎丸为研究对象,采用LWPLS算法进行其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并比较偏最小二乘法(PLS)与LWPLS两种算法建立定... 针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中分析对象非线性现象突出的情况,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型计算方法——局部加权偏最小二乘法(LWPLS)。以安胎丸为研究对象,采用LWPLS算法进行其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建立,并比较偏最小二乘法(PLS)与LWPLS两种算法建立定量模型的精度。结果测得两种算法建立的校正模型中,阿魏酸的模型相关系数(R2)分别为0.7855、0.9719,预测误差均方根(RMSEP)分别为0.1266、0.0438,相对预测误差(RE)分别为12.66%、9.18%;洋川芎内酯A的R2分别为0.8864、0.9649,RMSEP分别为0.1148、0.0771,RE分别为14.01%、7.81%,显示LWPLS算法建立的模型精度更高。研究表明,采用LWPLS算法可提高安胎丸定量模型的准确性,具有可推广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加权偏最小二乘法(LWPLS) 近红外光谱 偏最小二乘法(PLS) 阿魏酸 洋川芎内酯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纳米臭氧对硫酸锌生产工艺中Fe^(2+)、Mn^(2+)去除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文 张锐 +5 位作者 王清良 王红强 胡鄂明 雷治武 马晋芳 李昊 《矿产综合利用》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9-64,共6页
硫酸锌生产过程中,铁锰的存在会对硫酸锌生产结晶工艺造成不利影响,降低MgSO_(4)·7H_(2)O的产品纯度。传统化学处理方法成本较高且易引入新的杂质离子,为获得高质量硫酸锌,开发新的铁锰去除工艺十分重要。本实验采用微纳米气泡和... 硫酸锌生产过程中,铁锰的存在会对硫酸锌生产结晶工艺造成不利影响,降低MgSO_(4)·7H_(2)O的产品纯度。传统化学处理方法成本较高且易引入新的杂质离子,为获得高质量硫酸锌,开发新的铁锰去除工艺十分重要。本实验采用微纳米气泡和臭氧氧化相结合技术,探究了不同气源、温度、CaCO_(3)投加方式与投加量等条件因素对Fe^(2+)、Mn^(2+)氧化效果的影响,分析该技术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以臭氧为气源,铁锰去除率达99.5%,远大于以空气和氧气为气源;温度升高会影响微纳米气泡稳定性与臭氧溶解度,不利于Fe^(2+)、Mn^(2+)的氧化,最高温度18℃时,Mn^(2+)的处理时长相对24℃时缩短了12.5%;CaCO_(3)的投加较大幅度提高了微纳米臭氧除铁锰效率,每15 min以0.44 g/L相对用量投加CaCO_(3)时,CaCO_(3)有效投加总量为17.6 g,铁锰完全去除耗时约50 min,相对于不投加CaCO_(3)时处理时长缩短了33%。间歇式投加效果优于一次性投加,消耗的CaCO_(3)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纳米气泡 臭氧氧化 铁锰去除 CaCO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铀矿细菌菌群柱浸过程中的硫强化作用及其机理分析
13
作者 杨雨 李乾 +3 位作者 马晋芳 孙静 李广悦 刘晓蓓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17-25,共9页
评估了由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和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组成的混合菌群在柱式反应器中浸出某复杂铀矿的硫强化作用及其可行性。在77 d细菌柱浸过程中,硫强化(8 g/kg)后,铀的浸出率达到了... 评估了由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和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组成的混合菌群在柱式反应器中浸出某复杂铀矿的硫强化作用及其可行性。在77 d细菌柱浸过程中,硫强化(8 g/kg)后,铀的浸出率达到了约83.61%,与对照组相比,增加了10%。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矿渣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硫强化后的矿渣表面有细菌侵蚀的痕迹且孔隙度增大。细菌群落分析表明,硫强化后浸出液中的优势种群从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转变为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且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在下层矿石表面占比从强化前的4.3%增加到了40.74%,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保持了较好的平衡。此外,动力学分析表明,铀矿细菌柱浸动力学模型更遵循了通过中间产物层控制的内部扩散模式,且硫强化能够增强铀的浸出动力学。最后,建立了一个与细菌群落和化学反应相关联的硫强化生物浸铀的机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铀生物浸出 硫强化 细菌群落 铀溶解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