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源古流新:先秦诸子互见文献的文本再造与溯源——以《孔子论欹器》和《金人铭》为中心
1
作者 高思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0-168,共9页
先秦诸子互见文献是诸子根据现实需要对既有文献进行再加工的结果,通过文献互见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先秦诸子文献“源古流新”“虽亡犹存”“存而待识”的特殊状态,探寻诸子互见文献与诸子学派的互动关系。《孔子论欹器》和《金人... 先秦诸子互见文献是诸子根据现实需要对既有文献进行再加工的结果,通过文献互见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先秦诸子文献“源古流新”“虽亡犹存”“存而待识”的特殊状态,探寻诸子互见文献与诸子学派的互动关系。《孔子论欹器》和《金人铭》是先秦诸子文献中颇具代表性的互见文献,前者属于典型的同源互见文献,后者则属于典型的多源互见文献。从《孔子论欹器》的互见文献谱系可以看到,《荀子》中的文本保持了文献的早期面貌,《说苑》中的文本保留了亡佚已久的《子夏易传》部分文本,由此可以发现韩婴之学早期口耳相传的特点给写本文献留下的烙印。从《金人铭》的多源互见文献谱系可以发现,《说苑》并非《金人铭》的源头文献,其文本具有缀合晚出的特点,但其中留存了一些古老文献,这表明可能有一个早期祖本的《金人铭》。从战国早期到汉武帝时期,儒道互鉴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说苑·金人铭》的文本体现出诸子互鉴发展到儒强道弱阶段的特征,这是其在汉代成篇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诸子 互见文献 《孔子论欹器》 《金人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辞》研究与现代学术——赵逵夫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8
2
作者 赵逵夫 邵宁宁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56,共6页
《楚辞》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不论是对于屈原的身世,还是《楚辞》的文本,人们在认识上还都存在一些模糊与混乱。这不但影响到对它的正确理解,而且也导致国内外不止一次地出现某种否定屈原存在的论调。在这种... 《楚辞》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期以来,不论是对于屈原的身世,还是《楚辞》的文本,人们在认识上还都存在一些模糊与混乱。这不但影响到对它的正确理解,而且也导致国内外不止一次地出现某种否定屈原存在的论调。在这种情况下,深入细致地考察屈原与他的时代,廓清人们认识中的混乱,就成为现代《楚辞》研究界的一项重要使命。本访谈约请著名楚辞研究专家赵逵夫教授,从自己的学术经历与学术发现出发,就相关问题做出了深入浅出的论说,同时也对古典文学与现代学术研究的关系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原 楚辞 现代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章培恒先生学术访谈录 被引量:6
3
作者 章培恒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8,共5页
“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是著名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多年来非常关注并且认真探索的学术命题之一。本访谈约请章先生围绕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章先生结合自己的学术历程,具体阐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涵与意义、人性的发展与中... “中国文学的古今演变”是著名文学史家章培恒先生多年来非常关注并且认真探索的学术命题之一。本访谈约请章先生围绕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章先生结合自己的学术历程,具体阐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涵与意义、人性的发展与中国文学的演进、中国文学史分期的重新划分、中国文学的自觉、文学演进的内在动力与基本态势,以及文学形式的演进等一系列文学史研究的前沿与热点问题。章先生也谈到了“中国文学古今演变”视野下的明清文学及其研究以及对作为文学演进“归宿”的现当代文学的重新认识等。这些精辟的见解对于今后文学史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谈胜意迭出、尤多创见,颇见其“不媚俗、反旧论、立新说”之“特立独行”的学术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古今演变 学术历程 章培恒 先生 访谈录 文学演进 文学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通融:汉魏六朝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刘跃进先生学术访谈录 被引量:6
4
作者 刘跃进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78-185,166,共9页
本访谈约请刘跃进先生就秦汉魏晋六朝文学与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刘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谈起,具体论述了“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困境及其出路、《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秦汉文学的... 本访谈约请刘跃进先生就秦汉魏晋六朝文学与文献研究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刘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谈起,具体论述了“文学史的文献学研究方法”、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困境及其出路、《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秦汉文学的再评价等问题。他在访谈中提出传统文献学的四层次说、文献学在当代的发展、东汉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开拓、新世纪古典文学研究“走向通融”的趋势及其深刻的变化:文学本位意识、文献基础意识、理论创新意识等诸多创见。访谈也体现出凝聚在刘跃进先生具体研究背后的学术理念与学术方法。这些新意迭出的见解不仅对汉魏六朝文学的研究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青年学者而言,也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古文学 文献学 通融 学术史 刘跃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唐》《神女》主旨新探——兼论宋玉赋作中的“娱君”问题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城瑶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31,共5页
关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主旨,前人甚多分歧,有讽谏、寄寓、主淫、言情、心理疏导等看法。由文本入手,结合宋玉文学侍从的社会身份,我们认为,其主旨当是取娱君主,也即"娱君"。由此可论及宋玉赋作的主要倾向:无论是以... 关于宋玉《高唐》《神女》二赋的主旨,前人甚多分歧,有讽谏、寄寓、主淫、言情、心理疏导等看法。由文本入手,结合宋玉文学侍从的社会身份,我们认为,其主旨当是取娱君主,也即"娱君"。由此可论及宋玉赋作的主要倾向:无论是以《高唐》《神女》为代表的长篇之制,还是以《登徒子好色赋》《大言赋》《小言赋》为典型的短篇对问,其赋作都普遍具有着娱悦君主、调笑取乐的创作倾向,多体现出诙谐幽默的娱乐品质与游戏特色。"娱君"对于后来赋作宫廷化、游戏化的道路有甚为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玉 《高唐赋》 《神女赋》 娱君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视野下中文学科的重构与革新 被引量:99
6
作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8-21,共4页
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对于传统的文史哲学科无疑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如何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应对新文科带来的挑战,是传统文科建设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其本义所指,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种方法... 新文科建设的启动,对于传统的文史哲学科无疑是一种重大的变革,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如何面对新文科建设的契机、应对新文科带来的挑战,是传统文科建设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就其本义所指,新文科不仅仅是一个学科建设的问题,更是一种方法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新概念,更是一种新理念;不仅仅是对传统文科的外部改革,更是一种文科内部的自我革新。由此,提出“新中文”的思路,主张在新文科的理念下,建设新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新中文”重人文、重原典、重融通、重创新的四种特征,是认识其内涵的基本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语言文学 “新中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诗歌马意象的建构及定型——兼论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马婷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99-202,共4页
从意象本身的表现方式来看,《诗经》中的马对于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言说",主要依赖于铺陈、比喻、起兴的手法。《楚辞》中以马寄托理想、抒写情怀,使其真正进入到人格化的阶段而成了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传统的形成,更多... 从意象本身的表现方式来看,《诗经》中的马对于其所承载的思想、情感的"言说",主要依赖于铺陈、比喻、起兴的手法。《楚辞》中以马寄托理想、抒写情怀,使其真正进入到人格化的阶段而成了人格精神的象征。这种传统的形成,更多源于龙、马的血缘关系以及战国时期以"御"为话题的讨论。马意象的定型对后世文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意象 《诗经》 《楚辞》 象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珠体渊源新探 被引量:8
8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2-176,共5页
"连珠体"是我国古代非常独特的文体之一。"连珠"的含义,前人多误解为一则作品中上下词句之间文辞事理的互相启发、历历相贯。其实,它不是指一则作品,而是指一组体式相同或相近的作品。以《逸周书.周祝解》《史记解... "连珠体"是我国古代非常独特的文体之一。"连珠"的含义,前人多误解为一则作品中上下词句之间文辞事理的互相启发、历历相贯。其实,它不是指一则作品,而是指一组体式相同或相近的作品。以《逸周书.周祝解》《史记解》等为依据,可以考知连珠体源于西周以来祝、史之官戒勉君主的垂戒之辞。这种文体在战国时期不再为祝、史专用,而是流传开来,在诸子著作中频频出现——这对于连珠体的形成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及至到扬雄,他开始着力于连珠体的创作,并将其定名,连珠体于是正式产生;其后,班固、贾逵、傅毅等人的"受诏作之",遂使其一时兴盛起来;此后陆机的拟作更使其达到了鼎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珠体 《逸周书·周祝解》 史文化 垂戒之辞 定格联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师从荀卿考论——兼及荀、韩思想之“异”与“同” 被引量:4
9
作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88-192,共5页
韩非师从荀卿的经历是其生平事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和《李斯列传》,以及《荀子》《韩非子》等材料,对韩非早年求学荀卿的经历作了考论:时间在前255至前247(荀卿重返楚任兰陵令)年间,地点即在楚... 韩非师从荀卿的经历是其生平事迹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根据《史记》之《老子韩非列传》和《李斯列传》,以及《荀子》《韩非子》等材料,对韩非早年求学荀卿的经历作了考论:时间在前255至前247(荀卿重返楚任兰陵令)年间,地点即在楚之兰陵;其所学内容更多是有关"帝王之术"的内容。荀子的儒家学说对韩非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二者思想在这一点上又体现出了内在的一致性。在目前研究者更多看到荀、韩思想之不同、更多强调二者的对立性时,这种一致性更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荀卿 帝王之术 诸子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子书的编集与“轴心时代”的经典生成——以《韩非子》成书过程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8,167,共8页
先秦子书的成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涉到古书体例与"轴心时代"的经典生成。作为诸子集成之作的《韩非子》,其编集过程在先秦子书中颇具代表性。其成书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韩非去世后已有门徒整理师说,将其著述搜集汇... 先秦子书的成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涉到古书体例与"轴心时代"的经典生成。作为诸子集成之作的《韩非子》,其编集过程在先秦子书中颇具代表性。其成书大致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韩非去世后已有门徒整理师说,将其著述搜集汇为一编,但此本与今本相比并不完整;第二,汉初能见到宫廷内府藏书者,又将《初见秦》、《存韩》等秦廷档案文书编入,这是在武帝建元元年罢黜申、商、韩非等诸家学说之前完成的。以此为个案考察先秦子书的成书,可以对"轴心时代"的意义作更为深刻的理解:所谓此时期的"精神导师",更多是就文化元典的创制者而言,他固然主要指学派创始人,却也与整个学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轴心时代 元典生成 古书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非子·储说》的题意、分篇与性质 被引量:4
11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8-70,共3页
《韩非子·储说》共六篇 ,即《内储说》上、下 ,《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储”即储聚 ;“说”为故事、事理。整篇《储说》在初成之后只是《外储说》的形式 ,后来 ,韩非又对其作了重新整理 ,在部分内容前加了“提要” ,... 《韩非子·储说》共六篇 ,即《内储说》上、下 ,《外储说》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储”即储聚 ;“说”为故事、事理。整篇《储说》在初成之后只是《外储说》的形式 ,后来 ,韩非又对其作了重新整理 ,在部分内容前加了“提要” ,为了区别于已定稿的部分 ,于是 ,便在题目中加进了“内、外”二字 ,“内”以标示文已成稿 ,而“外”则明其尚属草创。至于“上、下、内、外”之分 ,原因在于编集过程中篇幅过长之故。《储说》是韩非用来教授弟子的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 《内外储说》 经说体 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韩非子》篇目真伪考辨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7年第6期121-124,共4页
《韩非子》篇目真伪的考辨,历来是其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难点。从方法论的角度反观前人考辨的方法,有几个问题是今后考辨工作中所应关注并遵循的:一,《本传》关于韩非著作的著录基本是可信的;二,没有直接的证据,《韩非子》中的篇目不应被... 《韩非子》篇目真伪的考辨,历来是其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难点。从方法论的角度反观前人考辨的方法,有几个问题是今后考辨工作中所应关注并遵循的:一,《本传》关于韩非著作的著录基本是可信的;二,没有直接的证据,《韩非子》中的篇目不应被轻易否定掉;三,对于已经被证实的伪作,在没有充分的反证之前,不可轻易推翻已有的结论;四,辨伪应综合多方面的材料,尽量避免以单一证据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非子》 真伪考辨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骚》中的卜筮与祭祷——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之关系新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9-62,共4页
《离骚》在写到诗人欲以卜筮来决断去留之矛盾时,明写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但之后却只云“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因此而产生一个问题:这里为何仅言灵氛而不及巫咸?进一步说,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之关系到底应如何理解?通过对楚国占卜习俗的考... 《离骚》在写到诗人欲以卜筮来决断去留之矛盾时,明写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但之后却只云“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因此而产生一个问题:这里为何仅言灵氛而不及巫咸?进一步说,灵氛占断与巫咸夕降之关系到底应如何理解?通过对楚国占卜习俗的考察,并结合《包山楚简》《望山楚简》等出土材料与《九歌》《惜诵》等文献,可知灵氛的占卜为两次,而巫咸夕降则为占卜后的祭祷,故而在选择占卜结果时便只举灵氛。由此亦可就原诗之内容作重新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骚》 灵氛 巫咸 卜筮 祭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非子·说林》的性质与文体学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4-138,共5页
《韩非子·说林》上下两篇本是韩非平时积累的原始资料汇编,内容多为传说故事,类似 于后来之“故事集”。它的文体学意义有二:一方面,它是我国最早的寓言专集,标志着我国寓言的 独立;另一方面,它对后世笔记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可... 《韩非子·说林》上下两篇本是韩非平时积累的原始资料汇编,内容多为传说故事,类似 于后来之“故事集”。它的文体学意义有二:一方面,它是我国最早的寓言专集,标志着我国寓言的 独立;另一方面,它对后世笔记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将其称作“准笔记小说”,这一点通过它与 《说苑》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林》 《韩非子》 文体 笔记小说 寓言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学文献整理研究的构想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66,共11页
历代韩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晚清民国以来,韩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呈现出新的面貌与格局。综观20世纪的韩学发展,其主要进展体现为四点:一、对韩学思想的特别关注;二、对《韩非子》文本的特别关注;三、对韩学文献的... 历代韩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晚清民国以来,韩学研究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呈现出新的面貌与格局。综观20世纪的韩学发展,其主要进展体现为四点:一、对韩学思想的特别关注;二、对《韩非子》文本的特别关注;三、对韩学文献的特别关注;四、对综合研究的特别关注。与此相应,韩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涉及对历代韩学文献的全面清理、对《韩非子》文本的重新整理以及韩学史的现代建构,具体包括历代韩学文献叙录、古代韩学文献汇编、现代韩学论著萃编、《韩非子》汇校集释集评、中国韩学史建构等五个方面。韩学文献整理与研究,既是对诸子学研究新领域的开拓与新范式的探索,也是对新时代古籍整理工作的具体实践。同时,全面清理传统的法家文化资源,发掘其现代价值,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学 《韩非子》 韩学文献 法治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琨诗考论 被引量:1
16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9-31,共3页
刘琨是两晋相交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以“永嘉之乱”为界 ,可分为前后两期。其诗今存 4首 ,《扶风歌·南山石嵬嵬》即为早期之作 ,而《扶风歌·朝发广莫门》《答卢谌诗》《重赠卢谌》则作于后期。有学者认为《答卢谌诗》... 刘琨是两晋相交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创作以“永嘉之乱”为界 ,可分为前后两期。其诗今存 4首 ,《扶风歌·南山石嵬嵬》即为早期之作 ,而《扶风歌·朝发广莫门》《答卢谌诗》《重赠卢谌》则作于后期。有学者认为《答卢谌诗》为其绝笔 ,此说颇值商榷。刘琨诗的风格 ,可以用钟嵘所说的“凄戾之词”与“清拔之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琨 卢谌 创作分期 人格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体流变与汉代四言诗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7
作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75,共9页
四言诗在汉代的流变,是汉代诗歌体式研究中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结合诗体演进来看,两汉四言诗的流变主要表现为:一、汉初在"雅颂"传统的作用下,四言诗创作较之于战国中晚期有着明显的复苏与回升,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诗作;二... 四言诗在汉代的流变,是汉代诗歌体式研究中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结合诗体演进来看,两汉四言诗的流变主要表现为:一、汉初在"雅颂"传统的作用下,四言诗创作较之于战国中晚期有着明显的复苏与回升,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诗作;二、在雅正主题的自我约束下,四言诗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囿于汉初的模式而无所突破,也不敢有所新变,因而逐渐走向了程式化;三、程式化的结果,一方面使其创作越来越单调、趋同,另一方面,也使得它开始向其他体式融合、渗透,文体互渗与多部类尝试也就成为四言诗流变中的必然之事,并最终走向新变。要之,四言诗在两汉各类诗体的演进当中,并未如前人所说一味衰落、消歇,而是不断地调整、尝试、突破,最终成为汉代诗歌体式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诗歌 四言诗 诗体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文学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徐志啸先生学术访谈
18
作者 徐志啸 赵晓霞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47,35,共7页
关键词 学术经历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甘肃社会科学》 视域 学术成就 “马” 简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识其淹博,更见精审——《古典文献论丛》述评
19
作者 《图书与情报》 CSSCI 2005年第5期113-117,共5页
赵逵夫先生《古典文献论丛》是当前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本书对出土文献、敦煌文学文献、宋前戏剧以及诗赋文献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学术界倡导“走出疑古时代”的今天,本书的很多内容可以看作是对“如何走出”这一命题的具... 赵逵夫先生《古典文献论丛》是当前古典文献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本书对出土文献、敦煌文学文献、宋前戏剧以及诗赋文献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学术界倡导“走出疑古时代”的今天,本书的很多内容可以看作是对“如何走出”这一命题的具体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文献学 述评 系统性研究 学术规范 疑古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赋厥初:先秦古赋体制例说
20
作者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24,共4页
本文所谓的"古赋",主要是就时间性而言的,指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早期赋体文学,其体制特征虽不如后来的汉赋那样明晰,但却具备了赋的基本因素。本文就早期赋作的体制问题作专门探讨,具体涉及《晏子春秋》《史记》《说苑》《新序... 本文所谓的"古赋",主要是就时间性而言的,指尚处于萌芽阶段的早期赋体文学,其体制特征虽不如后来的汉赋那样明晰,但却具备了赋的基本因素。本文就早期赋作的体制问题作专门探讨,具体涉及《晏子春秋》《史记》《说苑》《新序》先秦两汉典籍以及《论义御》等出土材料。由此也可对赋体文学早期的发展轨迹与文体特征等问题作新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古赋 体制 赋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