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发光法检测稻谷新鲜度
1
作者 顾雨熹 王平东 +7 位作者 刘金阳 张学峰 刘冬雨 王锦 单晓雪 杨超 兰雪萍 陈晋莹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7,共5页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以作为判定稻谷新鲜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过氧化物酶可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这一化学发光体系,基于此,该文建立一种新的稻谷新鲜度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通过优化实验条件,选择过氧化氢浓度为5.0×10^(−3) mol/... 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以作为判定稻谷新鲜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过氧化物酶可催化鲁米诺-过氧化氢这一化学发光体系,基于此,该文建立一种新的稻谷新鲜度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法。通过优化实验条件,选择过氧化氢浓度为5.0×10^(−3) mol/L、鲁米诺浓度为2.0×10^(−6) mol/L、pH 9.2、稻谷颗粒数10颗,作为检测稻谷新鲜度的最佳条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使用化学发光方法测量稻谷的新鲜度,并与传统的检测稻谷新鲜度检测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两者相关性良好。这也表明,化学发光法检测稻谷新鲜度方法可靠,可为稻谷新鲜度的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新鲜度 化学发光 鲁米诺 过氧化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收获玉米不同霉斑颜色生霉粒与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及优势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纪立波 赵东霞 +7 位作者 顾雨熹 陈帅 唐芳 刘洋 郭亮 谭林 曲圣极 陈晋莹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26-34,共9页
目的探究新收获玉米不同霉斑颜色生霉粒与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及优势菌。方法收集了辽宁不同地区的新收获玉米样本,采用微生物学培养、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确定不同霉斑颜色籽粒的带菌情况,并探讨霉斑颜色与3种真菌污染情况... 目的探究新收获玉米不同霉斑颜色生霉粒与真菌毒素污染情况及优势菌。方法收集了辽宁不同地区的新收获玉米样本,采用微生物学培养、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等方法确定不同霉斑颜色籽粒的带菌情况,并探讨霉斑颜色与3种真菌污染情况、特定真菌种群之间的关系。结果霉斑颜色与特定的真菌种群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红色、白色、黑色霉斑和脐深可能表明木霉属、镰孢菌属的存在,绿色霉斑可能表明木霉属、蓝状菌属的存在。此外,真菌毒素检测结果表明红色、白色、黑色霉斑和脐深可能表明样品中存在玉米赤酶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感染风险,绿色霉斑可能表明存在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感染风险。结论本研究提出的感官检验辅助图谱可作为快速筛选工具,初步评估玉米籽粒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但因为霉斑颜色可能涉及多种真菌情况较为复杂,还需不断优化完善为玉米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霉斑颜色 真菌毒素 优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中致病真菌的分离鉴定及熏蒸对其毒力的影响
3
作者 和肖营 何岩 +2 位作者 顾雨熹 王锦 陈晋莹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4,共9页
小麦受镰刀菌的感染会导致赤霉病、真菌毒素污染和减产,镰刀菌对粮食安全有着严重威胁。通过对小麦中镰刀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的三种菌株N1、N2、N3分别属于禾谷镰刀菌属、亚洲镰刀菌属和高秆镰刀菌属。利用产毒基因检测和真菌毒素... 小麦受镰刀菌的感染会导致赤霉病、真菌毒素污染和减产,镰刀菌对粮食安全有着严重威胁。通过对小麦中镰刀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分离出的三种菌株N1、N2、N3分别属于禾谷镰刀菌属、亚洲镰刀菌属和高秆镰刀菌属。利用产毒基因检测和真菌毒素检测对三株菌株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和伏马毒素的产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一致显示N1和N3能产生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均含有PSK和Tri5两种产毒基因,而N2不产生这三种毒素。进一步通过臭氧和二氧化氯进行气体熏蒸,探究气体熏蒸对分离出的三株菌株的影响,通过观察孢子形态、菌丝体长度、菌丝形态,结果表明二氧化氯熏蒸能有效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低浓度二氧化氯(300 mg/L)处理0.5 h,可明显抑制菌丝的生长。而臭氧只能抑制孢子萌发,对菌丝的生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菌 产毒能力 真菌毒素 二氧化氯 臭氧 熏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加工方法对小麦粉中呕吐毒素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顾雨熹 王锦 +3 位作者 单晓雪 廖子龙 李理 陈晋莹 《中国粮油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1,共4页
比较使用不同加工方法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呕吐毒素(DO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皮粉、芯粉中DON的含量低于全麦粉中DON的含量,DON主要分布于小麦的表皮附近。小麦制粉前进行筛杂或清洗对降低DON的效果不同。筛杂对降低皮粉、芯粉中DON的... 比较使用不同加工方法对小麦籽粒不同部位呕吐毒素(DO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皮粉、芯粉中DON的含量低于全麦粉中DON的含量,DON主要分布于小麦的表皮附近。小麦制粉前进行筛杂或清洗对降低DON的效果不同。筛杂对降低皮粉、芯粉中DON的效果更好,清洗对降低粗麸、细麸中的DON效果更好。使用不同加工方法产生的小麦粉或麦麸中DON含量几乎相同。当全麦粉的DON含量低于1.56 mg/kg时,通过筛杂、清洗、磨粉后芯粉的DON含量可能会低于1 mg/kg的规定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呕吐毒素(DON) 加工工艺 DON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导体包被的免疫荧光快检试纸法同时测定玉米中3种毒素的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顾雨熹 马志 +4 位作者 唐颜苹 杨颖康 李理 王锦 陈晋莹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2期137-145,共9页
应用基于超导体包被的免疫荧光快速定量检测技术,建立了一种AFB1-ZEN-DON三合一联检卡法,可同时快速测定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三种常见真菌毒素。对质控样准确度、加标回收率、检测限、定量限... 应用基于超导体包被的免疫荧光快速定量检测技术,建立了一种AFB1-ZEN-DON三合一联检卡法,可同时快速测定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B1(AFB1)、玉米赤霉烯酮(ZEN)、呕吐毒素(DON)三种常见真菌毒素。对质控样准确度、加标回收率、检测限、定量限进行测定,检测多个玉米样品并与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AFB1-ZEN-DON三合一联检卡检测AFB1含量在0.5~30μg/kg,ZEN含量在5~200μg/kg,DON含量在100~2 500μg/kg的范围内线性良好。AFB1在5~20μg/kg加标量范围时,回收率为97.62%~99.37%,ZEN在50~150μg/kg加标量范围时,回收率为98.03%~104.07%, DON在500~2000μg/kg加标量范围时,回收率为102.49%~108.53%。与液相色谱法相比,使用该方法检测AFB1相对偏差在–2.84%~11.91%,ZEN相对偏差在–3.43%~18.12%,DON相对偏差在1.83%~12.91%,均在液相色谱法允许偏差20%、15%和23%之内。该方法检测AFB1检测限为0.41μg/kg,定量限为1.12μg/kg;ZEN检测限为3.22μg/kg,定量限为9.15μg/kg;DON检测限为35.42μg/kg,定量限为100.84μg/kg。通过研究证明,AFB1-ZEN-DON三合一联检卡是一种有效、准确、快速的方法,能满足同时检测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呕吐毒素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体包被免疫荧光试纸法 快速定量 黄曲霉毒素B1 玉米赤霉烯酮 脱氧雪腐镰刀菌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存时间对棉花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顾雨熹 王锦 +3 位作者 袁罡 郏俊伟 王薇 陈晋莹 《中国棉花》 2023年第1期16-19,共4页
棉花在储存过程中其品质指标会发生变化。以2016―2021年轮出的589.0万t储备的新疆棉为样本,分析了储存时间分别为1.5年、3.0年、4.0年、5.0年、6.0年、7.0年的棉花入库和出库主要纤维品质指标数据。发现:棉花颜色级会随储存时间延长而... 棉花在储存过程中其品质指标会发生变化。以2016―2021年轮出的589.0万t储备的新疆棉为样本,分析了储存时间分别为1.5年、3.0年、4.0年、5.0年、6.0年、7.0年的棉花入库和出库主要纤维品质指标数据。发现:棉花颜色级会随储存时间延长而下降,储存5.0年内的棉花主要是从白棉2级和白棉3级变为淡黄染棉1级和黄染棉1级,其中淡黄染棉1级增加最多,储存6.0~7.0年时转变为黄染棉1级的最多;而回潮率、马克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指数和断裂比强度均未出现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储存时间 纤维品质 品质指标 颜色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导体包被免疫荧光试纸法同时测定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单晓雪 马志 +4 位作者 唐颜苹 杨颖康 顾雨熹 王锦 陈晋莹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2023年第1期143-149,共7页
为了能同时快速测定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两种毒素,采用基于超导体包被的免疫荧光快速定量检测技术,检测了多个玉米样品,结合加标回收率、稳定性、检出限、精密度等指标,并与... 为了能同时快速测定玉米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N)两种毒素,采用基于超导体包被的免疫荧光快速定量检测技术,检测了多个玉米样品,结合加标回收率、稳定性、检出限、精密度等指标,并与液相色谱法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评估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超导体包被的免疫荧光试纸法检测DON含量在100~2500μg/kg,检测ZEN含量在5~200μg/kg的范围内线性良好。DON在500~2000μ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回收率为103.72%~108.17%,ZEN在50~150μ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回收率为97.81%~111.27%。该方法于液相色谱法检测结果对比,DON相对偏差在3.72%~8.17%,ZEN相对偏差在2.19%~11.27%,均低于液相色谱法允许偏差23%和15%,超导体包被的免疫荧光试纸法是一种有效、实用、快速、定量的分析方法,能满足同时检测玉米中DON和ZEN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导体包被免疫荧光试纸法 快速定量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玉米赤霉烯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对3个储粮生态区大豆品质指标的变化分析
8
作者 单晓雪 顾雨熹 +4 位作者 王锦 刘晓莉 姜友军 李理 陈晋莹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6-129,共4页
为了探究我国3个储粮生态区的大豆存储质量变化周期,指导不同储粮生态区大豆保质技术措施,收集了相关储存库点2014—2016年大豆品质数据,考察了大豆储存过程中粗脂肪酸值、蛋白质溶解比率的变化,分析了大豆品质指标与粗脂肪酸值、蛋白... 为了探究我国3个储粮生态区的大豆存储质量变化周期,指导不同储粮生态区大豆保质技术措施,收集了相关储存库点2014—2016年大豆品质数据,考察了大豆储存过程中粗脂肪酸值、蛋白质溶解比率的变化,分析了大豆品质指标与粗脂肪酸值、蛋白质溶解比率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区域储存温度对大豆粗脂肪酸值影响较为明显,对蛋白质溶解比率影响较弱;在第五区中温高湿区储存大豆,其粗脂肪酸值增长与损伤粒、热损伤粒的增加及储存时间的延长有一定关系,蛋白质溶解比率与热损伤粒有一定的关系。综上,合理控制大豆的损伤粒、热损伤粒比例,对于控制其粗脂肪酸值和蛋白质溶解比率有较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储存 储粮生态区 粗脂肪酸值 蛋白质溶解比率 大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