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文学艺术活动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1
1
作者 霍俊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9-83,共5页
文学活动是世界、作家、传播、作品、批评家、读者等"六要素"构成的场,研究文学场不应忽略传播和批评家二要素。文学活动追求的是整体性,文学场的整体质就是中国文论中的"气韵生动",它是文学场的灵魂,文学的评价标... 文学活动是世界、作家、传播、作品、批评家、读者等"六要素"构成的场,研究文学场不应忽略传播和批评家二要素。文学活动追求的是整体性,文学场的整体质就是中国文论中的"气韵生动",它是文学场的灵魂,文学的评价标准。同时,文学场是文化场的文学场,与文化构成格局——图形的关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活动论 六要素 文化格局——文化图形 文化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论视域下再论“境界”一词的内涵 被引量:1
2
作者 霍俊国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69-78,共10页
通过评析几种对王国维"境界"一词界定的代表性观点,考察王国维所使用的"境界"一词的出处,得出如下结论:王国维使用的"境界"一词源于佛经,但具体使用时又对其作了根本性转变,即从佛教的佛性本体转变为情... 通过评析几种对王国维"境界"一词界定的代表性观点,考察王国维所使用的"境界"一词的出处,得出如下结论:王国维使用的"境界"一词源于佛经,但具体使用时又对其作了根本性转变,即从佛教的佛性本体转变为情性本体。转变后的"境界"概念,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文学特性的概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 情性本体 中国文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境与归路:文化工业时期的中国文学创作
3
作者 霍俊国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43-148,共6页
文化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电视、网络等媒介成为文化工业的核心,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和商业价值的追求导致文化个性和风格的丧失,文化被类型化、图式化。文化工业时期的文学创作不再是为了表现或反映现实而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稿酬收入... 文化工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电视、网络等媒介成为文化工业的核心,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和商业价值的追求导致文化个性和风格的丧失,文化被类型化、图式化。文化工业时期的文学创作不再是为了表现或反映现实而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稿酬收入,文学创作主体出现泛化,文学作品的特征一律标准化、平面化。但文学是心灵的守护者,文学创作应该回归审美,这体现为:首先,文艺创作应该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增强人文关怀;其次,文艺创作应当追求文学的意境,体现中国美;再次,文艺作品要根植于现实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最后,文艺工作者应当树立书生风骨,体现中国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工业时期 中国文学创作 困境 归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走向
4
作者 霍俊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1-257,共7页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马”美学研究是上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对中国文学理论建构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马”美学研究是上一时期“西马”美学研究的持续和拓展,不过,由于语境变异,新世纪“西马”美学研究呈现出独特的走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 语境 走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几个主要理论问题
5
作者 霍俊国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4-97,共4页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 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诗教原则在明清时期的总结
6
作者 霍俊国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6-140,共5页
明清时期,社会风尚变异,出现启蒙思想,但中国思想文化坚持了以儒学为基干,兼综道、佛的三维结构。诗教思想虽然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但依然信奉儒学传统,这表现在论文崇“道”,提倡“兴、观、群、怨”,文论家多讲“性情”等方面,其代... 明清时期,社会风尚变异,出现启蒙思想,但中国思想文化坚持了以儒学为基干,兼综道、佛的三维结构。诗教思想虽然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但依然信奉儒学传统,这表现在论文崇“道”,提倡“兴、观、群、怨”,文论家多讲“性情”等方面,其代表人物王夫之的文艺理论具有这一期的鲜明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断裂 王夫之 诗教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幻镜像与诗意栖居——从电视的扩张看生态美学的崛起
7
作者 卢政 霍俊国 《重庆社会科学》 2007年第1期39-41,49,共4页
生态美学产生和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化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而作为现代科技发展重要标志之一的电视的出现和过度膨胀,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电视虚幻镜像的蔓延和泛滥,导致了人类生活的日益浮浅化、功利化、单调化、意识... 生态美学产生和崛起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化所造成的人类生存状态的恶化。而作为现代科技发展重要标志之一的电视的出现和过度膨胀,则进一步加剧了这一趋势。电视虚幻镜像的蔓延和泛滥,导致了人类生活的日益浮浅化、功利化、单调化、意识形态化。电视镜像彻底解构了人,使人陷入严重的异化状态。电视所制造的虚幻镜像与人类诗意栖居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了人类对现代文明的反思,成为生态美学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 现代科技 虚幻镜像 诗意栖居 生态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