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邯郸市大气污染过程PM_(2.5)中水溶性离子特征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硕 马博健 +8 位作者 王超 牛红亚 鲍晓磊 马文娜 金妞 史沥介 马心怡 纪晓腾 岳亮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77-3787,共11页
为研究邯郸市污染过程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与来源,于2021年10—12月采集了大气PM_(2.5)样品,并结合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以及气态污染物(SO_(2)、NO_(2))浓度对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浓度范围... 为研究邯郸市污染过程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特征与来源,于2021年10—12月采集了大气PM_(2.5)样品,并结合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因素以及气态污染物(SO_(2)、NO_(2))浓度对水溶性离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PM_(2.5)浓度范围为(41.34—216.96)μg·m^(−3),浓度均值(111.12±38.6)μg·m^(−3);TWSII(总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为(56.08±24.26)μg·m^(−3),其中主要离子物种SNA(SO_(4)^(2−)、NO_(3)^(−)、NH_(4)^(+))在TWSII中占比89.48%;PM_(2.5)昼、夜浓度均值接近,其中NO_(3)^(−)、NH_(4)^(+)、SO_(4)^(2−)、Ca^(2+)、Na^(+)和Mg^(2+)的浓度白天高于夜晚,Cl^(−)、K^(+)和F^(-)等离子则是夜晚浓度较高;AE/CE(阴阳离子电荷当量比)昼、夜比值分别为1.12、1.16,说明大气气溶胶呈酸性;依据相关性分析判断各个离子间的结合方式,NH_(4)^(+)与NO_(3)^(-)、SO_(4)^(2-)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合经验公式计算结果确定铵盐主要存在状态为(NH_(4))_(2)SO_(5)和NH4NO_(3);采样期间SOR、NOR值分别为0.38、0.33(白天为0.38、0.38,夜间为0.37、0.28),说明存在明显的SO_(2)和NO_(2)二次转化过程,且NO_(3)^(−)/SO_(4)^(2−)比值为1.88,说明移动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对于PM_(2.5)的贡献大于固定源(燃煤);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M_(2.5)水溶性离子主要来源有二次转化、生物质燃烧、固定源(燃煤)和扬尘源;后向轨迹模型中聚类分析得出,外部污染传输持续存在,整个采样过程中主要污染气团来源均为来自于偏西方向的短距离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水溶性离子 源解析 后向轨迹 邯郸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市2017年大气氨排放清单的建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7
2
作者 贾玉欢 王春迎 +7 位作者 孙凯 马景金 曹璟 李谦 武蕾丹 马博健 马江红 王玉红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6-124,共9页
基于洛阳市不同类型氨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主要采取排放因子法构建了2017年洛阳市大气氨排放清单,并以GIS技术为基础进行2 km分辨率的空间网格分配。通过研究得出,2017年洛阳市的大气氨排放量为63.2 kt,排放强度达到4 t/km^(2)以上,... 基于洛阳市不同类型氨排放源的活动水平数据,主要采取排放因子法构建了2017年洛阳市大气氨排放清单,并以GIS技术为基础进行2 km分辨率的空间网格分配。通过研究得出,2017年洛阳市的大气氨排放量为63.2 kt,排放强度达到4 t/km^(2)以上,全市主要的氨排放源为畜禽养殖和农田生态系统,排放量分别为43.7 kt和10.4 kt,分别占氨排放总量的69.2%和16.5%。在畜禽养殖源中,肉牛是最大的贡献源,贡献率为30.4%;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氮肥施用是最大的贡献源,贡献率为87.7%。各区县中,宜阳县和伊川县排放量最大,共占氨排放总量的32.0%;偃师市、伊川县为排放强度最高;空间分布特征上呈现北部氨排放量大、南部排放量少、在城市区周边氨排放量较突出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市 氨排放 空间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