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致雄性小鼠睾丸睾酮合成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
1
作者 缪心媛 许晴雨 +7 位作者 夏苏干 林天金 蔡国栋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宗平 卞建春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8-1498,共11页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纳米颗粒(NPs)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造成的损伤和影响睾酮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清洁级雄性C5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低(0.1 mg/L)、中(1 mg/L)、高(10 mg/L)剂量聚苯乙烯NPs组,每组6只,饮水暴露,... 【目的】探究聚苯乙烯纳米颗粒(NPs)对雄性小鼠生殖系统造成的损伤和影响睾酮合成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清洁级雄性C56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低(0.1 mg/L)、中(1 mg/L)、高(10 mg/L)剂量聚苯乙烯NPs组,每组6只,饮水暴露,试验期90 d。试验结束后,小鼠眼球采血,脱颈处死后剥离附睾及睾丸,采集精子。睾丸称重,统计睾丸指数,利用HE染色观察睾丸组织病理变化,使用综合精液分析系统分析精子总活率及精子总活力;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睾丸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以及血清睾酮含量;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氧化应激、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睾酮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指数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小鼠精子总活力及总活率、血清睾酮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聚苯乙烯NPs处理组小鼠睾丸组织中MDA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T-SOD、CAT和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蛋白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3β-羟类固醇脱氢酶(HSD-3β)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各聚苯乙烯NPs处理组小鼠睾丸组织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天冬氨酸半胱氨酸特异性蛋白酶9(Caspase9)、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B淋巴细胞瘤-2(Bcl-2)蛋白表达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胆固醇侧链裂解酶(CYP11A)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聚苯乙烯NPs处理组小鼠睾丸组织中HSD-17β、细胞色素P450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 scc)、类固醇激素急性调节蛋白(StAR)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下降(P<0.05;P<0.01);中、高剂量聚苯乙烯NPs组小鼠睾丸组织中HSD-3β、P450c17基因表达量均极显著或显著下降(P<0.01;P<0.05)。【结论】聚苯乙烯NPs能诱导小鼠睾丸组织氧化应激进而引发细胞发生,最终导致睾丸损伤和睾酮合成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 纳米塑料(NPs) 氧化应激 凋亡 睾酮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公鸭睾丸的损伤作用
2
作者 顾雅怡 夏苏干 +6 位作者 刘鹏利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5-933,共9页
旨在揭示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的雄性生殖毒性,本试验以雄性绍兴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PS-NPs对鸭睾丸组织的影响。试验将32只绍兴公鸭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组、L-NPs组、M-NPs组和H-NPs组共4组(每组8只),分别饲喂饲料浓度为0、1、10、... 旨在揭示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S-NPs)的雄性生殖毒性,本试验以雄性绍兴鸭为研究对象,探究了PS-NPs对鸭睾丸组织的影响。试验将32只绍兴公鸭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组、L-NPs组、M-NPs组和H-NPs组共4组(每组8只),分别饲喂饲料浓度为0、1、10、100 mg·kg^(-1)的PS-NPs。45 d称重后致死,采集鸭的睾丸,计算睾丸系数,HE染色观察各组睾丸组织病理变化;试剂盒检测睾丸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Western blot检测氧化损伤相关蛋白Nrf2、NQO1和HO-1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炎症相关基因TNF-α和IL-6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随着PS-NPs处理浓度升高,H-NPs组睾丸系数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结果显示,曲精小管间的间隙不断变大,间质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曲精小管管壁结构模糊;M-NPs组和H-NPs组睾丸组织MDA含量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升高,GSH、SOD和CAT活性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下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NPs组和H-NPs组Nrf2、NQO1、HO-1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下降;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M-NPs组和H-NPs组TNF-α、IL-6基因mRNA转录水平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升高。结果表明,PS-NPs能引起绍兴鸭睾丸组织形态结构改变、炎症和氧化应激,并且其损伤程度与PS-NPs暴露剂量呈正相关;PS-N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与Nrf2/HO-1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乙烯纳米塑料 睾丸 氧化应激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钙磷比例对体外培养番鸭破骨细胞生成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顾建红 刘俊栋 +3 位作者 赵瑞英 王富民 李慧敏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57-1361,共5页
从1~7日龄番鸭长骨骨髓分离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添加不同摩尔浓度比例的钙磷双因子(CCa:Cp为2:1、1:1、1:2)。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于培养第1、3天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培养7d... 从1~7日龄番鸭长骨骨髓分离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添加不同摩尔浓度比例的钙磷双因子(CCa:Cp为2:1、1:1、1:2)。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于培养第1、3天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培养7d后扫描电镜观察象牙片吸收陷窝,研究不同钙磷比例对番鸭OC生成及骨吸收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第3天时试验组TRAP阳性细胞多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组中除CCa:Cp=1:1组与CCa:Cp=2:1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扫描电镜观察,象牙片吸收陷窝程度与钙磷比例大小(CCA:Cp为2:1、1:1、1:2)成反比。证实合适比例的钙、磷(CCa:CP=2:1)通过抑制OC生成和活化,抑制OC的骨吸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骨吸收陷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介导鸡BMSCs和BMMs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的形成
4
作者 顾建红 闵雯嫣 +5 位作者 周佳桦 赵玉田 卞建春 刘学忠 袁燕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09-1517,共9页
为探究1α, 25-(OH)2D3对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骨髓单核巨噬细胞(BMM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OC)形成的影响,笔者对1α, 25-(OH)2D3处理后的细胞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骨吸收功能鉴定、OC标志基因mRNA和蛋白表... 为探究1α, 25-(OH)2D3对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和骨髓单核巨噬细胞(BMMs)体外共培养体系中破骨细胞(OC)形成的影响,笔者对1α, 25-(OH)2D3处理后的细胞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骨吸收功能鉴定、OC标志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表明:1α, 25-(OH)2D3能够上调BMSCs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的表达,下调骨保护素(OPG)的表达。1α, 25-(OH)2D3处理共培养细胞5 d,OC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骨吸收活性较对照组极显著增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Ⅱ型碳酸酐酶(CAⅡ)、组织蛋白酶K(CtsK)及TRAP等标志性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10-8 mol·L^-1 1α, 25-(OH)2D3效果最明显。结果表明,10-8 mol·L^-1 1α, 25-(OH)2D3能够介导鸡BMSCs和BMMs共培养体系中OC的形成,该OC具有骨吸收活性,为进一步研究OC在家禽骨骼及钙磷代谢紊乱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F鸡胚 25-(OH)2D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破骨细胞 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牛围产期血清脂肪代谢、肝脏功能和氧化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16
5
作者 熊桂林 付志新 +3 位作者 曹随忠 顾建红 陈大伟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39-1045,共7页
选择产前30 d的奶牛30头,分别在产前30、20、10、5、0 d和产后5、10、15、20 d采集血清,检测脂肪代谢指标(TG、Chol、NEFA、HDL、LDL含量)、肝脏功能指标(AKP、LDH、ALT、AST活性)和抗氧化、脂质过氧化指标(GSH-Px、SOD、CAT活性和MDA含... 选择产前30 d的奶牛30头,分别在产前30、20、10、5、0 d和产后5、10、15、20 d采集血清,检测脂肪代谢指标(TG、Chol、NEFA、HDL、LDL含量)、肝脏功能指标(AKP、LDH、ALT、AST活性)和抗氧化、脂质过氧化指标(GSH-Px、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①血清TG和Chol含量产前呈降低趋势,TG含量产犊当天急剧下降,Chol含量产后逐渐升高;血清NEFA含量产前变化不明显,产犊当天急剧升高,产犊5 d开始降低;血清LDL和HDL水平产前呈降低趋势,产后逐渐升高。②血清LDH和AST活性在产前5 d或产犊当天开始升高,产犊5 d后逐渐降低;ALT和AKP活性各时间段变化不明显。③血清CAT和GSH-Px活性在产前呈降低的趋势,产犊当天升高,之后逐渐降低;血清SOD活性产前呈升高趋势,产犊当天达到最高峰,之后逐渐降低;血清MDA含量在产前5 d开始升高,产犊5 d后逐渐降低。表明奶牛围产期发生脂肪动员和氧化状态失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围产期 肝脏功能 脂肪代谢 氧化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蔡国栋 孙凯 +7 位作者 项自来 王玲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357-1364,共8页
为揭示镰刀菌毒素之一的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作者拟研究ZEA对刀豆蛋白A(Con A)介导的小鼠离体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以Con A作为T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剂,以不同浓度ZEA(0、10、20、40μmol·L^(-1))染毒处... 为揭示镰刀菌毒素之一的玉米赤霉烯酮(ZEA)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作者拟研究ZEA对刀豆蛋白A(Con A)介导的小鼠离体T淋巴细胞体外活化、增殖的影响。以Con A作为T淋巴细胞活化刺激剂,以不同浓度ZEA(0、10、20、40μmol·L^(-1))染毒处理细胞后,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早期活化标志CD69分子及中期活化标志CD25分子表达情况,用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细胞分别培养48、72、96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均产生了明显的刺激增殖效应(P<0.01)。与Con A对照组相比,ZEA染毒可明显抑制Con A刺激引起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除10μmol·L^(-1) ZEA组在72和96h时间段差异显著外(P<0.05),其余染毒组在各时间段均差异极显著(P<0.01),并呈浓度-效应关系。细胞加入Con A分别活化6、30h后,Con A组与细胞空白组相比,早期活化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明显升高,提示细胞发生明显的活化效应。与Con A对照组相比,当ZEA染毒浓度为10μmol·L^(-1)时,T细胞早期活化标志分子CD69和中期活化分子CD25的表达明显抑制,差异均极显著(P<0.01),当ZEA浓度为20、40μmol·L^(-1)时,CD69和CD25的表达进一步抑制(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研究结果表明,ZEA对动物免疫抑制作用的产生与其可直接抑制对小鼠T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T淋巴细胞增殖 T淋巴细胞活化 Con A CCK-8 流式细胞术 CD69 CD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H/hCG受体与cAMP在玉米赤霉烯酮抑制小鼠Leydig细胞分泌睾酮中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青 王亚军 +6 位作者 徐辉 黄沁怡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47-1154,共8页
为揭示LH/hCG受体和cAMP在玉米赤霉烯酮(ZEN)抑制小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s)分泌睾酮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原代培养的小鼠Leydig细胞为材料,用ELISA法分别测定ZEN暴露浓度为0、1、5、10、20μg·mL-1及暴露时间为1、6、12、24h时... 为揭示LH/hCG受体和cAMP在玉米赤霉烯酮(ZEN)抑制小鼠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s)分泌睾酮中的作用,本研究以原代培养的小鼠Leydig细胞为材料,用ELISA法分别测定ZEN暴露浓度为0、1、5、10、20μg·mL-1及暴露时间为1、6、12、24h时睾酮的分泌量(hCG环境及cAMP环境)和胞质内cAMP水平(hCG环境),用化学发光标记免疫分析法(CLIA)测定其细胞表面的LH/hCG受体结合力,用Western Blot法测定LH/hCG受体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表明,hCG环境中高浓度及长时间ZEN暴露对睾酮分泌的抑制效应极显著(P<0.01),而cAMP环境中,不同浓度及时间的ZEN暴露均可显著抑制Leydig细胞分泌睾酮(P<0.05),且浓度及时间—效应关系明显。不同浓度及时间的ZEN暴露对Leydig细胞LH/hCG受体的结合力及表达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低浓度及长时间ZEN暴露使胞质内cAMP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果显示,玉米赤霉烯酮可通过cAMP途径抑制小鼠Leydig细胞分泌睾酮,与LH/hCG受体途径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睾丸间质细胞 睾酮 LH hCG受体 环腺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棕榈酸通过上调ACC/FAS/DGAT2通路表达诱导BRL 3A细胞脂肪变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杨玲 杨汶菱 +6 位作者 张绘艳 卞建春 刘宗平 袁燕 邹辉 顾建红 刘学忠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537-2544,共8页
为探究棕榈酸诱导BRL 3A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以不同浓度的PA(0、0.2、0.4、0.6 mmol·L^-1)处理BRL 3A细胞24 h,用CCK-8法、RTCA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滴生成情况;DAPI/F-actin双染,观察细胞核及骨架形态;采用... 为探究棕榈酸诱导BRL 3A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以不同浓度的PA(0、0.2、0.4、0.6 mmol·L^-1)处理BRL 3A细胞24 h,用CCK-8法、RTCA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滴生成情况;DAPI/F-actin双染,观察细胞核及骨架形态;采用比色法测定TG含量;采用RT-PCR检测脂肪合成相关基因Acaca、Fasn、Dgat 2转录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脂肪合成关键蛋白ACC、FAS、SCD1、GPAM、DGAT 2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2、0.4 mmol·L^-1 PA对细胞增殖无影响,0.6 mmol·L^-1 PA抑制细胞增殖;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0.4 mmol·L^-1 PA处理细胞24 h,脂滴大量蓄积,发生明显脂肪变性;随PA浓度升高,细胞核发生皱缩、变形、碎裂,细胞骨架被破坏,微丝断裂;TG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不同浓度PA(0.2、0.4、0.6 mmol·L^-1)处理组脂肪合成关键基因Acaca、Fasn、Dgat 2 mRNA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ACC、FAS、SCD1、GPAM、DGAT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0.6 mmol·L^-1 PA组与0.4 mmol·L^-1 PA组相比,SCD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浓度棕榈酸抑制BRL 3A细胞增殖,对细胞核及骨架产生损伤;棕榈酸诱导细胞发生脂滴蓄积,TG增加,通过上调脂肪合成关键基因Acaca、Fasn、Dgat 2 mRNA转录水平及ACC/FAS/DGAT2通路蛋白表达水平诱导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酸 脂肪变性 乙酰辅酶A羧化酶 二酰基甘油酰基转移酶2 BRL 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沙里菌素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小康 张绘艳 +4 位作者 顾建红 袁燕 卞建春 刘宗平 刘学忠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049-3056,共8页
为制备拉沙里菌素(LAS)单克隆抗体,建立针对LAS的间接竞争ELISA(Ci-ELISA)方法,试验采用了活性酯法将LAS分别与BSA和OVA偶联成LAS-BSA和LAS-OVA作为免疫原和检测原,6次免疫后,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最终筛选出一株能稳定分泌抗... 为制备拉沙里菌素(LAS)单克隆抗体,建立针对LAS的间接竞争ELISA(Ci-ELISA)方法,试验采用了活性酯法将LAS分别与BSA和OVA偶联成LAS-BSA和LAS-OVA作为免疫原和检测原,6次免疫后,取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最终筛选出一株能稳定分泌抗LAS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C11。经鉴定,C11的抗体类型为Ig G1,轻链为κ链;所制腹水效价为1∶16 000,与莫能菌素钠、盐霉素钠、马杜霉素胺、头孢噻吩钠和硫酸链霉素均无交叉反应。用此单克隆抗体建立LAS Ci-ELISA检测方法显示,Ci-ELISA标准工作曲线为y=0.376x-0.2374(R2=0.9914),LAS在5~1 000 ng/m L时,线性关系良好,IC50为90.22 ng/m L,加标回收率为81.76%~102.41%,表明方法精确度好、灵敏度高。LAS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Ci-ELISA方法的建立为下一步试剂盒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沙里菌素 半抗原 单克隆抗体 间接竞争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A、DON及其联合染毒对CTLL-2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蔡国栋 潘顺叶 +6 位作者 王凤丽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33-1540,共8页
为研究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联合作用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以CTLL-2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株)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ZEA(0、5、10、20μg/mL)、DON(0、0.5、1、2μg/mL)及联合(空白组、5μg/mL... 为研究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及其联合作用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以CTLL-2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株)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ZEA(0、5、10、20μg/mL)、DON(0、0.5、1、2μg/mL)及联合(空白组、5μg/mL ZEA、0.5μg/mL DON、5μg/mL ZEA+0.5μg/mL DON)处理CTLL-2细胞48h,采用ELISA法检测了细胞内及培养上清液中颗粒酶B(GZMB)、穿孔素(PFP)、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细胞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ZEA、DON能够降低CTLL-2细胞胞内及培养上清液中PFP、GZMB、IFN-γ的浓度,增加TNF-α浓度,染毒组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P<0.01),且均呈剂量效应关系;ZEA、DON联合染毒表现为加性效应。结果表明,ZEA、DON及其联合作用可通过影响免疫细胞因子的分泌,降低免疫细胞杀伤活力,间接影响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负调节,从而导致动物机体免疫机能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CTLL-2细胞 细胞因子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硫磷慢性暴露对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慧敏 王富民 +3 位作者 顾建红 曹学智 冯亚杰 刘宗平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61-865,共5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辛硫磷(Phoxim)对大鼠的毒性作用,探讨辛硫磷中毒的氧化应激机制。将36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2个染毒组,染毒组大鼠分别以30(低剂量组)和300μmol/kg体重剂量(高剂量组)灌服辛硫磷,连续灌服153、0 d后,分别测定血浆和肝脏... 本试验旨在研究辛硫磷(Phoxim)对大鼠的毒性作用,探讨辛硫磷中毒的氧化应激机制。将36只SD大鼠分成对照组和2个染毒组,染毒组大鼠分别以30(低剂量组)和300μmol/kg体重剂量(高剂量组)灌服辛硫磷,连续灌服153、0 d后,分别测定血浆和肝脏胆碱酯酶(ChE)、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并观察肝脏组织学变化。结果表明:辛硫磷染毒后大鼠血浆和肝脏ChE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尤其是高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浆ChE最大降低至对照组的22%,肝匀浆中ChE活性降低至对照组的75%。大鼠血浆和肝脏SOD、GSH-Px活性变化随染毒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血浆和肝脏MDA含量均呈上升趋势。组织学检查显示辛硫磷可造成肝细胞脂肪变性。本研究表明,大鼠辛硫磷持续染毒可以诱导机体脂质过氧化增强,并导致肝脏结构损伤,说明氧化应激在辛硫磷的肝脏毒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硫磷 大鼠 肝脏 氧化应激 脂质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兽医临床诊断学实验临床病例教学法探索 被引量:10
12
作者 邹辉 宋瑞龙 +4 位作者 袁燕 顾建红 刘学忠 卞建春 刘宗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3期231-232,共2页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以加强学生兽医临床诊断的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兽医人才为出发点,结合目前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实验教学进行创新。通过临床病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以加强学生兽医临床诊断的实践能力,培养优秀兽医人才为出发点,结合目前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对实验教学进行创新。通过临床病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医临床诊断学 实验教学 病例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FasL通路对镉激活PC12细胞MAPK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莉 陈洁 +6 位作者 闻双全 邹辉 顾建红 刘学忠 卞建春 刘宗平 袁燕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034-2043,共10页
旨在研究Fas/FasL通路对镉激活PC12细胞MAPK通路的影响,用10μmol L^(-1)醋酸镉(CdAc2)分别处理插入非特异性序列PC12细胞与Fas基因沉默PC12细胞12 h;用10μmol·L^(-1)CdAc2与40μmol·L^(-1) Z-IETD-FMK(caspase-8特异性抑制... 旨在研究Fas/FasL通路对镉激活PC12细胞MAPK通路的影响,用10μmol L^(-1)醋酸镉(CdAc2)分别处理插入非特异性序列PC12细胞与Fas基因沉默PC12细胞12 h;用10μmol·L^(-1)CdAc2与40μmol·L^(-1) Z-IETD-FMK(caspase-8特异性抑制剂)单独或联合处理PC12细胞12 h。通过Western blot检测Fas/FasL通路相关蛋白Fas、FasL、Fas相关死亡域蛋白(FADD)、Cleaved caspase-8、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Daxx)、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的表达与MAPK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1/2、p-ERK1/2、p-JNK1/2的表达;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显示,Fas shRNA慢病毒极显著抑制镉引起的PC12细胞Fas/FasL通路相关蛋白表达量和凋亡率的升高(P<0.01),缓解镉引起的PC12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Fas shRNA与Z-IETD-FMK均能够极显著抑制镉引起的PC12细胞MAPK通路相关蛋白ERK1/2与JNK1/2磷酸化水平升高(P<0.01)。综上表明,Fas/FasL通路调控MAPK通路参与镉致PC12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2细胞 凋亡 Fas/FasL通路 MAPK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素及其调控破骨细胞相关信号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仝锡帅 顾建红 刘宗平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2,共4页
整合素是一类细胞膜表面跨膜蛋白,在介导细胞黏附并参与细胞内外信号传递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破骨细胞在骨重建与骨吸收的动态平衡中起关键调控作用,尤其是封闭带中的整合素αvβ3是影响骨吸收的主要黏附分子,对破骨细胞内外Ca2+及... 整合素是一类细胞膜表面跨膜蛋白,在介导细胞黏附并参与细胞内外信号传递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破骨细胞在骨重建与骨吸收的动态平衡中起关键调控作用,尤其是封闭带中的整合素αvβ3是影响骨吸收的主要黏附分子,对破骨细胞内外Ca2+及下游信号的调控起关键作用。论文对整合素的结构、分类、功能及其调控破骨细胞相关信号的机制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 破骨细胞 信号转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对猪睾丸间质细胞DNA损伤作用的彗星试验 被引量:4
15
作者 甄建伟 刘青 +5 位作者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王捍东 刘宗平 卞建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22期11302-11304,11424,共4页
[目的]观察玉米赤霉烯酮(ZEN)对猪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的DNA损伤效应。[方法]以体外培养的猪Leydig cell为材料,用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测定ZEN对离体培养的猪睾丸间质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选用0(对照组)、1、5、10和20μmol/... [目的]观察玉米赤霉烯酮(ZEN)对猪睾丸间质细胞(Leydig cell)的DNA损伤效应。[方法]以体外培养的猪Leydig cell为材料,用四氮唑蓝比色分析法(MTT法)测定ZEN对离体培养的猪睾丸间质细胞的半数致死浓度,选用0(对照组)、1、5、10和20μmol/L浓度的ZEN体外作用于猪Leydig cell,通过彗星试验观察了ZEN对猪Leydig cell DNA的损伤效应。[结果]ZEN浓度为0、1、5、10和20μmol/L时,所造成的细胞拖尾率分别为16.67%、34.00%、40.67%、52.00%和64.67%,各染毒组细胞拖尾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各剂量组对应的拖尾细胞尾长(Tail length)分别为57.60±4.78、57.75±6.25、78.97±5.83、100.50±6.94和146.83±12.31μm,尾部DNA含量(Tail DNA%)分别为21.29±2.25%、22.24±2.43%、31.21±6.27%、37.45±4.33%和60.68±9.83%,与对照组比较,5μmol/L及以上ZEN浓度染毒组的Tail length和Tail DN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ZEN浓度增加呈上升趋势。[结论]ZEN对猪Leydig cell存在遗传毒性,可以损伤Leydig cell的DNA,且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间质细胞 玉米赤霉烯酮 DNA损伤 彗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蛋白酶K在骨吸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东 顾建红 刘宗平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116,共3页
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K)是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属于番木瓜蛋白酶超家族。在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介导的骨吸收过程中有效降解骨组织中的基质蛋白,在骨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CK在骨吸收中的重要性,为治疗骨代谢疾... 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K)是一种溶酶体半胱氨酸蛋白酶,属于番木瓜蛋白酶超家族。在破骨细胞(osteoclast,OC)介导的骨吸收过程中有效降解骨组织中的基质蛋白,在骨吸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CK在骨吸收中的重要性,为治疗骨代谢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论文就组织蛋白酶K的结构和功能及在骨吸收过程中与破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和表达水平的调控机制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骨细胞相关MicroRNA研究进展
17
作者 孔琦 孙自强 +4 位作者 王东 刘伟 宋瑞龙 顾建红 刘宗平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6-90,共5页
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蛋白RNA,其长度约为22nt,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在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miRNA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骨代谢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作为体内唯一一种负责骨吸... MicroRNA(miRNA)是一种非编码蛋白RNA,其长度约为22nt,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在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对miRNA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骨代谢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展开。作为体内唯一一种负责骨吸收的细胞,破骨细胞(OC)在机体骨组织生理及病理性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OC的形成和分化受多种因素调节,研究发现多种miRNA对OC有着调控作用,如miR-21、miR-422a和miR-148a能够促进OC形成,miR-124、miR-155和miR-503则抑制OC形成,除此以外,某些miRNA还能通过OC调控肿瘤骨转移。对这些机制的研究将从另一个层面揭示代谢性骨病的病因,并对临床治疗提供指导。论文对miRNA在OC形成和分化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破骨细胞 形成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骨骼肌卫星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戴巍 宋瑞龙 +5 位作者 张远浩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卞建春 刘学忠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76-682,共7页
旨在建立鸡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MSC)体外分离、培养、纯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选取12胚龄SPF鸡胚,综合松散肌肉纤维和游离纤维基质层细胞等原理,对分离细胞使用的酶以及后续的细胞纯化、诱导分化方法进行优化;... 旨在建立鸡骨骼肌卫星细胞(muscle satellite cell,MSC)体外分离、培养、纯化、诱导分化及鉴定的方法。选取12胚龄SPF鸡胚,综合松散肌肉纤维和游离纤维基质层细胞等原理,对分离细胞使用的酶以及后续的细胞纯化、诱导分化方法进行优化;并从形态学、细胞分化能力、生长曲线、免疫荧光、RT-PCR等方面对MSC进行鉴定,从而提出一种鸡骨骼肌卫星细胞的混合酶消化分离培养方法。结果表明,刚分离纯化后的细胞折光性强,24 h贴壁展开后呈纺锤状;待诱导分化后能形成排列整齐的多核肌管;CCK-8测定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优化后,细胞存活率为(90.82±1.294)%,细胞纯度为(90.44±1.264)%;免疫荧光检测标志性基因Pax7、Desmin表达阳性;RT-PCR检测标志性基因Pax7、MyHC、MyoD1呈阳性;并且分化前标志性基因Pax7表达量是分化后的1.705倍,分化后期标志性基因MyHC表达量是分化前的13.073倍。该试验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的鸡骨骼肌卫星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为研究鸡骨骼肌细胞生物学机制、肉鸡品种优化、细胞移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骼肌卫星细胞 分离 培养 诱导分化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赤霉烯酮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内StAR蛋白及类固醇合成关键酶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郑王龙 刘青 +8 位作者 王亚军 黄沁怡 徐辉 王宜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91-1096,共6页
为了探讨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的毒性机理,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原代小鼠睾丸间质细胞为材料,分别以0(对照组)、1、5、10、20μg·mL-1的ZEA进行染毒,染毒12h后,利用Western-blot和QRT-PCR技术,... 为了探讨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的毒性机理,本研究以体外培养的原代小鼠睾丸间质细胞为材料,分别以0(对照组)、1、5、10、20μg·mL-1的ZEA进行染毒,染毒12h后,利用Western-blot和QRT-PCR技术,检测了细胞内类固醇合成快速调节蛋白(StAR)和类固醇合成关键酶(P450scc、3β-HSD、P450c17a1和17β-HSD)在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随着ZEA染毒浓度的升高,StAR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都呈上升趋势(P<0.05或P<0.01);而类固醇关键酶P450scc、3β-HSD、P450c17a1、17β-HSD的转录水平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都呈下降趋势(P<0.05或P<0.01)。结果表明:ZEA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抑制了睾酮合成通路中类固醇合成关键酶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赤霉烯酮 小鼠 睾丸间质细胞 类固醇合成快速调节蛋白(StAR) 类固醇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藜芦醇对玉米赤霉烯酮致小鼠肝脏氧化损伤及炎症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朱根生 夏苏干 +7 位作者 佘进进 白玉妮 邹辉 顾建红 袁燕 刘学忠 刘宗平 卞建春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254-4261,共8页
为探究白藜芦醇(RSV)对玉米赤霉烯酮(ZEA)中毒小鼠肝脏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试验将40只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ZEA组(40 mg/kg)、不同浓度的RSV(50、100或200 mg/kg)与ZEA(40 mg/kg)共处理组,每组8只,各... 为探究白藜芦醇(RSV)对玉米赤霉烯酮(ZEA)中毒小鼠肝脏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试验将40只清洁级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生理盐水)、ZEA组(40 mg/kg)、不同浓度的RSV(50、100或200 mg/kg)与ZEA(40 mg/kg)共处理组,每组8只,各组均灌胃给药,试验期12 d。试验结束后采集小鼠肝脏样品,计算肝脏系数,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各组肝脏病理变化;检测肝脏NF-κB蛋白表达;比色法检测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β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小鼠肝组织发生明显病理学变化;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RSV与ZEA共处理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都有所减轻。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肝脏NF-κB蛋白表达增多;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的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NF-κB蛋白表达均有下降。与对照组相比,ZEA组肝脏系数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脏组织SOD和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IL-6、TNF-α和IL-1β含量均极显著升高(P<0.01)。与ZEA组相比,不同浓度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组织CAT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P<0.01),血清中AST、ALT和LDH活性及IL-6和IL-1β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50 mg/kg 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组织SOD活性和血清中TNF-α含量分别显著升高(P<0.05)和极显著降低(P<0.01);100和200 mg/kg RSV与ZEA共处理组肝脏系数和肝脏组织MDA含量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P<0.01)。结果表明,ZEA对小鼠肝脏有严重的氧化及炎症损伤作用,RSV对ZEA中毒的肝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以100 mg/kg RSV保护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藜芦醇 玉米赤霉烯酮 氧化损伤 炎症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