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进微翅凹坑复合强化表面管外流动沸腾换热预测模型
1
作者 石绮云 王嘉程 +5 位作者 张江辉 刘丽 项燕龙 何燕 马连湘 李蔚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6期86-94,共9页
采用实验方法对比制冷剂在3根强化管和1根光滑管外环形侧的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实验采用的3根强化换热管分别是具有螺旋微翅片的换热管(HB管)、具有凹坑结构的换热管(DIM管)和同时具有螺旋微翅片和凹坑复合结构的换热管(DIM/HB管)... 采用实验方法对比制冷剂在3根强化管和1根光滑管外环形侧的流动沸腾换热和压降特性。实验采用的3根强化换热管分别是具有螺旋微翅片的换热管(HB管)、具有凹坑结构的换热管(DIM管)和同时具有螺旋微翅片和凹坑复合结构的换热管(DIM/HB管)。实验的饱和温度为6℃,质量流速范围是75~225 kg·(m^(2)·s)^(-1),进出口干度分别保持在0.2和0.8。从流动沸腾换热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具有复合结构的DIM/HB管展示出最高的换热系数,约为光滑管的1.54~2.23倍。但同时DIM/HB管也展示出相对较高的摩擦压降,约为光滑管的1.26倍。基于文献中2种经典的蒸发换热预测关联式分别对预测模型进行修正,通过比较发现,基于Thome关联式的修正预测模型拟合效果更好,误差可达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沸腾 复合结构 强化传热 换热管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内微尺度强化表面R32流动冷凝传热实验研究
2
作者 刘相增 冯威 +4 位作者 张敢敢 李蔚 项燕龙 张江辉 马连湘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1-59,84,共10页
为研究制冷剂R32在铝制人字纹管、涟漪纹管以及光滑管中冷凝换热和压降特性,本文通过高精度多工质蒸发冷凝实验台在R32质量流速为100~350 kg/(m^(2)·s),饱和温度为308、313、318 K,干度范围为0.2~0.8工况下,进行冷凝实验研究。实... 为研究制冷剂R32在铝制人字纹管、涟漪纹管以及光滑管中冷凝换热和压降特性,本文通过高精度多工质蒸发冷凝实验台在R32质量流速为100~350 kg/(m^(2)·s),饱和温度为308、313、318 K,干度范围为0.2~0.8工况下,进行冷凝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字纹管的传热系数最高,涟漪纹管次之,光滑管最低。涟漪纹管的摩擦压降最高,人字纹管略高于光滑管,表面传热系数和摩擦压降随饱和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质量流速的升高而增大。引入评价因子P EF评价换热管的换热性能:人字纹管的换热性能最好,P EF范围为2.07~2.72,涟漪纹管的P EF范围为0.68~0.90。在换热关联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适用于本次实验的换热关联式,改进后的关联式误差在±2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换热 表面传热系数 摩擦压降 换热关联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涟漪纹管及光管管内冷凝换热机理实验研究
3
作者 王嘉程 孙志传 +3 位作者 石绮云 项燕龙 李蔚 何燕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1期102-110,共9页
实验研究了制冷剂R410A在两种管径(9.52 mm和12.7 mm)的光管和涟漪纹管(1EHT管)管内冷凝换热特性,并根据部分工况下的流型对管内冷凝的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中控制冷凝饱和温度为45℃,制冷剂流速范围为100~450 kg·(m^(2)·... 实验研究了制冷剂R410A在两种管径(9.52 mm和12.7 mm)的光管和涟漪纹管(1EHT管)管内冷凝换热特性,并根据部分工况下的流型对管内冷凝的换热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中控制冷凝饱和温度为45℃,制冷剂流速范围为100~450 kg·(m^(2)·s)^(-1),干度控制在0.1~0.9之间。通过光管实验结果与预测关联式预测的对比表明,使用的单相和冷凝关联式都可以在较小的误差范围内预测实验数据,Hajal流型图可以准确的预测光管的流态,证实了实验设施的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实验中制冷剂质量流速和干度的增加,光管和涟漪纹管的换热系数都随之增加且涟漪纹管的换热系数是光管的1.15~2.05倍。较小的管径可以通过影响制冷剂的流动状态进而提升换热系数来提高传热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凝 换热系数 流型 管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