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SSR,RAPD和SCAR技术定位耐大豆疫霉根腐病QTL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韩英鹏 张淑珍 +5 位作者 于康富 Vaino Poysa 邱丽娟 David A.Lightfoot 李文滨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23-,共1页
本研究利用1200个RAPD随机引物、606对SSR引物和1对SCAR引物对Conrad(耐病性品种)×OX760-6-1(高度感病品系)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2:7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定位.127个F2:7重组自交系被分别用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3个... 本研究利用1200个RAPD随机引物、606对SSR引物和1对SCAR引物对Conrad(耐病性品种)×OX760-6-1(高度感病品系)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F2:7群体的耐大豆疫霉根腐病基因进行QTL定位.127个F2:7重组自交系被分别用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3个和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的1个混合菌株进行接种鉴定并且统计病害损失率.通过回归计算QTL存在的阙值为27.14(1000atP<0.05),利用WinQTLCart2.0共检测到3个QTL(QGP1-3).QGP1(在Satt509附近)被定位于连锁群F上.QGP1能够分别解释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鸡西、建三江和双鸭山的菌株所造成的表型变异的13.2%,5.9%和6.7%.QGP2(在Satt334附近)被定位于连锁群F上.QGP2能够分别解释来自中国黑龙江省的鸡西和双鸭山的菌株所造成的表型变异的5.1%和2.4%.QGP3(在OPL18800/SCL18659附近)被定位于连锁群D1b+W上.QGP3能够分别解释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Woodslee的菌株所造成的表型变异的10.2%.QGP1和QGP2对来自中国黑龙江省各地的菌株表现出明显的耐病性,而QGP3只能对来自加拿大安大略省Woodslee菌株表现出明显的耐病性.另外,QGP3所在的区段能够解释2000年加拿大安大略省Woodslee和Weaver的表型变异(田间病害损失率)的21.55%和16.71%,所以将其命名为QFP1.本研究所检测到的QTL对于加拿大中部和中国东北地区的辅助选育耐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品系十分有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QTL SSR RAPD 耐病性 SCAR 连锁群 加拿大安大略 中国黑龙江省 重组自交系 接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病性和分子标记及分子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韩英鹏 杨振红 《大豆科技》 2021年第5期18-25,共8页
分子标记和分子辅助育种(MAS)广泛应用于大豆的育种工作。相较传统育种,分子辅助育种(MAS)高效快速的特点成为其优势。随着大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表型组学的研究,大量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被鉴定,将这些遗传位点开发成... 分子标记和分子辅助育种(MAS)广泛应用于大豆的育种工作。相较传统育种,分子辅助育种(MAS)高效快速的特点成为其优势。随着大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以及表型组学的研究,大量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被鉴定,将这些遗传位点开发成分子标记,结合分子辅助育种,可以快速得到所预期的大豆品种。为了详细了解分子标记的应用范围,综述收集了 2021年分子标记和分子辅助育种在大豆上的研究报告,希望能为大豆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分子标记 MAS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EST-SSR标记开发及与Genomic-SSR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常玮 赵雪 +4 位作者 李侠 邱波 韩英鹏 縢伟丽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9-156,共8页
对458 220条大豆EST序列进行SSR搜索,共检测出EST-SSR序列39 989条,经拼接得到无冗余EST-SSR序列8 190条,包括357种重复基元。其中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居多,分别占无冗余EST总数的11.13%和16%,统计得到二核苷酸重复类型12种,三核... 对458 220条大豆EST序列进行SSR搜索,共检测出EST-SSR序列39 989条,经拼接得到无冗余EST-SSR序列8 190条,包括357种重复基元。其中二、三核苷酸重复基元类型居多,分别占无冗余EST总数的11.13%和16%,统计得到二核苷酸重复类型12种,三核苷酸重复类型60种。以含有简单重复序列的无冗余EST序列设计200对引物,其中148对引物有清晰且单一条带扩增产物,以30份大豆品种资源进行引物筛选,获得多态性引物31对。以21份大豆不同基因型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选取30对显示多态性的大豆EST-SSR引物和30对大豆基因组SSR引物进行扩增,带型统计结果显示:大豆EST-SSR与基因组SSR在供试基因型间多态性指数均值分别为0.55和0.44,二者揭示的多态性水平差异不大。从而说明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基于大豆EST开发SSR标记是切实可行的,大豆EST-SSR可以用于大豆遗传多样性分析,是大豆DNA分子标记体系的一个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EST—SSR 生物信息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对SMV抗性鉴定的SSR辅助选择 被引量:21
4
作者 滕卫丽 李文滨 +3 位作者 韩英鹏 邱丽娟 常汝镇 关荣霞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4-228,共5页
对7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利用抗性相关的SSR标记验证抗病毒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种SMV1和SMV3,选出双抗种质17份;单抗种质9份;双感种质44份。利用与抗SMV3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进行检测,抗病... 对7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并利用抗性相关的SSR标记验证抗病毒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接种SMV1和SMV3,选出双抗种质17份;单抗种质9份;双感种质44份。利用与抗SMV3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和Satt362进行检测,抗病毒资源筛选的准确率分别达到82.4%和68.8%;利用与抗SMV1相关的SSR标记Satt114、Satt362、HSP176、Satt510、Satt334和Sct_033进行检测,HSP176标记达82.8%,Satt114、Satt510和Satt334标记均达70%以上,可以用作抗病毒分子辅助育种的选择标记。70份大豆种质资源经聚类可划分为两大类群,Ⅰ类群为感病群,Ⅱ类群为抗病群,分组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花叶病毒 分子标记 种质资源 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密度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21
5
作者 董丽民 许艳丽 +5 位作者 李春杰 潘凤娟 谢玉玖 韩英鹏 滕伟丽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8-111,共4页
对采自黑龙江省25个市(县)的25份大豆胞囊线虫样品测定了胞囊密度,并在国际统一的鉴别寄主上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胞囊密度最高为40.7(孙吴县),胞囊密度最低为1.0(海伦,哈尔滨万宝镇),大多数地区胞囊密度介于20~30之间;... 对采自黑龙江省25个市(县)的25份大豆胞囊线虫样品测定了胞囊密度,并在国际统一的鉴别寄主上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胞囊密度最高为40.7(孙吴县),胞囊密度最低为1.0(海伦,哈尔滨万宝镇),大多数地区胞囊密度介于20~30之间;3号生理小种仍为黑龙江省的优势生理小种,但在安达地区所采的土样中鉴定出4号和14号生理小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胞囊密度 鉴别寄主 生理小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产量相关性状QTL定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博 董莹莹 +8 位作者 付雪 刘赫禹 张翔超 刘冀 史飞飞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滕卫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28-1238,共11页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而我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提高大豆产量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意义重大。为定位大豆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产量差异显著的东农42和东农50作为杂交亲本,构建了包含16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而我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提高大豆产量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意义重大。为定位大豆产量相关性状,本研究以产量差异显著的东农42和东农50作为杂交亲本,构建了包含16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tion inbred lines,RILs)群体,对其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利用R/qtl软件的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结合两年六点的大豆产量相关性状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利用测序获得的660316个SNP标记构建了一张分布在20个连锁群的包含6227个bin标记的大豆高密度遗传图谱,总图距和平均图距分别为2739.15 cM,0.44 cM。在12个染色体上定位到22个大豆产量相关性状QTL,四粒荚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性状定位到的QTL分别为5、4、5和8个。在3号和19号染色体上各有一段基因组区域在两年间重复定位,涉及6个主效QTL,分别为qNFSP-19-1(22.976%)、qNFSP-19-2(11.977%)、qNFSP 19-3(17.203%)、qHSW-3-1(11.346%)、qHSW-3-2(11.346%)和qHSW-3-3(11.175%),加性效应值均为负值。在3、7、11、12和20号染色体上新定位到7个产量相关性状QTL,其中表型贡献率最高的为qHSW-3-3(14.276%),包含具有重复定位区间的qHSW-3-2和qHSW-3-3。与前人定位的结果相比,更多QTL极大地缩短了定位区间,表明本文报道的高密度遗传图谱更准确,可以为大豆产量相关性状的精细定位、候选基因的挖掘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高密度遗传图谱 四粒荚数 单株荚数 单株粒重 百粒重 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被引量:5
7
作者 张俊华 刘洋大川 +1 位作者 韩英鹏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37-539,共3页
2006~2007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210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共有16个生理小种,除以往报道的1~4号、6~11号生理小种外,又增加了5号、12... 2006~2007年在黑龙江省各主要大豆产区采集并分离大豆灰斑病菌菌株210个,采用一套鉴别寄主对采集的大豆灰斑病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共有16个生理小种,除以往报道的1~4号、6~11号生理小种外,又增加了5号、12~16号等6个新的生理小种。从主要生理小种在黑龙江省内各地的出现频率来看,以1号小种出现频率最高,为41.43%,其次是7号小种,为13.33%,10号小种出现频率为6.67%,占第三位。黑龙江省内大豆种植区主要以1号小种占优势,各地小种的组成和比例均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生理小种 鉴定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大豆灰斑病菌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洪利 刘洋大川 +2 位作者 张俊华 韩英鹏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7-61,共5页
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2006-2009年采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分析,得到148个多态性条带。用UPGMA聚类分析,121个菌株被归类于111个不同单元型(带型),以彼... 从10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高且稳定性好的10对引物组合,对2006-2009年采自黑龙江省各大豆主要产区的121个大豆灰斑病菌菌株进行AFLP分析,得到148个多态性条带。用UPGMA聚类分析,121个菌株被归类于111个不同单元型(带型),以彼此间的遗传距离小于0.81为界,将111个单元型划分为6个遗传系谱。其中L03、L05和L06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优势系谱。L02分布地域比较狭窄,为黑龙江大豆灰斑病的稀有遗传系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遗传多样性 大豆灰斑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品种Maple Arrow耐菌核病生化机制 被引量:5
9
作者 吕春梅 赵月 +6 位作者 赵雪 王强 孟宪新 魏淑红 韩英鹏 李文滨 张俊华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30-634,共5页
以世界公认的菌核病抗性品种Maple Arrow以及感病品种合丰25为材料,在大豆V1期进行活体接种,比较不同抗感材料在接种核盘菌后的72h内6个时间点的菌丝扩展速度和4种生化酶活性,旨在明确MapleArrow抗菌核病的生化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以世界公认的菌核病抗性品种Maple Arrow以及感病品种合丰25为材料,在大豆V1期进行活体接种,比较不同抗感材料在接种核盘菌后的72h内6个时间点的菌丝扩展速度和4种生化酶活性,旨在明确MapleArrow抗菌核病的生化机制,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扫描电镜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在侵染后0~72h对病原菌的抗性差异明显,接种前期病原菌在Maple Arrow叶片上的扩展速度明显低于合丰25.接种后期,Maple Arrow叶片病健交界明显,菌丝体周围寄主组织结构保持相对完整;合丰25叶片布满菌丝体,叶片结构崩溃.动态生化指标测定结果表明抗感品种在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均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组.接种后24h Maple Arrow的PPO活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接种后48h Maple Arrow的POD和PAL的活性增加幅度显著高于合丰25.由此得出结论,抗病品种Maple Arrow的保护酶系统对核盘菌侵染的响应比感病品种合丰25更为活跃,四种保护酶中的PPO、POD和PAL是两种抗性差异的关键因子,其中PPO主要作用于感染前期,POD和PAL主要作用于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核盘菌 抗病机制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PCR-RFLP分子检测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俊华 张明 +1 位作者 韩英鹏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8-131,共4页
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了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体系。引物对ITS1和ITS4PCR扩增大豆灰斑病菌的16个生理小种的DNA,均得到600bp片段;继而用HinfⅠ、RsaⅠ和HaeⅢ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将扩增产物消化,得到15个多态性片段,可将16个生理... 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了大豆灰斑病菌生理小种分子检测体系。引物对ITS1和ITS4PCR扩增大豆灰斑病菌的16个生理小种的DNA,均得到600bp片段;继而用HinfⅠ、RsaⅠ和HaeⅢ三种限制性内切酶将扩增产物消化,得到15个多态性片段,可将16个生理小种区分开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灰斑病菌 生理小种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量元素对籽粒中大豆异黄酮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冬梅 曾国良 +3 位作者 韩英鹏 縢卫丽 张大勇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1-76,共6页
对两个大豆品种(高异黄酮品种中豆27和普通品种九农20)进行盆栽试验,施用七种微量元素(镁、硼、锰、锌、铜、铁和钼),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豆籽粒的异黄酮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微量元素对大豆籽粒的异黄酮含量影响差异显著,其... 对两个大豆品种(高异黄酮品种中豆27和普通品种九农20)进行盆栽试验,施用七种微量元素(镁、硼、锰、锌、铜、铁和钼),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豆籽粒的异黄酮含量。结果显示,不同微量元素对大豆籽粒的异黄酮含量影响差异显著,其中五种微量元素(镁、硼、锰、铜和铁)使大豆异黄酮含量增高,但到一定浓度时,则含量下降;锌元素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随着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呈下降趋势;钼元素对大豆异黄酮含量的影响随着微量元素含量提高呈增高趋势。微量元素的含量对异黄酮含量的积累影响很大,镁、硼、锰、铜和铁五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0.5mmol/L~1.0mmol/L之间异黄酮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大豆异黄酮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境大豆种子维生素E含量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海燕 韩英鹏 +1 位作者 赵雪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0-454,共5页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三个地点的大豆品种合丰25与Bayfield及其衍生的144个重组自交系种子中的维生素E含量,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三个地点的大豆种子的维生素E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哈尔滨地区α-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三个地点的大豆品种合丰25与Bayfield及其衍生的144个重组自交系种子中的维生素E含量,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三个地点的大豆种子的维生素E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哈尔滨地区α-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γ-生育酚为1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δ-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在呼兰地区α-生育酚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γ-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δ-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在绥化地区α-生育酚为无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γ-生育酚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δ-生育酚为2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维生素E含量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小片段法HRM基因分型体系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艳 赵雪 +4 位作者 姜振峰 张东雪 韩英鹏 滕卫丽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53-461,共9页
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简单有效,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优化并建立基于HRM的大豆SNP基因分型体系,是准确进行SNP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添加内标后的小片段法进行SNP基因分... 应用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 resolution melting curve,HRM)技术进行基因分型简单有效,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优化并建立基于HRM的大豆SNP基因分型体系,是准确进行SNP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添加内标后的小片段法进行SNP基因分型体系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设计SNP引物时,最好使其PCR产物长度为50~80bp,熔解温度在72~82℃,Tm值介于55~62℃之间;10μLPCR反应体系中应包含25ngDNA模板,0.6pmolSNP引物,1μLLCGreen染料;PCR反应后,应在各点样孔分别加入3pmol的高、低温内标,然后进行变性处理和HRM分析。同时利用建立的基因分型体系对重组自交系群体(RIL)进行了基因分型检测,能完全将其分成亲本的两种基因型,提高了SNP基因分型的准确性和效率。本研究建立的SNP基因分型体系为今后进行大豆SNP标记开发、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QTL定位等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NP HRM 基因分型 小片段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SMV1株系抗病基因的SSR标记和分子辅助鉴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滕卫丽 李文滨 韩英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24-,共1页
本研究在大豆SMV1株系抗性的遗传分析基础上,筛选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并探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大豆花叶病毒病抗病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合丰25×东农93-046的F1、F2和F2:3群体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F1植株在接种后... 本研究在大豆SMV1株系抗性的遗传分析基础上,筛选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并探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大豆花叶病毒病抗病育种中的应用价值.利用合丰25×东农93-046的F1、F2和F2:3群体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F1植株在接种后表现抗病,经χ2测验,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抗):1(感);对F2代衍生的F2:3家系接种鉴定,纯合抗病家系、抗感分离家系和纯合感病家系的比率符合1:2:1,表明东农93-046对SMV1株系的成株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并利用东农93-046×Conrad的正反交组合F2代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正反交后代均表现为31的分离比例,无细胞质效应,进一步证明了东农93-046是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抗性亲本材料.利用改良的BSA法,通过600对SSR引物对合丰25×东农93-046组合的225个F2单株进行筛选,获得6个与抗SMV1株系相关的SSR标记,抗病基因RSMV1定位在F连锁群上,6个SSR标记与抗病基因的连锁顺序为HSP176—Satt114—RSMV1—Satt510—Sct_033—Satt334—Satt362,连锁距离分别为6.6cM—4.3cM—RSMV1—6.6cM—5.1cM—6.3cM—17.3cM.利用6个分子标对70份种质资源进行检测,结果表明:HSP176标记对抗病毒资源筛选的准确率达82.81%,Satt114、Satt510和Satt334标记也均达到70%以上,6个标记的准确率平均值达到70.71%,可以用作抗病毒分子辅助育种的选择标记.依据6个SSR标记在70份种质资源中共检测出的28个谱带进行聚类分析,表明70份大豆种质资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群,Ⅰ类群为感病群,Ⅱ类群为抗病群.70份种质资源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2~0.97,表明供试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抗性种质资源相对匮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病基因 SMV1 株系 SSR 大豆 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对菌核病的耐病性评价及资源筛选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雪 吕春梅 +2 位作者 韩英鹏 滕卫丽 李文滨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16期5014-5017,共4页
[目的]探明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耐受性(部分抗性)水平,挖掘耐病种质资源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前提和基础。[方法]通过茎中可溶性色素法和离体叶柄接种法对130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抗/耐病性评价。[结果]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 [目的]探明大豆种质资源对大豆菌核病的耐受性(部分抗性)水平,挖掘耐病种质资源是选育抗病品种的前提和基础。[方法]通过茎中可溶性色素法和离体叶柄接种法对130份大豆品种(系)进行抗/耐病性评价。[结果]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69,通过色素法鉴定得到耐病材料6份,中度耐病材料16份,通过叶柄接种法获得高抗材料13份,囊括了色素法筛选得到的全部耐病材料和部分中耐材料。[结论]说明色素法作为一种间接鉴定方法,筛选标准较叶柄接种法更为严格和精准,适合大量种质资源的耐病性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菌核病 茎中可溶性色素水平 耐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对SMV1号株系的抗性遗传分析及抗病基因的SSR标记
16
作者 滕卫丽 韩英鹏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560,共6页
利用杂交组合合丰25(S)×东农93-046(R)的F1、F2和F2∶3群体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F1在接种后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抗)∶1(感),对F2衍生的F2∶3家系接种鉴定,纯合抗病家系、抗感分离家系和纯合感病家系的比率符合1∶2... 利用杂交组合合丰25(S)×东农93-046(R)的F1、F2和F2∶3群体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F1在接种后表现抗病,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抗)∶1(感),对F2衍生的F2∶3家系接种鉴定,纯合抗病家系、抗感分离家系和纯合感病家系的比率符合1∶2∶1,表明东农93-046对SMV1号株系的抗性由一对显性基因(RSMV1)控制。并利用东农93-046(R)×Conrad(S)的正反交组合F2进行抗性鉴定,结果正反交后代均表现为3∶1的分离比例,无细胞质效应,进一步证明了东农93-046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抗性种质。经改良的分离群体组群分析法研究发现,东农93-046抗SMV1的位点(RSMV1)位于F连锁群上,与SSR标记的连锁顺序为HSP176、Satt114、RSMV1、Satt510、Sct_033、Satt334、Satt362,标记与RSMV1之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9cM、4.3cM、6.6cM、11.7cM、18.0cM和35.3cM。根据标记HSP176选择基因型纯合和杂合的抗病植株,其符合率分别达到100.0%和9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SMV1 遗传分析 SSR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抗菌核病位点挖掘及一致性QTL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伟 赵雪 +4 位作者 徐玲秀 毕文双 谭佳琪 韩英鹏 李文滨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63-770,共8页
利用离体叶柄接种法和活体茎接种法对以感病大豆品种合丰25和抗病大豆品种Maple Arrow为亲本构建的128份后代群体进行鉴定,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结合表型鉴定数据定位到7个抗大豆菌核病相关的QTL位点。收集整理在B1连锁群上关于大豆抗病... 利用离体叶柄接种法和活体茎接种法对以感病大豆品种合丰25和抗病大豆品种Maple Arrow为亲本构建的128份后代群体进行鉴定,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法结合表型鉴定数据定位到7个抗大豆菌核病相关的QTL位点。收集整理在B1连锁群上关于大豆抗病虫害的QTL位点,通过元分析构建大豆抗病虫害相关的一致性QTL图谱,并得到了2个一致的QTL,缩小了置信区间并发掘了21个候选基因,其中3个与抗病相关。本研究得到的QTL在B1连锁群上定位的QTL位点附近,这为抗大豆菌核病精细定位和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菌核病 QTL位点 元分析 一致性Q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候选基因GmRSCN-6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包冬芳 董海冉 +3 位作者 王俊 张婵娟 赵雪 韩英鹏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6-834,共9页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之一,具有致病力强、传播范围广、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大豆胞囊线虫病极难防治。筛选并利用抗病基因是加快大豆抗线育种进程的有效途... 大豆胞囊线虫病(Heterodera glycines,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世界性大豆病害之一,具有致病力强、传播范围广、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大豆胞囊线虫病极难防治。筛选并利用抗病基因是加快大豆抗线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以东农L-10为材料,克隆GmRSCN-6基因并分析GmRSCN-6蛋白的性质,同时对该基因在抗感病品种进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GmRSCN-6在SCN3号生理小种侵染10 d内逐渐上调表达。3 d时表达量出现小高峰,推测GmRSCN-6基因响应SCN3号生理小种入侵信号,10 d时GmRSCN-6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且抗病品种中的表达量远高于感病品种,表明GmRSCN-6基因参与大豆胞囊线虫病3号生理小种抗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胞囊线虫 生物信息 基因功能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境下大豆子粒大小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9
作者 董莹莹 刘冀 +8 位作者 张翔超 林峰 史飞飞 王博 付雪 赵雪 韩英鹏 李文滨 滕卫丽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1-123,共13页
为探究多环境下大豆子粒大小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挖掘与子粒大小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候选基因,利用150份大豆种质资源在2019年和2020年6个环境条件下对大豆子粒粒长、粒宽、粒厚和百粒重性状进行表型测定,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 为探究多环境下大豆子粒大小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挖掘与子粒大小性状相关的SNP位点和候选基因,利用150份大豆种质资源在2019年和2020年6个环境条件下对大豆子粒粒长、粒宽、粒厚和百粒重性状进行表型测定,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CMLM(压缩混合线性)模型下,在6个环境条件下检测到896个与子粒大小性状显著关联的SNP位点,分布于20条染色体。不同性状检测到72个重叠的SNP位点。检测到39个稳定遗传的SNP位点,贡献率为10.68%~24.93%。通过稳定性与重叠性分析,获得35个稳定表达的SNP位点,贡献率为10.92%~23.16%。在粒宽、粒厚及百粒重性状中同时检测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最多,位点rs16533609的贡献率最高(16.51%)。根据稳定表达的SNP筛选候选基因,推测Glyma.03G006600、Glyma.04G077100、Glyma.08G203600、Glyma.12G195400、Glyma.17G039800、Glyma.18G202100和Glyma.20G215700等7个基因对大豆子粒大小性状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候选基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子粒大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20
作者 韩英鹏 《大豆科技》 2017年第4期4-5,共2页
2017年8月1日至3日,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继往开来,创新驱动大豆科技发展”。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 2017年8月1日至3日,第十届全国大豆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继往开来,创新驱动大豆科技发展”。会议由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共同承办。来自全国125个单位的581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院士到会致欢迎辞并做重要讲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讨论会 大豆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中国作物学会 科学研究所 东北农业大学 专业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