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拟南芥转酮醇酶蛋白AtTKL1的同源建模及与α-三联噻吩结合作用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赵斌 霍静倩 +3 位作者 邢继红 齐萌 张金林 董金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82-686,共5页
以玉米转酮醇酶(1ITZ)的晶体结构为模板,对拟南芥转酮醇酶(At TKL1)的三维结构进行模拟和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其氨基酸结合位点为His143,Gly234,Asn263,Arg434,Ser461,Gln488,Phe515,His539,Asp547和Arg598,催化氨基酸位点为Hi... 以玉米转酮醇酶(1ITZ)的晶体结构为模板,对拟南芥转酮醇酶(At TKL1)的三维结构进行模拟和优化.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确定其氨基酸结合位点为His143,Gly234,Asn263,Arg434,Ser461,Gln488,Phe515,His539,Asp547和Arg598,催化氨基酸位点为His103和His340.通过分子模拟确定α-三联噻吩与At TKL1的活性口袋可有效结合,且At TKL1的催化位点和结合位点为其与α-三联噻吩结合的关键位点.利用荧光猝灭光谱技术确定At TKL1与α-三联噻吩之间存在结合作用;酶活力检测结果表明加入α-三联噻吩后转酮醇酶蛋白的活性降低,进一步验证了At TKL1与α-三联噻吩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酮醇酶 α-三联噻吩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葫芦科杂草小马泡危害玉米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哲 霍静倩 +2 位作者 张志强 王艳辉 张金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4-256,共3页
小马泡(Cucumis bisexualis)属于葫芦科黄瓜属的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属于我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和安徽等地,喜生于山坡、田边和路旁。2014年作者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玉米田间调查时发现了小马泡的危害。目前,小马泡对玉米... 小马泡(Cucumis bisexualis)属于葫芦科黄瓜属的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属于我国特有植物,主要分布于江苏、山东和安徽等地,喜生于山坡、田边和路旁。2014年作者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玉米田间调查时发现了小马泡的危害。目前,小马泡对玉米的生长构成严重影响,常规的防除技术很难防治,因此,亟须制定小马泡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马泡 危害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枝苋乙酰乳酸合成酶与烟嘧磺隆分子结合模式分析及抗性位点预测 被引量:7
3
作者 杨冬臣 霍静倩 +2 位作者 张哲 齐萌 张金林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6-34,共9页
为研究反枝苋对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的抗性机制,本研究根据反枝苋的ALS氨基酸序列,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其三维结构,并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预测了反枝苋ALS与烟嘧磺隆分子的结合模式。根据结合模式对已报道的P... 为研究反枝苋对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的抗性机制,本研究根据反枝苋的ALS氨基酸序列,利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了其三维结构,并采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预测了反枝苋ALS与烟嘧磺隆分子的结合模式。根据结合模式对已报道的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突变产生抗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Pro 197和Trp 574等位点的残基与烟嘧磺隆分子之间存在重要的疏水作用和π-π作用等其他相互作用,或该位点的残基具有特殊结构影响着通道形状。分析表明,ALS与烟嘧磺隆之间的氢键、疏水作用等非共价相互作用以及通道形状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二者结合稳定性,从而使杂草产生抗性。基于此结论,本研究预测Val 196、Met 200、Phe 206和Lys 256突变同样可能使杂草对ALS抑制剂敏感度发生变化。本研究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了ALS抗性机制,为反抗性除草剂的分子设计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枝苋 乙酰乳酸合成酶 烟嘧磺隆 靶标抗性 同源模建 分子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香豆素噁二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被引量:5
4
作者 时佳妹 霍静倩 +1 位作者 张哲 张金林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0-534,共5页
为了寻找具有较高除草活性的异香豆素类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6个新型异香豆素噁二唑类化合物4a^4p,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确证。初步除草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0 mg/L下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 为了寻找具有较高除草活性的异香豆素类化合物,设计合成了16个新型异香豆素噁二唑类化合物4a^4p,其结构均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确证。初步除草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在500 mg/L下对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 L.和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具有一定的除草活性,其中化合物4j(4-[5-(4-氯-苯基)-[1,2,4]噁二唑-3-基]-3-己基-6,7-二甲氧基异香豆素)的活性最好,对马唐和反枝苋的致死率分别为64%和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香豆素 噁二唑 合成 除草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的制备及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5
作者 王帅 张信楠 +4 位作者 苏雨桐 霍静倩 安泽秀 陈来 张金林 《农药学学报》 2025年第2期358-364,共7页
本研究通过优化传统工艺,制备了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探讨了砂磨时间、砂磨速度、助剂配比对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粒径的影响,对其粒径分布、表面电荷、接触角、滞留量等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室内与田间试验对比了纳米悬浮剂与... 本研究通过优化传统工艺,制备了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探讨了砂磨时间、砂磨速度、助剂配比对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粒径的影响,对其粒径分布、表面电荷、接触角、滞留量等进行了表征,并通过室内与田间试验对比了纳米悬浮剂与传统制剂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粒径在150~180nm之间,且随着砂磨时间和砂磨转速的增加而减小;粒径分布较窄,表面带负电荷;20%氯虫苯甲酰胺纳米悬浮剂对玉米螟的生物活性高于市售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悬浮剂的药效与最大持留量呈正相关,与接触角呈负相关,其纳米尺寸可促进活性成分在叶片上的吸收传导,进而增强其生物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氯虫苯甲酰胺 纳米农药 防治效果 悬浮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