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细胞微环境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1
作者 韩鸿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897-898,共2页
以神经元学说、神经网络为核心假说和理论根基的脑科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尽管各国对脑科学以及脑部疾病诊治研究投入巨大,取得的学术成就斐然,但在临床脑部疾病治疗上的进步相当缓慢,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依然如故的... 以神经元学说、神经网络为核心假说和理论根基的脑科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尽管各国对脑科学以及脑部疾病诊治研究投入巨大,取得的学术成就斐然,但在临床脑部疾病治疗上的进步相当缓慢,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依然如故的摧残着人类的尊严。面对如此窘境和困局,以第二轮脑科学计划启动为契机,各国纷纷对脑科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反思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尽可能务实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科学 细胞微环境 阿尔茨海默病 脑部疾病 神经网络 疾病诊治 学术成就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类淋巴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滕泽 王伟 +3 位作者 关湘萍 王艾博 卢嘉宾 韩鸿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7年第9期1001-1003,共3页
全脑范围内的血管周围途径,具有与淋巴系统相似的功能,以及依赖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的特性,被称为类淋巴系统。类淋巴系统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可溶性蛋白和代谢废物进行有效清除。近期在鼠脑硬脑膜上发现有淋巴管样结构附着,佐... 全脑范围内的血管周围途径,具有与淋巴系统相似的功能,以及依赖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的特性,被称为类淋巴系统。类淋巴系统可以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可溶性蛋白和代谢废物进行有效清除。近期在鼠脑硬脑膜上发现有淋巴管样结构附着,佐证了类淋巴系统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系统 脑脊髓液 淀粉样Β蛋白 糖尿病 大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椎管、前列腺多脏器包虫囊肿介入性超声治疗 被引量:3
3
作者 张武 苗立英 +5 位作者 冉维强 张华斌 贾建文 范家栋 刘剑羽 韩鸿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1-5,63-2,共7页
作者报告一例极为罕见的经CT、磁共振成像和寄生虫学确诊的肝脏、腰骶椎管、前列腺多脏器包虫囊肿患者及其介入性治疗经过。我们的临床研究和28个月随访资料说明,超声引导穿刺引流不仅可以成功地用于肝包虫囊肿,同样可以用于难以手术治... 作者报告一例极为罕见的经CT、磁共振成像和寄生虫学确诊的肝脏、腰骶椎管、前列腺多脏器包虫囊肿患者及其介入性治疗经过。我们的临床研究和28个月随访资料说明,超声引导穿刺引流不仅可以成功地用于肝包虫囊肿,同样可以用于难以手术治疗的椎管包虫囊肿和前列腺包虫囊肿。在应用高张盐水或无水酒精进行囊内寄生虫灭活处理中,其高渗吸水等副作用应予考虑。多孔猪尾导管留置引流有利于尽快消除本病的占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棘球蚴囊肿 脊椎 前列腺 肝脏 介入性超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脑卒中好发区组织液流动速率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朱凯 和清源 韩鸿宾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0期20-24,共5页
目的应用MRI示踪技术,定量分析与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脑卒中好发脑区(丘脑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细胞外间隙的解剖与组织液流动速率的变化规律,探讨该法对脑卒中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丘脑放血组... 目的应用MRI示踪技术,定量分析与观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后脑卒中好发脑区(丘脑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细胞外间隙的解剖与组织液流动速率的变化规律,探讨该法对脑卒中神经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丘脑放血组、丘脑对照组、尾状核放血组、尾状核对照组,每组各8只。丘脑放血组及尾状核放血组接受手十二井穴放血后,将2μL 10 mmol/L GD-DTPA分别导入成年大鼠丘脑区及尾状核区,在导入前后分别进行脑MRI动态扫描(0,15 min、30 min、1 h、2 h、3 h、4 h、5 h、6 h、7 h),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定量分析丘脑区及尾状核区脑组织液引流以及脑细胞周围间隙迂曲度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丘脑放血组脑组织液流动速率下降,清除时间延长,半衰期达(1.34±0.19)h,长于丘脑区对照组(0.51±0.13)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微观清除率为(7.60±4.18)×10-5/s,明显小于丘脑对照组[(14.40±4.50)×10-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放血组丘脑区脑细胞周围间隙迂曲度为(1.29±0.32),与丘脑对照组(1.28±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尾状核放血组及对照组之间的各项参数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井穴刺络放血可明显改变丘脑区组织液流速,但对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脑组织液引流速率没有明显影响。由于刺络放血后丘脑区细胞外间隙的迂曲度没有明显变化,因此,其流速下降应与神经元代谢水平的下调有关,而代谢水平的下调可能是卒中时该法神经保护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井穴放血 脑细胞外间隙 GD-DTPA 脑组织液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SD大鼠脑组织间液内MR示踪剂扩散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帅文 石春彦 +3 位作者 左龙 韩鸿宾 郭顺林 雷军强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09-412,共4页
目的 随着脑组织衰老的进展,神经细胞代谢及分泌产物在脑细胞外间隙(ECS)转运及引流特性发生不可逆性改变,本研究通过MR示踪剂在ECS内扩散的特征反映老年SD大鼠脑组织间液流动的改变,并通过软件计算将其量化。材料与方法 分别选择实... 目的 随着脑组织衰老的进展,神经细胞代谢及分泌产物在脑细胞外间隙(ECS)转运及引流特性发生不可逆性改变,本研究通过MR示踪剂在ECS内扩散的特征反映老年SD大鼠脑组织间液流动的改变,并通过软件计算将其量化。材料与方法 分别选择实验组老年SD大鼠(15~17个月)8只及对照组正常成年SD大鼠(7~10个月)15只,尾状核注射MR示踪剂钆喷酸葡胺,分别于0.25 h、0.5 h、1 h、2 h、3 h、4 h进行MRI扫描,观察造影剂在尾状核的动态分布,并测量造影剂的扩散及清除速率。结果 实验组SD大鼠的示踪剂在ECS内的扩散率D*为(3.25±0.46)×10-4 mm2/s,与对照组的(3.32±0.70)×10-4 mm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39,P〉0.05);但实验组尾状核区的示踪剂清除速率k'为(0.29±0.08)×10-4/s,较对照组的(0.62±0.12)×10-4/s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02,P〈0.05)。结论SD大鼠脑衰老组织的退行性改变引起ECS结构等变化,使脑组织间液清除减慢,这可能与代谢产物蓄积并最终诱发多种老年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细胞外隙 组织间液 造影剂 代谢清除率 衰老 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示踪法在脑纹状体及黑质细胞间隙成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董艳超 石春彦 +2 位作者 吕德勇 刘兰祥 韩鸿宾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01-406,共6页
目的探讨脑深部区域纹状体及黑质的脑细胞间隙(ECS)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检测磁示踪法探测脑深部结构的准确性,发展新型脑深部结构成像技术。材料与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纹状体、黑质两组,每组10只,分别在2个脑区ECS内注入示踪... 目的探讨脑深部区域纹状体及黑质的脑细胞间隙(ECS)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征,检测磁示踪法探测脑深部结构的准确性,发展新型脑深部结构成像技术。材料与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纹状体、黑质两组,每组10只,分别在2个脑区ECS内注入示踪剂钆喷酸葡胺,应用MRI仪探测示踪剂扩散过程图像,利用自主研发的软件计算有效扩散系数(D*)、清除率(k')、示踪剂最大扩散范围(Vd-max%)及半衰期(t*1/2)等ECS扩散参数。结果纹状体区D为(3.23±0.60)×10^(-4) mm2/s,高于黑质区的(2.24±0.54)×10^(-4)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42,P<0.05);两组k'值分别为(0.69±0.93)×10^(-4)/s、(0.82±0.20)×10^(-4)/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23,P>0.05);纹状体区Vd-max%值及t_(1/2)分别为(8.91±0.66)%、(84.57±2.62)min,均较黑质区的(3.49±0.32)%、(70.95±2.08)min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0、4.069,P<0.05)。结论应用新型磁示踪法可以在全脑尺度动态显示细胞间隙内组织液的运动、分布与清除过程,并对脑深部组织的细胞间隙进行成像与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 细胞外隙 磁共振成像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造影剂 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7
作者 左龙 雷易鸣 +4 位作者 闫军浩 刘会坡 袁兰 蒲小平 韩鸿宾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60-365,共6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分子探针示踪技术,研究大鼠深部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内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引流的规律。结合多孔介质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动力学模型。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丘脑... 目的应用磁共振分子探针示踪技术,研究大鼠深部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内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引流的规律。结合多孔介质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局部给药的药物分布与清除动力学模型。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尾状核、丘脑、中脑黑质3组(n=8)。将细胞外示踪剂惰性分子探针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Gd-DTPA)2μl分别导入三个脑区细胞外间隙,利用磁共振成像(MRI)动态采集探针在大鼠脑ISS内的分布与清除过程。通过图像后处理获取ISS内示踪分子在大鼠全脑分布的最大分布容积比(Vdmax%)及半衰期(t1/2)。应用经典扩散方程,测量ISS有效扩散系数(D*)、清除率(k’)与局部迂曲度(λ)。结合上述结果及经典扩散方程,建立大鼠脑组织间隙内药代动力模型。结果示踪分子在大鼠不同脑区ISS内的转运分布区域、清除速率各不相同。尾状核Vdmax%和t1/2大于丘脑和黑质(P=0.000)。黑质区D*小于尾状核、丘脑(P=0.021),黑质ISS内迂曲度最大(P=0.280)。丘脑局部k’大于尾状核和黑质区域(P=0.000)。结论钆喷酸葡胺(Gd-DTPA)在大鼠深部脑组织内分布呈分区特征,各分区内药物的分布与清除速率各不相同。脑局部给药需考虑脑内ISS的解剖分区以及各个脑分区的物质转运与脑组织液流动参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间液 细胞外间隙 示踪剂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脑间质微穿刺注射胞磷胆碱治疗脑缺血的有效剂量范围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翯 韩鸿宾 +4 位作者 傅瑜 马长城 彭芸 岳云龙 张学梅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9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cytidine 5’-diphosphocholine,CDPC)经脑间质途径预防性治疗脑缺血的有效剂量范围。方法实验对象为5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尾状核中心注射生理盐水5μl),腹腔组(腹腔注射CDPC 2 g/kg),实验组1... 目的探讨胞磷胆碱(cytidine 5’-diphosphocholine,CDPC)经脑间质途径预防性治疗脑缺血的有效剂量范围。方法实验对象为5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对照组(尾状核中心注射生理盐水5μl),腹腔组(腹腔注射CDPC 2 g/kg),实验组1~5(尾状核中心注射CDPC 5μl,浓度分别为25、40、50、60和75 mmol/L)。按上述分组预防性给药2h后,采用永久性大脑中动脉栓塞(perman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pMCAO)模型模拟脑缺血过程,并应用梗死体积比的测量比较各组间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应用简单扩散给药(simple diffusion delivery,SDD)方式脑内直接微量注射CDPC的最佳有效保护浓度为50 mmol/L(实验组3,梗死体积比为4.1%±2.0%),实验组2与实验组4的梗死体积比分别为8.1%±4.1%和8.7%±2.4%,以上3组与对照组27.7%±10.5%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0)。结论经尾状核预防性微创给药治疗脑缺血的有效浓度范围为40~60 m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治疗 间质给药 神经保护 脑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核磁成像对比剂──两种Gd@C_(82)水溶性衍生物的弛豫性能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卢兴 徐建勋 +4 位作者 施祖进 孙宝云 顾镇南 刘洪东 韩鸿宾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97-700,共4页
在 ( 3 7± 1 )℃下 ,以 1 .5 T自旋回波序列测得 2种 Gd@C82 的水溶性衍生物 [Gd@C82 ( OH) 2 2 和Gd@C82 ( OH) 6( NHCH2 CH2 SO3 H) 8]水溶液的质子弛豫率分别为 r1=42 .3 mmol-1· L· s-1,r2 =90 .9mmol-1·L·... 在 ( 3 7± 1 )℃下 ,以 1 .5 T自旋回波序列测得 2种 Gd@C82 的水溶性衍生物 [Gd@C82 ( OH) 2 2 和Gd@C82 ( OH) 6( NHCH2 CH2 SO3 H) 8]水溶液的质子弛豫率分别为 r1=42 .3 mmol-1· L· s-1,r2 =90 .9mmol-1·L· s-1;r1=4.5 mmol-1· L· s-1,r2 =8.9mmol-1· L· s-1.讨论了这 2种衍生物的弛豫机理 ,并解释了二者弛豫能力差别的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成像对比剂 金属富勒烯 水溶性衍生物 弛豫性能 核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脑细胞外间隙途径对流增强给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艾博 田灿 +9 位作者 李媛媛 赵国梅 王睿 高亚娟 宋宇 卢嘉宾 刘英慧 韩易兴 韩鸿宾 徐德生(审校)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19年第4期481-486,共6页
传统经口服和外周血管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治疗时,由于血脑屏障的阻挡限制了药物进入脑组织药效的发挥。由于脑细胞外间隙是各类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药物通过血管进入脑组织后也要在该空间内发挥作用,经脑细胞外间隙途径的对... 传统经口服和外周血管给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治疗时,由于血脑屏障的阻挡限制了药物进入脑组织药效的发挥。由于脑细胞外间隙是各类脑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药物通过血管进入脑组织后也要在该空间内发挥作用,经脑细胞外间隙途径的对流增强给药能够使药物避开血脑屏障的阻挡而进入脑组织内进行有效的分布和药效的发挥。因此经脑细胞外间隙的对流增强给药被认为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治疗方法。文章总结了经脑细胞外间隙途径的对流增强给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脑肿瘤、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研究中的进展情况,同时介绍了该方法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增强给药 脑疾病 药物治疗 血脑屏障 脑细胞外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磁成像法探测脑胶质瘤微环境脑组织间隙结构及脑组织间液引流的变化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彤 任蒙蒙 +4 位作者 徐陆正 赵燕荣 邹晶 韩鸿宾 袁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微环境内组织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的结构特征以及瘤内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引流的变化。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丘脑对照组、丘脑肿瘤组、尾状核对照组、尾状核肿瘤组,每组12只,每组又分为光...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微环境内组织间隙(extracellular space,ECS)的结构特征以及瘤内脑组织间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引流的变化。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丘脑对照组、丘脑肿瘤组、尾状核对照组、尾状核肿瘤组,每组12只,每组又分为光学示踪亚组和磁示踪亚组各6只。应用光、磁示踪法,分别以Alexa Flour 594和钆喷酸葡铵(Gd-DTPA)作为示踪剂,对SD大鼠的丘脑、尾状核区C6胶质瘤内ECS结构及ISF的扩散过程进行示踪分析,并与相应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MRI检测示踪剂在脑ECS中的扩散和分布,计算获取Gd-DTPA在脑ECS内的有效扩散系数(D ECS)、清除速率(k’)、迂曲度(λ)和半衰期(t 1/2)等扩散参数。应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注射示踪剂2 h后的离体脑切片成像,并分析得到扩散分布的最大面积。对同一脑区对照组与肿瘤组的光、磁示踪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丘脑对照组比较,丘脑肿瘤组的k’显著增加[(7.27±1.08)×10-4 mm 2/s vs.(3.69±0.46)×10-4 mm 2/s,t=7.474,P=0.000],t 1/2显著缩短[(21.36±2.67)min vs.(53.86±3.18)min,t=-19.165,P=0.000],D ECS显著减小[(2.27±0.22)×10-4 mm 2/s vs.(3.14±0.41)×10-4 mm 2/s,t=-4.536,P=0.001],λ显著增加[(2.11±0.10)%vs.(1.06±0.01)%,t=25.201,P=0.000]。与尾状核对照组比较,尾状核肿瘤组的k’显著增加[(6.87±1.09)×10-4 mm 2/s vs.(3.25±0.31)×10-4 mm 2/s,t=7.867,P=0.000],t 1/2显著缩短[(23.77±7.31)min vs.(87.20±4.31)min,t=-18.309,P=0.000],D ECS显著减小[(2.38±0.79)×10-4 mm 2/s vs.(3.35±0.12)×10-4 mm 2/s,t=-2.986,P=0.014],λ显著增加[(2.12±0.31)%vs.(1.73±0.03)%,t=3.067,P=0.012]。结论丘脑和尾状核区胶质瘤内ISF的k’、λ显著增加,t 1/2、D ECS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胶质瘤 组织间隙 组织间液 光学示踪法 磁示踪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微环境及其成像与检测技术
12
作者 王伟 董艳超 +1 位作者 高亚娟 韩鸿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211-214,共4页
自20世纪以来,脑细胞与脑细胞间连接一直都是脑科学研究的重点。尽管这些研究进展迅速,然而,大多数脑功能以及脑部疾病的机制依然不清楚,脑部疾病治疗也面临诸多困境。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尽管脑细胞是脑功能实现的最重要的部分,占据者... 自20世纪以来,脑细胞与脑细胞间连接一直都是脑科学研究的重点。尽管这些研究进展迅速,然而,大多数脑功能以及脑部疾病的机制依然不清楚,脑部疾病治疗也面临诸多困境。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尽管脑细胞是脑功能实现的最重要的部分,占据者大脑体积的70%-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疾病 磁共振成像 细胞外基质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8
13
作者 曹原 田中修 +2 位作者 肖瑜 朱姝 韩鸿宾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共10页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六大不同阶段进行系统性归纳,并重点对演变特征与本质进行分析。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演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改革目标,始终坚持以激活科研人员活... 本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体制演变的六大不同阶段进行系统性归纳,并重点对演变特征与本质进行分析。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演变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改革目标,始终坚持以激活科研人员活力为改革重点,并呈现出由微观运行机制突破转向宏观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变化特征。科技体制的改革助力中国科技实力提升,但仍存在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不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益较低等问题。本文针对问题展开思考,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体制改革 演变历程 成就与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