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露天煤矿周边沟壑排土填沟造地协同开采治理技术模式
1
作者 雷少刚 张建莹 +2 位作者 刘昶 王亮 贾振旺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1,共8页
大规模露天采矿活动对黄土沟壑区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缓解露天矿普遍面临内排空间不足,进而引起的边坡角过大,超标高排土,产量受限,以及煤矿周边的自然沟壑区水土流失和破碎沟壑土地难治理难利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种... 大规模露天采矿活动对黄土沟壑区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为缓解露天矿普遍面临内排空间不足,进而引起的边坡角过大,超标高排土,产量受限,以及煤矿周边的自然沟壑区水土流失和破碎沟壑土地难治理难利用等问题,提出了一种露天矿周边沟壑排土填沟造地协同开采治理技术模式,其原理是基于技术经济环境效益分析,将原本要排弃到排土场的部分适宜的剥离岩土物料,仿自然地层地貌重构过程将运移物料回填到矿区外适宜治理的邻近沟壑,最后再覆土与植被建设,从而实现节约排土空间和再利用沟壑区土地。主要技术环节包括:基于构建内外同心矩形窗口遍历算法提取区域待治理沟壑选址、基于“源汇”理论统筹排土场土方调配路径优化、基于近自然地貌重塑的沟壑区域复填、排土物料筛选与沟壑复填土层剖面重构、覆土绿化与土地再利用、以及协同开采治理的生态效果评价等关键步骤。以内蒙古准格尔旗某露天煤矿为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治理的露天矿周边自然沟壑总面积为2.588×105 m^(2),为矿区减少约1.536×10^(7) m^(3)的土方内排量;结合CLiDE地貌演化与土壤侵蚀评估模型,模拟并评价了30 a期间周边沟壑协同治理后区域土壤侵蚀量减少66.53%,同时协同治理后的地貌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演变趋势,同时新增了大量可供利用的土地,达到了“一土两用”目的。为保障该技术模式的推广,还需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严格的过程监管,以确保该模式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并避免引起新的土地占用和生态环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矿 排土场 填沟造地 生态修复 地貌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表径流调控的塌陷区水体系统性保护修复
2
作者 雷少刚 徐俣璠 +3 位作者 张免 陈东兴 华夏 郭栋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3-1233,共11页
为解决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地表径流紊乱、水体连通性差、水动力水循环能力弱等问题,并降低大量塌陷区水体周边的农业、工矿生产空间形成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随地表径流进入塌陷区水体,引起水质退化与水生态环境风险,促进采煤塌陷区水体... 为解决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地表径流紊乱、水体连通性差、水动力水循环能力弱等问题,并降低大量塌陷区水体周边的农业、工矿生产空间形成的面源污染、点源污染随地表径流进入塌陷区水体,引起水质退化与水生态环境风险,促进采煤塌陷区水体的持续性保护修复和塌陷区生态系统健康,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性保护修复理念、关键部位景观格局优化和地表径流系统性调控原理,创新性提出了一种“连通+截污”相组合的塌陷区水体系统性保护修复新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括:基于高精度DEM的地表径流网络分析、各类水体识别及其水面高程精准监测、水体连通廊道网络构建及水动力提升效果评价、水体植被缓冲带适宜范围计算、缺失植被缓冲带空间识别、水体保护修复效果评价等技术环节。以山东兖州矿区为例,开展了基于地表径流调控的塌陷区水体系统性保护修复技术应用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通过在关键部位修建水体连通廊道,基于水体连通的水动力提升技术,有效连通了45个生态源地,连通后研究区东−西方向上的最大连通距离增加了5倍,流域整体的连通性得到提升,廊道内平均水速达到0.067 m/s,显著改善了矿区的水动力条件;②通过基于关键部位植被缓冲带空间优化布局的污染物截留技术,以水体连通廊道和生态源地为关键区域,利用Phillips水文模型计算得出兖州矿区所需的植被缓冲带宽度主要集中在15~35 m,面积总计为5.59 km^(2),其中已有植被覆盖的面积为18 km^(2),缺失待建设的植被缓冲带面积41 km^(2);③SWAT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式对矿区水体保护修复具有明显作用,通过该模式能够至少降低10.14%~15.5%的污染,且对磷元素的去除效果尤为显著。笔者提出的煤矿塌陷区系统性保护修复技术是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水文学在矿区生态保护修复的典型结合应用,对于其他类型地区通过地表径流调控实现区域系统性保护修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修复 地表径流 水体连通 景观格局 水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干旱矿区植物根系对采动应力响应数值模拟
3
作者 刘英 裴为豪 +6 位作者 郭勇 陈孝杨 雷少刚 潘东江 宫传刚 陶慧玲 陈航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7-1731,共15页
根系损伤是半干旱井工开采煤矿区植物损伤的关键生态问题,采动岩层破断运动诱发的根土层应力变化对植物根系的损伤机理及影响因素仍需深入探究。依据准黏聚力理论和锚固理论构建基于FLAC^(3D)的植物主根应力损伤数值模型,通过控制变量,... 根系损伤是半干旱井工开采煤矿区植物损伤的关键生态问题,采动岩层破断运动诱发的根土层应力变化对植物根系的损伤机理及影响因素仍需深入探究。依据准黏聚力理论和锚固理论构建基于FLAC^(3D)的植物主根应力损伤数值模型,通过控制变量,分别模拟不同开采条件、不同根土层力学性质和不同根系密度和直径下植物根土复合单元与根系的宏观力学扰动特征,构建植物根系应力对不同开采深度、推进速度、煤层埋深、煤层厚度的状态响应函数。结果得到:开采基岩破断产生的顶板应力会传递到根土层,根土层塑性区破坏范围随工作面不断推进递增,扰动区根系上下部受到的最大剪应力增加,根系上下部所受应力的非一致性是诱发采空区边界附近根系损伤的重要原因。控制单一变量的情况下,扰动区根系受到的最大剪应力随着采厚的增加递增,随采深的增加递减,但采速的变化仅影响覆岩应力传递到根土层的时间,对根土层塑性区破坏范围基本无影响;随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增加,土体的抗剪性能越强,根土层发生剪切破坏的区域递减,利于植物根系保护;随根径的增大,根系单位面积上的应力递减,而根系密度的变化对根系应力及根土层塑性区破坏程度影响较小。根系上下部应力差与采厚、采深、采速之间的响应函数类型均为连续渐变函数,与推进距离之间的响应函数为阶跃变化函数。植被保护或源头减损时须调控开采沉陷位态,或采用充填、部分充填等静态开采技术,尽可能降低开采扰动对植物根系的应力损伤。研究结果可丰富半干旱矿区煤炭井工开采诱发植物损伤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矿区 采动应力 植被退化 力学机制 根系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观测的矿区沉陷水体水位监测方法
4
作者 徐俣璠 雷少刚 +2 位作者 孙永桥 杨星晨 王藏姣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8-347,共10页
东部高潜水位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矿粮复合产区,采用井工开采方式造成其地表发生不均匀沉降,形成大量小面积、破碎化的沉陷积水区,沉陷水位的动态变化严重影响着矿区的生态和生产安全。精准监测沉陷水位对于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开展湿地生态... 东部高潜水位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矿粮复合产区,采用井工开采方式造成其地表发生不均匀沉降,形成大量小面积、破碎化的沉陷积水区,沉陷水位的动态变化严重影响着矿区的生态和生产安全。精准监测沉陷水位对于东部高潜水位矿区开展湿地生态治理和水灾风险预测等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在现有卫星测高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源卫星观测的矿区破碎化沉陷水体水位监测方法。以兖州矿区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ICESat-2(Ice,Cloud and land Elevation Satellite-2)和GEDI(Global Ecosystem Dynamics Investigation)卫星观测数据集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回归模型,利用该模型对GEDI观测数据集进行校正,通过融合多源卫星的观测数据集,实现矿区沉陷水位更高密度和更高精度的监测。结果表明:①ICESat-2卫星高度计的水位监测精度更佳,可以作为评价和修正GEDI数据的基础,而GEDI在监测水体的数量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②ICESat-2与GEDI观测数据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地表交叉观测点数量的不足对于回归关系的拟合影响较小,借助回归模型能够有效地校正GEDI卫星的水位观测数据,使其水位测量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与校正前相比分别降低了69.74%、56.58%、50.56%;③通过融合ICESat-2与GEDI观测数据集,在水位监测中,展现出了较高的覆盖率和监测精度,监测水体覆盖率达到总体的88.89%,水位测量的平均误差、平均绝对误差以及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0、0.17、0.26 m。总体而言,基于多源卫星观测的矿区沉陷水体水位监测方法能够满足矿区小面积、零散分布的水体水位监测的需求,并在其他需要高密度测量的问题中也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卫星高度计 破碎化沉陷水体 回归分析 多源观测数据集 水位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露天矿区近自然生态修复 被引量:6
5
作者 雷少刚 夏嘉南 +1 位作者 卞正富 程伟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21-2030,共10页
露天矿区生态修复面临着重建生态系统自维持力低、维持成本高,尤其是修复后“采矿痕迹”明显等问题,亟待协调好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的关系,升级发展传统生态修复模式,促进露天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长期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应用实践经验... 露天矿区生态修复面临着重建生态系统自维持力低、维持成本高,尤其是修复后“采矿痕迹”明显等问题,亟待协调好人工修复与自然恢复的关系,升级发展传统生态修复模式,促进露天矿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长期的理论方法研究和应用实践经验总结基础上,①提出了露天矿区近自然生态修复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内涵与技术框架。近自然矿山生态修复是参照本地自然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景观及其演变规律,使修复后的矿业斑块达到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近似的结构与功能状态,并与周边自然地貌、水系、景观相融合的修复模式,是对传统生态修复模式的升级,逼近“采矿无痕”是其追求的理想状态。②近自然生态修复是露天矿生态化设计的重要构成,其技术环节主要包括,参照生态系统学习、近自然地貌重塑、水文衔接与调控、矿山活土层重构、植被重建与多样性重组等。参照生态系统学习为后续各个修复环节提供修复目标与参数。近自然地貌重塑是近自然生态修复的核心与基础,包括内排土场全生命周期近自然地貌重塑、外排土场近自然地貌重塑、邻近自然问题地貌协同重塑等。水文衔接与调控要解决河道沟道的优化布局、矿区上下游水系的衔接、以蓄代排径流调控等。矿山活土层重构包括矿山土物理结构重组、微生物和养分循环过程重构等内容;植被重建与多样性重组包括近自然的植物群落与多样性配置,以及近自然的植株空间布局等。③实践分析表明,露天矿近自然生态修复有助于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地貌稳定性,增强重建生态系统的自维持能力,有利于实现露天矿区“采矿无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开采 矿山生态 生态化设计 自然修复 地貌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煤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全生 李淋 +4 位作者 方杰 周伟 雷少刚 包玉英 崔明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333,共11页
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关键地带,是“三北”工程的核心区,区内土壤贫瘠、风速大、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恢复力低,而大型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能源保供,迫切需要开展大型露天矿... 北方防沙带是我国防治沙化和荒漠化的关键地带,是“三北”工程的核心区,区内土壤贫瘠、风速大、干旱缺水、植被稀少、生态恢复力低,而大型露天煤矿开采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和国家能源保供,迫切需要开展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修复研究。针对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煤矿区开采引起的土地破坏、扬尘起沙、水位下降、土壤沙化、植被退化等问题。以北方防沙带面积和露天煤炭产量占比均最大的内蒙古的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秉承“减损开采-立体保水-造土活土-系统修复-集成监管”的研究思路,揭示大型露天矿岩土损伤-生态退化传导机理、生态减损开采机制、重建生态自维持机制,研发生态保护型减损开采、生态化设计、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抗侵蚀地貌重塑、排土场活土层精细重构、土壤改良与提质增容、菌-藻-草联合修复、生态系统退化监管等关键技术,形成适合北方防沙带露天煤矿区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体系,建成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修复集成示范区。创建低成本、高效率、可持续、可复制的大型露天矿区生态保护修复模式,为保障我国北方防沙带大型露天矿区科学开采与生态安全提供支撑,实现煤炭开发能源保供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开发金山银山,再造绿水青山”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防沙带 露天矿 生态保护 减损开采 系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煤电基地景观生态恢复技术策略 被引量:28
7
作者 雷少刚 张周爱 +3 位作者 陈航 吴振华 宫传刚 卞正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662-3669,共8页
近些年,位于中国生态安全“两屏三带”的东部草原煤电基地出现了景观破碎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原理,通过修复、创建或重组等手段调整景观组分与空间格局,实现草原煤电基... 近些年,位于中国生态安全“两屏三带”的东部草原煤电基地出现了景观破碎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原理,通过修复、创建或重组等手段调整景观组分与空间格局,实现草原煤电基地生态恢复从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传统单一生态环境要素修复,向生态系统结构及其生态功能恢复方向拓展,以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生态系统之间的结构、功能与过程恢复为核心的景观生态恢复则是煤电基地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关键途径。对当前矿区景观生态学的研究不足进行了分析;以我国东部草原煤电基地内的胜利矿区和宝日希勒矿区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多源遥感监测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了草原煤电基地由于大规模地形地貌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主要景观生态问题;提出了草原煤电基地景观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策略,以及在矿区景观生态恢复技术实施过程中的设计与应用案例,为其他类似露天矿区的景观生态恢复提供新的技术方法参考。提出的主要技术策略包括:在宏观尺度上识别与构建草原煤电基地生态源地、生态网络等关键景观组分,结合地貌重塑与生态廊道构建露天矿区景观生态格局的立体优化策略;针对内外排土场景观斑块等重要部位,分别通过大型异构排土场的水土物质流途径识别,构建外排土场水土资源调控系统的策略,以缓解外排土场水土流失与地质稳定性问题;并构建内排土场全生命周期近自然地貌重塑策略,以提升大规模内排土场与周边自然草原景观基质及地表水文系统的融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生态 地貌重塑 排土场 土地复垦 露天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 被引量:45
8
作者 雷少刚 卞正富 杨永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5-921,共7页
“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作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其引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认知并利用自然恢复能力、如何协同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重点讨论分析了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框架,以破解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之... “以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作为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其引出的关键科学问题是,如何认知并利用自然恢复能力、如何协同人工干预与自然恢复。重点讨论分析了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框架,以破解人工干预和自然恢复之间的争议和困惑,更好地处理2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关键问题就是明确何时干预、何处干预、如何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强调了人工干预的针对性、及时性、持久性和有效性,以减少人工过度修复的人力、物力成本和能量消耗,是符合“双碳”目标的。分析表明,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的技术框架包括矿山生态问题诊断、引导修复方向的判定、引导修复的关键对象或区位的确定、引导修复的合理程度或生态阈值的识别,以及修复技术措施筛选与实施等主要内容。生态修复的本质是对生态关系的修复,因此,矿山生态关系、过程、规律感知是引导修复的前提;障碍性和限制性影响因子和景观格局过程是引导修复的主要对象;生态阈值和生态参数的调控是科学引导的关键。引导型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的修复目标和对象明确、干预程度合理,能有效降低修复成本、提升矿山生态系统自维持能力,符合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理念和现实需求,是传统人工干预修复模式的发展升级,可以在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中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生态修复 矿区环境 恢复力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采沉陷对关键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相似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雷少刚 肖浩宇 +3 位作者 郄晨龙 卞正富 杨德军 朴春德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0-307,共8页
开展了针对沉陷移动变形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三维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实验装置设计、相似常数分析、相似材料配制与铺设等关键内容,并分析了沉陷变形对土壤水分、土壤密度这两个关键土壤物理参数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为克... 开展了针对沉陷移动变形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三维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主要包括实验装置设计、相似常数分析、相似材料配制与铺设等关键内容,并分析了沉陷变形对土壤水分、土壤密度这两个关键土壤物理参数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为克服现场土壤取样客观存在的空间异质性问题,利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开采沉陷对地表土壤关键物理性质的影响规律是可行性的;开采沉陷降低了整个沉陷区的土壤含水量,并增加了其空间离散程度;拉伸区土壤水含量受沉陷变形影响最为明显;土壤含水量降低程度与地表移动变形值具有较好的自然对数模型关系;开采沉陷同时也增加了沉陷区土壤密度的离散程度,在压缩区增大土壤密度,在拉伸区降低土壤密度,且土壤密度降低程度与水平变形值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采 土地损伤 环境影响 土壤水 土壤容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农用地定级系统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4
10
作者 雷少刚 张绍良 +3 位作者 卞正富 黄继辉 陈津浦 金波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8-32,共5页
研究目的:基于GIS进行农用地定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解决现有农用地定级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证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指出了现有农用地定级系统中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系统设计原则、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处... 研究目的:基于GIS进行农用地定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解决现有农用地定级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实证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指出了现有农用地定级系统中存在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系统设计原则、系统的功能设计、数据处理流程设计、数据组织结构设计以及对进一步开发农用地定级系统的建议与展望。研究结论:本系统成功地应用于安徽省宿州市桥区农用地级别的划分,该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用地定级 SupcrMap OBJECTS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大型露天矿区土壤有机碳库扰动与恢复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雷少刚 王维忠 +5 位作者 李园园 杨星晨 周叶丽 段雅婷 赵小同 程伟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0-109,共10页
大规模露天煤矿开采严重扰动了矿区地形地貌和土壤碳循环过程。露天矿区土壤有机碳恢复提升符合“双碳”目标,对土壤肥力改善和生态系统自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露天采矿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库的损失扰动特征,掌握矿区土壤有机碳恢复的... 大规模露天煤矿开采严重扰动了矿区地形地貌和土壤碳循环过程。露天矿区土壤有机碳恢复提升符合“双碳”目标,对土壤肥力改善和生态系统自维持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露天采矿引起的土壤有机碳库的损失扰动特征,掌握矿区土壤有机碳恢复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以我国最大的露天煤矿群准格尔矿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哨兵二号遥感影像提取了采损区域,采用了149个土壤采样和统计插值、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半干旱地区露天矿排土场矿山土与自然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活性等都具有明显差异,缺少自然表土覆盖的新复垦排土场矿山土有机碳含量极低,平均为0.19%;由于自然表土剥离不规范,无序混排等,据测算该区域表层土壤有机碳损失累计超过62万t;回归分析表明影响矿山土有机碳的恢复的因素依次是全氮(0.559)、复垦年限(0.225)和植被NDVI(0.172);调查表明复合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单一植被恢复模式,其中沙棘、苜蓿、草木樨构成的草灌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接近自然土壤。在单一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恢复表现为:以沙柳等为主的灌木>以油松等为主的乔木>以火炬树等为主的小乔木>以紫花苜蓿等为主的草本植物。排土场复垦区平台和边坡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时间变化不断增加,复垦年限5年后矿山土有机碳快速提升。排土场矿山土有机碳的持续提升是排土场生态修复成功的关键;控蚀保肥、添料增碳、植被汇碳、保护性耕作等措施是露天矿区排土场矿山土有机碳提升的主要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开采 土壤固碳 生态修复 排土场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矿区关键环境要素的监测与采动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雷少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587-1588,共2页
为研究地下煤炭开采对荒漠区脆弱环境的影响规律,选择植被、水体(土壤水、包气带水、地下水)作为荒漠矿区的关键环境要素,以具有代表性的神东矿区为研究区域,集RS、GIS、GPR、现场调查等多种技术手段,多尺度监测研究关键环境要素的时空... 为研究地下煤炭开采对荒漠区脆弱环境的影响规律,选择植被、水体(土壤水、包气带水、地下水)作为荒漠矿区的关键环境要素,以具有代表性的神东矿区为研究区域,集RS、GIS、GPR、现场调查等多种技术手段,多尺度监测研究关键环境要素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在监测技术与采动影响规律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在宏观尺度上,利用MODIS-NDVI(250m/km)实现了区域植被的2000—2005期间的月际时序监测分析,以及与气温、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仍具有明显的物候年周期性,植被与气象因素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植被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总体来讲,矿区植被呈现出区域性变化,近年来开展的生态建设影响,使得植被有明显好转,空间变异性增强。然而小尺度的植被现场调查与Landsat-NDVI监测表明,地下开采导致了部分矿井采区植被相对非采区小幅下降。为解释采矿对植被的影响规律,对矿区浅层土壤含水率进行了遥感定量反演。研究表明,相对于土壤反射率、土壤湿度、地形湿度指数,土壤含水率与表观热惯量之间具有更加显著的相关性。通过改进的土壤温度预测模型,建立了适用于TM或ETM+的土壤温差转换模型。利用该模型能更准确地提取任意深度的土壤温差信息,这比单纯利用MODIS影像能提取更高分辨率的表观热惯量。改进后的表观热惯量与10cm埋深土壤含水率的R2由0.264提高到了0.789。从而实现了基于表观热惯量法与TM/ETM+、MODIS影像相结合的土壤含水率高分辨率反演。反演结果与现场调查一致发现,受地表沉陷影响,采区土壤含水率均略偏小于非采区,该现象在风沙区更加明显。对补连塔工作面上方地下水采前、采中、采后的长期观测表明,采矿对地下水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采后地下水的恢复过程缓慢。但是,该工作面上方植被并没有明显衰退,其原因在于,通过探地雷达(GPR)对包气带土壤含水的垂向分布研究给出了风积沙区地下水的临界作用埋深为8m,而该工作面的初始水位(约30m)埋深远远大于临界埋深。因此,采后地下水位大幅降低并不会引起地表植被生长的明显变化。此外,结合GPR与开采沉陷预计理论对沉陷变形影响下的包气带土壤含水的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分区研究,分析了土壤压缩、拉伸变形对包气带土壤含水分布的影响规律,指出今后沉陷变形区土壤特性的实验研究应分区进行。最后,根据对矿区植被、水体的地空一体化监测结果,给出了植被与土壤水的负倒数关系模型,地下水与土壤含水、植被的指数关系模型,以及地下水深埋区植被受采动影响的判别模型,并提出了适用于荒漠矿区资源环境协调开采的建议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矿区 关键环境要素 环境监测 植被 水体 3S技术 探地雷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590组成的温度测量电路及应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雷少刚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3期21-22,共2页
AD590是AD公司利用PN结正向电流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电流输出型两端温度传感器。由于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线性特性和互换性,因此测量精度高,并具有消除电源波动的特性。通过分析AD590的基本结构、主要性能以及基本工作原理,介绍了该器件在... AD590是AD公司利用PN结正向电流与温度的关系制成的电流输出型两端温度传感器。由于该器件具有良好的线性特性和互换性,因此测量精度高,并具有消除电源波动的特性。通过分析AD590的基本结构、主要性能以及基本工作原理,介绍了该器件在温度检测中的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590 集成温度传感器 温度测量电路 电流输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D4046构成的PLL及应用 被引量:8
14
作者 雷少刚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14-16,共3页
CD4046构成的PLL在通信、频率处理、自动控制等技术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正确理解CD4046对掌握电路基本组成、原理及应用,对处理实际工程问题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 锁相环 相位同步 压控振荡器 低通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频电路的应用及分析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少刚 耿旭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25-27,共3页
本文通过对混频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分析、阐明了混频电路的学习和分析方法 ,结合实用电路 。
关键词 混频电路 混频器 选频网络 调制 解调 频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被引量:5
16
作者 雷少刚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1期54-56,共3页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现有课程实验、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技能实训、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各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实践,从而全面培养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工程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现有课程实验、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技能实训、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各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和实践,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学 工程实践 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T型和S型接线器教学策略 被引量:1
17
作者 雷少刚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3期53-55,共3页
T型和S型接线器是程控交换技术的基本交换器件,正确理解接线器的任务、组成、工作方式和工作原理,对学习和分析电话通信网、程控交换机是非常有益的,特别对于电信网工程设计和维护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时分接线器 空分接线器 数字交换网络 控制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开发战略研判与生态修复策略思考 被引量:58
18
作者 卞正富 于昊辰 +4 位作者 雷少刚 尹登玉 朱国庆 牟守国 杨德军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78-1391,共14页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亟待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按流域水系划分并结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有57个国家规划煤矿区应隶属黄河流域。为此,构建了黄河... 黄河流域煤炭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亟待破解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按流域水系划分并结合《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有57个国家规划煤矿区应隶属黄河流域。为此,构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揭示了黄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的时空规律;重新审视了煤炭资源开发强度测算方法,量化了黄河流域34个煤矿区的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了矿区尺度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与区域尺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匹配程度。结果发现,下游以高级协调为主,显著高于中上游且较稳定。但2010—2018年中上游变化趋势有差异:中游从初级协调(0.62)降至勉强协调(0.51);上游以初级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从0.60提升至0.62。随着能源战略重心西移,晋陕蒙宁四省区的煤炭开发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榆横、榆神、吴堡、离柳等矿区煤炭资源开发强度已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匹配;青海木里矿区从勉强协调(0.53)降至中度失调(0.25),降幅超50%;甘肃整体改善幅度较大,各矿区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基于此,研判黄河流域煤炭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战略:①要从“水资源-煤炭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的全局性视角探析黄河流域“煤水双保”;②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匹配的煤炭开发方式亟需改进或退出;③煤炭资源开发应与更大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相协同;④加强闭矿后矿业废弃地与废弃矿井的资源化利用。鉴于黄河流域地域跨度大、矿区分布广,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潜在生态风险较高,点上问题亟待解决、线上问题不容忽视、面上问题更需重视。建议将黄河流域煤矿区划分为青甘保育区、蒙宁陕风沙区、晋陕黄土区、豫鲁平原区4类区域,未来煤炭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应实施分区管控、分类治理、分级修复、分步推进,坚持生态保护与修复并举、自我恢复与人工修复并重,以期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煤炭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开发战略 生态修复 煤炭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东矿区植被覆盖度时序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及引导恢复策略 被引量:34
19
作者 刘英 雷少刚 +6 位作者 陈孝杨 陈敏 杨英明 李心慧 张旭阳 龙林丽 卞正富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319-3331,共13页
国家煤炭开采战略重心西移及集群化、高强度的开采方式,使得西部矿区的地表生态环境呈现出强烈扰动的态势,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退化,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植被影响。传统矿区植被恢复重建其生态恢复效益以及对生态环境影响还有... 国家煤炭开采战略重心西移及集群化、高强度的开采方式,使得西部矿区的地表生态环境呈现出强烈扰动的态势,使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退化,其中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对植被影响。传统矿区植被恢复重建其生态恢复效益以及对生态环境影响还有待商榷,可能会形成了植被恢复资金高、投入与恢复低效率的矛盾局面。矿区植被恢复应严格遵循当地自然生态系统发展规律,避免对采后生态系统的再次扰动,科学配置,优化布局、引导恢复生态系统的自修复能力。而弄清煤炭开采扰动区植被覆盖度时序变化,是探索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型恢复有效方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基于Landsat-NDVI时序数据,以神东中心矿区为研究尺度,分析了不同开采年份采区和非采区植被覆盖度的时序变化,依据不同时序植被覆盖度格点回归斜率、相关系数及标准差,对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以及年际波动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影响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得到:从2000—2016年神东中心矿区植被NDVI时序上整体呈物候性周期变化,由于大面积矿区植被重建,2005年后中心矿区植被INDV明显提升,INDV差异值时序变化与该工作面煤炭开采年份密切相关;煤炭开采塌陷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并不全是负面的,植被覆被度呈降低趋势的区域面积占中心矿区总面积的27.65%;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植被生长最重要土壤理化性质因子,其次为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容重等;地下水埋深3.2 m和8.0 m为影响神东矿区植被INDV的2个重要阈值,地下水埋深通过影响土壤含水量来实现对地表植被类型的影响;降雨量也是对中心矿区植被覆盖度变化有重要影响的气候因子。半干旱矿区植被引导型恢复首先需要对地表永久裂缝进行识别和治理,创造沉陷区土壤水分恢复的前提条件;然后需要加强对沉陷区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及地下水位埋深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分析植物生长受到干旱胁迫及植物死亡的相关土壤含水量及地下水位埋深阈值,为土壤含水量与地下水位埋深恢复到何种程度提供依据;植物配置、覆盖度控制可采用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对研究区地表植被进行精细分类,结合植被INDV时序变化趋势及波动程度,兼顾对植被生长立地条件的考虑,以植被INDV呈正向波动区植被组成情况作为的参考依据,且植物配置时尽量选择具有耐土壤贫瘠、抗旱性强、根系发达的本地植物物种;应加强对矿区地下水资源分布的探测,加强对采空区积水的循环利用,有计划地优先开采无、少地下水的区域,从源头减少或延缓对地下水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引导恢复 驱动因素 时序变化 神东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荒漠化矿区土壤含水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0
20
作者 卞正富 雷少刚 +1 位作者 常鲁群 张日晨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0-525,共6页
利用野外监测和TM遥感影像数据,建立了基于热惯量的计算土壤含水率的遥感信息模型.野外监测样点平均值表明采空区与非采空区上方土壤含水率差异大,遥感反演的面域平均值则显示两者差异较小.分析了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土... 利用野外监测和TM遥感影像数据,建立了基于热惯量的计算土壤含水率的遥感信息模型.野外监测样点平均值表明采空区与非采空区上方土壤含水率差异大,遥感反演的面域平均值则显示两者差异较小.分析了影响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随高程的增大而降低;采矿导致土壤渗透系数发生变化,采空区上方垂直入渗能力增强,改变了潜水补给条件和土壤表面蒸发能力,进而影响土壤含水率;考虑毛细水上升高度和植物根系所及的深度,当采前地下水埋深较小而植物根的垂直深度较大时,采矿引起的水位下降必将影响植物利用潜水;当采前地下水位埋深较大而地表植被为浅根植物时,则不会影响,而采矿引起的地表裂缝则增加了地表土壤蒸发,地表拉伸变形容易拉断植物根系,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TM影像 干旱矿区 土壤含水率 开采沉陷 潜水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