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饲用燕麦与豆科牧草混播对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曹雪乔 林悦 +6 位作者 赵丽娟 苏布达 额尔登其木格 张玉山 郭书颖 赵美玲 刘志英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8-65,共8页
本研究选取燕麦(Avena sativa)作为禾本科植物代表物种,大豆(Glycine max)、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作为豆科植物代表物种,设置5种混播处理(饲用燕麦∶大豆2∶1、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饲用燕麦∶紫花苜... 本研究选取燕麦(Avena sativa)作为禾本科植物代表物种,大豆(Glycine max)、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作为豆科植物代表物种,设置5种混播处理(饲用燕麦∶大豆2∶1、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饲用燕麦∶紫花苜蓿3∶1、饲用燕麦∶箭筈豌豆2∶1及饲用燕麦∶箭筈豌豆3∶1),并以4种植物单播作为对照,分析不同混播处理对豆禾混播草地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饲用燕麦单播相比,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及饲用燕麦∶箭筈豌豆3∶1产量分别较单播提高了114%、34%;与4种豆科植物单播相比,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可显著提高干草产量;但与饲用燕麦单播相比,饲用燕麦∶紫花苜蓿3∶1混播模式可显著降低茎叶比。综上,饲用燕麦∶紫花苜蓿2∶1或3∶1的混播处理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较大的生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饲用燕麦 豆科饲草 人工草地 混播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IGF-Ⅰ基因3′端侧翼区PCR-SSCP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孟祥伟 额尔登其木格 +2 位作者 红海 芒来 李蓓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409-2410,2412,共3页
[目的]为探明马IGF-Ⅰ基因3′端侧翼区的多态性。[方法]以蒙古马4个地方类型、三河马和英纯血马共270匹马为研究对象,从马的基因组DNA中扩增IGF-Ⅰ基因3′侧翼区序列,并对其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通过PCR-SSCP分析检测到AA、BB和AB ... [目的]为探明马IGF-Ⅰ基因3′端侧翼区的多态性。[方法]以蒙古马4个地方类型、三河马和英纯血马共270匹马为研究对象,从马的基因组DNA中扩增IGF-Ⅰ基因3′侧翼区序列,并对其进行PCR-SSCP分析。[结果]通过PCR-SSCP分析检测到AA、BB和AB 3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计算结果显示,所选研究对象除锡尼河马(XN)和巴尔虎马(BH)之外,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代-温格伯定律"。[结论]IGF-Ⅰ基因3′端侧翼区存在多态性位点,可能影响马的生长发育机制。该研究对提高马的生产性能,促进马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F-Ⅰ 3′端侧翼区 PCR-SSC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高靖淳 周晓榕 +3 位作者 庞保平 包祥 罗建平 额尔登其木格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881-886,共6页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的一种新害虫,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了解其越冬卵的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在不同低...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的一种新害虫,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了解其越冬卵的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在不同低温条件下(-18^-39℃)暴露12和24 h及在-30℃低温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60 d)的存活率以及存活卵的发育历期。【结果】低温强度和暴露时间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越冬卵的存活率降低。当温度≤-33℃暴露12 h或≤-30℃暴露24 h,越冬卵存活率显著低于其相应的对照(25℃)。越冬卵低温暴露12和24 h的致死中温度(LT50)分别为-33.08和-32.13℃,在-30℃下的致死中时间(Lt50)为33.33 d。经-36℃低温暴露12 h或≤-33℃低温暴露24 h后,存活的越冬卵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而-30℃低温暴露30 d内差异不显著。【结论】沙葱萤叶甲越冬卵抗寒能力强,冬季低温通常不会造成越冬卵的大量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葱萤叶甲 抗寒性 越冬卵 存活率 致死温度 致死时间 发育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xEnt与遥感技术在草原蝗虫灾害风险监测中的应用:以东乌珠穆沁旗农业文化遗产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孙忠祥 胡泽学 +3 位作者 叶回春 黄文江 额尔登其木格 张莹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65-1272,共8页
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景观、技术和文化价值,然而近年来当地饱受蝗虫灾害的影响,草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该研究选取东乌珠穆沁旗为研究区,以草原蝗虫为风险因子,结合... 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生态、经济、景观、技术和文化价值,然而近年来当地饱受蝗虫灾害的影响,草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该研究选取东乌珠穆沁旗为研究区,以草原蝗虫为风险因子,结合草原蝗虫生长特性,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基于遥感、土壤、植被和地形的草原蝗虫发生风险指标体系,分析不同生境因子对草原蝗虫发生的影响,对草原蝗虫发生风险区进行提取并分级。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结果良好,平均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为0.826;草原蝗虫发生风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孵化期地表温度、生长期地表温度和产卵期降水;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嘎达布其镇,面积为920 km 2。该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也可为其他草原类农业文化遗产灾害风险监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 遥感 草原蝗虫 最大熵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