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液态金属催化裂解甲烷制氢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廖加术 刘建星 +5 位作者 王思蜀 陈波 建军 韦建军 叶宗标 芶富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液态金属催化甲烷热解是一种高效生产氢气且无二氧化碳排放的新兴技术.本文开发了一个液态金属裂解反应器催化甲烷热解的数值模型,在实验室自主搭建的液态金属制氢平台上得到的实验数据与模型预测结果吻合良好.该模型是基于甲烷在气液... 液态金属催化甲烷热解是一种高效生产氢气且无二氧化碳排放的新兴技术.本文开发了一个液态金属裂解反应器催化甲烷热解的数值模型,在实验室自主搭建的液态金属制氢平台上得到的实验数据与模型预测结果吻合良好.该模型是基于甲烷在气液界面发生的催化热解、气泡内部发生的非催化热解过程和气泡上升过程中的流动行为,耦合了催化和非催化反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所建立的.使用气体体积流速、压力、气体成分、温度和液态金属性质(密度、黏度和表面张力)预测气泡尺寸和熔体中的气含率.该模型较好地预测了液态铜铋合金(Cu_(0.45)Bi_(0.55))催化甲烷热解实验中不同温度、不同甲烷进气流量和液态金属高度下的甲烷转化率,得到了催化甲烷热解过程中的气含率、表观气体速率和压力沿液态金属高度的分布.实验数据与模型预测结果的高度吻合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该模型未来将有助于反应器优化和氢产率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金属 反应动力学 流体力学 催化甲烷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纳米铜微粒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22
2
作者 韦建军 李朝阳 +2 位作者 唐永建 吴卫东 杨向东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9-362,共4页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金属铜纳米微粒,并用TEM,XRD和AE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铜纳米微粒的形貌、粒度、结构及其表面氧化层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可制备出单晶纳米铜微粒,并且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控可达到...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金属铜纳米微粒,并用TEM,XRD和AES等分析手段研究了铜纳米微粒的形貌、粒度、结构及其表面氧化层特性。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参数条件下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可制备出单晶纳米铜微粒,并且通过工艺参数的调控可达到对微粒粒度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悬浮定向流法 纳米铜微粒 结构表征 制备方法 工艺参数 ICF 惯性约束聚变 靶材料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悬浮定向流技术中铜纳米微粒的粒度控制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韦建军 唐永建 +3 位作者 吴卫东 魏胜 李朝阳 杨向东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869-872,共4页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了金属铜纳米微粒,根据TEM的行貌像对样品平均粒度进行标定,并结合样品制备的条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可以方便地制备出不同粒度的金属铜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随熔球温度的降...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了金属铜纳米微粒,根据TEM的行貌像对样品平均粒度进行标定,并结合样品制备的条件对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可以方便地制备出不同粒度的金属铜纳米微粒,微粒平均粒径随熔球温度的降低而减小,随冷却气体流速的增大而减小;在1200℃下微粒平均粒径随惰性气体压强的增大而减小,而在1300℃时惰性气体压强对微粒平均粒径的影响不再具有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纳米微粒 粒度控制 自悬浮定向流法 ICF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相纳米金属间化合物AlNi的制备及其结构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韦建军 吴栋 +2 位作者 唐永建 吴卫东 雷海乐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965-968,共4页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单相金属间化合物AlNi的纳米微粉,通过TEM、XRD和元素化学分析等检测手段对微粒材料的显微结构、相组成和成分构成进行研究。所制备的纳米颗粒呈规则球形,粒径分布在10~40nm之间,样品中的Al、Ni原子比为49:5...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单相金属间化合物AlNi的纳米微粉,通过TEM、XRD和元素化学分析等检测手段对微粒材料的显微结构、相组成和成分构成进行研究。所制备的纳米颗粒呈规则球形,粒径分布在10~40nm之间,样品中的Al、Ni原子比为49:51,颗粒基本由单相A1Ni组成。实验证实,通过控制气相反应的工艺条件可有效避免单质Al和Ni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Ni 金属间化合物 纳米材料 自悬浮定向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系纳米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 被引量:4
5
作者 韦建军 唐永建 吴卫东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5-108,125,共5页
根据ICF靶材料研究的需要,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了Cu9Al4、CuAl2和Cu4Al等金属间化合物纳米微粒,通过TEM和XRD研究颗粒的形貌、粒度和相组成。结果表明,颗粒为球形结构,粒径尺寸在20~60 nm之间。颗粒主要为IMC-Al的双相复合结构,在... 根据ICF靶材料研究的需要,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了Cu9Al4、CuAl2和Cu4Al等金属间化合物纳米微粒,通过TEM和XRD研究颗粒的形貌、粒度和相组成。结果表明,颗粒为球形结构,粒径尺寸在20~60 nm之间。颗粒主要为IMC-Al的双相复合结构,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蒸发源金属与所制备IMC相的原子比例有对应关系,可根据需要通过调配蒸气中金属原子比例得到所期望的IMC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微粉 金属间化合物 ICF靶材料 自悬浮定向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间化合物Cu_4Al纳米微粉的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韦建军 唐永建 +2 位作者 王朝阳 吴卫东 王小琴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839-1842,共4页
对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的Cu4Al纳米微粉进行了差热分析(DTA),发现在258,423和537℃存在不同量值的吸热峰。参照DTA曲线上吸热峰所对应的温度,分别对粉末样品进行了模拟退火实验,热处理后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258和423℃处无... 对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的Cu4Al纳米微粉进行了差热分析(DTA),发现在258,423和537℃存在不同量值的吸热峰。参照DTA曲线上吸热峰所对应的温度,分别对粉末样品进行了模拟退火实验,热处理后样品的X射线衍射(XRD)分析证实258和423℃处无结构相变发生,537℃处的吸热峰则对应于从Cu4Al向Cu3Al的相转变,并且伴随着Cu3Al晶粒的长大。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u4Al纳米微粉在440℃以下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超过537℃将发生结构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Cu4Al微粉 金属间化合物 热稳定 结构相变 ICF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uAl_2的制备及其结构表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韦建军 唐永建 +2 位作者 吴卫东 雷海乐 杨向东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0-103,共4页
根据ICF靶材料研究的需要,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了金属间化合物CuAl2纳米复合微粉,并通过TEM和XRD等分析手段对复合微粒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复合颗粒呈规则的球形,粒径分布在30~50 nm之间,颗粒... 根据ICF靶材料研究的需要,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了金属间化合物CuAl2纳米复合微粉,并通过TEM和XRD等分析手段对复合微粒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复合颗粒呈规则的球形,粒径分布在30~50 nm之间,颗粒的主要组成相为CuAl2,并有少量的Al和Cu9Al4存在.结合自悬浮定向流技术的基本原理,发现生成金属间化合物的类型与制备过程中金属蒸气的成分有关,两者的原子分数有相应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 金属间化合物 纳米材料 ICF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Ni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及其吸放氢行为 被引量:2
8
作者 韦建军 王朝阳 +2 位作者 唐永建 吴卫东 吴栋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90-793,共4页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AlNi纳米微粉。应用TEM、XRD和元素化学分析等检测手段对微粒材料的显微结构、相组成和成分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颗粒为单相的AlNi,TEM形貌呈较规则的多边形,粒径分布范围为10~40nm。氢吸...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AlNi纳米微粉。应用TEM、XRD和元素化学分析等检测手段对微粒材料的显微结构、相组成和成分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颗粒为单相的AlNi,TEM形貌呈较规则的多边形,粒径分布范围为10~40nm。氢吸附实验表明:在3.43MPa氢压下,AlNi纳米微粉在90~100℃时有一释放氢过程,200℃时达到最大吸氢量,约为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Ni 金属间化合物 纳米材料 储氢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建液压系统调试常见压力回路故障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韦建军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1期55-57,62,共4页
通过对液压系统从设计,元件到安装等因素逐个进行分析,总结了新建液压系统在启用调试时可能出现的系统压力回路故障及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列举的几个维修实例验证了这些分析方法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 新建液压系统 调试 系统压力故障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液压仿形刀架跟踪精度的措施 被引量:2
10
作者 韦建军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1998年第2期55-58,共4页
液压仿形刀架作为一个机液伺服系统,在机械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控制原理的角度给出系统的模型,在理论上探讨提高跟踪精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 液压仿形刀架 伺服系统 跟踪精度 机液伺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压系统压力故障的分析与维修 被引量:1
11
作者 韦建军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30-32,35,共4页
通过在用的油压机及压皮机液压系统压力故障的维修 ,分析液压系统压力故障现象与成因的关系 ,并介绍了液压系统压力故障的一般分析思路和维修方法。
关键词 液压系统 压力故障 分析 维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巴塞尔模型的流体自动化计量系统
12
作者 韦建军 徐武彬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59-63,共5页
采用巴塞尔测水槽 (PARSHAL L FL U ME)作测量模型、电容液位计作传感器 ,应用单片机技术 。
关键词 巴塞尔模型 巴塞尔测水槽 大流量流体 自动化计量系统 水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CS017液压伺服系统实验台的数学模型与分析
13
作者 韦建军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47-51,共5页
本文从控制论的角度给出了QCS017液压伺服系统实验台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系统性能理论分析,为实验台的使用和调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液压伺服系统 实验台 数学模型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数显对讲传呼系统的设计
14
作者 韦建军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1995年第3期31-36,共6页
本文从设计,制作的角度,介绍一种低成本的,具有数显及对讲功能的传呼系统。该系统采用现代数字科技,克服了传统数显传呼传输线多的缺点;采用双线变换电路,实现较完善的双工对讲功能。而整体系统则是数显传呼与双工对讲机较完善的... 本文从设计,制作的角度,介绍一种低成本的,具有数显及对讲功能的传呼系统。该系统采用现代数字科技,克服了传统数显传呼传输线多的缺点;采用双线变换电路,实现较完善的双工对讲功能。而整体系统则是数显传呼与双工对讲机较完善的有机组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显 对讲 传呼系统 移动通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色电视机疑难故障维修思路
15
作者 韦建军 《广西工学院学报》 CAS 1994年第2期24-28,共5页
本文以SHARPC—1820CK彩电疑难故障为例,结合长期彩电维修实践,提出了从电路工作原理分析中寻找故障原因的维修思路。
关键词 维修 故障 彩色电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l粉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被引量:12
16
作者 楚广 唐永建 +3 位作者 楚士晋 韦建军 李朝阳 刘伟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6年第3期227-230,共4页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金属纳米A l粉。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AX)、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 is)和差示扫描量热-热重法(DSC-TG)对纳米微晶形貌、粒度、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 l粉的平... 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金属纳米A l粉。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AX)、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UV-V is)和差示扫描量热-热重法(DSC-TG)对纳米微晶形貌、粒度、结构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A l粉的平均粒径为50 nm,颗粒基本为球形,放置半年后含氧量为8.2%,最大的吸收峰出现在波长为253 nm处。在Ar气流中,在780℃时纳米铝粉增重约20%,熔化峰位置为654.8℃,熔化吸热为136 J.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化学 纳米铝粉 性能 热分析 自悬浮定向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掺杂用纳米Fe粉的制备与结构表征 被引量:8
17
作者 吴栋 韦建军 +3 位作者 唐永建 吴卫东 罗江山 孙卫国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4-246,共3页
根据惯性约束聚变靶材料研究的需要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了金属纳米Fe粉,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研究了颗粒的形貌、粒度和相组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Fe粉为规则的球状颗粒,其粒径分布在30~70nm之间,在空... 根据惯性约束聚变靶材料研究的需要采用自悬浮定向流技术制备了金属纳米Fe粉,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研究了颗粒的形貌、粒度和相组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Fe粉为规则的球状颗粒,其粒径分布在30~70nm之间,在空气中颗粒表面有氧化膜生成,其氧化产物为Fe3O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Fe粉 物理掺杂 自悬浮定向流法 相结构 ICF靶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甲醛气凝胶模板的结构与热稳定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志鹏 王朝阳 +4 位作者 韦建军 付志兵 张厚琼 杨曦 唐永建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79-382,共4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出三聚氰胺-甲醛(MF)有机气凝胶,并通过N2吸附、红外光谱以及热重-质谱联用等实验技术对该气凝胶的多孔形态、结构特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F气凝胶是一种连续的、相互贯通的3维多孔网络结构材料,比表...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出三聚氰胺-甲醛(MF)有机气凝胶,并通过N2吸附、红外光谱以及热重-质谱联用等实验技术对该气凝胶的多孔形态、结构特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MF气凝胶是一种连续的、相互贯通的3维多孔网络结构材料,比表面积约842m2/g,平均孔径为16nm左右;热解产生了NO,H2O,NH3,NO2,CO2和CH4气体,很好地诠释了各阶段失重,其总失重高达97%,有望作为制备3维nm级多孔材料的模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气凝胶 溶胶-凝胶 热重质谱 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n(n=2~7)团簇的结构和能级分布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朝阳 王红艳 +2 位作者 韦建军 唐永建 朱正和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77-181,共5页
采用密度泛函B3LYP的方法研究了小原子团簇Al2~ 7的几何结构和能级分布 ,分析了随团簇原子数的增加 ,团簇的几何结构和费米能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Al2~ 7的团簇的几何结构在 5个原子以前为平面结构 ,而从六个原子开始为空间... 采用密度泛函B3LYP的方法研究了小原子团簇Al2~ 7的几何结构和能级分布 ,分析了随团簇原子数的增加 ,团簇的几何结构和费米能级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Al2~ 7的团簇的几何结构在 5个原子以前为平面结构 ,而从六个原子开始为空间立体的稳定结构。电子壳层结构表明 ,在铝团簇中没有出现非常明显的象碱金属那样的稳定幻数结构。在Al2 ~Al7团簇中 ,能级结构呈现明显的分立特征 ,费米能级随着原子个数的增加而减小 ,到Al7时又有所增加 ,且团簇的能量间隙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团簇 密度泛函 几何结构 费米能级 能级分布 分立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比表面积氮掺杂碳气凝胶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20
作者 常丽娟 袁磊 +3 位作者 付志兵 韦建军 唐永建 王朝阳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21-2626,共6页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反应前驱体,三聚氰胺为氮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氮掺杂碳气凝胶(N-CA),并对其进行CO2活化后得到活化氮掺杂碳气凝胶(N-ACA),分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氮吸附、X-光电子能谱和元素分析研究样品的表面形态、孔结构... 以间苯二酚和甲醛为反应前驱体,三聚氰胺为氮源,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氮掺杂碳气凝胶(N-CA),并对其进行CO2活化后得到活化氮掺杂碳气凝胶(N-ACA),分别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氮吸附、X-光电子能谱和元素分析研究样品的表面形态、孔结构以及含氮官能团的存在形态,并利用恒流充放电(GV)、循环伏安(CV)、电化学阻抗谱等检测技术评价了其在6mol·L-1 KOH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含氮官能团的存在形态是影响碳基电容器性能的决定性因素。经CO2活化后的N-CA富含较多的的微孔和介孔,比表面积高达4082m2·g-1,供电子能力较强的吡咯氮含量有所增加,在1mA电流密度下测试的比电容值高达211.9F·g-1,经1200次充放电后比电容值保持在98%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活化 比表面积 含氮官能团 比电容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