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茗科1号’茶鲜叶转录和代谢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1
作者 陈林 项丽慧 +2 位作者 宋振硕 陈键 张应根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1-252,共12页
为挖掘乌龙茶品种鲜叶的特征特性,以绿茶品种‘福鼎大毫茶’一芽二叶或三叶为对照(CK),分析比较了高香优质乌龙茶品种‘茗科1号’一芽二叶或三叶(TM)与中小开面二至四叶(MM)在转录和代谢水平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茶树品种特性和采摘标... 为挖掘乌龙茶品种鲜叶的特征特性,以绿茶品种‘福鼎大毫茶’一芽二叶或三叶为对照(CK),分析比较了高香优质乌龙茶品种‘茗科1号’一芽二叶或三叶(TM)与中小开面二至四叶(MM)在转录和代谢水平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茶树品种特性和采摘标准为影响茶鲜叶转录和代谢轮廓的重要因素,其中CK、TM和MM的转录与代谢轮廓相互间均有良好的模式区分。差异表达基因与差异代谢物的富集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TM vs CK与MM vs TM的差异表达基因在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过程方面存在不同的GO功能富集模式,且前者拥有较多的生物过程和较少的细胞组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苯丙素的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分别是TM vsCK、MM vs TM在2种组学分析中的前20条共有KEGG富集代谢通路。TM vs CK中L-苯丙氨酸、反式肉桂酸和4-胍基丁酸丰度的显著降低,以及MM vs TM中胆碱丰度的显著提高和L-苯丙氨酸、L-色氨酸、L-高丝氨酸丰度的显著降低均与相应共富集代谢通路中多个基因的显著上调或下调表达密切相关。此外,MM vs TM中脱落酸丰度的显著提高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通路中紫黄质脱环氧化酶和番茄红素β-环化酶基因的显著上调表达高度相关。这可为阐明‘茗科1号’茶鲜叶生物学特征及其多茶类兼制特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鲜叶 转录组 代谢组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代谢轮廓的动态变化规律
2
作者 陈林 宋振硕 +2 位作者 项丽慧 张应根 陈键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90-199,共10页
为揭示茶叶生化成分在武夷岩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本实验比较了‘肉桂’‘水仙’‘大红袍’3个主栽乌龙茶品种和名丛‘白鸡冠’武夷岩茶的风味品质特征。同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单四极杆质... 为揭示茶叶生化成分在武夷岩茶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本实验比较了‘肉桂’‘水仙’‘大红袍’3个主栽乌龙茶品种和名丛‘白鸡冠’武夷岩茶的风味品质特征。同时,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单四极杆质谱,对各品种在不同制作工序中的供试茶样进行非靶向代谢物检测和可视化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的理化特性为武夷岩茶风味品质形成提供了重要先决条件。加工过程中的做青和烘焙工序对差异代谢物数量和丰度的变化发挥着主导驱动作用。L-赖氨酸、L-色氨酸、吲哚和茉莉酸甲酯等多种植物抗逆响应成分参与了做青过程代谢物的介导调控。做青工序显著促进了诸如木蝴蝶素、芹菜素及L-色氨酸等苦味成分的积累,同时大幅度提升了L-苏氨酸、N-乙酰-D-氨基葡萄糖与L-岩藻糖等甜味组分的含量。在此过程生成的一系列挥发性化合物,包括(Z)-3-己烯-1-醇、(E)-橙花叔醇、苯乙醛、茉莉内酯、茉莉酸甲酯和吲哚等,共同赋予了做青叶花香、果香并兼具青香等香气特质。高温烘焙显著改变了茶叶内部多种滋味成分的含量,并促使环己醇、苯乙醛、苯乙酸和吲哚等多种香气成分大量散失。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武夷岩茶风味品质形成和工艺调控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岩茶 代谢物 做青 烘焙 风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摇青”工艺对‘茗冠茶’花果香型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3
作者 宋振硕 项丽慧 +2 位作者 陈键 王秀萍 陈林 《茶叶学报》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目的】探究“摇青”工艺对‘茗冠茶’花果香型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为‘茗冠茶’花果香型红茶风味品质提升和品质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茗冠茶’茶树品种春季一芽三、四叶或小开面二、三叶为原料,统一控制摇青强度为... 【目的】探究“摇青”工艺对‘茗冠茶’花果香型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为‘茗冠茶’花果香型红茶风味品质提升和品质评价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茗冠茶’茶树品种春季一芽三、四叶或小开面二、三叶为原料,统一控制摇青强度为轻摇青(滚筒转速:8 r·min^(-1)),分别制作不同摇青次数(0、1、2、3次)的‘茗冠’花果香型红茶,比较各供试茶样感官品质特征和主要生化成分差异,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检测分析。【结果】摇青次数对‘茗冠茶’花果香型红茶的感官品质具有明显影响,且经3次摇青制成的‘茗冠茶’花果香型红茶品质最优,主要风味品质表现为花果香显,滋味甜醇且带有花香。随着摇青次数的增加,‘茗冠茶’花果香型红茶中水浸出物含量与游离氨基酸总量呈减少趋势,茶多酚、酚氨比、咖啡碱以及儿茶素则先增加后减少,而可溶性糖含量与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无显著变化。基于茶样中非挥发性和挥发性化合物的模式识别,供试茶样均可按不同摇青次数划分为4个类群,并筛选出47种非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和51种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在非挥发性差异化合物中,茉莉酸甲酯、茉莉酸、2'-脱氧腺苷等化合物丰度随摇青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而绿原酸、木犀草素-8-C-葡萄糖苷、没食子儿茶素等化合物丰度则减少。在挥发性差异化合物中,具有气味特征的共有29种,主要包括γ-己内酯、δ-癸内酯、己酸己酯、异戊酸苯乙酯等酯类香气成分,以及吲哚、2-甲基-4-苯基-2-丁醇、α-石竹烯醇等。除柠檬烯外,其余气味特征化合物的丰度在摇青后均显著增加。【结论】多次摇青有助于‘茗冠茶’花果香型红茶风味品质的形成,以3次摇青处理的茶样品质最佳。其花果香风味品质的提升与酯类等香气成分显著增加密切相关,而酚类物质的减少以及茉莉酸甲酯等化合物的积累,则可能对茶汤甜醇特征的形成具有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茗冠茶 红茶 摇青 花果香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宋振硕 卫聿铭 +4 位作者 李铁汉 项丽慧 张应根 陈林 宁井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8-267,共10页
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 为探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风味品质和生化组成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4种不同年份(0、1、2、3a)花果香红茶风味感官品质,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超高效液相色谱-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对花果香红茶中挥发性化合物和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室温贮藏对花果香红茶的感官品质影响显著,室温贮藏3 a茶叶失去花果香品质特征,以陈酸等品质特征为主。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均可将供试茶样划分成不同年份的4个类群,基于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从不同贮藏年份花果香红茶中筛选出芳樟醇、顺式-β-罗勒烯、己酸等15种挥发性差异化合物(变量投影重要性(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VIP)>1和P<0.05),茶氨酸、表儿茶素、葡萄糖酸等154种非挥发性差异化合物(VIP>2和P<0.05)。挥发性化合物中芳樟醇、己醛、顺式-β-罗勒烯、2-戊基呋喃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减少,而己酸、二氢猕猴桃内酯、1-乙基-2-甲酰基吡咯、反式-β-紫罗兰酮等的含量随贮藏年份增加而增加。非挥发性化合物中大部分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糖类、茶多酚等的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减少,而有机酸和脂类化合物等的含量多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阐明花果香红茶贮藏过程的风味品质变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引导市场理性存茶和科学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果香红茶 贮藏 感官品质 代谢组学 生化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1935-1938)福建茶业科研的起步研究
5
作者 王秀萍 项丽慧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现代科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本文聚焦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科研的蹒跚起步,剖析福建茶业科技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细究福建茶业科技事业的最初建树,品味当时的艰辛与遗憾,从而为认识茶科技与茶... 现代科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本文聚焦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科研的蹒跚起步,剖析福建茶业科技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细究福建茶业科技事业的最初建树,品味当时的艰辛与遗憾,从而为认识茶科技与茶产业的密切关系,提升茶科技贡献度等找到源头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福建 茶业 科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D黄光对工夫红茶萎凋过程香气相关酶基因表达及活性影响 被引量:35
6
作者 项丽慧 林馥茗 +5 位作者 孙威江 吴扬 陈明招 张沁芳 周乐乐 翁睿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59-566,共8页
将政和大白茶鲜叶置于LED黄光下照射萎凋16 h,以室内萎凋为对照,按工夫红茶工艺制成毛茶。对萎凋过程中萎凋叶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CsBG1、CsBG2)、β-樱草糖苷酶基因(CsBP)的相对表达量、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及毛茶挥发性香气组分进... 将政和大白茶鲜叶置于LED黄光下照射萎凋16 h,以室内萎凋为对照,按工夫红茶工艺制成毛茶。对萎凋过程中萎凋叶的β-葡萄糖苷酶基因(CsBG1、CsBG2)、β-樱草糖苷酶基因(CsBP)的相对表达量、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及毛茶挥发性香气组分进行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研究黄光萎凋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LED黄光萎凋下,CsBG1、CsBG2表达量明显提高,萎凋第6 h CsBG2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CsBP在黄光萎凋全过程呈上调表达。LED黄光前期促进萎凋叶香气相关酶基因上调表达,在萎凋后期调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最终使得工夫红茶甜花香显现,品质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光萎凋 挥发性香气组分 Β-葡萄糖苷酶 β-樱草糖苷酶 基因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DE和HS-SPME/GC-MS的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林 余文权 +3 位作者 张应根 项丽慧 王丽丽 尤志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92-704,共13页
为更好地分析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本试验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平台,分别考察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3种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对3个福建代表性乌龙茶样品(铁观音、肉桂和水仙)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 为更好地分析乌龙茶香气组成特征,本试验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平台,分别考察了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3种不同纤维涂层萃取头)对3个福建代表性乌龙茶样品(铁观音、肉桂和水仙)香气成分的萃取效果。结果表明,采用不同香气成分萃取方法可从供试茶样检出262种香气成分,其中以肉桂香气种类最多(204种),水仙其次(175种),铁观音最少(120种)。应用HS-SPME干样萃取法可获得最多种类的检出成分(186种),其次为HS-SPME湿样萃取法(139种),并以SDE法检出成分最少(33种)。不同萃取方法对香气成分的检出存在良好的互补作用,但以基于HS-SPME干样萃取法,应用65μm PDMS/DVB(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基苯)萃取头进行检测分析可相对较好地反映3种供试茶样香气化学组成特征,并能实现橙花叔醇、吲哚、α-法呢烯、苯乙醇、苯乙腈、水杨酸甲酯等多种乌龙茶常见或特征香气成分的重复性检测。肉桂和水仙茶样相较铁观音茶样的香气种类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异,且以肉桂茶样的香气组成更为复杂多样,该结果与闽南乌龙茶与闽北乌龙茶迥然不同的花香品质及肉桂相较水仙拥有更为浓郁高显的香型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同时蒸馏萃取 气质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法测定茶叶中10种有机酸含量 被引量:20
8
作者 王丽丽 杨军国 +4 位作者 林清霞 项丽慧 宋振硕 张应根 陈林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3,共7页
从流动相配比、柱温、流速、检测波长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及验证性试验,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和定量测定茶叶中10种有机酸(草酸、D/L-酒石酸、甲酸、L-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和富马酸)的高效... 从流动相配比、柱温、流速、检测波长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进行方法学考察及验证性试验,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分离和定量测定茶叶中10种有机酸(草酸、D/L-酒石酸、甲酸、L-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和富马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采用TSKgel ODS-100V(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0.10%磷酸水溶液(A相)和50%乙腈水溶液(B相),洗脱方式为100%A(0 min)→100%A(12 min)→0%A(17 min)→0%A(25 min)→100%A(30 min)→100%A(33 min),后运行2 min,柱温为40℃,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同时在210和245 nm波长下检测抗坏血酸,在210 nm波长下检测其他9种有机酸。结果显示,各有机酸组分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 5以上,其精密度和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均小于1%,稳定性的RSD小于4%(除抗坏血酸外),回收率为97%~116%。说明该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对组分分离效果较好,可用于茶叶中10种有机酸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有机酸 高效液相色谱法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项丽慧 宋振硕 +3 位作者 张应根 王丽丽 陈键 陈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6-274,共9页
为探明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风味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在控温除湿环境中以基于静态摊晾于水筛加工而成的白茶为对照,在不同茶鲜叶减重率(65%、70%和75%)时对在制品进行并筛或堆青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制成的白茶呈现出较为... 为探明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摊青工艺对白茶风味品质和生化成分的影响,在控温除湿环境中以基于静态摊晾于水筛加工而成的白茶为对照,在不同茶鲜叶减重率(65%、70%和75%)时对在制品进行并筛或堆青处理。结果表明,各处理制成的白茶呈现出较为相似的感官品质特征,但堆青处理相较并筛处理及对照茶样的香气鲜度下降而滋味甜度提高。在并筛处理中以在减重率为70%时并筛略优于在减重率为65%时并筛的白茶品质,且二者均以薄并筛处理较优于对照茶样。在减重率达75%时对在制品进行相同时长不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方式:2~6筛并1筐)以厚堆处理的白茶品质较优,而不同时长相同厚度的堆青处理(堆青时长:2~6 d)则以短时堆青的白茶品质为佳。不同摊青处理白茶的儿茶素类、生物碱和主要氨基酸组分无明显规律性差异。相较静态/并筛工艺组,堆青工艺组茶样中呈甜味的脯氨酸和苯乙醇、橙花醇、香叶醇等花果香成分显著降低(P<0.05)。基于茶样生化组成的模式识别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静态/并筛工艺组与堆青工艺组2种类群。堆青处理可通过促进脂肪酸代谢,增加烷烃类、降异戊二烯类和醛类化合物含量来有效调节白茶样品的生化组成;橙花醇、橙花醛和香草醛等23种化合物可视为其与静态/并筛工艺组茶样相互区分的主要特征标识物(群)。研究结果可为基于摊青方式的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艺 品质控制 白茶 萎凋 摊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白茶过程中香气成分动态变化规律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林 张应根 +4 位作者 陈键 宋振硕 项丽慧 余文权 尤志明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1-781,共11页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 乌龙茶品种茶树鲜叶加工白茶具有明显的花香特征。为探明该原料在白茶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形成与变化规律,在室内控温控湿(温度18~22℃,湿度45%~60%)环境条件下,选用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和福云6号制成的传统白茶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气质联用法对茗科1号等10个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的萎凋在制品及其成品茶(简称花香白茶)进行了香气成分检测和化学计量分析。结果表明,花香白茶与传统白茶存在迥然不同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各乌龙茶品种鲜叶加工的花香白茶及其在制品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具有较高相似度;随着鲜叶萎凋减重率的增加,其香气组成在主成分分析二维得分视图中的模式分布渐趋离散,并发生群体定向逐步偏移。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花香白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与采制原料的品种特性密切相关。鲜叶萎凋减重率30%~60%为影响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形成的关键发展阶段,并以萎凋后期(减重率≥45%)对其在制品香气组成的影响最为突出。从乌龙茶品种试样中可检出的136种香气成分显著富集于3种变化趋势模型,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橙花醛、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二氢猕猴桃内酯等香气成分可视为花香白茶香气品质工艺耦合调控的主要化学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香气成分 萎凋 气质联用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和绿茶品种茶鲜叶儿茶素类和嘌呤碱HPLC指纹图谱特征比较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林 项丽慧 +4 位作者 王丽丽 陈键 宋振硕 余文权 尤志明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1-28,共8页
为揭示适制乌龙茶和绿茶品种鲜叶的基本生化特性,对集中种植的10个乌龙茶品种和10个绿茶品种春季和秋季鲜叶(一芽二、三叶)进行儿茶素类和嘌呤碱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构建,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 为揭示适制乌龙茶和绿茶品种鲜叶的基本生化特性,对集中种植的10个乌龙茶品种和10个绿茶品种春季和秋季鲜叶(一芽二、三叶)进行儿茶素类和嘌呤碱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构建,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进行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与绿茶品种鲜叶样存在良好的类群区分。乌龙茶品种鲜叶样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指纹图谱的模式分布较为离散,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乌龙茶品种相较绿茶品种鲜叶样拥有更丰富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组分。咖啡碱(CAF)、可可碱(TB)、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和1种未知化合物为鉴别乌龙茶品种与绿茶品种鲜叶样的主要差异标志物,而7种未知化合物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则可视为鉴别乌龙茶品种春季鲜叶样与秋季鲜叶样的重要差异标志物。该研究结果可为适制乌龙茶和绿茶品种的选育与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茶素 嘌呤碱 模式识别 茶树品种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温除湿萎凋环境对白茶风味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应根 项丽慧 +3 位作者 陈林 林清霞 宋振硕 王丽丽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25-536,共12页
为实现基于萎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白茶加工品质目标控制,以茶鲜叶萎凋减重率达45%为环境调控节点,通过高温除湿[(30±2)℃,RH(35±5)%]或低温除湿[(20±2)℃,RH(55±5)%],研究了持续低温除湿(Low-Low)、持续高温除湿(H... 为实现基于萎凋环境(温度和湿度)的白茶加工品质目标控制,以茶鲜叶萎凋减重率达45%为环境调控节点,通过高温除湿[(30±2)℃,RH(35±5)%]或低温除湿[(20±2)℃,RH(55±5)%],研究了持续低温除湿(Low-Low)、持续高温除湿(High-High)、先高温除湿后低温除湿(High-Low)和先低温除湿后高温除湿(Low-High)4种不同控温除湿萎凋方式对福安大白茶、黄棪和黄观音等6个茶树品种鲜叶所制白茶感官品质和化学轮廓的影响。结果表明,白茶风味品质主要由鲜叶原料(茶树品种)的理化特性所决定。采用Low-Low萎凋处理的白茶滋味略淡、稍带青气;High-High和Low-High萎凋处理的同一茶树品种白茶的外形和汤色等较为相近,且Low-Low和High-Low萎凋加工的白茶亦具有较为类似的品质特征。各白茶样品的紫外和近红外光谱均有较为相似的吸收变化,并以近红外光谱可为供试茶样的模式识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白茶样品中的没食子酸、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儿茶素、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在不同茶树品种间存在一定差异,但萎凋处理对已标定的儿茶素类和嘌呤碱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紫外光谱,尤其是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儿茶素类和嘌呤碱)的主成分分析可对白茶样品按鲜叶原料(茶树品种)进行较好的类群区分,但不同萎凋处理对其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则被茶鲜叶原料的品种特性所掩饰;采用多级主成分分析可有效呈现4种萎凋环境对不同茶树品种白茶样品近红外光谱和生化组成轮廓的影响趋势,且其对全部白茶样品的分类识别结果与呈现的风味品质感官特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为白茶风味品质工艺技术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萎凋环境 风味品质 化学轮廓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应根 宋振硕 +3 位作者 陈林 陈键 王丽丽 项丽慧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53-862,共10页
为探明乌龙茶品种鲜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轮廓特征,以绿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一芽二或三叶)和成熟鲜叶(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对照,对采自乌龙茶品种春、秋两季的幼嫩和成熟鲜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茶树品种... 为探明乌龙茶品种鲜叶游离氨基酸的组成轮廓特征,以绿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一芽二或三叶)和成熟鲜叶(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对照,对采自乌龙茶品种春、秋两季的幼嫩和成熟鲜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析和统计模式识别。结果表明,茶树品种、芽叶嫩度和采摘季节对供试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均有影响。全部供试茶样可按茶树品种特性划分成乌龙茶与绿茶品种2大类群,且芽叶嫩度对乌龙茶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影响仅次于茶树品种特性引起的茶样组群差异。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幼嫩鲜叶、绿茶与乌龙茶品种春季成熟鲜叶、春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与成熟鲜叶、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及春季和秋季乌龙茶品种成熟鲜叶间存在客观的类群区分。不同鲜叶来源对供试茶样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大部分游离氨基酸组分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较高的甘氨酸、亮氨酸、赖氨酸含量和较低的γ-氨基丁酸含量是乌龙茶品种有别于绿茶品种春季鲜叶的主要差异性成分;相同采摘季节的乌龙茶品种幼嫩鲜叶相较成熟鲜叶拥有更高的精氨酸含量,而不同芽叶嫩度的春季和秋季乌龙茶鲜叶存在不同的差异特征组分。因此,茶树品种遗传特性是影响茶树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轮廓的主导因子,乌龙茶特定的鲜叶游离氨基酸组成化学模式为其加工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绿茶 鲜叶 氨基酸 模式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样方法对茶鲜叶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项丽慧 林清霞 +2 位作者 王丽丽 陈林 余文权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25-529,共5页
为准确反映茶鲜叶生化成分的组成特征,对11个茶树品种鲜叶分别进行冷冻固样、热风固样和微波固样,并通过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固样方法所获得供试样品的茶多酚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主要儿茶... 为准确反映茶鲜叶生化成分的组成特征,对11个茶树品种鲜叶分别进行冷冻固样、热风固样和微波固样,并通过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固样方法所获得供试样品的茶多酚总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咖啡碱含量、主要儿茶素和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热风固样与冷冻固样样品存在较明显的类群区分,且热风固样样品中的茶多酚总量、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天冬氨酸、精氨酸、丝氨酸、胱氨酸均显著低于冷冻固样;微波固样与冷冻固样无明显的样品类群区分。综合考虑简便性、保真性、节能性等方面,微波固样更适用于茶鲜叶取样制备,其样品生化检测结果可为茶鲜叶质量的化学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冷冻固样 热风固样 微波固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型方法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薛志慧 黄东方 +2 位作者 王琼琼 项丽慧 孙威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3-26,共4页
以铁观音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闽南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对杀青叶采取不同成型技术处理,分析其理化品质及生产效能,研究成型方法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成型机成型工艺(采用成型机、速包机、包揉机成型,先多次轻压,2次复火后... 以铁观音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闽南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对杀青叶采取不同成型技术处理,分析其理化品质及生产效能,研究成型方法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成型机成型工艺(采用成型机、速包机、包揉机成型,先多次轻压,2次复火后包揉)处理下的茶叶品质较好;全程重压成型工艺(采用成型机重压数次,1次复火)处理下的茶叶品质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龙茶 成型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β-樱草糖苷酶及其底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6
作者 项丽慧 林馥茗 孙威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76-379,共4页
β-樱草糖苷酶属于水解酶类,特异性水解β-樱草糖苷,其生成物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香气和防御体系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综述了β-樱草糖苷酶的酶学特性、提取纯化方法、活性测定方法、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β-樱草糖... β-樱草糖苷酶属于水解酶类,特异性水解β-樱草糖苷,其生成物对茶树(Camellia sinensis)香气和防御体系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综述了β-樱草糖苷酶的酶学特性、提取纯化方法、活性测定方法、分子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β-樱草糖苷酶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樱草糖苷酶 β-樱草糖苷 茶叶 香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茗科1号’等5个福建乌龙茶品种的白茶适制性鉴定 被引量:24
17
作者 陈林 张应根 +3 位作者 项丽慧 王丽丽 余文权 尤志明 《茶叶学报》 2019年第2期64-68,共5页
为探明福建乌龙茶品种的白茶适制特性,本试验综合比较了5个福建乌龙茶品种(‘茗科1号’、‘黄观音’、‘黄棪’、‘奇兰’、‘梅占’)和3个传统白茶加工用种(‘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在相同生产工艺条件下采制白... 为探明福建乌龙茶品种的白茶适制特性,本试验综合比较了5个福建乌龙茶品种(‘茗科1号’、‘黄观音’、‘黄棪’、‘奇兰’、‘梅占’)和3个传统白茶加工用种(‘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福云6号’)在相同生产工艺条件下采制白茶的感官品质,并对其鲜叶原料与成品白茶主要滋味和香气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适制乌龙茶品种制成白茶虽然在外形色泽方面不及传统白茶加工用种,但将其应用于开发花香型白茶具有较为明显的内质优势。2种不同适制特性的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白茶,其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均有明显提高。传统白茶加工用种鲜叶及其采制白茶以碳氢化合物为其主要特征或较高含量香气成分,而适制乌龙茶品种鲜叶及其制成白茶则富含醇类、醛类、酮类及酯类等多种花香成分。该香气组成分别与传统白茶加工用种和适制乌龙茶品种采制白茶的品质特征相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乌龙茶 茶树品种 适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茶加工过程中糖苷类香气成分的代谢变化 被引量:9
18
作者 项丽慧 王丽丽 +4 位作者 陈林 宋振硕 张应根 余文权 陈键 《茶叶学报》 2021年第2期60-65,共6页
为探明白茶加工过程中糖苷类香气成分的代谢变化,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糖苷类香气成分的含量;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β-樱草糖苷酶及28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量,并进行qRT-PCR验证;采用对硝基苯酚显色... 为探明白茶加工过程中糖苷类香气成分的代谢变化,本试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了糖苷类香气成分的含量;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了β-樱草糖苷酶及28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表达量,并进行qRT-PCR验证;采用对硝基苯酚显色法检测β-葡萄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芳樟醇、香叶醇、苯乙醇、苯甲醛、水杨酸甲酯在白茶加工过程中显著增加。在茶鲜叶萎凋减重≤20%阶段,β-樱草糖苷酶基因表达量降低,随后维持稳定;11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呈持续下调表达趋势,3条β-葡萄糖苷酶基因呈现上调表达趋势。在茶鲜叶萎凋减重≤30%阶段,β-葡萄糖苷酶活性提高,随后无明显变化。因此,根据糖苷类香气成分的形成途径推测樱草糖苷酶解作用对这些香气形成贡献较小。而CsGH1BG6和CsGH1BG21的表达对香叶醇和芳樟醇的积累略有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香气成分 β-樱草糖苷酶 Β-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茶风味品质形成与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林 陈键 +4 位作者 宋振硕 王丽丽 张应根 项丽慧 林清霞 《中国茶叶加工》 2023年第4期22-35,共14页
白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特色小众茶类,其风味品质的形成与生产调控技术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介绍了白茶产品的主要种类与品质影响因素,并对其风味品质形成的生化基础、加工和贮藏过程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萎凋过程生化成分的... 白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特色小众茶类,其风味品质的形成与生产调控技术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介绍了白茶产品的主要种类与品质影响因素,并对其风味品质形成的生化基础、加工和贮藏过程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萎凋过程生化成分的代谢机理和基于鲜叶原料、萎凋工艺、干燥技术、压饼造型、创新工艺和仓贮陈化等方面的主要品质调控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实现白茶产品的分类评价与风味品质的定向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茶 产品分类 风味化学 品质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项丽慧 林清霞 +2 位作者 余文权 陈林 王振康 《茶叶学报》 2017年第3期133-138,共6页
糖苷水解产生的挥发性成分是茶叶香气的重要组成之一。本文系统总结了茶叶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的化学组成、代谢途径、检测方法及影响因素。
关键词 茶叶 键合态香气物质 糖苷酶 糖基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