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苦荞种质资源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
1
1
作者
赵少迪
胡传伟
+6 位作者
张玉莲
吕娜
曹利萍
马名川
刘璋
刘龙龙
张丽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共9页
以PEG-6000为渗透剂对110份苦荞种质资源进行模拟干旱处理,研究了苦荞种子在0、5%、10%、15%、20%的PEG-6000溶液胁迫下的萌发情况,分析了种子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萌发指数、相对胚根长和相对胚根粗和萌发耐旱指数的变化。...
以PEG-6000为渗透剂对110份苦荞种质资源进行模拟干旱处理,研究了苦荞种子在0、5%、10%、15%、20%的PEG-6000溶液胁迫下的萌发情况,分析了种子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萌发指数、相对胚根长和相对胚根粗和萌发耐旱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5%PEG-6000可以作为苦荞种子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的适宜浓度;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萌发指数为关键指标,利用隶属函数结合权重分析法得到了萌发期苦荞种质资源耐旱性的综合评价值D。根据D值排序,筛选鉴定到耐旱型5份、较耐旱型28份、中间型48份、敏感型29份。通过聚类分析将110份苦荞种质资源划分为5个亚群,亚群Ⅰ是一类耐旱能力较强的亚群,亚群Ⅱ和亚群Ⅲ为中度耐旱亚群,亚群Ⅳ和亚群Ⅴ为典型的旱敏感亚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种质
PEG胁迫
萌发期
抗旱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燕麦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创建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丽君
刘龙龙
+2 位作者
马名川
崔林
周建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8期10-13,20,共5页
[目的]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定量分析燕麦完整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可行性,探讨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燕麦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以期为燕麦的营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蛋白质含量变幅较大的124份代表性燕麦样品,利用近红外谷...
[目的]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定量分析燕麦完整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可行性,探讨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燕麦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以期为燕麦的营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蛋白质含量变幅较大的124份代表性燕麦样品,利用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进行光谱扫描,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GB/T 5009.5—2010)测定样品蛋白质含量,借助近红外定标软件Win ISI,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燕麦粗蛋白含量的定标模型。利用定标模型对14个地区219份(17个品种)燕麦完整籽粒粗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燕麦样本间的差异。[结果]124份燕麦籽粒样品的粗蛋白含量为15.49%~23.77%,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成功建立了燕麦蛋白质含量的定标模型,决定系数较高,标准误差较小,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燕麦籽粒中粗蛋白含量是可行且可靠的,可替代化学测定方法。[结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检测燕麦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近红外光谱
粗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荞麦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
1
3
作者
马名川
张丽君
+2 位作者
刘璋
周建萍
刘龙龙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1期31-36,共6页
笔者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个甜荞新品种(系)和8个苦荞新品种(系)连续进行3年田间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甜荞组中品甜荞2号综合性状优良,比对照增产,适宜在晋中地区推广种植,苦荞组中六苦2017综合性状优良,比对照增产,适宜在忻州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荞麦
新品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不同基因型荞麦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4
作者
王欣芳
冯晋芳
+9 位作者
侯思宇
冯晋华
杜伟
冯红梅
韩渊怀
刘龙龙
马名川
王俊珍
孙朝霞
李红英
《农学学报》
2021年第8期14-21,共8页
本研究旨在利用遗传转化基础,打破荞麦杂交困难、种质创新难的瓶颈,提升荞麦研究水平。本试验以甜荞‘PI647061’和苦荞‘ZNQ152’为材料,设置正交实验对下胚轴进行组织培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愈伤组织,用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US基因...
本研究旨在利用遗传转化基础,打破荞麦杂交困难、种质创新难的瓶颈,提升荞麦研究水平。本试验以甜荞‘PI647061’和苦荞‘ZNQ152’为材料,设置正交实验对下胚轴进行组织培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愈伤组织,用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US基因的瞬时表达。试验结果表明:MS+2.0 mg/L 2,4-D+1.0 mg/L 6-BA可使下胚轴出愈率达90%以上。10种不同基因型荞麦下胚轴在MS+0.5 mg/L NAA+1.0 mg/L 6-BA中分化率最高,再生率最高达52.6%。以携带遗传转化载体pRI201-AN-GUS的农杆菌LBA4404侵染愈伤组织,经选择培养后获得再生幼苗,进而在叶片中成功观察到GUS基因表达的蓝色斑点,转化阳性率为1.23%。本研究为探索关于荞麦优良基因的转化及建立有效的遗传再生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植物激素
愈伤组织
正交实验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苦荞种质资源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
1
1
作者
赵少迪
胡传伟
张玉莲
吕娜
曹利萍
马名川
刘璋
刘龙龙
张丽君
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西农业大学经济作物研究所
出处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共9页
基金
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YDZJSX2021A031)
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202103021224159)
+3 种基金
山西省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2023CYJSTX03-11)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7-A-2)
山西农业大学博士项目(2021BQ38)
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22L092)。
文摘
以PEG-6000为渗透剂对110份苦荞种质资源进行模拟干旱处理,研究了苦荞种子在0、5%、10%、15%、20%的PEG-6000溶液胁迫下的萌发情况,分析了种子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萌发指数、相对胚根长和相对胚根粗和萌发耐旱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5%PEG-6000可以作为苦荞种子萌发期耐旱性鉴定的适宜浓度;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率、相对萌发指数为关键指标,利用隶属函数结合权重分析法得到了萌发期苦荞种质资源耐旱性的综合评价值D。根据D值排序,筛选鉴定到耐旱型5份、较耐旱型28份、中间型48份、敏感型29份。通过聚类分析将110份苦荞种质资源划分为5个亚群,亚群Ⅰ是一类耐旱能力较强的亚群,亚群Ⅱ和亚群Ⅲ为中度耐旱亚群,亚群Ⅳ和亚群Ⅴ为典型的旱敏感亚群。
关键词
苦荞
种质
PEG胁迫
萌发期
抗旱性评价
Keywords
Tartary buckwheat
germplasm
PEG stress
germination period
drought resistance evaluation
分类号
S517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燕麦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创建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
7
2
作者
张丽君
刘龙龙
马名川
崔林
周建萍
机构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8期10-13,20,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0137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研究项目(ZDSYS1503)
+3 种基金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所长青年引导专项(yydzx02)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种业发展项目(2016zyzx41)
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03D221004-1)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08-A-1)
文摘
[目的]研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法定量分析燕麦完整籽粒粗蛋白含量的可行性,探讨不同地区种植的同一燕麦品种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以期为燕麦的营养品质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蛋白质含量变幅较大的124份代表性燕麦样品,利用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进行光谱扫描,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GB/T 5009.5—2010)测定样品蛋白质含量,借助近红外定标软件Win ISI,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燕麦粗蛋白含量的定标模型。利用定标模型对14个地区219份(17个品种)燕麦完整籽粒粗蛋白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燕麦样本间的差异。[结果]124份燕麦籽粒样品的粗蛋白含量为15.49%~23.77%,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成功建立了燕麦蛋白质含量的定标模型,决定系数较高,标准误差较小,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检测燕麦籽粒中粗蛋白含量是可行且可靠的,可替代化学测定方法。[结论]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检测燕麦籽粒粗蛋白质含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燕麦
近红外光谱
粗蛋白
Keywords
Oat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Crude protein
分类号
S503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荞麦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被引量:
1
3
作者
马名川
张丽君
刘璋
周建萍
刘龙龙
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农业基因资源研究中心
出处
《农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1期31-36,共6页
基金
国家燕麦荞麦产业技术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岗位(CARS-07-A-2)
山西省农科院优秀青年基金项目(YCX2020YQ26)
山西省农科院杂粮分子育种平台专项(YGC2019FZ2)。
文摘
笔者对来自不同地区的7个甜荞新品种(系)和8个苦荞新品种(系)连续进行3年田间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甜荞组中品甜荞2号综合性状优良,比对照增产,适宜在晋中地区推广种植,苦荞组中六苦2017综合性状优良,比对照增产,适宜在忻州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荞麦
新品种
产量
分类号
S517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不同基因型荞麦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4
作者
王欣芳
冯晋芳
侯思宇
冯晋华
杜伟
冯红梅
韩渊怀
刘龙龙
马名川
王俊珍
孙朝霞
李红英
机构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凉山州西昌农业科学研究所
出处
《农学学报》
2021年第8期14-21,共8页
基金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苦荞种质评价创新和重要性状基因挖掘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YGC2019FZ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欧政府间合作项目“苦荞生态育种”(2017YFE0117600)
+2 种基金
国家燕荞麦产业体系“育种技术与方法”(CARS-07-A-2)
山西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苦荞MYB30介导的水杨酸调控芦丁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201801D221296)
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赤霉素信号转导调控苦荞株高的分子机制”(2017-069)。
文摘
本研究旨在利用遗传转化基础,打破荞麦杂交困难、种质创新难的瓶颈,提升荞麦研究水平。本试验以甜荞‘PI647061’和苦荞‘ZNQ152’为材料,设置正交实验对下胚轴进行组织培养,并通过农杆菌介导法侵染愈伤组织,用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US基因的瞬时表达。试验结果表明:MS+2.0 mg/L 2,4-D+1.0 mg/L 6-BA可使下胚轴出愈率达90%以上。10种不同基因型荞麦下胚轴在MS+0.5 mg/L NAA+1.0 mg/L 6-BA中分化率最高,再生率最高达52.6%。以携带遗传转化载体pRI201-AN-GUS的农杆菌LBA4404侵染愈伤组织,经选择培养后获得再生幼苗,进而在叶片中成功观察到GUS基因表达的蓝色斑点,转化阳性率为1.23%。本研究为探索关于荞麦优良基因的转化及建立有效的遗传再生体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关键词
荞麦
植物激素
愈伤组织
正交实验
遗传转化
Keywords
Buckwheat
Plant Hormones
Callus
Orthogonal Experiment
Genetic Transformation
分类号
S517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苦荞种质资源萌发期抗旱性综合评价
赵少迪
胡传伟
张玉莲
吕娜
曹利萍
马名川
刘璋
刘龙龙
张丽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燕麦蛋白质近红外定量模型的创建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张丽君
刘龙龙
马名川
崔林
周建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
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荞麦新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马名川
张丽君
刘璋
周建萍
刘龙龙
《农业科技通讯》
2020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不同基因型荞麦遗传转化体系初探
王欣芳
冯晋芳
侯思宇
冯晋华
杜伟
冯红梅
韩渊怀
刘龙龙
马名川
王俊珍
孙朝霞
李红英
《农学学报》
2021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