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典型含水率下菌草土壤—移栽触土部件离散元参数标定
1
作者 叶大鹏 林志强 +3 位作者 青家兴 高宇轩 吴逸腾 谢立敏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9-286,294,共9页
为探究种植菌草的丘陵地区土壤间、土壤与移栽触土部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获取其仿真参数,运用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对特定的12%±1%和20%±1%的含水率土壤—移栽触土部件进行离散元参数标定。开展土壤堆积角物理试... 为探究种植菌草的丘陵地区土壤间、土壤与移栽触土部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获取其仿真参数,运用Hertz—Mindlin with JKR接触模型对特定的12%±1%和20%±1%的含水率土壤—移栽触土部件进行离散元参数标定。开展土壤堆积角物理试验、土球斜面滚动物理试验。以土壤颗粒间、土壤与移栽触土部件间的表面能、恢复系数、动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为标定对象,设计旋转中心组合试验并以仿真的土壤堆积角、土球在65Mn板上滚动距离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对试验数据回归分析,以实测的土壤堆积角、土球滚动距离为优化目标,采用两种典型含水率下土壤与触土材料(65Mn)的静摩擦系数为约束条件,得到两种典型含水率的土壤间、土壤与移栽触土部件的离散元参数:含水率分别为12%±1%、20%±1%时,土壤颗粒间表面能、恢复系数、动摩擦系数、静摩擦系数为11.042 J/m^(2)和11.851 J/m^(2)、0.412和0.574、0.093和0.129、0.994和1.009;土壤与触土部件表面能、恢复系数、动摩擦系数为5.046 J/m^(2)、8.026 J/m^(2),0.362、0.388和0.066、0.07。为验证优化后离散元参数的准确性,开展验证试验得:两种典型含水率土壤仿真、物理堆积角相对误差为0.96%、0.95%,仿真、物理滚动试验相对误差为0.52%、1%。结果表明,优化标定后的土壤模型参数能够仿真该地区真实的菌草土壤模型,可为菌草移栽械关键部件的设计与优化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水率 菌草 土壤 触土材料 离散元 参数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草穴盘苗取投苗装置设计与试验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叶大鹏 青家兴 +3 位作者 吴逸腾 赖鸿康 翁海勇 李庆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6,53,共9页
目前菌草穴盘苗移栽过程中缺乏自动取投苗装置,通过分析取投苗装置的工作原理,建立运动学模型并优化结构参数,研发一种六杆式取投苗装置。根据菌草穴盘苗钵体的抗压力学特性、取投苗装置的基本约束与空间约束,优化分析得到各杆件的结构... 目前菌草穴盘苗移栽过程中缺乏自动取投苗装置,通过分析取投苗装置的工作原理,建立运动学模型并优化结构参数,研发一种六杆式取投苗装置。根据菌草穴盘苗钵体的抗压力学特性、取投苗装置的基本约束与空间约束,优化分析得到各杆件的结构参数,建立虚拟样机得到仿真轨迹和运动学参数。进一步研制样机,结合高速摄像技术获取取投苗装置的实际运动轨迹,对比两种轨迹的一致程度,验证装置设计的合理性。以取投“绿洲一号”菌草穴盘苗为例,将主动杆转速、送苗装置倾斜角以及钵体含水率作为试验因素,取苗成功率、投苗成功率作为响应指标,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主动杆转速为30 r/min、钵体含水率为60%、送苗装置倾斜角为50°时,取投苗的效果最优。重复试验表明,在最优因素水平下,取苗成功率与投苗成功率分别为95.31%和9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穴盘苗 取投苗装置 六杆装置 自动化移栽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一号”穴盘苗钵体移栽抗压试验
3
作者 青家兴 刘永强 +3 位作者 赖鸿康 叶大鹏 翁海勇 谢立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8-864,共7页
【目的】降低“绿洲一号”穴盘苗移栽破碎率,优化移栽机构,为菌草移栽机械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G-X拉力试验机测定“绿洲一号”穴盘苗钵体的移栽压缩力学指标;利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方案,研究压缩夹持角度、泥炭碳土体积分... 【目的】降低“绿洲一号”穴盘苗移栽破碎率,优化移栽机构,为菌草移栽机械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G-X拉力试验机测定“绿洲一号”穴盘苗钵体的移栽压缩力学指标;利用Box-Behnken设计试验方案,研究压缩夹持角度、泥炭碳土体积分数、含水率3个因素对钵体最大抗压力以及压缩破碎量的影响;以最大抗压力和压缩破碎量最大值为优化目标,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分析,得到钵体最优力学特性因素值。【结果】“绿洲一号”钵体移栽的抗压力随着压缩位移的增大而增大;最大抗压力的影响因素表现为:泥炭碳土体积分数>含水率>压缩夹持角度;压缩破碎量的影响因素表现为:泥炭碳土体积分数>含水率>压缩夹持角度;在压缩夹持角度10.10°、泥炭碳土体积分数51.96%、含水率68.16%条件下,钵体的力学特性最优,通过钵体移栽抗压验证试验获得最大抗压力和压缩破碎量,试验优化响应值与验证试验响应值的最大偏差仅4.06%。【结论】钵体移栽抗压试验结果表明抗压力随着压缩位移的增大而增大,并得到了移栽抗压试验的最优力学特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一号” 穴盘苗钵体 移栽 抗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的电动螺旋式小型施肥机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试验 被引量:6
4
作者 叶大鹏 赵继宁 +3 位作者 青家兴 沈碧河 翁海勇 郑书河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1-89,共9页
针对现有施肥机械无法适用于福建省丘陵地区的小块烟田作业,人工施肥劳动强度大、施肥不均匀和施肥不精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电动螺旋式小型施肥机械,通过理论分析初步确定施肥装置关键部件螺旋排肥器的主要结构参数。采用离散元仿真软... 针对现有施肥机械无法适用于福建省丘陵地区的小块烟田作业,人工施肥劳动强度大、施肥不均匀和施肥不精确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电动螺旋式小型施肥机械,通过理论分析初步确定施肥装置关键部件螺旋排肥器的主要结构参数。采用离散元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以螺旋轴转速n、螺距S、螺旋叶片外径D为关键试验因素,排肥器的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和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作为试验指标,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仿真试验以及Design-Expert软件分析各参数对排肥性能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影响排肥性能的主次因素依次为螺旋轴转速>螺旋叶片外径>螺距,排肥器的较优结构参数为螺旋叶片外径56 mm、螺旋轴转速36 r·min^(-1)、螺距48 mm。最后,根据仿真试验结果的较优参数组合设计了一种电动螺旋式小型施肥机,并进行台架试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排肥器的排肥稳定性变异系数不大于6.33%,排肥均匀性变异系数不大于5.776%,仿真试验结果和实测结果基本符合设计要求,满足福建丘陵地区小块烟田的施肥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 排肥器 螺旋叶片 农业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下的柑橘黄龙病快速诊断 被引量:8
5
作者 翁海勇 何城城 +4 位作者 许金钗 刘浪 青家兴 万亮 叶大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6-203,共8页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的"癌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造成柑橘产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探究病原菌对宿主光合作用进程中对光能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并实现柑橘黄龙病的快速诊断,该研究利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对感染黄龙病不同...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的"癌症",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造成柑橘产业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探究病原菌对宿主光合作用进程中对光能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并实现柑橘黄龙病的快速诊断,该研究利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对感染黄龙病不同程度柑橘叶片的叶绿素荧光特性和相应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进行研究,分析了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图像与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柑橘黄龙病快速诊断模型。结果表明,染病叶片中的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出现异常累积,糖代谢异常与病原菌的侵染有关;宿主的叶绿体光系统Ⅱ(Photosystem Ⅱ, PSⅡ)反应中心遭受破坏,导致最小荧光产量上升,PSⅡ的最大光量子效率下降及PSⅡ中有活性的光反应中心数量减少,染病叶片的光化学反应的能力降低,激发能被转换成不可调制荧光淬灭的比例上升;叶绿素荧光参数能够精确地反演出叶片的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利用叶绿素荧光参数构建的随机森林模型对柑橘黄龙病诊断的总体识别正确率为97.50%。采用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能够实现柑橘黄龙病快速无损检测,可为柑橘黄龙病的早期预警提供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 随机森林算法 叶绿素 荧光 柑橘 黄龙病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一号”穴盘苗茎秆力学特性试验 被引量:4
6
作者 叶大鹏 青家兴 +3 位作者 林志强 赖鸿康 翁海勇 谢立敏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44,共8页
探究“绿洲一号”穴盘苗茎秆的力学特性,为研制、优化移栽取苗机构提供理论指导。采用万能物料试验机开展“绿洲一号”穴盘苗茎秆的拉伸、径向压缩、弯曲以及穴盘苗的脱盘试验并完成形态特征测量,结合有限元分析法对茎秆径向压缩进行仿... 探究“绿洲一号”穴盘苗茎秆的力学特性,为研制、优化移栽取苗机构提供理论指导。采用万能物料试验机开展“绿洲一号”穴盘苗茎秆的拉伸、径向压缩、弯曲以及穴盘苗的脱盘试验并完成形态特征测量,结合有限元分析法对茎秆径向压缩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加载速度相同情况下,0~20 mm段茎秆拉断力以及最大压缩力高于20~40 mm段;在相近试验直径下,加载速度越大,茎秆的抗弯特性表现更好;“绿洲一号”穴盘苗的脱盘力的范围为2.01~10.81 N、平均值为5.16 N,表明夹茎秆取苗方式可以满足取苗要求;开展径向压缩仿真分析,径向压缩时茎秆的上顶圆弧面处的应力与应变均为最大,并且得到仿真值与试验值的偏差范围为3.5%~15.5%。试验表明:0~20 mm段茎秆的力学性能优于20~40 mm段,结果可以为后续“绿洲一号”移栽取苗机构的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一号”穴盘苗 茎秆 力学特性 移栽取苗 有限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石灰分离装置的设计 被引量:1
7
作者 青家兴 杨万林 +1 位作者 林钒 张德晖 《南方农机》 2020年第4期126-126,150,共2页
文章主要设计了一款烟气脱硫系统中用于分离粗石灰颗粒的装置,首先利用装置中的筛板对进入装置中的石灰颗粒进行第一次筛选,然后通过气流扬起掉落在装置底部的细石灰,并让细石灰从细石灰出料口排出,最终达到分离处粗石灰颗粒的目的。其... 文章主要设计了一款烟气脱硫系统中用于分离粗石灰颗粒的装置,首先利用装置中的筛板对进入装置中的石灰颗粒进行第一次筛选,然后通过气流扬起掉落在装置底部的细石灰,并让细石灰从细石灰出料口排出,最终达到分离处粗石灰颗粒的目的。其可分离并排出直径大于0.5mm的大石灰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 分离装置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分离装置筛板的清理装置
8
作者 青家兴 王翊丞 +1 位作者 林建平 张德晖 《南方农机》 2020年第14期99-100,共2页
石灰在分离时,由于其颗粒形状不规则,会堵塞筛板的筛孔。此时,操作人员需要打开装置,将筛板清理干净,操作较为麻烦。基于此,文章设计了三种筛孔堵塞时的简单清理装置,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 石灰分离装置 筛板 清理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GPS田间自动巡检小车
9
作者 青家兴 杨万林 徐学呈 《湖北农机化》 2021年第3期123-124,共2页
本文设计了一种代替人工的可以在田间自动巡视的小车。该巡检小车可收集到人们想要巡视的点,然后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内部系统得到该小车的理论上最优的路径。人们可以通过GPS时刻观察小车的位置变化,观看小车实时传回来的巡视画面。该... 本文设计了一种代替人工的可以在田间自动巡视的小车。该巡检小车可收集到人们想要巡视的点,然后通过基于遗传算法的内部系统得到该小车的理论上最优的路径。人们可以通过GPS时刻观察小车的位置变化,观看小车实时传回来的巡视画面。该巡视小车广泛应用后,能把巡视任务从人力密集型转化为技术密集型,减少对体力劳动者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巡视 遗传算法 最优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绿植石灰水喷涂机的设计
10
作者 杨万林 青家兴 +3 位作者 谢雨欣 王翊丞 林钒 张德晖 《南方农机》 2020年第14期103-104,共2页
树干涂上一层石灰水,具有杀虫、防虫、防止树木被冻害和日灼、减少早春霜害的功效。文章设计了一款给绿植喷涂石灰水的机械,能有效减少树木所受的伤害,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该绿植石灰水喷涂机不仅可以运用在平坦的道路地区,也可以在果... 树干涂上一层石灰水,具有杀虫、防虫、防止树木被冻害和日灼、减少早春霜害的功效。文章设计了一款给绿植喷涂石灰水的机械,能有效减少树木所受的伤害,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该绿植石灰水喷涂机不仅可以运用在平坦的道路地区,也可以在果园、山林等地方推广运用,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水 喷涂 机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芦茎秆离散元模型建立与参数标定
11
作者 叶大鹏 青家兴 +3 位作者 林志强 吴逸腾 赖鸿康 翁海勇 《农业机械学报》 2025年第7期139-149,共11页
针对类芦缺少切割粉碎仿真模型,以类芦为研究对象,建立茎秆的离散元模型并完成具体参数测定与标定。首先,搭建测试平台,测定了类芦茎秆与钢的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与滚动摩擦因数等接触参数,建立了类芦茎秆模型并开展仿真堆积角试验... 针对类芦缺少切割粉碎仿真模型,以类芦为研究对象,建立茎秆的离散元模型并完成具体参数测定与标定。首先,搭建测试平台,测定了类芦茎秆与钢的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与滚动摩擦因数等接触参数,建立了类芦茎秆模型并开展仿真堆积角试验,根据Box-Behnken试验方案以及物理堆积角(23.47°),标定了茎秆间接触参数。其次,开展物理剪切与压缩试验,得到茎秆最大剪切力F_(d)=155.18 N,最大压缩破坏力F_(c)=844.36 N;为进一步建立柔性类芦茎秆模型,选取Hertz-Mindlin with Bonding为颗粒间粘结模型,通过Central Composite试验方案开展该模型的仿真剪切、压缩试验,以Fd与Fc为优化目标,完成粘结模型参数标定。得到类芦茎秆离散元模型参数:茎秆间的碰撞恢复系数、静摩擦因数和动摩擦因数分别为0.35、0.60和0.0049;粘结模型中单位面积法向和切向刚度分别为6.13×10^(10)N/m^(3)和3.96×10^(10)N/m^(3),法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分别为3.5×10^(7) Pa和4.0×10^(7) Pa。开展仿真验证试验,物理与仿真试验结果最大偏差为4.81%,表明所建立的类芦茎秆离散元模型较为合理,研究结果可为类芦剪切粉碎装置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芦茎秆 堆积角试验 剪切试验 压缩试验 离散元模型 参数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