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玄武岩中包体橄榄石的分带现象 被引量:2
1
作者 韩秀伶 李家驹 +1 位作者 林传勇 史兰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363-368,共6页
报道了浙江衢县、福建明溪等地新生代玄武岩中尖晶石(石榴石)二辉馓榄岩包体和捕虏晶中发现的橄榄石成分分带现象。给出了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总结并讨论了这种分带的特点、成因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
关键词 玄武岩 包体 橄榄石 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拱丁金矿中富银黄铜矿的初步研究
2
作者 韩秀伶 丁奎首 刘秉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521-523,共3页
云南拱丁金矿中富银黄铜矿的初步研究韩秀伶,丁奎首,刘秉光(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关键词云南省,富银黄铜矿,拱丁金矿床,出溶作用1产状简介及矿物形貌特征富银黄铜矿发现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斑洪乡拱丁金矿... 云南拱丁金矿中富银黄铜矿的初步研究韩秀伶,丁奎首,刘秉光(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关键词云南省,富银黄铜矿,拱丁金矿床,出溶作用1产状简介及矿物形貌特征富银黄铜矿发现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斑洪乡拱丁金矿石英脉内,该矿是以金(银)为主的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银矿 黄铜矿 出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缅边界那邦变质基性岩的两期变质作用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0
3
作者 季建清 钟大赉 +1 位作者 丁林 韩秀伶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63-175,共13页
中缅边界首次发现的麻粒岩相变质基性岩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的改造,依据共生矿物组合和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判定早期的变质作用的压力下限是0.8~1.0GPa,温度是750℃~860℃,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后期变质作用的温压是0... 中缅边界首次发现的麻粒岩相变质基性岩经历了两期变质作用的改造,依据共生矿物组合和矿物电子探针分析判定早期的变质作用的压力下限是0.8~1.0GPa,温度是750℃~860℃,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后期变质作用的温压是0.59~0.80GPa、650℃~720℃,为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变质作用PT演化轨迹呈现降温减压的特点,指示俯冲作用和碰撞造山作用的大地构造背景。区域地质背景显示变质基性岩的早期变质作用与密支那古洋壳俯冲作用有关。构造分析得出后期的变质变形作用与研究区约23.08~0.63Ma前后的右行逆冲走滑剪切作用有关,是俯冲带上驮板片前缘强烈抬升的记录。那邦麻粒岩相变质岩的发现对滇西腾冲地块大地构造属性的研究、与密支那缝合带相关的板片俯冲、俯冲板片的裂离、俯冲带上驮板片前缘的抬升和变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变质基性岩 变质作用 构造意义 中缅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龙冈火山群金龙顶子火山喷发物中幔源包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4
作者 史兰斌 林传勇 +1 位作者 韩秀伶 陈孝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308-318,共11页
龙冈火山群金龙顶子火山喷发发生在距今1500年前,其火山喷发物中所含的幔源橄榄岩包体是我国在最新火山喷发物中所发现的幔源包体。这些包体以普遍含有韭闪石为特征。包体的结构和位错构造反映这些包体在上地幔条件下经历过一定程度的... 龙冈火山群金龙顶子火山喷发发生在距今1500年前,其火山喷发物中所含的幔源橄榄岩包体是我国在最新火山喷发物中所发现的幔源包体。这些包体以普遍含有韭闪石为特征。包体的结构和位错构造反映这些包体在上地幔条件下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变形作用。包体的平衡温度大多数集中在800~950℃之间,只有个别样品温度达到1050℃;平衡压力大多数集中在1.0~1.5GPa之间。由包体平衡温度、压力得到的上地幔地温线稍低于中国东部由新第三纪包体得到的上地幔地温线,但接近第四纪包体得到的地温线。包体在上地幔条件下变形时的差异应力在30~44MPa,应变速率为10^(-18)s^(-1)~10^(-15)s^(-1)。角闪石的出现反映上地幔流体的渗透及交代作用。金龙顶子火山喷发的玄武岩浆直接来自35~50km的上地幔顶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龙顶子 火山喷发 幔源包体 上地幔 流变参数 龙冈火山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柱晶紫苏堇青麻粒岩中堇青石的矿物学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仝来喜 张振禹 +2 位作者 刘小汉 韩秀伶 刘蔚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95-405,共11页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晚元古代(1000Ma)高级变质杂岩中区域性产出一套粗粒柱晶紫苏堇青麻粒岩,其原岩为含硼的富镁铝泥质岩。岩石中结晶粗大的堇青石在矿物化学成分上属于镁堇青石,其成分显示不均匀且具较明显成分环带的特征,从...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晚元古代(1000Ma)高级变质杂岩中区域性产出一套粗粒柱晶紫苏堇青麻粒岩,其原岩为含硼的富镁铝泥质岩。岩石中结晶粗大的堇青石在矿物化学成分上属于镁堇青石,其成分显示不均匀且具较明显成分环带的特征,从核部到边缘,其XMg(Mg/Mg+Fe2+)比值由0.855变化为0.816。温压计算结果表明,所研究堇青石形成的P-T条件约为0.76~0.72GPa和860℃~830℃(核部至边缘)。X-射线粉晶结构分析证明这种堇青石属于低位结构状态的堇青石,晶体结构扭曲指数Δ=0.28~0.30,在自然界比较少见。实验室合成的低位结构状态的堇青石只在持续较长时间的1300℃~1400℃的高温条件下稳定存在。因此,这意味着低位堇青石可能是由很高温变质作用及缓慢冷却的条件下结晶形成,这对于研究该区的地壳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堇青石 矿物学 紫苏堇青麻粒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蓝片岩中的角闪石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儒瑗 从柏林 韩秀伶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43-53,共11页
滇西蓝片岩的原岩为玄武质岩石和泥质岩,其矿物组合分别为Cr(或Win)+Chl±Ab+Ph+Ep±Act+Sph±Qz和Gl+Ph+Alm+Tc+Act+Chl+Qz+Do。哀牢山蓝片岩中的闪石普遍具有成分分带,核心为蓝透闪石,边缘为阳起石。澜沧江带中的蓝片岩,... 滇西蓝片岩的原岩为玄武质岩石和泥质岩,其矿物组合分别为Cr(或Win)+Chl±Ab+Ph+Ep±Act+Sph±Qz和Gl+Ph+Alm+Tc+Act+Chl+Qz+Do。哀牢山蓝片岩中的闪石普遍具有成分分带,核心为蓝透闪石,边缘为阳起石。澜沧江带中的蓝片岩,其碱性闪石显示了一定的成分变化,既有青铝闪石、镁钠闪石,也有蓝闪石。另外,在滇西蓝片岩中,共存的碱性闪石和钙质闪石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成分间断。澜沧江带蓝片岩的变质年龄为193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片岩 角闪石 碱性 闪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库地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的结构、矿物组合及其成因——兼论地幔部分熔融及其产物的正确表述 被引量:6
7
作者 沈步明 邓万明 +1 位作者 韩秀伶 张汝藩 《岩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99-513,共15页
新疆库地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具有呈网络状的二级粒序结构。第一级粒序由发育地幔塑性变形组构的粗粒橄榄石、斜方辉石及少量单斜辉石和尖晶石组成。第二级粒序由充填在第一级粒序颗粒之间的微粒矿物组成,在这种粒序中发现了四种含透... 新疆库地蛇绿岩中的变质橄榄岩具有呈网络状的二级粒序结构。第一级粒序由发育地幔塑性变形组构的粗粒橄榄石、斜方辉石及少量单斜辉石和尖晶石组成。第二级粒序由充填在第一级粒序颗粒之间的微粒矿物组成,在这种粒序中发现了四种含透闪石的矿物组合,它们是由残余地幔岩经过地幔交代作用和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同时还研究了铬铁矿中的矿物化学组成和成因。在此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变质橄榄岩 矿物组合 铬铁矿 地幔 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碧田铜金银矿床中的含银黄铜矿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殿芬 韩秀伶 +1 位作者 那建国 钟通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29-534,共6页
福建碧田矿床是成因上与燕山晚期次火山岩有关的铜金银矿床。含银黄铜矿产于该矿床的金银矿石和银矿石中。含银黄铜矿呈粒度约0.004—0.07mm的他形粒状与银金矿、金银矿、自然银、辉银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共生,在空气中极易氧化。含银... 福建碧田矿床是成因上与燕山晚期次火山岩有关的铜金银矿床。含银黄铜矿产于该矿床的金银矿石和银矿石中。含银黄铜矿呈粒度约0.004—0.07mm的他形粒状与银金矿、金银矿、自然银、辉银矿、黄铜矿、闪锌矿等共生,在空气中极易氧化。含银黄铜矿的银含量变化在1.045%—14.273%之间,平均值为4.37%。与黄铜矿比较,含银黄铜矿中疏含量变化不大,但铁与银有反消长关系。含银黄铜矿形成于成矿作用晚期银大量富集的金银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自然银-石英阶段。成矿温度在120—260℃之间,硫逸度1gf_(s_2)=-11.6—-1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矿床 金矿床 银矿床 银矿 黄铜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包体推导的河北汉诺坝下地壳—上地幔地温线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33
9
作者 史兰斌 林传勇 +1 位作者 陈孝德 韩秀伶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46,共10页
通过对采自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下地壳和上地幔包体的详细研究 ,建立了本区下地壳—上地幔地温线。该地温线高于大洋地温线和古老地盾地温线 ,接近克拉通边缘的地温线 ,符合该区的大地构造环境。由该地温线建立的下地壳—上地幔地质结... 通过对采自河北汉诺坝玄武岩中的下地壳和上地幔包体的详细研究 ,建立了本区下地壳—上地幔地温线。该地温线高于大洋地温线和古老地盾地温线 ,接近克拉通边缘的地温线 ,符合该区的大地构造环境。由该地温线建立的下地壳—上地幔地质结构剖面表明 ,该区下地壳主要由不同类型的麻粒岩相岩石组成 ,其化学成分以镁铁质为主 ,深度范围为 2 5~ 4 2km。上地幔由超镁铁质的二辉橄榄岩组成 ,在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石二辉橄榄岩之间有一过渡层。由地温线确定的壳幔边界位于 4 2km附近 ,与地震资料确定的莫霍面一致 ,但在壳幔边界之上的下地壳底部有下地壳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的互层。这一现象可以解释在下地壳底部常见的层状反射层。该区岩石圈底界大约在 95km ,其下的软流层仍由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地壳 上地幔 幔源包体 麻粒岩包体 地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塞银矿床中硫盐矿物成矿作用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奎首 郭敬辉 +2 位作者 刘秉光 韩秀伶 杨赛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15-226,共12页
夏塞银多金属矿床地处我国四川省巴塘县茶洛乡,按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其位于川西义敦岛弧造山带的中央地段。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陆碰撞型矿床。该矿床以含高品位的Ag,伴生Sn、Cu、Bi、Cd、Au,以及众多的硫化物及硫盐为特征,其种类多达5... 夏塞银多金属矿床地处我国四川省巴塘县茶洛乡,按照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其位于川西义敦岛弧造山带的中央地段。它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大陆碰撞型矿床。该矿床以含高品位的Ag,伴生Sn、Cu、Bi、Cd、Au,以及众多的硫化物及硫盐为特征,其种类多达50种,尤以辉锑铅银矿及银锑黝铜矿系列最丰富,系该矿山银资源的主要矿石矿物。其他如锑端元硫砷锑铅矿、脆硫锑银铅矿、硫锑铅矿-脆硫锑铅矿系列亦有发育。本文旨在查明此类矿物的成因并探索其重要的成矿作用。本文通过EMP及SEM-EDS等方法查明上述矿物的赋存形式并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表明上述矿物均以显微包裹体状态散布于硫化物方铅矿及铁闪锌矿中。代表性的辉锑铅银矿包裹体粒径大小悬殊,形态各异,粒度从1μm至50μm不等,且以两组成90°正交的网状构造分布在方铅矿中,此种构造实属罕见,此外尚见有其他多种奇特形态。将银锑黝铜矿系列的Ag/(Ag+Cu)与Zn/(Zn+Fe)比值在Sack等温曲线中投图,估算生成银锑黝铜矿系列的流体温度为200~350℃。参照以往包裹体测温数据认为夏塞地区Ag、Sn多金属矿床应属岩浆期后的中温热液类型矿床。本文再次强调硫盐矿物在夏塞银矿床成矿作用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深刻认识夏塞矿床成因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塞超大型银矿床 大陆碰撞成矿 辉锑铅银矿 正交格子网格状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发现的星叶石
11
作者 刘焰 韩秀伶 +2 位作者 周湖云 张培善 钟大赉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37-340,共4页
在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地区发现了星叶石。该矿物产出于火成碳酸岩脉中,与白云石、方解石、镁橄榄石、镁铝尖晶石、金云母、韭闪石、磷灰石、镁钛矿、石榴石以及三种未定名副矿物共生。该矿物的晶胞参数为:a0=... 在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地区发现了星叶石。该矿物产出于火成碳酸岩脉中,与白云石、方解石、镁橄榄石、镁铝尖晶石、金云母、韭闪石、磷灰石、镁钛矿、石榴石以及三种未定名副矿物共生。该矿物的晶胞参数为:a0=5.356(1),b0=11.607(4),c0=11.851(6),α=64.57°(3),β=76.98°(4),γ=85.45°(3)。化学成分(%)为:SiO235.22,TiO211.47,Al2O31.18,FeO28.90,MnO5.15,MgO1.51,CaO1.75,K2O5.90,Na2O2.46,总和93.54%,化学式为:(K,Na)3(Fe,Mn,Mg,Ca)7Ti2Si8O24(O,OH)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星叶石 火成碳酸岩脉 白云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