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氨酯及其混合料水稳定性研究综述
1
作者 杨希轩 韩秉烨 +3 位作者 程浩 张双焱 代雷 韩钰洁 《市政技术》 2024年第10期207-216,共10页
系统综述了聚氨酯及其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聚氨酯的基础特性,包括其形态结构、合成机理,并对聚氨酯胶黏剂的耐水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聚氨酯是一种由软段和硬段组成的嵌段聚合物。为获得优良的耐水性,软硬段的选择至... 系统综述了聚氨酯及其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研究进展。首先,介绍了聚氨酯的基础特性,包括其形态结构、合成机理,并对聚氨酯胶黏剂的耐水性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聚氨酯是一种由软段和硬段组成的嵌段聚合物。为获得优良的耐水性,软硬段的选择至关重要,采用聚醚多元醇作为软段,芳香族异氰酸酯作为硬段,可以提升聚氨酯的耐水性。其次,分析了水对聚氨酯混合料的影响,发现无论哪种类型的聚氨酯混合料,在经过水稳定性试验后,其相关指标如冻融劈裂强度和浸水马歇尔稳定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在水的影响下,聚氨酯发生了水解,从而影响了聚氨酯及其混合料的性能。最后,对聚氨酯混合料水稳定性的提升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可以改善聚氨酯混合料水稳定性的3种措施,即调整聚氨酯胶黏剂软硬段组成、改变聚氨酯混合料配合比以及添加改性剂。该研究可为后续聚氨酯混合料水稳定性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聚氨酯 耐水性 聚氨酯混合料 水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酚反硝化降解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孝维 韩钰洁 岳秀萍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0-624,658,共6页
以苯酚作为碳源,NaNO3为反硝化氮源,接种成熟反硝化污泥,在厌氧发酵罐连续运行,定期取样分析苯酚、NO-x-N浓度变化情况,确定反硝化降解动力学特征;在线监测反应过程中pH和ORP变化规律;对反硝化污泥进行PCR-DGGE测定,分析系统微生物特征.... 以苯酚作为碳源,NaNO3为反硝化氮源,接种成熟反硝化污泥,在厌氧发酵罐连续运行,定期取样分析苯酚、NO-x-N浓度变化情况,确定反硝化降解动力学特征;在线监测反应过程中pH和ORP变化规律;对反硝化污泥进行PCR-DGGE测定,分析系统微生物特征.在C/N比为4时,苯酚去除率83.3%,降解速率6.45mg/(g VSS·d),NO-x-N降解速率3.85mg/(g VSS·d).反硝化过程出现NO-2-N积累,最大积累率43.1%.pH和ORP曲线出现明显的"NO-2-N积累量最大点"和"反硝化真正结束点",可用来指示反硝化进程.苯酚反硝化降解细菌菌纲主要以Alphaproteobacteria,Gammaprotobacteria,Beta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和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为主;系统中检出了Altererythrobacter sp.,Bacteroides sp.,Pseudomonas baetica,Thermomonas sp.等苯酚、硝酸盐有效降解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酚 反硝化 亚硝酸盐积累 氧化还原电位 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压器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被引量:2
3
作者 韩钰洁 叶晖 王然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第4期169-169,共1页
电力变压器是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其良好的运行,电力系统才可以可靠供电。由电力变压器的原理可知,其技术故障时有发生。文章用传统与智能的方法诊断其故障,并总结了其研究现状。
关键词 电力变压器 故障诊断 传统方法 智能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培训模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无偿献血宣传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4
作者 韩智 韩钰洁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10期160-162,共3页
目的:探讨精准培训模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无偿献血宣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2021年武威市中心血站献血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2019年数据作为精准培训前的数据组,2020—2021年数据作为精准培训应用后数据组。观察201... 目的:探讨精准培训模式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无偿献血宣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2021年武威市中心血站献血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2019年数据作为精准培训前的数据组,2020—2021年数据作为精准培训应用后数据组。观察2013—2021年武威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人次和团体无偿献血人次,比较精准培训前后献血成功率、团体献血情况、无偿献血“回头”情况、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结果:2013—2021年实际值与预测值比较图显示,实际值走势受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但实际值仍然高于预测值,说明精准培训事件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精准培训后献血成功率高于精准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准培训后团体献血率高于精准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准培训后无偿献血“回头”率高于精准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准培训后7~17岁人群、18~60岁人群无偿献血知晓率高于精准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本地区无偿献血工作有影响。精准培训模式对无偿献血工作有促进作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临床用血短缺危机起到缓解作用,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培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宣传模式 无偿献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