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礼坏乐崩”语境下儒家乐论的建构与重构
- 1
-
-
作者
雷炳锋
-
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出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57-62,共6页
-
文摘
西周制礼作乐,建构起了以“德”为中心的音乐理论,作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礼坏乐崩”的整体背景下,礼乐被僭用,音乐下移,导致了乐与礼相分离,于是儒家便以“礼”为中心对乐论进行重构,使乐的核心由外在仪式乐舞转而强调乐所内蕴的礼义精神,推崇雅乐、抑制“郑声”。在“新声”风靡、雅乐式微的形势之下,儒家又引“诗”入乐,对乐论进行了二次重构,突出乐本人心、生于性情的本质,将声、音、乐都纳入乐的范畴之中,揭示乐的审美特性,以增强雅乐的生命力,乐也由“礼”之乐被阐释成了“诗”之乐。新的乐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对既有乐论的扬弃,而是彼此共存,三种乐论叠加在一起造成了儒家乐论的层累性特征。
-
关键词
礼坏乐崩
乐
德
礼
诗
-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
-
题名北魏前期汉族士人心态初探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雷炳锋
-
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
出处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8-82,共5页
-
基金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北朝文学思想史"(项目编号:13XZW006)阶段性成果
-
文摘
北魏前期,汉族士人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北魏政权,由于艰险的文化地理环境和残酷的政治环境,北魏前期汉族士人形成了复杂而独特的心理状态,即谨慎内敛、以道自守、与北魏政权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同时,北魏前期士人心态随着环境氛围的变化也呈现出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的变化历程,士人们在积极进取与慎以避祸之间徘徊,最终在崔逞之死的阴影和崔浩"国史之狱"的震慑之下走向封闭自守。
-
关键词
北魏
汉族
士人
心态
-
Keywords
the early stage of northern Wei
the Han nationality
scholars
psychological
-
分类号
K239.2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论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汉代书写及“汉代情结”的凝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雷炳锋
-
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
出处
《中国韵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9,共5页
-
基金
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西部项目"北朝文学思想史"(项目编号:13XZW006)
渭南师范学院人才基金项目"地域文化与秦东古代文学研究"(项目编号:15SKRC02)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汉代情结"在唐诗中极为常见,以汉代唐成为惯例。但这种现象并非唐代始有,而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便已肇始并形成。考诸魏晋南北朝诗歌就能发现其中的汉代书写越来越频繁,且由最初的直写汉事逐渐过渡到融复杂的内涵于其中,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长期积淀,汉代及与汉代有关的事象越来越具有符号化、意象化的特质,最终在标示与少数民族相区别的汉民族属性这个层面上凝成。南北朝后期,庾信等诗人又将汉代书写与"乡关之思"交织起来,"汉代"又具有指代承载作者家国的汉政权的意义。作为"汉代情结"的两个方面,无论是民族意义还是家国意义,都是作家民族认同、身份认同心理的体现。
-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诗歌
汉代
书写
情结
庾信
乡关之思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先秦时期“音”“乐”对立及儒家音乐理论之肆应
- 4
-
-
作者
雷炳锋
-
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出处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9-45,共7页
-
文摘
先秦诸侯国君"好音"成为风尚,促进了 "郑卫之音"的风靡。中国古代音乐学史上,"声" "音" "乐"是有着不同意义内涵的一组概念,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对立与冲突,"雅乐"与"郑声"的冲突侧重于强调"雅乐"内部的混乱局面,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音"的本质是个体情感、群体意识与地域文化特征,"音"与"乐"的矛盾体现的是诸侯对周王朝、新的音乐形式对礼乐制度的冲击。为了调和"音"与"乐"之对立,维护礼乐制度,儒家在音乐理论方面作出了积极肆应:提出心-声-音-乐的音乐生成的乐本论,强调"音"的地位与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又推崇"先王之乐"、批判"郑卫之音",把音乐批评转换为政治批评、道德批评,最终又彻底否定了乐本论,这是由"音" "乐"对立不可调和而带来的理论缺陷。
-
关键词
声
音
乐
郑卫之音
先王之乐
音乐理论
-
分类号
J609.2
[艺术—音乐]
-
-
题名一文而兼二体——汉代赋、颂互称现象论析
- 5
-
-
作者
雷炳锋
-
机构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
出处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第4期102-105,共4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北朝文学思想史"(项目编号:13XZW006)
-
文摘
汉代赋、颂互称乃至混称是由于作品"一文而兼二体"的特征所决定的,在汉代经学文学思想的背景下,赋体与颂体作为两种重要的文体,在"颂美"这个基点上具有了重合的可能性。不仅赋体与颂体互相杂糅,各种文体之间也彼此渗透。汉人一方面表露出了初步的辨体意识,但在运用文体进行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又有意或无意地打破文体界限。汉人在对文体的认识与对文体的运用之间出现了脱节。
-
关键词
文体
赋
颂
互称
渗透
-
分类号
I207.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