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性区划研究
1
作者
徐子豪
侯蕾
+9 位作者
武延慧
雷子莹
张俊
王妙
张小波
史婷婷
张朔生
杜晨晖
裴香萍
贺润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目的 掌握影响蒙古黄芪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在山西省适宜区分布进行预测,为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录的蒙古黄芪样点经纬度信息,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及检...
目的 掌握影响蒙古黄芪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在山西省适宜区分布进行预测,为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录的蒙古黄芪样点经纬度信息,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及检索文献记录补充,将筛选后的347个蒙古黄芪样点分布数据和环境因子添加到最大熵(MaxEnt)模型中运行,筛选出影响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贡献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山西省蒙古黄芪生态适宜区进行划分。结果 建立的MaxEn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共筛选出19个环境因子,其中气候因子是影响蒙古黄芪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生物因子与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的影响最小。山西省蒙古黄芪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省内北部山区,呈现从北到南适宜等级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山西省蒙古黄芪最适宜区面积为15 424 km^(2),适宜区面积为19 856 km^(2),次适宜区面积为59 436 km^(2),不适宜区面积为61 894 km^(2)。结论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区分布状况,对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布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环境因子
适宜性区划
MaxEnt模型
ArcGIS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新垦土地对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分析
2
作者
雷军
雷子莹
+2 位作者
林海荣
韩春丽
张凤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8期9755-9757,9859,共4页
[目的]对玛纳斯河流域不同恢复模式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为背景,选取典型的重度盐渍化弃耕地为试验区.随着弃耕地变成棉田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开垦2、5和1...
[目的]对玛纳斯河流域不同恢复模式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为背景,选取典型的重度盐渍化弃耕地为试验区.随着弃耕地变成棉田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开垦2、5和10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的含量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土壤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的含量较弃耕地高.连续人工开垦后SOC和大团聚体(>1 mm)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其中开垦10年0~5、5~10 cm土层>1mm团聚体分别占56.9%和56.7%,团粒指数下降至43.9%.[结论]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SOC和土壤HWSOC达到0.05水平显著正相关.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新垦土地对绿洲农田土壤HWSO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渍化弃耕地
新垦土地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碳储量变化分析
3
作者
雷军
雷子莹
+1 位作者
林海荣
赵瑞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8期11347-11349,共3页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e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e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0-30cm土层明显高于30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亦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并且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月下降趋势,而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即棉花生长初期,0—30和30~100cm土层有机碳储量降低,到花期最低;而随着棉花进入生殖生长后期,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弃耕地有机碳储量因没有植株凋落物的输入而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二者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结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0—30cm土层,在30—100cm土层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差异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棉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有机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性区划研究
1
作者
徐子豪
侯蕾
武延慧
雷子莹
张俊
王妙
张小波
史婷婷
张朔生
杜晨晖
裴香萍
贺润丽
机构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出处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7,共7页
基金
山西省中药材产业体系(CZ2024018)
山西道地药材品质形成机制创新团队(2022TD2009)
+3 种基金
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项目(GZY-KJS-2022-013)
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22ZYYC101、2022ZYYC255)
中医药科技创新工程项目(2024kjzy009)
山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能力培育项目(2022PY-TH-19、2022PY-TH-20)。
文摘
目的 掌握影响蒙古黄芪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对蒙古黄芪在山西省适宜区分布进行预测,为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山西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收录的蒙古黄芪样点经纬度信息,查询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及检索文献记录补充,将筛选后的347个蒙古黄芪样点分布数据和环境因子添加到最大熵(MaxEnt)模型中运行,筛选出影响蒙古黄芪地理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及贡献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对山西省蒙古黄芪生态适宜区进行划分。结果 建立的MaxEn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09,表明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共筛选出19个环境因子,其中气候因子是影响蒙古黄芪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其次是生物因子与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的影响最小。山西省蒙古黄芪潜在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省内北部山区,呈现从北到南适宜等级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当前气候条件下山西省蒙古黄芪最适宜区面积为15 424 km^(2),适宜区面积为19 856 km^(2),次适宜区面积为59 436 km^(2),不适宜区面积为61 894 km^(2)。结论 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预测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区分布状况,对山西省蒙古黄芪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布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蒙古黄芪
环境因子
适宜性区划
MaxEnt模型
ArcGIS软件
Keywords
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itability zoning
MaxEnt model
ArcGIS software
分类号
R282.1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新垦土地对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分析
2
作者
雷军
雷子莹
林海荣
韩春丽
张凤华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8期9755-9757,9859,共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60320)
文摘
[目的]对玛纳斯河流域不同恢复模式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方法]以玛纳斯河流域为背景,选取典型的重度盐渍化弃耕地为试验区.随着弃耕地变成棉田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开垦2、5和10年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的含量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土壤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的含量较弃耕地高.连续人工开垦后SOC和大团聚体(>1 mm)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其中开垦10年0~5、5~10 cm土层>1mm团聚体分别占56.9%和56.7%,团粒指数下降至43.9%.[结论]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SOC和土壤HWSOC达到0.05水平显著正相关.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新垦土地对绿洲农田土壤HWSO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明显.
关键词
盐渍化弃耕地
新垦土地
土壤有机碳
团聚体稳定性
Keywords
Salinization abandoned farmland
Newly reclaimed field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ggregate stability
分类号
S156.4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碳储量变化分析
3
作者
雷军
雷子莹
林海荣
赵瑞海
机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绿洲生态农业重点实验室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出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8期11347-11349,共3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60115
31360320)
文摘
[目的]为了对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分布状况进行研究。[方法]以天山北坡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为研究区,以弃耕地为对照,采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连续23年种植棉花地的土壤0~30、30—60和60~100e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结果]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且0-30cm土层明显高于30cm以下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全氮亦呈垂直分布,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含量降低,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并且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逐月下降趋势,而棉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呈先减少后增加,即棉花生长初期,0—30和30~100cm土层有机碳储量降低,到花期最低;而随着棉花进入生殖生长后期,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弃耕地有机碳储量因没有植株凋落物的输入而呈现逐月降低的趋势,二者有机碳含量差异明显。[结论]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高于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0—30cm土层,在30—100cm土层中有机碳、全氮含量变化差异不大。
关键词
绿洲棉田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全氮
土壤有机碳储量
Keywords
Oasis cotton
Soil organic carbon
Soil nitroge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分类号
S562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MaxEnt和ArcGIS的山西省蒙古黄芪适宜性区划研究
徐子豪
侯蕾
武延慧
雷子莹
张俊
王妙
张小波
史婷婷
张朔生
杜晨晖
裴香萍
贺润丽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新垦土地对土壤有机碳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化分析
雷军
雷子莹
林海荣
韩春丽
张凤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及碳储量变化分析
雷军
雷子莹
林海荣
赵瑞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