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智能时代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韦林翠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3,共10页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融合是职前教师教育的经典议题,亦是影响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回溯历史,职前教师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便呈现出“钟摆”式的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肇端是实践训练为旨趣的师范教育机构的诞生,呈... 教育理论与实践之融合是职前教师教育的经典议题,亦是影响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回溯历史,职前教师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教育理论与实践便呈现出“钟摆”式的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肇端是实践训练为旨趣的师范教育机构的诞生,呈现出“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偏颇;而在教师教育大学化进程中,又走向了理论“优先”与实践“没落”的道路;智能时代背景下,“共生共演”的知识生产模式、“再具身”的培养场域、更高阶教师素养都对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偏颇的培养模式产生了冲击,促推其从分离走向融合的匡正。迄今为止,职前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所面临的挑战有三个方面:其一,变革意识张力,实践被视为对教师教育学术地位的威胁;其二,技术思维的障碍,教师教育缺乏促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工具理性;其三,衡量标准的困境,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融合具有复杂与模糊性的特征。破解理论与实践融合困境的思路如下:逻辑重构,基于智能技术,挖掘理论与实践互通的“真问题”;路径重构,基于虚拟现实,搭建“大学—实验学校—中小学”的融合桥梁;标准构建,基于循证的理念,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时代 职前教师教育 教师质量 理论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视野下教师数字胜任力的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18
2
作者 韦林翠 林琦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119,共9页
随着以技术整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的到来,教师数字胜任力备受关注。结合角色理论对近十年国际颁布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文本要求教师在数字时代作为公民的教育者,要有数字思维与伦理;作为教学工作者,要具备教... 随着以技术整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的到来,教师数字胜任力备受关注。结合角色理论对近十年国际颁布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文本要求教师在数字时代作为公民的教育者,要有数字思维与伦理;作为教学工作者,要具备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作为管理者,能建构与评估组织数字化的学习组织;作为专业学习者,应进行持续、合作、反思性的专业学习。未来应促进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创新者,在教师教育中落实数字胜任力培养学科化,并加快我国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的更新迭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数字胜任力 国际比较 数字时代 教师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教育阶段课堂评价:功能“异化”及价值回归 被引量:14
3
作者 韦林翠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3-50,共8页
课堂评价具有学习、诊断和反馈的功能,对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课堂评价产生了功能“异化”的问题:“繁难偏”的评价内容,使课堂评价学习功能缺失;课堂评价的结果被当作实施奖惩的参照,使反馈、修正功能变质;竞争... 课堂评价具有学习、诊断和反馈的功能,对改进学校教育教学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课堂评价产生了功能“异化”的问题:“繁难偏”的评价内容,使课堂评价学习功能缺失;课堂评价的结果被当作实施奖惩的参照,使反馈、修正功能变质;竞争、筛选功能“挤占”,成为课堂评价的“主角”,剥夺了学生的内生动力。上述问题主要是由错误逻辑所导致的:长期以来,课堂评价对学生“消极经验”的“污名化”;教师缺乏评价素养,对课堂评价产生错误认知;教育“内卷化”的日常渗透,致使课堂评价中的焦虑。因此,课堂评价应追求“三个回归”:回归“学生主体”,以促进学习为目的;回归课堂教学,以“评”促“教”;回归教育的意义,注重课堂评价对“人”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课堂评价 教育价值 评价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政策下校本教研改进路径研究——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韦林翠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5-124,共10页
校本教研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质量校本教研成为“双减”政策之诉求。透过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研究发现,“双减”政策下校本教研的问题症结如下:系统层面,教研系统的分散与孤立,难为“双减”聚力;文化历... 校本教研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与保障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质量校本教研成为“双减”政策之诉求。透过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研究发现,“双减”政策下校本教研的问题症结如下:系统层面,教研系统的分散与孤立,难为“双减”聚力;文化历史层面,教研文化的空心与失真,易侵蚀“双减”精神;共同体层面,教研合作的拘谨与形式化,不足以助力“双减”。在实践中可以从如下路径寻求突破:主体上,寻求校本教研的共同利益链条,串联多元的教研主体;客体上,研究“双减”的“真问题”,增强教研的系统互动;中介工具上,厘清有效教研的价值理念,促进教研实心化;共同体上,借助自下而上的知识建构,形塑教研专业共同体;规则与分工上,回归教研“原点”,明确教研合作的专业规则与分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校本教研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测评视野下教师专业形象的建构及其反思——基于TALIS 2008-2018年调查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韦林翠 林琦 《比较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17,共15页
知识经济时代公众对“高质量教师”的呼声日益高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三轮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引发了各国政府的共同关注。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形象的理论,从专业性维度、权力维度、视野维度对TALIS 2008-2018调查报告中... 知识经济时代公众对“高质量教师”的呼声日益高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三轮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引发了各国政府的共同关注。研究基于教师专业形象的理论,从专业性维度、权力维度、视野维度对TALIS 2008-2018调查报告中的教师专业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从专业性维度来看,TALIS建构了“终身学习的专业人士”的教师专业形象;从专业权力维度来看,TALIS建构了“有主体价值观与自主权的实践反思者”的教师专业形象;从专业视野维度来看,TALIS建构了“多元、公平、全球”的教师专业形象。而从TALIS三轮测评框架的演变来看,其不断从专业知识、实践、制度三方面强化形象的专业性;从设定的背景来看,TALIS不断将科技、创新、公平等元素渗透进教师的专业形象中,两股力量相互交织形成教师专业形象的整体画像。从文化背景反观,TALIS源自西方社会,所塑造的一系列教师专业形象背后隐藏的是西方话语主导下发达国家的教师专业能力观;从方法反观,TALIS的教师专业形象的建构方法深受教师能力本位的思想的影响;从目的反观,TALIS是全球经济竞争在教师形象的折射,按照全球经济竞争−人才竞争−教师能力竞争的逻辑展开。虽然TALIS的教师专业形象可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但是也应意识其存在的局限性,借鉴时当有所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ECD TALIS 国际教师测评 教师质量 教师专业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的特征及张力——基于新自由主义教师教育思想的诠释 被引量:1
6
作者 韦林翠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8,共12页
美国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是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下教师教育改革的举措之一,致力于解决美国的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迄今为止,美国已形成了七种常见的选择性教师认证途径,依据有无教师教育项目、实践经验两个标准,可划分为依托项目型... 美国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是新自由主义思想影响下教师教育改革的举措之一,致力于解决美国的教师队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迄今为止,美国已形成了七种常见的选择性教师认证途径,依据有无教师教育项目、实践经验两个标准,可划分为依托项目型、实践优先型、实践与项目并行型、补充型四大类别。在评价上,美国选择性教师认证制度采用了多样化的过渡筛选与标准化的终结性测评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该制度呈现三个主要特征:权力属性上,将部分权责下放,为认证途径多样化提供资源基础;培养偏向上,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教师,同时突出公平的价值观;评价机制上,采用多元化与标准化共存的机制,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守住教师队伍质量的底线。目前,该制度在实践中呈现公平价值导向与优质师资缺乏、市场化的创新与专业性的松动、师资多样化与高流失率之间的张力。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市场资源引入与筛选,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及教师认证的专业性方面均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教师认证 新自由主义 美国教师教育改革 实践核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