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问荆化感作用对大豆生殖后期形态、生理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隋海霞 岳中辉 +3 位作者 郭立波 王慧一 焦浩 刘宝林 《农学学报》 2015年第6期45-51,共7页
为了探讨问荆对大豆生殖后期生长的化感效应,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问荆夏枝水浸液对‘北豆42’(BD)、‘北交8032’(BJ)、‘登科1号’(DK1)、‘登科3号’(DK3)和‘黑河43’(HH)5个品种大豆生殖后期形态、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 为了探讨问荆对大豆生殖后期生长的化感效应,采用温室盆栽法,研究问荆夏枝水浸液对‘北豆42’(BD)、‘北交8032’(BJ)、‘登科1号’(DK1)、‘登科3号’(DK3)和‘黑河43’(HH)5个品种大豆生殖后期形态、生理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问荆水浸液处理后,各品种大豆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单株粒数、单株结荚数、有效结荚数、结荚高度都降低;MDA含量、WSS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北交8032’在0.04 kg/L、0.07 kg/L问荆水浸液处理后产量性状的株高显著降低(P<0.05),‘北豆42’在0.07 kg/L问荆水浸液处理后节数显著降低(P<0.05),其他品种大豆最终株高、节数变化较小。[结论]说明在低浓度问荆水浸液下大豆有一定的抗性,但是问荆的化感效应对大豆生长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感作用 问荆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荆(Equisetum arvense)水浸液对盆栽小麦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2
2
作者 焦浩 岳中辉 +3 位作者 隋海霞 王慧一 郭立波 刘宝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52,共6页
为了探究问荆生长对作物的化感效应,以小麦为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问荆根茎水浸液对5个小麦品种‘龙麦26’、‘垦九10’、‘龙麦33’、‘龙辐18’、‘格来尼’的株高、叶长、叶面积、干鲜重比及叶片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 为了探究问荆生长对作物的化感效应,以小麦为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研究不同浓度问荆根茎水浸液对5个小麦品种‘龙麦26’、‘垦九10’、‘龙麦33’、‘龙辐18’、‘格来尼’的株高、叶长、叶面积、干鲜重比及叶片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糖含量(WSS)、过氧化氢酶活性(CAT)、过氧化物酶活性(POD)的影响。结果表明,问荆根茎水浸液对各品种小麦根冠比及叶片WSS含量、CAT活性、POD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对小麦叶面积、叶长、干物质积累具有抑制作用,且促进和抑制作用均随问荆水浸液浓度的增加呈增强趋势。说明问荆生长对小麦有一定的化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荆 小麦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荆根茎水浸液对大豆根际土壤性质、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化感效应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慧一 岳中辉 +2 位作者 隋海霞 焦浩 刘宝林 《农学学报》 2015年第7期69-75,共7页
为评价问荆对大豆生长后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大豆根际土壤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减少,... 为评价问荆对大豆生长后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化感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大豆根际土壤性质、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问荆水浸液处理下,土壤碱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减少,其中品种BD土壤碱解氮含量由60.30 mg/kg降至55.16 mg/kg,品种DK3土壤速效磷含量由18.84 mg/kg降至15.64 mg/kg,品种DK1土壤有机质含量由67.26 g/kg降至56.23 g/kg;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减少,其中品种BD土壤细菌数量由69.91×104cfu/g降至11.19×104cfu/g,品种DK1土壤真菌数量由43.53×104cfu/g降至16.79×104cfu/g,同时土壤放线菌数量由67.50×104cfu/g降至13.08×104cfu/g;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升高,其中品种BJ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由1.02 m L/g上升至1.26 m L/g,脲酶活性随问荆水浸液浓度增加而降低,其中品种DK1土壤脲酶活性由0.67 mg/100 g降至0.39 mg/100 g,磷酸酶、转化酶活性未发生变化。说明问荆产生的化感物质使土壤养分下降,而土壤酶对外来物质有缓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荆水浸液 化感作用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酶对土壤环境质量指示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4
作者 边雪廉 岳中辉 +3 位作者 焦浩 王慧一 隋海霞 赵文磊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34-640,共7页
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的能力。各种污染物(农业、工业)进入土壤后,都会对土壤的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土壤酶作为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中产生专一生物化学反应的生物催化剂,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 土壤环境质量是土壤容纳、吸收和降解各种环境污染的能力。各种污染物(农业、工业)进入土壤后,都会对土壤的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土壤酶作为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中产生专一生物化学反应的生物催化剂,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变化反应迅速,常被用来作为指示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指标。因此本文综述土壤酶对化肥、农药、污水污泥、城市垃圾和重金属的指示作用,为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土壤环境质量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位素内标-气相色谱-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粉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亚 高红波 +3 位作者 隋海霞 仇凯 钟其顶 吕晓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62-267,共6页
建立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粉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并检测我国市售部分婴幼儿配方粉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在0.050~0.8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 建立同时测定婴幼儿配方粉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的方法,并检测我国市售部分婴幼儿配方粉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含量。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在0.050~0.80 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2均大于0.998,3-氯丙醇酯的加标回收率在81.4%~86.2%,相对标准偏差为4.42%~4.84%,缩水甘油酯的加标回收率为94.5%~101.1%,相对标准偏差为4.46%~6.12%,方法的检出限均为30μg/kg。方法灵敏度高,精密度良好,适用于婴幼儿配方粉中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的定量检测。30份市售婴幼儿配方粉样品中3-氯丙醇酯的含量为50.0~207.8μg/kg,平均值为98.0μg/kg,缩水甘油酯的含量为50.0~480.0μg/kg,平均值为208.1μ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内标-气相色谱-质谱法 3-氯丙醇酯 缩水甘油酯 婴幼儿配方粉 定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双酚F与双酚S的迁移量 被引量:38
6
作者 梁锡镇 隋海霞 +1 位作者 李丹 钟怀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7-91,共5页
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LC-MS/MS)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双酚F和双酚S化合物的同时测定方法。双酚A、双酚F和双酚S在样品中通过与食品模拟物在一定温度、时间接触的状态下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以C18色谱柱进行分离,甲醇-氨... 采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LC-MS/MS)建立了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双酚F和双酚S化合物的同时测定方法。双酚A、双酚F和双酚S在样品中通过与食品模拟物在一定温度、时间接触的状态下迁移到食品模拟物中,以C18色谱柱进行分离,甲醇-氨水为流动相洗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多反应监测(MRM)负离子模式进行扫描,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双酚A、双酚F和双酚S的色谱分离良好,双酚A和双酚F在1~5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均呈线性关系,BPS在0.1~5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线性关系。BPA和BPF的最低检出限为0.3μg/L,BPS的最低检出限为0.05μg/L。加标回收率为83.6%~102.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5%~8.9%。该方法快速可靠、准确简便,适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中双酚A、双酚F和双酚S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双酚A 双酚F 双酚S 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纸吸管中非挥发性迁移物的非靶向筛查及风险评估 被引量:4
7
作者 安皓月 马鑫 +2 位作者 王倩 隋海霞 杜振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78-1485,共8页
根据欧盟法规推荐的两种食物模拟物对纸吸管样品进行模拟迁移试验,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对样品中的迁移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得到包括润滑剂、施胶剂、抗氧剂降解产物、消泡剂在内的31种有意添加物和非... 根据欧盟法规推荐的两种食物模拟物对纸吸管样品进行模拟迁移试验,并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对样品中的迁移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得到包括润滑剂、施胶剂、抗氧剂降解产物、消泡剂在内的31种有意添加物和非有意添加物。利用该课题组前期建立的风险矩阵,即风险=危害(毒性水平+Cramer分级+4×致突变性)×暴露(4×水溶性+4×渗透性),对纸吸管中31种迁移物进行风险分级。结果表明,未发现Ⅰ级高风险物质,Ⅱ级风险物质中得分较高的来自润滑剂(十六酸酰胺等)、施胶剂(海松酸等)和消泡剂(聚乙二醇等)中的成分,对Ⅱ级风险物质进行半定量分析,通过对比暴露量和TTC阈值,发现酰胺类润滑剂(尤其是芥酸酰胺)存在健康风险,应在纸吸管生产加工过程中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纸吸管 食品接触材料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 非靶向筛查 风险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糖果巧克力及其制品食品接触材料膳食暴露评估基础参数构建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贾海先 杨道远 +5 位作者 张楠 李丽萍 赵榕 赵耀 刘伟 隋海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8-245,共8页
为构建我国糖果巧克力及其制品食品接触材料膳食暴露评估基础参数,采集市售、网售的不同包装和类型的糖果巧克力及其制品,通过直接测量及应用3D表面积测量仪获得各样品的接触面积,结合产品质量、体积等数据信息,计算其面积与体积或质量... 为构建我国糖果巧克力及其制品食品接触材料膳食暴露评估基础参数,采集市售、网售的不同包装和类型的糖果巧克力及其制品,通过直接测量及应用3D表面积测量仪获得各样品的接触面积,结合产品质量、体积等数据信息,计算其面积与体积或质量的比值(S/V);通过红外光谱法进行主要材质的定性分析和确认。结果表明,44.88%(127/283)的糖果巧克力及其制品接触材料为复合材质,实际接触层主要为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乙烯(polyethylene,PE)、纸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包装形式主要包括裹包(54.42%,154/283)和普通袋装(27.56%,78/283)。糖果巧克力及其制品的S/V全部在6 dm^(2)/kg以上,且均值高达57.44 dm^(2)/kg。因此,采用6 dm^(2)/kg的常规暴露评估参数可能会低估暴露风险,建议采用构建的参数,结合实际消费情况评估该类食品的暴露风险,获得更加科学准确的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接触材料 暴露评估 糖果 巧克力 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链条的回收PET材料中非挥发性可迁移物的非靶向筛查及特征风险标志物的确定 被引量:7
9
作者 杨颉 马鑫 +2 位作者 杨道远 隋海霞 杜振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553-1560,共8页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回收PET,rPET)全链条中回收碎片及由碎片造粒得到的粒料、瓶坯、瓶子4个阶段rPET样品进行溶解沉淀实验及模拟迁移试验,对样品中的潜在迁移物及迁移物...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 MS)对回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回收PET,rPET)全链条中回收碎片及由碎片造粒得到的粒料、瓶坯、瓶子4个阶段rPET样品进行溶解沉淀实验及模拟迁移试验,对样品中的潜在迁移物及迁移物进行非靶向筛查,得到包括PET寡聚体、润滑剂、漂洗剂在内的30种有意、非有意添加物。使用MS-DIAL(Mass spectrometry-data independent analysis software)软件对rPET不同生产阶段的产品标志物进行快速筛选,发现在粒料到瓶坯的加工过程中,生成了新的PET寡聚体;rPET碎片样品中标志物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分析可能由漂洗过程引入。对比PET寡聚体的相对含量发现,rPET材料中环状寡聚体的相对含量高于线性寡聚体,其中第二系列环状二聚体的相对含量最高。在rPET加工过程中部分寡聚体及润滑剂的相对含量增加。最后通过TEST(Toxicity estimation software tool)软件预测潜在迁移物及迁移物的大鼠经口急性毒性、发育毒性和致突变性,采用Toxtree软件进行Cramer分级,PET环状寡聚体及酰胺类润滑剂均被分为CramerⅢ级,毒性均高于线性寡聚体,应在rPET加工过程中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收PET 食品接触材料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 MS-DIAL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微光谱法的双壳类海洋生物中微塑料的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贺雨田 杨颉 +2 位作者 隋海霞 杜振霞 宋雁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55-1061,共7页
建立准确、高效的微塑料分析方法是研究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和生态毒理效应的前提。该研究系统优化了4种消解条件和滤膜种类,建立了用显微红外和拉曼光谱检测海产品中微塑料的方法,确定使用氢氧化钾在40℃下消解36 h,并用... 建立准确、高效的微塑料分析方法是研究微塑料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归趋和生态毒理效应的前提。该研究系统优化了4种消解条件和滤膜种类,建立了用显微红外和拉曼光谱检测海产品中微塑料的方法,确定使用氢氧化钾在40℃下消解36 h,并用混合纤维素滤膜过滤的前处理方法。结果显示,大颗粒微塑料可使用显微红外全反射(ATR)、成像模式和显微拉曼单点检测模式进行检测,小颗粒微塑料可使用显微拉曼单点检测模式或显微拉曼和显微红外的成像模式进行检测。该文通过分析典型双壳类海洋生物中的微塑料,系统研究了检测微塑料的光谱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双壳类生物 光谱法 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用金属罐中5种游离酚的迁移水平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国辉 刘兆平 +4 位作者 仇凯 吴刚 黄文 隋海霞 钟其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73-79,共7页
建立了食品用金属罐中苯酚、双酚A、间甲基苯酚、邻甲基苯酚、4-叔丁基苯酚迁移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器的分析方法,并开展了食品用金属罐中相关游离酚的迁移水平分析。5种游离酚在0. 010~0. 500 m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建立了食品用金属罐中苯酚、双酚A、间甲基苯酚、邻甲基苯酚、4-叔丁基苯酚迁移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结合荧光检测器的分析方法,并开展了食品用金属罐中相关游离酚的迁移水平分析。5种游离酚在0. 010~0. 500 m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在水、4%乙酸溶液、10%乙醇溶液和玉米油4种不同模拟物中加标回收率为70. 2%~118. 7%,平均回收率为90. 7%,精密度范围为0. 9%~7. 2%(n=6); 5种游离酚的检出限范围为0. 001~0. 010 mg/L。该方法准确性高、重现性好,可用于食品用金属罐中游离酚迁移量的检测分析。对6类共49种食品用金属罐采用6种不同食品模拟物浸泡,依照迁移实验条件进行游离酚迁移量分析。结果显示,除4-叔丁基苯酚之外,其他各游离酚的迁移量与总游离酚迁移量均处于限量值之内,双酚A对总游离酚的迁移量贡献最大。不同种类模拟物以及不同涂层、不同罐型条件下,5种游离酚的迁移量与检出率存在一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罐 游离酚 迁移水平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