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41
1
作者 韩新忠 朱利群 +2 位作者 杨敏芳 俞琦 卞新民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192-2199,共8页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kg.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0、1500、3000、4500、6000kg.hm-2)对水稻生长、土壤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后,水稻分蘖数、株高、SPAD及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秸秆不还田(对照),但是未全部达到显著性差异;50%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效果最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理论增产10.2%,实际增产9.0%;秸秆还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对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不显著;50%秸秆还田处理对微生物量碳、氮的提高作用最明显(P<0.05),分别较对照提高46.0%和90.0%;25%和50%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25%、50%和75%秸秆还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提高9.3%、12.1%和8.5%(P<0.05);与对照相比,50%秸秆还田土壤蔗糖酶活性提高20.3%(P<0.05)。鉴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长期效应以及对土壤微生物生理代谢影响的复杂性,合理秸秆还田量的选择还需进行长期定位试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还田 产量 土壤微生物量碳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对稻麦轮作农田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酶活性及产量的短期效应 被引量:85
2
作者 胡乃娟 韩新忠 +3 位作者 杨敏芳 张政文 卞新民 朱利群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1-377,共7页
【目的】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缓解农田生态压力。研究稻麦轮作系统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可为提出适宜当地生产的秸秆还田量提供... 【目的】秸秆还田作为一种有效的秸秆处理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还可以缓解农田生态压力。研究稻麦轮作系统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短期影响,可为提出适宜当地生产的秸秆还田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稻麦轮作农田定位试验进行了研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7个处理,以稻麦季秸秆均不还田为对照处理(CK),6个不同秸秆还田量处理。测定了秸秆还田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稻麦产量以及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试验范围内的秸秆还田量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并能增加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2)土壤总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增加,增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以连续两季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显著较高,而水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管理指数在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处理下最高;3)相比秸秆不还田处理,连续两季25%秸秆还田量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均最显著;4)水稻和小麦的产量均为在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处理下增产较显著,与秸秆不还田相比,水稻增产达9.0%,小麦增产达11.45%;5)土壤碳库、土壤酶活性以及水稻和小麦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连续两季25%和50%秸秆还田量表现出显著提高土壤碳汇能力和增加作物产量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稻麦轮作 土壤活性碳组分 土壤酶活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线新制的胶新铁路
3
作者 韩新忠 《中国铁路》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4-25,共2页
介绍胶新铁路实施“新线新制”,调整车站布局,延长机车交路,改革组织方式,合理配置人员的做法及效果。
关键词 胶新铁路 新线 车站布局 机车交路 组织方式 合理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闭塞设备在提速区段中的应用
4
作者 韩新忠 《铁道技术监督》 2005年第2期24-26,共3页
介绍了自动闭塞的作用和分类,结合全路第五次大提速,分析三显示自动闭塞在提速区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适应提速列车需求的四显示自动闭塞技术条件和行车组织。
关键词 自动闭塞设备 提速区段 通过信号机 制动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务系统险性事故态势分析
5
作者 韩新忠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23-25,共3页
险性事故性质严重,必需严加防范。根据统计分析,险性事故主要发生在:四等站、未准备好进路接车、2点和13点、6月至9月、31岁至35岁职工、1年至3年工龄职工、车站值班员和停用基本闭塞改按电话闭塞。这些应是防范重点。
关键词 险性事故 车务系统 铁路运输 安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