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树种植土壤N2O排放研究:认识与挑战 被引量:5
1
作者 顾江新 郭艳杰 +6 位作者 张丽娟 王敬 王慎强 胡荣桂 张金波 蔡祖聪 程谊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6-731,共6页
果树种植土壤因其较高的施氮量,很可能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本文重点阐述了果园系统土壤N2O排放监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形成有效的监测系统,揭示了利用现有技术测定N2O的排放规律和减排技术效果,并对今后... 果树种植土壤因其较高的施氮量,很可能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的重要排放源。本文重点阐述了果园系统土壤N2O排放监测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形成有效的监测系统,揭示了利用现有技术测定N2O的排放规律和减排技术效果,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今后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制定不同种类果树种植下土壤N2O排放监测标准;研发果树种植系统不同施肥模式、不同灌溉模式、不同土壤管理制度下土壤N2O减排技术;加强与N2O排放相关联的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及其关联微生物机制的研究;构建果树种植系统土壤氮素平衡和N2O排放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树 化学肥 有机肥 N2O排放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几种旱作农田N_2O排放通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重阳 郑靖 +3 位作者 顾江新 王绍斌 史奕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57-663,共7页
为探明下辽河平原几种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东北地区3种典型的旱地作物(玉米、大豆和春小麦)的N2O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湿度等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种旱田作物的N2O排... 为探明下辽河平原几种旱作农田N2O排放通量及相关因素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东北地区3种典型的旱地作物(玉米、大豆和春小麦)的N2O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湿度等相关影响因子。结果表明,3种旱田作物的N2O排放在其各自生长季内均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在整个生长季观测中,常规处理N2O排放通量变化范围和平均通量分别为:玉米田-26.2~822.1μg·m-2·h-1,平均通量110.3μg·m-2·h-1;大豆田-96.8~281.0μg·m-2·h-1,平均通量66.0μg·m-2·h-1;春小麦田-27.1~183.1μg·m-2·h-1,平均通量46.3μg·m-2·h-1。研究还表明,土壤湿度是制约旱田N2O释放的关键因素,在土壤湿度较低时,施N肥并不会增加N2O的排放量。从作物的整个生长季来看,施N肥处理比未施N肥处理的N2O排放量要高,具体表现在玉米田和春小麦田常规处理N2O排放总量分别是无N处理的3.88倍、1.1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辽河平原 N2O 玉米 大豆 春小麦 排放通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玉米田土壤呼吸初步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王重阳 王绍斌 +2 位作者 顾江新 史奕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240-1244,共5页
以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及环境因子的作用,旨在通过了解农田CO2吸收与排放的动态变化,为探索该地区碳收支机理提供试验依据。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测定了下辽河平原典型玉米田的土壤呼吸速率... 以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及环境因子的作用,旨在通过了解农田CO2吸收与排放的动态变化,为探索该地区碳收支机理提供试验依据。试验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测定了下辽河平原典型玉米田的土壤呼吸速率。结果表明,玉米田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玉米生长旺盛期土壤呼吸速率值保持在较高水平,3种处理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施N肥处理(N150)为215.67 mg.m-2.h-1;未施N肥处理(N0)为192.48 mg.m-2.h-1;无作物对照(CK)为137.13 mg.m-.2h-1。土壤温度Q10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地下5 cm的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有显著的相关性。在夏季(6至8月)的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施肥可明显增强土壤呼吸作用,N150比N0处理土壤呼吸总量增加了12.1%,N150和N0处理的土壤呼吸总量分别是CK处理的1.57和1.4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玉米田 Q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平原稻田N_2O通量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卫卫 张友民 +2 位作者 王毅勇 赵志春 顾江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368,共5页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对三江平原稻田进行了全年连续田间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三江平原稻田全年N2O平均通量为0.052mg·m-·2h-1;冻融期N2O通量范围为0.008~0.029mg·m-·2h-1,融冻时排放... 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04年11月—2005年10月对三江平原稻田进行了全年连续田间原位观测。结果表明,三江平原稻田全年N2O平均通量为0.052mg·m-·2h-1;冻融期N2O通量范围为0.008~0.029mg·m-·2h-1,融冻时排放量显著增加;生长期平均通量为0.059mg·m-·2h-1,施肥后及淹水期间水面落干时各出现了两个明显的N2O排放峰,排水后N2O排放通量较淹水期稍增加,但幅度不大。同时分析了冻融期、生长期N2O通量季节变化特征和日变化特征以及和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表明,温度决定了稻田全年N2O排放通量的大小,而水分状况则是影响三江平原稻田N2O排放季节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平原 稻田 N2O通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单季稻田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重阳 郑靖 +2 位作者 顾江新 史奕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237-242,共6页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H4、N2O和CO2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温度、气温、土壤Eh等相关因子。试验表明,观测期内3种气体排放各有其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稻田3种处理中的CH4排放规律一致,各处理的CO2的季节变化...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稻田CH4、N2O和CO2排放进行了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温度、气温、土壤Eh等相关因子。试验表明,观测期内3种气体排放各有其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稻田3种处理中的CH4排放规律一致,各处理的CO2的季节变化规律均与相同处理的N2O变化规律相似。在整个生长季中,常规处理、无作物处理(CK)、无N处理的稻田CH4排放总量分别为1.55×102、0.74×102、1.36×102kg.hm-2;N2O排放总量分别为1.80、3.25、1.21kg.hm-2;CO2排放总量分别为9.47×103、2.75×103、8.72×103kg.hm-2。从各处理排放总量分析,CH4和CO2为常规>无N>无作物,N2O为无作物>常规>无N。稻田CH4和N2O排放并无明显相关关系,土壤水分含量与3种气体的排放密切相关;当土壤Eh降到-150mV以下时,土壤CH4排放剧烈。水稻植株对稻田CH4和CO2的排放有十分重要的贡献,其参与使得CH4和CO2排放量分别增加了109%、244%;相对于常规处理来说,不施N肥能降低稻田N2O的排放,在整个生长季内,施用N肥使N2O的排放增加了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2O CH4 CO2 稻田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大豆田CO_2和N_2O排放通量及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重阳 郑靖 +2 位作者 顾江新 史奕 陈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08-711,共4页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测定了2004年及2005年大豆田CO2和N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在2年的观测期内,大豆田的CO2和N2O排放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在2个生长季的观测中,CO2和N2O的排放通量分别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大豆田在休闲...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测定了2004年及2005年大豆田CO2和N2O排放通量。结果表明:在2年的观测期内,大豆田的CO2和N2O排放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在2个生长季的观测中,CO2和N2O的排放通量分别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大豆田在休闲期内基本没有CO2排放,冻融期有少量的N2O排放。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得知,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是影响大豆田释放CO2和N2O的重要因素。大豆植株对于N2O的排放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年观测中常规处理的N2O通量总量分别是无作物处理的2.28倍和1.8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CO2 N2O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潮棕壤撂荒地和人工林N_2O、CH_4排放研究
7
作者 王重阳 郑靖 +2 位作者 顾江新 史奕 陈欣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3-869,共7页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下辽河平原潮棕壤撂荒地和人工林N2O、CH4排放进行了为期1年的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温湿度、气温,土壤NO3--N、NH4+-N含量等相关因子。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内人工林地土壤的N2O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撂荒地... 采用静态箱(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下辽河平原潮棕壤撂荒地和人工林N2O、CH4排放进行了为期1年的原位测量,同时测量了土壤温湿度、气温,土壤NO3--N、NH4+-N含量等相关因子。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内人工林地土壤的N2O排放通量明显高于撂荒地。撂荒地是大气CH4的源,而人工林则是CH4的汇。对人工林的观测结果表明,N2O排放与CH4排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2=-0.351,p<0.05,n=36);而撂荒地两种气体排放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N2O排放通量和温度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当土壤含水量在200g/kg以上时,土壤含水量与CH4气体排放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人工林 N2O CH4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