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笃斯越桔制品中7种有机酸的含量 被引量:12
1
作者 魏铭 顾盼 +6 位作者 李程洁 杨航宇 刘树勋 张嘉月 颜志秀 张柏林 朱保庆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11期145-148,共4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6种笃斯越桔制品中的有机酸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Venusil ASB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96.9%超纯水-3%甲醇-0.1%甲酸;流速:0.5 m 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20μm。该方法能够快...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6种笃斯越桔制品中的有机酸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Venusil ASB 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96.9%超纯水-3%甲醇-0.1%甲酸;流速:0.5 m L/min;柱温:室温;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20μm。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分离笃斯越桔相关制品中所含的7种有机酸,包括草酸、奎宁酸、苹果酸、莽草酸、乳酸、乙酸、柠檬酸。检测结果表明,笃斯越桔中的有机酸主要为奎宁酸,其次是柠檬酸和苹果酸,乳酸和乙酸的含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笃斯越桔制品 有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灵菇发酵螺旋藻酸乳工艺条件优化及其挥发性风味物质 被引量:5
2
作者 颜志秀 陆思宇 +3 位作者 孟丽娜 潘晴 赵晨煊 李博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89-197,201,共10页
本实验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藏灵菇发酵螺旋藻酸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igh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酸... 本实验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对藏灵菇发酵螺旋藻酸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igh 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对酸乳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藏灵菇发酵螺旋藻酸奶的优化工艺条件为:螺旋藻提取液添加量9%,藏灵菇接种量3%,发酵时间14 h,蔗糖添加量7%,发酵温度28℃,此条件下的感官品质得分为88.1±0.32;以普通原味酸乳作对照,测得藏灵菇发酵螺旋藻酸乳共含有41种风味物质,主要由6种醛类(43.68%)、8种酯类(26.83%)、8种醇类(11.18%)、9种酮类(10.49%)、7种酸类化合物(5.68%)构成。其中,对甲基苯甲醛、2,4-二甲基苯甲醛、乳酸乙酯、2-庚酮等12种风味成分在两种酸乳中均检测出。此外,藏灵菇发酵螺旋藻酸乳中含有醇类和酸类化合物达8、7种,各占11.18%和5.68%,而普通原味酸奶含醇类和酸类化合物达2、9种,各占4.17%和28.76%,藏灵菇复合菌种发酵引起醇类化合物增加,酸类化合物减少,使得此新兴酸乳制品口感更加柔和,并赋予了其酒香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灵菇 螺旋藻 酸乳 发酵 响应面法 风味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笃斯越橘果酱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鲍杰 李莹灿 +4 位作者 刘雅冉 颜志秀 顾盼 朱保庆 张柏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55-262,共8页
以笃斯越橘果酱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时辅以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香气成分。结果:液液萃取法鉴定出32种化合物,固相微萃取法鉴定出61种化合物,2种萃取方法检测出的香气化合物组分含量和种类... 以笃斯越橘果酱为研究对象,采用2种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同时辅以气相色谱嗅闻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其香气成分。结果:液液萃取法鉴定出32种化合物,固相微萃取法鉴定出61种化合物,2种萃取方法检测出的香气化合物组分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固相微萃取法更适合作为笃斯越橘果酱香气分析的萃取技术。根据固相微萃取果酱香气组分含量计算出各组分香气值,其中紫罗兰酮、(E,E)-2,4-壬二烯醛、正己醛、反-2-癸烯醛、苯乙醛等19种物质对笃斯越橘果酱香气有贡献,赋予产品花香、木香、脂肪味、水果香、坚果香、青草香、焦糖味等特征香气。结果表明,来源于果实的香气组分是构成笃斯越橘果酱典型风味的重要物质基础,应采用适度的热加工工艺以降低生产过程中该类组分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笃斯越橘果酱 香气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 嗅闻技术 香气活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环境因子对螺旋藻营养元素生物积累及有机化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冰心 徐青艳 +2 位作者 常蓉 颜志秀 李博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70-76,104,共8页
以钝顶螺旋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钙铁锌硒离子并结合调节螺旋藻细胞的生长环境条件以达到以上四种营养元素最大积累的目的,并对其在细胞内的有机化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温度为20℃、光照12 k Lux、p H... 以钝顶螺旋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在培养液中分别添加钙铁锌硒离子并结合调节螺旋藻细胞的生长环境条件以达到以上四种营养元素最大积累的目的,并对其在细胞内的有机化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当温度为20℃、光照12 k Lux、p H8.5时,钙积累量提高了97%,螺旋藻钙总含量和其有机化程度分别达到18.21 mg/g、84.17%;当温度为30℃、光照4 k Lux、p H10.5时,铁积累量提高了175%,螺旋藻铁总含量和其有机化程度分别达到1634.34 ppm、89.98%;当温度为30℃、光照8 k Lux、p H8.5时,锌积累量提高了87%,螺旋藻最高锌含量和有机化程度分别达到88.30 ppm、58.28%;当温度为30℃、光照12 k Lux、p H9.5时,螺旋藻中硒元素总含量及有机化程度分别为1011.00 ppm、70.54%。因此,在以环境调控为基础,同时配合增加外源培养液浓度的培养条件下,能够使得螺旋藻钙、铁、锌、硒四种矿物质营养离子积累量大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矿物质营养元素 生物积累 有机化程度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