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供水风险分析与评估--以重庆市为例
1
作者 韩焕豪 王宇轩 +2 位作者 范琳琳 罗文兵 魏琛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35,150,共7页
农村供水系统受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村供水工程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在突发状况下可能出现断水、水质超标等供水风险。引入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并从农村供水系统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 农村供水系统受自然地理条件、水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部分地区农村供水工程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在突发状况下可能出现断水、水质超标等供水风险。引入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并从农村供水系统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农村供水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模型,基于重庆市34个区县2020年农村供水工程信息,以区县为区域单元开展农村供水风险评估。根据各区县风险度计算结果,共划分低、中、高3个风险等级,中、高风险阈值分别为0.3366及0.5581。评估结果表明:5个区县(永川区、北碚区、万盛经开区、奉节县、涪陵区)属于低风险,主要分布在主城都市区;2个区县(巫山县、酉阳县)属于高风险,其中巫山县位于渝东北三峡库区,酉阳县位于渝东南武陵山区;其余27个区县属于中风险。风险评估结果可为重庆市农村供水风险预警与应对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供水 灾害风险 风险识别 风险评估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废水灌溉对大蒜生长、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2
作者 向梦 李莹 +3 位作者 韩焕豪 陈曼雨 廖斌 崔远来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6-21,54,共7页
【目的】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养殖废水灌溉对大蒜生长、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总氮的影响,以期促进养殖废水的回收利用,减少大蒜水资源和氮肥用量,为养殖废水灌溉节水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国家农业环境大理观测实验站开展... 【目的】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养殖废水灌溉对大蒜生长、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总氮的影响,以期促进养殖废水的回收利用,减少大蒜水资源和氮肥用量,为养殖废水灌溉节水减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国家农业环境大理观测实验站开展了大蒜养殖废水灌溉试验研究。试验根据不同灌溉水源和施氮水平设5个处理(CK:清水灌溉+不施氮肥,C1:清水灌溉+全量氮肥390 kg/hm^(2),C2:清水灌溉+减量氮肥312 kg/hm^(2),R1:养殖废水灌溉+不施氮肥,R2:养殖废水灌溉+施用氮肥150kg/hm^(2)),分析比较不同处理下大蒜各生育期生长指标、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土壤总氮的变化规律。【结果】R2处理下大蒜生长发育状况最佳,R1处理在较低施氮水平下达到C1处理水平的生长指标;R2的大蒜产量最佳,C1、C2、R1、R2处理鳞茎产量分别比CK提高111.30%、81.23%、98.19%、142.01%;相比C1处理,养殖废水灌溉(R1和R2处理)下氮肥吸收利用率分别提高154.71%和92.25%,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10.75%和47.63%,灌溉水分生产率的相对变化分别为-29.19%和2.34%,0~40cm土层的土壤总氮增量分别降低9.25%和3.89%,但0~20cm土层的土壤总氮增量提高170.90%和255.93%。【结论】养殖废水灌溉和施用适量氮肥有助于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在不灌清水和减量氮肥的同时保证大蒜生长和产量,提高了表层土壤含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废水 灌溉 大蒜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灌和间歇灌溉对晚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邱佩 崔远来 +2 位作者 罗玉峰 刘博 韩焕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117,共5页
为探明节水灌溉对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采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比较了淹灌和间歇灌溉2种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间歇灌溉增加了水稻各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科数和种数,有效提高了天敌类群种类数和数量,全生... 为探明节水灌溉对稻田节肢动物多样性影响,采用群落生态学研究方法,比较了淹灌和间歇灌溉2种不同灌溉模式下稻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间歇灌溉增加了水稻各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科数和种数,有效提高了天敌类群种类数和数量,全生育期种类数平均增加24.4%,数量平均增加26.2%,在拔节孕穗期种类数和数量增加率均达到最高,种类数高于淹灌125.0%,数量高于淹灌50.0%。间歇灌溉有效提高了稻田节肢动物天敌群落多样性,降低害虫群落多样性,害虫、天敌类群D_(MG)、H′、S和E在间歇灌溉下受环境波动影响小,各多样性指数的消长基本一致,整体天敌与害虫群落分布具有稳定性。节水灌溉有助于实现对稻田害虫的生态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灌溉 间歇灌溉 晚稻 节肢动物 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unScan冠层分析仪在水稻叶面积指数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4
作者 韩焕豪 崔远来 +2 位作者 时元智 余双 陈劲丰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44-48,共5页
为了研究ELADP对SunScan测量LAI的影响规律,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针对晚稻开展试验研究,试验设3种施氮水平:N0(0kg/hm2)、N1(135kg/hm2)、N2(180kg/hm2)。对比分析SunScan间接测量水稻LAI与比叶重法实测水稻LAI,对ELADP进行率... 为了研究ELADP对SunScan测量LAI的影响规律,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针对晚稻开展试验研究,试验设3种施氮水平:N0(0kg/hm2)、N1(135kg/hm2)、N2(180kg/hm2)。对比分析SunScan间接测量水稻LAI与比叶重法实测水稻LAI,对ELADP进行率定,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从移栽到抽穗开花期,不同施氮水平下,ELADP值在0.5左右变化;N2施氮水平下,乳熟期ELADP为1.2、黄熟期为1.7;N1施氮水平下,乳熟期ELADP为1.2,黄熟期ELADP大于4,没有得到具体值;N0施氮水平下,乳熟期和黄熟期ELADP均大于4,也没有得到具体值。综合分析表明,水稻ELADP取值从移栽到抽穗开花期为0.5,乳熟期及黄熟期1.2-1.7较合适。ELADP的率定结果为用SunScan准确测量水稻LAI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nScan 椭球体叶倾角分布参数 叶面积指数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制度下稻田氨挥发变化规律 被引量:5
5
作者 余双 崔远来 +2 位作者 韩焕豪 刘方平 许亚群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共5页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运用通气法观测分析了不同水肥制度下稻田氨挥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中等施氮水平与2次追肥的情况下,早、晚稻氨挥发总量分别为22.56kg/hm2和68.54kg/hm2,分别占当季施氮量的12.5%、38.1%;间歇灌溉模式下的稻田氨...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运用通气法观测分析了不同水肥制度下稻田氨挥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中等施氮水平与2次追肥的情况下,早、晚稻氨挥发总量分别为22.56kg/hm2和68.54kg/hm2,分别占当季施氮量的12.5%、38.1%;间歇灌溉模式下的稻田氨挥发总量大于淹灌模式,但差异不显著;穗肥施用后引发的稻田氨挥发量很小,通过把仅追施分蘖肥改为追施分蘖肥和拔节孕穗肥能显著减少稻田氮素氨挥发损失。不论是早稻、中稻还是晚稻,穗肥施用后产生的氮素氨挥发损失占穗肥的比例都明显小于分蘖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水肥制度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再生水灌溉下的节水减排效果 被引量:7
6
作者 韩焕豪 刘鑫焱 +2 位作者 高蓉 崔远来 顾世祥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3-49,共7页
为探明水稻再生水灌溉下的节水减排效果,在国家农业环境大理观测实验站开展了水稻再生水灌溉试验研究。试验设淹水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FI)及间歇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AWD)两种灌溉模式,F1(全生育期清水灌溉+施全部... 为探明水稻再生水灌溉下的节水减排效果,在国家农业环境大理观测实验站开展了水稻再生水灌溉试验研究。试验设淹水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FI)及间歇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AWD)两种灌溉模式,F1(全生育期清水灌溉+施全部化肥)、F2(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再生水灌溉+施部分化肥)及F3(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再生水灌溉+施部分化肥)3种施肥模式。分析了再生水灌溉下稻田田面水、不同深度地下水氮磷及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浓度变化及其流失负荷量,并研究了稻田的氮磷消纳能力及再生水对清水、肥料替代率。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下田面水氮素浓度峰值出现次数多但峰值均较小,氮、磷径流损失负荷量平均值分别为2.65及0.62 kg/hm^(2),比清水灌溉增加了26%及28.6%。地下水氮、磷浓度整体上呈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趋势,再生水灌溉下氮素淋溶损失比清水灌溉少11%。AWD下氮、磷径流、淋溶负荷较FI均减少,返青期灌再生水在淋溶损失方面与其他再生水灌溉处理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稻田对所灌的再生水中氮、磷的消纳能力分别为92%及81%;灌再生水后4~5 d,COD的去除率可达78.2%。采用再生水灌溉几乎不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再生水灌溉替代清水效率可达75%左右,FI模式下再生水带入肥量较AWD大,75%水平年氮素替代化肥效率达35.8%,而磷素的带入量和替代率均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再生水 养殖废水 肥料替代率 灌溉模式 面源污染 节水减排 氮磷消纳能力 COD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韩焕豪 崔远来 +3 位作者 王树鹏 黄英 王杰 张雷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82-186,共5页
基于1960-2012年云南省25个气象站点观测的气象数据,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通过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突变检验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及滇西北各分区多年平均ET0介于872.5~1 240... 基于1960-2012年云南省25个气象站点观测的气象数据,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通过Mann-kendall检验法进行突变检验和趋势检验。结果表明滇中、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南及滇西北各分区多年平均ET0介于872.5~1 240.0mm,突变时间依次分别为1982年、1968年和2008年、1971年、2005年、1965年和2001年。5个区多年平均ET0按从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滇中〉滇西南〉滇东北〉滇东南〉滇西北。时间尺度上,年均ET0以没有显著变化为主,ET0显著增大的站点数量比显著减小的站点数量多;春季蒸发蒸腾量较大,决定了全年蒸发蒸腾量的分布特征。空间尺度上,ET0呈增加趋势的站点主要位于滇西南和滇西北地区,少部分位于滇中地区的东部和滇东北地区;呈减小趋势的站点主要位于滇中地区,少部分位于滇东北和滇西南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MANN-KENDALL检验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生水灌溉下水稻需水规律及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韩焕豪 刘鑫焱 +2 位作者 高蓉 顾世祥 崔远来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4-49,共6页
为探究再生水灌溉下水稻需水规律及再生水灌溉制度,于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大理观测实验站开展稻田小区试验研究。试验设淹水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 FI)及间歇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AWD) 2种灌溉模式,以及F1 (全生育... 为探究再生水灌溉下水稻需水规律及再生水灌溉制度,于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大理观测实验站开展稻田小区试验研究。试验设淹水灌溉(Flooding Irrigation, FI)及间歇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AWD) 2种灌溉模式,以及F1 (全生育期清水灌溉+施全部化肥)、F2 (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再生水灌溉+施部分化肥)、F3(返青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再生水灌溉+施部分化肥) 3种施肥模式,共5个处理(FIF1、FIF2、FIF3、AWDF1、AWDF2)。分析不同处理下水稻需水量(ET_(c))、作物系数(K_(c))、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变化,并以1970-2014年气象资料为依据探索不同水文年份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会整体提高水稻各生育期ET_(c),AWD下的ET;比FI平均减少18.8 mm,差异较小。F2处理再生水灌溉量为573 mm,对再生水的利用效率最高。水稻生长初期不适宜进行再生水灌溉,再生水灌溉下水稻各生育期K;与ET;变化趋势相同。再生水灌溉水稻需水量总体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拔节孕穗期达最大,高达198.6 mm,且与清水灌溉相比,峰值出现的时期后移至拔节孕穗期。在推求的不同水文年再生水灌溉制度中,AWD模式普遍具有良好的节约清水资源效果。再生水替代清水进行灌溉比率可高达75%,其中AWD比FI模式节水45.6%。再生水灌溉能够一定程度的增产,其中F2处理平均较F1增产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再生水 间歇灌溉 需水规律 灌溉制度 灌溉模式 淹水灌溉 水文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需水量及产量的影响——以洱海流域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韩焕豪 崔远来 +5 位作者 高蓉 熊娇娇 黄英 沈士洲 王树鹏 张雷 《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 2018年第12期13-19,共7页
本文以洱海流域为背景,采用两季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需水规律、田间水量平衡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及施肥制度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等有显著影响。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相比,间歇灌溉降低了水稻ETc、灌水量、... 本文以洱海流域为背景,采用两季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需水规律、田间水量平衡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模式及施肥制度对水稻需水规律及产量等有显著影响。与传统淹水灌溉模式相比,间歇灌溉降低了水稻ETc、灌水量、排水量及田间渗漏量,提高水稻产量3.8%~5.5%。间歇灌溉在平水年可显著减少排水,在不同水文年均可提高水稻产量。增加施肥次数使得水稻成熟期延后,Kc在后期下降趋势减弱并使得水稻产量显著增加。综合来看,W1N1F2处理不仅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降低化肥施用量,降低面源污染产生的风险,是水稻水、肥处理的最优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灌溉 水肥模式 需水量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下小桐子的生长特性及其根区土壤的水氮迁移 被引量:4
10
作者 苗为伟 杨启良 +4 位作者 熊凯 韩焕豪 刘小刚 周平 曹春号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3-561,共9页
采用3个滴灌灌水水平(10、20、30 mm,分别记为W1、W2、W3)和3个施氮水平(尿素)(0、90、180 g/株,分别记为N0、N1、N2)的耦合方式对1年生小桐子进行灌溉和施肥处理,研究小桐子的生理生长特性,并探索小桐子根区土壤的水氮迁移规律。结果表... 采用3个滴灌灌水水平(10、20、30 mm,分别记为W1、W2、W3)和3个施氮水平(尿素)(0、90、180 g/株,分别记为N0、N1、N2)的耦合方式对1年生小桐子进行灌溉和施肥处理,研究小桐子的生理生长特性,并探索小桐子根区土壤的水氮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水氮耦合对小桐子的株高、茎粗和生物量具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影响,且二者间存在着一定的互作效应;在W1低水处理下,施加适量的氮肥可促进小桐子的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当灌水水平相同时,N1处理的小桐子的茎粗、株高和所测生物量指标值均较大;当施氮水平相同时,W2处理的小桐子的茎粗、株高和所测生物量指标值均较大;纵向上,2016年6、9月根系所在中层(>20~40 cm)土壤含水率均值最高,深层(>40~60 cm)的其次,浅层(0~20 cm)的最小,2017年6、9月各土层深度水分分布比较均匀,在施氮处理(N1、N2)下,2016年6月深层土壤的硝态氮质量分数随着灌水水平的增加而提高,W3处理对比W1和W2处理更容易导致硝态氮的淋失;横向上,距树干10 cm测量点的硝态氮质量分数始终低于距树干30 cm测量点的,2016年6、9月水分的横向分布保持与硝态氮的分布规律一致,处理1年后由于小桐子须根生长,受导流作用影响,使得2017年6、9月水分在中层土壤中横向分布发生改变。在本研究条件下,施尿素90 g和滴灌20 mm灌水水平的处理为有利于小桐子生长的最优水氮耦合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桐子 水氮耦合 滴灌 环形施肥 土壤 硝态氮分布 水分分布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YZA_V3模型的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模式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余乾安 李亚龙 +3 位作者 刘路广 崔远来 陈扬 韩焕豪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57,共8页
[目的]探索赣抚平原灌区不同水文年型适宜的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模式,为灌区水稻水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2012 2013年晚稻试验资料对ORYZA_V3模型进行了率定与验证,并以率定后的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水文年组... [目的]探索赣抚平原灌区不同水文年型适宜的水稻水肥综合调控模式,为灌区水稻水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2012 2013年晚稻试验资料对ORYZA_V3模型进行了率定与验证,并以率定后的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水文年组及水肥模式下晚稻灌溉定额、产量、氮肥利用率等指标。[结果]降低灌前水分下限能降低腾发量与灌溉定额。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大于饱和含水率的70%~75%时,降低灌前水分下限均能提高晚稻的产量与氮肥利用率。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低于饱和含水率的60%~65%时,晚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有所下降。施氮肥量增加会降低氮肥利用率,施氮肥次数增加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二者增加均能增加晚稻产量,但会导致晚稻耐旱能力降低。从节水、增产、增效的角度,推荐试验区采用的水肥综合调控模式:氮肥量135 kg/hm2,分3次施用(基肥∶分蘖肥∶穗肥为5∶3∶2),丰水年采用重旱节水灌溉模式(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的60%~65%),平、枯水年采用中旱节水灌溉模式(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的70%~75%)。[结论]与传统水肥模式相比,所推荐水肥模式在丰、平、枯水年能分别节水41.4%、30.0%、21.9%,增产7.5%、5.4%、3.4%,提高氮肥利用率57.3%、51.2%、44.9%,节省氮肥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模型 水肥 氮肥利用率 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下水稻光合光响应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劲丰 时元智 +2 位作者 崔远来 韩焕豪 李硕林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20,共5页
为揭示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特征的影响,在2种灌溉模式、2种施肥次数和4个施氮量水平下,开展了不同水肥模式的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溉水稻... 为揭示不同水肥模式对水稻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叶片光合作用光响应特征的影响,在2种灌溉模式、2种施肥次数和4个施氮量水平下,开展了不同水肥模式的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光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间歇灌溉水稻的净光合速率高于淹灌,且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这种由于灌溉模式引起的差异将被弱化。在施氮量较低时,淹灌水稻很快就达到了光饱和,而在间歇灌溉下,光饱和点则明显后移。这表明低氮水平下,间歇灌溉的水稻对光的适应能力比淹灌的水稻强。灌溉模式和设计施氮量相同时,由于3次施肥在时间尺度上施肥分布更均匀,尽管其在分蘖期净光合速率较小,但在拔节孕穗期净光合速率较大,与2次施肥相比,其水稻产量更高。这表明,提高拔节孕穗期作物的净光合速率有利于作物干物质的积累,从而获得更高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合光响应 灌溉模式 施肥次数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RYZA_V3模型的水稻节水灌溉模式研究——以赣抚平原灌区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余乾安 李亚龙 +1 位作者 韩焕豪 崔远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1,共6页
作物生长模拟能克服田间试验的不足,为水稻种植的节水增产提供参照。基于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2012、2013年的田间试验资料对ORYZA_V3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使用率定后的模型模拟1961-2016气象条件不同灌溉模式下试验区的早晚稻生长,分... 作物生长模拟能克服田间试验的不足,为水稻种植的节水增产提供参照。基于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2012、2013年的田间试验资料对ORYZA_V3模型进行率定及验证。使用率定后的模型模拟1961-2016气象条件不同灌溉模式下试验区的早晚稻生长,分析丰、平、枯水文年组早晚稻产量、灌溉定额、灌水次数、腾发量、降雨利用率、水分生产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降低灌前水分下限能提高试验区早晚稻的产量。当灌前水分下限降低到一定水平后增产率将有所下降。降低灌前水分下限,能降低灌溉定额、灌水次数及腾发量,提高降雨利用率,提高水分生产率。从节水增产的角度,推荐试验区早稻在丰、平水年采用重度干旱的节水灌溉模式W4(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65%),枯水年采用中度干旱的节水灌溉模式W3(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75%)。与传统淹灌模式W0相比在丰、平、枯水年能分别增产2.1%、2.6%、1.6%,节水38.4%、48.8%、47.4%。推荐试验区晚稻在丰、平水年采用中度干旱的节水灌溉模式W3,枯水年采用轻度干旱的节水灌溉模式W2(耕作层灌前土壤含水率下限占饱和含水率85%)。与传统淹灌模式W0相比在丰、平、枯水年能分别增产2.7%、3.2%、1.9%,节水37.6%、27.9%、1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水稻 ORYZA_V3模型 节水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水稻不同灌溉模式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率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树鹏 韩焕豪 +3 位作者 崔远来 黄英 王杰 张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1-124,共4页
以滇中嵩明和大理两地水稻为例,于2015年开展了嵩明水稻间歇灌溉与淹水灌溉、大理水稻淹水灌溉下的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滇中有比较突出的春旱现象,水稻日均蒸发蒸腾量在分蘖期最大,分蘖期以后持续减少,这与内地蒸... 以滇中嵩明和大理两地水稻为例,于2015年开展了嵩明水稻间歇灌溉与淹水灌溉、大理水稻淹水灌溉下的需水规律及水分生产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滇中有比较突出的春旱现象,水稻日均蒸发蒸腾量在分蘖期最大,分蘖期以后持续减少,这与内地蒸发蒸腾峰值出现在拔节孕穗或抽穗开花期存在差异。大理水稻作物系数比嵩明要大,主要是品种原因,两地气象因素影响也较大。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3种气象要素都对作物系数变化产生较大影响,温度是主导气象因素。与淹灌相比,嵩明水稻间歇灌溉节水23.4%。间歇灌溉的节水能力主要来自于提高降雨利用率,减少渗漏量,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蒸发蒸腾量。大理水稻亩产比嵩明高出较多,相应的水分生产率也比嵩明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中 水稻 灌溉模式 需水规律 水分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大蒜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及其节水减排效应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明 张博超 +3 位作者 顾世祥 韩焕豪 高蓉 崔远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5-60,共6页
为了探究洱海流域大蒜田适宜的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及其节水减排效应,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大理综合实验站开展了大蒜水肥调控模式试验。试验设常规灌溉(W0)、节水灌溉(W1)2种灌水水平;常规施肥(N0)、减少15%氮肥(N1)、减少30%氮... 为了探究洱海流域大蒜田适宜的水肥综合调控模式及其节水减排效应,在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大理综合实验站开展了大蒜水肥调控模式试验。试验设常规灌溉(W0)、节水灌溉(W1)2种灌水水平;常规施肥(N0)、减少15%氮肥(N1)、减少30%氮肥(N2)3种施氮肥水平,共计6个处理。结果表明:与W0相比,W1处理在不对大蒜产量造成大幅减产的前提下平均节水31.09%,总氮流失量减少51.15%、总磷流失量44.25%,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3.07%;同一灌溉模式下N1处理的大蒜产量较N0处理减少4.31%,差异不显著,总氮流失量减少35.73%,总磷流失量减少2.68%,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3.23%,差异不显著;N2处理下大蒜产量显著降低,较N0处理减少30.59%,总氮流失量减少42.89%,总磷流失量减少2.71%,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减少28.93%。总氮、总磷流失中通过地表径流流失分别占6.68%、12.51%,淋溶流失分别占93.32%、87.49%,即总氮、总磷流失均以淋溶流失为主。综合考虑节水、产量以及减排效应,N1施氮量并以田间持水率的70%为灌水下限,灌水上限为田间持水率的节水灌溉模式是该地区较优水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流域 蒜田 水肥模式 节水效应 氮素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种类和入塘流量对塘堰湿地净化效果和水力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宇婷 张博超 +2 位作者 顾世祥 韩焕豪 崔远来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39-146,152,共9页
塘堰湿地在我国南方灌区分布广泛,合理的湿地设计有利于提高其综合效益的发挥。以大理市洱海流域为典型区域,通过开展静态、动态去除试验及示踪试验,分析了植物种类(水葱、再力花、梭鱼草)和入塘流量(4、11 m^(3)/h)对塘堰湿地净化效果... 塘堰湿地在我国南方灌区分布广泛,合理的湿地设计有利于提高其综合效益的发挥。以大理市洱海流域为典型区域,通过开展静态、动态去除试验及示踪试验,分析了植物种类(水葱、再力花、梭鱼草)和入塘流量(4、11 m^(3)/h)对塘堰湿地净化效果和水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梭鱼草湿地的氮磷净化效果优于水葱湿地,优于再力花湿地;水葱湿地的水力性能优于梭鱼草湿地,优于再力花湿地;综合净化效果和水力性能,水葱优于梭鱼草,优于再力花。②入塘流量从11 m^(3)/h减小到4 m^(3)/h时,湿地的总氮去除率从17.8%增加到32.7%,总磷去除率从19.9%增加到28.6%,有效容积率从0.60增加到0.77,莫里尔离散指数从3.12增加到3.59,净化效果和水力性能提高,水流的短路情况减少,但混合程度增加。③湿地前半部分的氮磷去除率占整体的65%~87%,有效容积率在0.85以上,净化效果和水力性能优于湿地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植物种类 入塘流量 氮磷 净化效果 水力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池流域典型湿地植物需水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晨 崔远来 +2 位作者 顾世祥 邓雯 韩焕豪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0-105,共6页
湿地植物需水量是湿地生态系统水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香蒲、菖蒲、红鞘水竹芋、美人蕉和水葱等5种滇池流域典型湿地植物为对象开展为期两年的需水规律试验,计算分析了不同湿地植物的全生育期总需水量以及各生育阶段日均需水量,... 湿地植物需水量是湿地生态系统水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香蒲、菖蒲、红鞘水竹芋、美人蕉和水葱等5种滇池流域典型湿地植物为对象开展为期两年的需水规律试验,计算分析了不同湿地植物的全生育期总需水量以及各生育阶段日均需水量,并计算得到各湿地植物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5种湿地植物需水量随生育进程呈现先增大而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峰值主要出现在6-8月。5种植物全生育期日均需水量范围为4.50~5.49 mm/d,其中香蒲和红鞘水竹芋最大,菖蒲最小;全生育期总需水量变化范围为1 088.6~1 638.1 mm,平均值为1 260.2 mm,最大为红鞘水竹芋,最小为水葱。各湿地植物作物系数在全生育期的变化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香蒲、菖蒲、红鞘水竹芋的峰值出现在果实期,美人蕉和水葱的峰值出现在开花期。5种湿地植物全生育期作物系数均值范围为1.21~1.66,其中红鞘水竹芋最大,水葱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流域 湿地植物 需水量 作物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气候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曹言 王杰 +3 位作者 黄英 韩焕豪 张雷 戚娜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22,共5页
为研究云南省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将云南省分为五个分区,并采用云南省31个气象站点1970~2014年的逐日气象水文资料,计算了云南省区域潜在蒸散量,并结合M-K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云南省各区干燥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云南省... 为研究云南省气候干湿变化特征,将云南省分为五个分区,并采用云南省31个气象站点1970~2014年的逐日气象水文资料,计算了云南省区域潜在蒸散量,并结合M-K法和小波分析法研究了云南省各区干燥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云南省各区气候呈变干趋势,其突变年份主要集中在1972年左右和2009年以后,除春季呈变湿趋势外,其他季节均呈变干趋势,其中秋季最为明显;云南省湿润和半湿润区主要集中在滇西南、滇东南和滇西北,半干旱区主要集中在滇东北和滇中,各季节基本上均表现出中间干四周湿的分布特征,气候最干燥区均集中在滇中和滇西南靠近干热河谷的地区;云南省气候变干趋势由西北向东南越来越明显,春季中西部呈变湿趋势,东部呈变干趋势,夏季变干趋势由中部向东部和西部越来越明显,秋季变干趋势由西向东越来越明显,冬季与秋季相反;云南省干湿变化普遍呈现约为2、28年的干湿周期。研究结果为云南省区域水资源配置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指数 气候干湿 时空变化 变化趋势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半湿润区水稻需水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段琪彩 黄英 +2 位作者 韩焕豪 王树鹏 张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1-25,共5页
水稻是云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开展水稻需水规律试验研究对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半湿润区的大理、建水和砚山试验点2016及2017年灌溉试验为基础,通过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了各试验点水稻需水规律。结果显示,各... 水稻是云南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开展水稻需水规律试验研究对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云南半湿润区的大理、建水和砚山试验点2016及2017年灌溉试验为基础,通过水量平衡原理分析了各试验点水稻需水规律。结果显示,各试验点水稻需水量变化过程存在一定差异,建水和砚山最大值出现在抽穗开花期,大理最大值还出现在乳熟期。各试验点水稻生育期日均ET0在3.6~4.6 mm之间,过程随生育期呈线性减小趋势;日均ETc在4.1~5.1 mm之间,过程随生育期呈单峰变化趋势;作物系数在1.06~1.16之间,过程随生育期呈单峰变化趋势,返青期平均值为0.93,抽穗开花期为1.24,黄熟期为1.02。水稻生育期内降水量利用率在80%以上,占耗水量的70%左右。降水量对水稻灌溉定额和灌水量、排水量的影响较大,水稻生育期与雨季同步可充分利用降水灌溉,节约水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需水量 作物系数 半湿润区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OPWAT模型在滇中南部灌水量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段琪彩 张雷 +3 位作者 黄英 韩焕豪 王树鹏 李丕清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86,共6页
滇中是云南主要高原特色作物主产区,开展灌溉制度研究对当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滇中南部建水(102°50′E、23°56′N)2016~2018年灌溉试验数据,对CROPWAT模型中灌水量计算模块所涉及的作物、土壤参数... 滇中是云南主要高原特色作物主产区,开展灌溉制度研究对当地水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滇中南部建水(102°50′E、23°56′N)2016~2018年灌溉试验数据,对CROPWAT模型中灌水量计算模块所涉及的作物、土壤参数进行了校准,并应用该模型模拟了水稻和马铃薯全生育期的灌水量过程。结果显示,模拟的水稻泡田水量在192.3~195.0 mm之间,本田期灌水次数在8~11次、灌水定额在20.9~45.9 mm、灌溉定额在288.3~414.4 mm之间,全生育期灌溉定额在483.3~609.7 mm之间,与试验观测的灌溉定额相差在±6%以内;马铃薯全生育期灌水次数在7~8次、灌水定额在12.7~38.3 mm、灌溉定额在181.5~201.0 mm之间,与试验观测的灌溉定额相差在±12%以内。灌水次数模拟与试验观测值接近,灌水定额水稻模拟值略偏小、马铃薯模拟值略偏大,灌水时间虽然略有差异但总体相应性较好。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滇中南部水稻和马铃薯灌水量过程模拟中的应用效果较好,用于制定灌溉制度可更好地把握灌水时间,提高制定灌溉制度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马铃薯 灌溉制度 CROPWAT模型 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