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于高功率微波器件的传导冷高温磁体研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策 刘辉 +7 位作者 刘建华 戴银明 陈顺中 程军胜 王秋良 霍少飞 史彦超 黄慧杰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了利于高功率微波系统的紧凑化和小型化,降低系统能耗,对产生引导磁场的超导磁体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超导磁体使用稀土钡铜氧化物线饼组成。低温系统采用4台小型风冷式斯特林制冷机对超导磁体冷却。为了适用于车载环境并降低漏热,采... 为了利于高功率微波系统的紧凑化和小型化,降低系统能耗,对产生引导磁场的超导磁体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超导磁体使用稀土钡铜氧化物线饼组成。低温系统采用4台小型风冷式斯特林制冷机对超导磁体冷却。为了适用于车载环境并降低漏热,采用了一种非金属材料的新型锥体结构作为磁体的承载结构,并通过仿真分析了一般的车载环境下的磁体结构承载情况。整个高温超导磁体工作温区为40~50 K,达到目标场时的通电电流为77.49 A,均匀区场强达到4 T。整个系统能耗较传统技术降低80%。通过实验测试出高温超导磁体的温度运行上限为48.9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稀土钡铜氧材料高温超导磁体 传导冷却 车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锈钢电子束收集极的损伤能量密度阈值 被引量:3
2
作者 霍少飞 孙钧 +3 位作者 梁玉钦 陈昌华 吴平 张晓微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33-36,共4页
对强磁场相对论返波管系统中电子束收集极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设计并使用锥面不锈钢收集极,提高了收集极的耐电子束轰击能力。在单次实验条件下,研究了电子束能量密度对不锈钢收集极表面损伤及系统产生微波的影响,结合对... 对强磁场相对论返波管系统中电子束收集极损伤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设计并使用锥面不锈钢收集极,提高了收集极的耐电子束轰击能力。在单次实验条件下,研究了电子束能量密度对不锈钢收集极表面损伤及系统产生微波的影响,结合对无箔二极管中电子束空间密度分布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不锈钢收集极损伤电子束能量密度阈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收集极 不锈钢 高能量密度 损伤阈值 高功率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箔二极管强流电子束空间密度分布初步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霍少飞 孙钧 +4 位作者 陈昌华 梁玉钦 吴平 张晓微 白现臣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8-31,共4页
通过在强磁场条件下,利用环形刀口石墨阴极(刀口尺寸φ38~39 mm)开展电子束轰击收集极内表面铜箔和垂直轰击金属靶片实验,对无箔二极管中电子束的空间密度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束径向分布... 通过在强磁场条件下,利用环形刀口石墨阴极(刀口尺寸φ38~39 mm)开展电子束轰击收集极内表面铜箔和垂直轰击金属靶片实验,对无箔二极管中电子束的空间密度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束径向分布在φ37.2~40.2 mm,存在密度较高区域(φ38.8~39.4 mm)和密度最大值点(φ39.2 mm),且均偏向于阴极外侧.无箔二极管环形阴极爆炸发射产生电子束的径向密度分布可用偏态分布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箔二极管 强流电子束 空间密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极管波过程理论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霍少飞 陈昌华 +3 位作者 孙钧 宋志敏 宋玮 肖仁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959-2965,共7页
理论分析了二极管磁绝缘传输线(MITL)区阻抗不连续和二极管阻抗随时间的变化对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若MITL区电长度远小于入射波脉宽,则二极管前端测得的电压电流幅值反映了阴极处电压、电流,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由二极管阻抗确定;为加... 理论分析了二极管磁绝缘传输线(MITL)区阻抗不连续和二极管阻抗随时间的变化对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若MITL区电长度远小于入射波脉宽,则二极管前端测得的电压电流幅值反映了阴极处电压、电流,电压与电流的比值由二极管阻抗确定;为加快阴极处电压、电流前沿,MITL区各段传输线沿波的传输方向可采用阻抗渐增的方式,且取中间元件的阻抗为其两端元件阻抗的均方根;测点电压、电流前沿在时间上可分为传输、全反射和束流形成阶段;梯形电压波入射下,测点波形前沿全反射阶段电压较传输阶段增长速度倍增,电流为一段平台;实际电压波入射下,测点电压波形前沿为一条不断增长的曲线,电流波形前沿存在振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极管 波过程 阻抗不连续 阻抗变化 波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齿状阴极 被引量:2
5
作者 宋玮 霍少飞 +2 位作者 史彦超 邓煜群 孙钧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68-970,共3页
研究了一种齿状阴极的电子束产生传输过程以及对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产生高功率微波的影响。基于SINUS881加速器,利用束流轰击金属靶观测齿状阴极产生电子束在不同轴向位置上的角向分布,并开展了基于环形阴极和齿状阴极的X波段相对论返... 研究了一种齿状阴极的电子束产生传输过程以及对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产生高功率微波的影响。基于SINUS881加速器,利用束流轰击金属靶观测齿状阴极产生电子束在不同轴向位置上的角向分布,并开展了基于环形阴极和齿状阴极的X波段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的实验研究。对不同齿数及尺寸对电子束流特性、器件输出微波功率和脉冲宽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阴极的齿数增加到一定数量时,电子束的横向运动使得电子束在径向逐渐趋于分布均匀;与均匀环形阴极的打靶结果近似,此时,电子束对于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产生微波的功率和脉宽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微波 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 强流相对论电子束 齿状阴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导磁场对收集极中电子能量沉积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梁玉钦 邵浩 +3 位作者 孙钧 姚志明 霍少飞 张晓微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1-46,共6页
理论分析了引导磁场对收集极材料中电子运动的约束作用,推导了引导磁场作用下二次电子的逃逸条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引导磁场作用下电子束在收集极中的能量沉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引导磁场对电子在材料内部的运动约束作用很弱,对... 理论分析了引导磁场对收集极材料中电子运动的约束作用,推导了引导磁场作用下二次电子的逃逸条件,利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引导磁场作用下电子束在收集极中的能量沉积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引导磁场对电子在材料内部的运动约束作用很弱,对二次电子有强约束作用;大部分二次电子经拉莫回旋再次轰击在收集极上被收集,逃逸的二次电子沿引导磁场方向进入束波作用区;增大电子的入射角度时,束流密度的降低和二次电子的再次入射降低了收集极中电子的最大沉积能量密度,提高了收集极的耐电子轰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论返波管 电子束收集极 引导磁场 能量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电磁场真空击穿中的电子束轰击初步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伍成 孙钧 +4 位作者 陈昌华 霍少飞 张余川 曹亦兵 谢佳玲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6,共6页
当前,抑制强电磁场真空击穿的方法主要是结构改进和工艺处理,对于提高材料耐电子轰击性能来抑制击穿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主要结合Monte-Carlo方法和Bethe能量损失规律,研究了兆电子伏级能量的电子垂直入射金属靶材的能量损失规律。研... 当前,抑制强电磁场真空击穿的方法主要是结构改进和工艺处理,对于提高材料耐电子轰击性能来抑制击穿的研究相对较少。文章主要结合Monte-Carlo方法和Bethe能量损失规律,研究了兆电子伏级能量的电子垂直入射金属靶材的能量损失规律。研究表明,材料原子序数和原子密度越小,电子在材料中的有效射程越长,单位体积内沉积的平均能量越低,从而越有利于材料耐受电子束轰击。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比较了铜、不锈钢和钛三种材料耐电子束轰击的性能,在相同的电子束能量下,铜由于密度最高而最容易受到电子束轰击破坏,密度最低的钛材料具有最好的耐电子束轰击性能。进一步的高功率微波(High Power Microwave)试验证实,相对于不锈钢材料,在2.8GW输出微波功率水平下,使用耐电子轰击性能更优的钛材料能够将输出微波脉宽由18ns增加到27ns,由强电磁场真空击穿引起的脉冲缩短明显得到有效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击穿 能量沉积 有效射程 Monte-Carlo 电子轰击 材料 相对论返波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能量对收集极中电子束能量沉积的影响
8
作者 梁玉钦 邵浩 +3 位作者 孙钧 霍少飞 白现臣 张晓微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26-131,共6页
理论分析了收集极中运动电子的失能机制和电子能量对电子束能量沉积的影响,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不同能量下入射电子的能量沉积分布,分析了电子能量对电子束在收集极中能量沉积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提高收集极耐电子束轰击能力的两种途... 理论分析了收集极中运动电子的失能机制和电子能量对电子束能量沉积的影响,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不同能量下入射电子的能量沉积分布,分析了电子能量对电子束在收集极中能量沉积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提高收集极耐电子束轰击能力的两种途径。结果表明:激发和电离是收集极中入射电子的主要失能机制;电子的能量越高,在材料中的穿透能力越强,收集极中被收集电子束的最大能量沉积密度越低。综合考虑束流密度分布对能量沉积的影响,可通过两种途径来提高收集极耐电子束轰击的能力:一是通过结构设计增大电子束的收集面积,减小收集极上被收集电子束的束流密度;二是设计高阻抗器件,增大被收集电子束的电子能量,减小收集极上被收集电子束的束流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收集极 能量沉积 电子能量 影响 蒙特卡罗 性能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部分猪场猪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田瑞 刘玄福 +6 位作者 张东林 辛树阳 霍少飞 杨彩然 刘谢荣 芮萍 马增军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7-120,共4页
为了解河北省规模猪场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从河北省9个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肠拭子,通过分离鉴定获得240株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13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美... 为了解河北省规模猪场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从河北省9个地区规模化猪场采集肠拭子,通过分离鉴定获得240株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了13种常用抗菌药物对分离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以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临界浓度作为判定标准,并统计耐药率。结果表明,多数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呋、丁胺卡那霉素、左氧氟沙星不敏感,耐药率分别为99.58%、98.75%、90.08%、78.75%及98.33%;全部菌株对大观霉素、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磺胺六甲氧嘧啶、恩诺沙星、乙酰甲喹、黏菌素耐药;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3.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分离鉴定 耐药性 最小抑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