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普安大厂茶白茶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琦宏 李彩云 +3 位作者 赵支飞 牛素贞 马安权 宋勤飞 《特产研究》 2024年第2期7-15,共9页
为挖掘普安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 F.C.Zhang)的价值,丰富普安茶产品类型,分别以普安大厂茶群体种春梢独芽、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单叶为原料,参照白茶“萎凋→干燥”的基本工艺设计3种不同萎凋方式制作普安大厂茶白茶。对所制... 为挖掘普安大厂茶(Camellia tachangensis F.C.Zhang)的价值,丰富普安茶产品类型,分别以普安大厂茶群体种春梢独芽、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及单叶为原料,参照白茶“萎凋→干燥”的基本工艺设计3种不同萎凋方式制作普安大厂茶白茶。对所制白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及主要内含成分检测,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其综合品质,以确定普安大厂茶白茶加工的最适原料及工艺参数。结果显示,以独芽原料所制的白茶感官品质较好,表现出鲜醇、花蜜香、甜果香的品质,优于其他嫩度原料。白茶内成分含量在不同嫩度原料及不同萎凋方式下均有差异,但变化没有明显规律。利用白茶感官品质得分、内含成分含量及儿茶素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白茶综合品质最佳的组合为W12,即以独芽为原料,采用“日光自然”复式萎凋所制白茶芽头细长、绿黄带褐较润,汤色绿黄尚亮,清香纯正,滋味鲜甜;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水浸出物含量适中,可作为普安大厂茶白茶加工的优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安大厂茶 白茶 嫩度 萎凋方式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厂茶优势株系芽叶性状与生化成分的鉴定与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彩云 宋勤飞 +4 位作者 牛素贞 赵支飞 何应琴 李芳 马安权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564-2575,共12页
为科学合理选育出优质大厂茶无性系新品种(系),本研究以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为研究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其芽叶性状、主要生化成分、儿茶素组分及氨基酸组分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芽叶性状呈中叶或大... 为科学合理选育出优质大厂茶无性系新品种(系),本研究以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为研究材料,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其芽叶性状、主要生化成分、儿茶素组分及氨基酸组分进行综合分析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芽叶性状呈中叶或大叶种,芽叶黄绿,无茸毛或少毛,叶椭圆或长椭圆形,叶质硬脆,叶齿浅且钝,叶面微隆,叶缘微波,叶厚有光泽等特征。生化成分分析表明,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水浸出物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ECG含量较高,属优良茶树种质资源。其水浸出物含量、咖啡碱含量、茶多酚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粗纤维含量、维生素C含量、蛋白质含量、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7.02%~48.70%、2.91%~3.42%、19.03%~21.07%、4.07%~4.84%、7.43%~8.38%、208.00~332.00 mg/100 g、33.82~35.07 mg/100 g、3.23%~3.85%,酚氨比变化范围为3.98~5.04。主要儿茶素组分含量大小顺序为C>ECG>EC>EGCG>EGC,C和ECG含量较高,均显著高于CK,其变化范围分别为5.25%~9.02%和6.11%~7.64%,而EGCG和EGC含量较低,显著低于CK,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8%~1.44%和0.05%~0.31%。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共有19种氨基酸被检出,氨基酸各组分之间的种类和含量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含量较高的5个氨基酸组分依次是茶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占氨基酸总量的82.14%以上。各芽叶性状与生化成分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基于16个生化成分的主成分分析显示,16个生化成分被简化为5个因子,累计贡献率达95.68%,包含16个生化成分的大部分信息。综合评价显示,7个大厂茶优势株系中排名前三的依次是L_(17)、L_(22)和L_(06),为大厂茶新品种(系)的选育奠定基础。本研究还鉴定出L_(06)、L_(17)和L_(20)3个具有适制绿茶潜在特性的大厂茶优势株系,L_(12)、L_(13)、L_(21)和L_(22)4个具有红绿茶兼制潜在特性的大厂茶优势株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厂茶 芽叶性状 生化成分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