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氮素和水分添加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53
1
作者 白春利 阿拉塔 +3 位作者 陈海军 单玉梅 额尔敦花 王明玖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9-75,共7页
为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5月初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自由放牧区和禁牧围封区进行了添加氮素、添加水分、添加氮素和水分三种处理,并于当年6月、8月、10月分别在各处理区对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株丛数、植... 为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1年5月初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的自由放牧区和禁牧围封区进行了添加氮素、添加水分、添加氮素和水分三种处理,并于当年6月、8月、10月分别在各处理区对植物群落的盖度、高度、株丛数、植物地上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添加氮素对群落特征、群落α多样性和群落地上生物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添加水分显著增加了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P<0.05);添加水分和氮素对短花针茅群落的重要值影响较大,有利于降低群落的生态优势度,在植物生长旺盛期显著增加了自由放牧区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氮素和水分有互作效应,各处理对群落特征的影响有赖于时间的积累,对土壤养分含量较低的自由放牧区产生影响所需时间较禁牧围封区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花针茅 氮素添加 水分添加 荒漠草原 群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水土保持植物枝条的数量特征 被引量:13
2
作者 格日乐 额尔敦花 +1 位作者 宋想斌 孙保平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6期71-76,共6页
植物枝条生物力学特性是研究植物地上部分防风抗蚀作用的基础。以内蒙古准格尔露天煤矿排土场平台和边坡上栽植的柠条、沙棘、紫花苜蓿、沙打旺、杨柴、草木犀6种常见水土保持植物的地上部分枝条为研究对象,研究枝条数量特征,确定其代表... 植物枝条生物力学特性是研究植物地上部分防风抗蚀作用的基础。以内蒙古准格尔露天煤矿排土场平台和边坡上栽植的柠条、沙棘、紫花苜蓿、沙打旺、杨柴、草木犀6种常见水土保持植物的地上部分枝条为研究对象,研究枝条数量特征,确定其代表枝,从而为几种植物枝条生物力学性质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参数。代表枝的确定将枝条以0.5 mm为一个径级进行分级,分别计算每个径级组的累计枝数量比例、累计枝长比例、累计枝表面积比例和累计枝干质量比例,取这4个值相对较大的径级组作为各自的代表枝。结果表明:柠条代表枝径级为0.5~1和1~1.5 mm,沙棘为1~1.5和1.5~2 mm,杨柴为0~0.5和0.5~1 mm,紫花苜蓿为0.5~1 mm,沙打旺为0.5~1和1~1.5 mm,草木犀为1~1.5 mm。因此,在内蒙古准格尔采煤矿区及相似地区,在植物防风抗蚀生物力学性质的研究中,建议以上述6种水土保持植物作代表枝径级为主要研究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枝条 代表枝 径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虉草营养器官解剖结构与抗旱耐涝性及利用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斯日古楞 王明玖 额尔敦花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1-397,共7页
为了从显微结构上进一步探讨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的抗旱耐涝性及与利用的关系,于2011年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根、茎叶3种营养器官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虉草根的结构自外而内依次为表皮、皮层、维管束鞘、初生韧皮部... 为了从显微结构上进一步探讨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 L.)的抗旱耐涝性及与利用的关系,于2011年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其根、茎叶3种营养器官进行解剖观察。结果表明,虉草根的结构自外而内依次为表皮、皮层、维管束鞘、初生韧皮部和初生木质部;茎由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构成;叶片内部结构可分为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根皮层大的细胞间隙和气腔,初生木质部的后生大导管和茎基本组织解体形成的髓腔都是虉草良好的通气组织,是其耐水淹的主要显微特征。茎、叶片角质化的表皮和叶表皮所含的丰富泡状细胞组是虉草具有抗旱性的主要解剖结构特征。叶肉细胞排列紧密且只有少量气孔分布于叶片下表皮,这样的结构可减少蒸腾;叶肉细胞富含叶绿体,增强光合作用,获得更多的同化产物,确保了植株在干旱条件下也有足够的光合产物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茎、叶维管束部分大量的木纤维起到支撑作用。虉草根的皮层和维管柱部分、茎的基本组织和维管束部分、叶的叶脉部分都含有大面积的厚壁细胞,厚壁细胞中含有丰富的粗纤维和木质素。丰富的粗纤维、木质素等成分则是虉草能成为新能源燃料植物的必备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虉草 营养器官 解剖结构 抗旱耐涝性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封对草地地下碳储量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希吉勒 赵萌莉 +2 位作者 王静 何晓蕾 额尔敦花 《内蒙古林业科技》 2012年第3期8-12,共5页
在陈巴尔虎旗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选择自由放牧和围封样地,采用壕沟法进行野外取样,研究放牧和围封下的根系以及土壤的碳密度及碳贮量。结果表明:围封后羊草草原和草甸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显著;针茅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不显... 在陈巴尔虎旗具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选择自由放牧和围封样地,采用壕沟法进行野外取样,研究放牧和围封下的根系以及土壤的碳密度及碳贮量。结果表明:围封后羊草草原和草甸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显著;针茅草原地下碳储量增加,差异不显著。其中围封草甸草原根系固碳量和土壤碳储量最大,分别为79.74 g/m2和21 150.49 g/m2;其次为围封羊草草原,分别为53.12 g/m2和14 643.65 g/m2;针茅草原最小,分别为47.90 g/m2和11 273.52 g/m2。与放牧样地地下碳储量相比分别增长了35.89%、50.17%、3.74%。虽然根系固碳量只占土壤碳储量的极少部分,但根系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对增强碳源汇集和贮存、积累碳素具有重要的影响。自由放牧样地的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R=-0.61)。围封样地根系生物量也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但根系碳密度和土壤碳储量显著相关(R=0.98)。根系生物量、根系固碳量、土壤碳储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递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根系生物量 根系固碳量 土壤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