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省一流专业引领下“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创新创业元素的设计与实践
1
作者 隋晓楠 张妍 +7 位作者 黄国 付昳丹 梁香玉 赵尚清 王思琦 杨爱峥 霍俊伟 江连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08-314,共7页
建设一流专业,深化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是培养大学生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省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本文根据《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性质与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在创新创业教... 建设一流专业,深化课程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持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是培养大学生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省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本文根据《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课程性质与特点,围绕教学目标,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探索开发与实施粮食工程专业大学生实践案例教学的方法。为改善课程授课形式单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学评估维度单一等教学现实困境,通过产业案例启发教学、课堂展示、小组创新实验设计开发、科学家精神培育及延伸第二课堂科创竞赛教学等改进举措和多维评估持续机制,以构建基于“课堂-实验-实践”建设思路的“三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协同育人平台,多维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期通过专业课程为载体,搭建平台育人体系,推动专业知识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平衡发展,从而提高粮食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油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 创新创业 粮食工程 课程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蛋白强化羧甲基纤维素钠复合油凝胶的性能
2
作者 崔梦琦 单冠程 +2 位作者 孙若涵 田波 隋晓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0-67,共8页
利用气凝胶模板法可间接制备油凝胶,该方法具有制备简单、性能优异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Na,CMC-Na)/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复合气凝胶,探究... 利用气凝胶模板法可间接制备油凝胶,该方法具有制备简单、性能优异等优点而被广泛关注。本研究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制备了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 methyl cellulose-Na,CMC-Na)/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复合气凝胶,探究不同蛋白含量对气凝胶平均粒径、微观结构、红外光谱、吸油动力学、吸油和持油能力的影响。并基于气凝胶模板制备油凝胶,对其质构性能、抑菌性能以及贮藏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PI和CMC-Na依靠静电吸附形成了稳定的复合物,平均粒径随着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复合气凝胶显示出更加致密的多孔网络结构,持油能力得到增强,但不利于吸油性能的改善。同时,蛋白的加入提高了油凝胶的强度,增加了杨氏模量,并改善了油凝胶的抑菌效果和贮藏稳定性。因此,气凝胶模板法可视为制备油凝胶的良好方法,并且基于多糖蛋白静电吸附可以制备稳定的油凝胶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钠 大豆分离蛋白 静电吸附 气凝胶模板 油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大豆油脂过程中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对油脂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隋晓楠 江连洲 +2 位作者 李杨 齐宝坤 刘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7-41,共5页
分析对比4种挤压膨化工艺和4种蛋白酶对水酶法水解挤压膨化大豆的油得率、蛋白得率的影响,并分析水解过程中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与油脂释放的关系。结果表明,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水解膨化大豆粉3.6h后油脂已经被充分释放出来。... 分析对比4种挤压膨化工艺和4种蛋白酶对水酶法水解挤压膨化大豆的油得率、蛋白得率的影响,并分析水解过程中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与油脂释放的关系。结果表明,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水解膨化大豆粉3.6h后油脂已经被充分释放出来。水解过程中油脂释放率与蛋白性质变化的分析表明,油脂释放的状态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0000的蛋白质能否被水解到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肽有一定的联系。水解3.5h后近90%易水解的大分子蛋白被水解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肽,此时油脂已经充分释放。水解前油脂受到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0000的蛋白的束缚,油脂释放不够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膨化 水酶法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油脂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多肽的功能特性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隋晓楠 江连洲 李扬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0年第3期36-39,共4页
本文介绍了大豆多肽的制取方法,对大豆多肽的功能特性及加工特性进行综述,并进一步探讨了大豆多肽作为一种新型的功能因子在一些食品开发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大豆多肽 加工方法 功能特性 营养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酶法提取大豆油脂过程中蛋白相对分子质量变化对油脂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隋晓楠 江连洲 +2 位作者 李杨 齐宝坤 刘雯 《大豆科技》 2019年第S01期275-279,共5页
分析对比4种挤压膨化工艺和4种蛋白酶对水酶法水解挤压膨化大豆的油得率、蛋白得率的影响,并分析水解过程中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与油脂释放的关系。结果表明,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水解膨化大豆粉3.6 h后油脂已经被充分释放出来。... 分析对比4种挤压膨化工艺和4种蛋白酶对水酶法水解挤压膨化大豆的油得率、蛋白得率的影响,并分析水解过程中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与油脂释放的关系。结果表明,Alcalase 2.4L碱性蛋白酶水解膨化大豆粉3.6 h后油脂已经被充分释放出来。水解过程中油脂释放率与蛋白性质变化的分析表明,油脂释放的状态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0000的蛋白质能否被水解到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肽有一定的联系。水解3.5 h后近90%易水解的大分子蛋白被水解为相对分子质量小于5000的肽,此时油脂已经充分释放。水解前油脂受到相对分子质量大于70000的蛋白的束缚,油脂释放不够完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膨化 水酶法 蛋白相对分子质量 油脂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不同植物油脂氧化程度与脂肪酸比例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4
6
作者 丁俭 齐宝坤 +5 位作者 王立敏 王中江 隋晓楠 李杨 江连洲 杨淇文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4-91,共8页
选取椰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5种植物油脂为研究对象,在180℃加热氧化的过程中,测定不同油脂中脂肪酸比例变化规律,与共轭二烯值(CDV)、p-茴香胺值(p-AV)和己醛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加热相同时间油脂的氧化... 选取椰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5种植物油脂为研究对象,在180℃加热氧化的过程中,测定不同油脂中脂肪酸比例变化规律,与共轭二烯值(CDV)、p-茴香胺值(p-AV)和己醛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加热相同时间油脂的氧化程度与脂肪酸组成有显著性差异,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氧化敏感性较高;对CDV、p-AV和己醛含量与脂肪酸比例之间相关性分析可知椰子油的SFA/UFA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相关性R值在0.9以上;大豆油、玉米油C18∶0/C18∶1,C18∶1/C18∶2脂肪酸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相关性R值在0.8以上,葵花籽油的C16∶0/C18∶2,C18∶0/C18∶2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在0.85以上,而菜籽油的脂肪酸比例C16∶0/C18∶1,C18∶0/C18∶1,C18∶1/C18∶2,SFA/UFA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R≥0.8。油脂中脂肪酸比例与油脂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利用不同特征脂肪酸比例参数可以表征不同植物油脂的氧化程度,为油脂氧化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脂氧化 脂肪酸比例 共轭二烯值 p-茴香胺值 己醛含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 被引量:46
7
作者 齐宝坤 李杨 +2 位作者 王中江 隋晓楠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4-118,共5页
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表面疏水性、氨基酸组成及溶液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进行分析,探讨蛋白质溶液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不同品种SPI的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为:东农46>... 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soybean protein isolate,SPI)的表面疏水性、氨基酸组成及溶液的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进行分析,探讨蛋白质溶液Zeta电位和粒径分布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不同品种SPI的表面疏水性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为:东农46>皖豆24>黑农46>五星4>中黄13>冀NF58,品种差异对SPI的Zeta电位及粒径分布具有显著影响。相关性分析表明,SPI表面疏水性与氨基酸组成无显著相关性,表面疏水性与Zeta电位绝对值呈显著的正相关,与粒径大小呈显著的负相关。当蛋白溶液Zeta电位绝对值较大时,蛋白表面更多同性电荷间的排斥作用会减少蛋白分子的相互聚集,使蛋白溶液趋于稳定,同时降低蛋白质粒径大小。此时,蛋白质疏水基团的内卷程度降低,并更多暴露在分子表面,导致蛋白质表面疏水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ZETA电位 粒径分布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均质对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结构及理化/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3
8
作者 毕爽 李杨 +3 位作者 隋晓楠 王中江 齐宝坤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8-153,共6页
以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圆二色谱表征复合体系构象变化,采用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表面疏水性及粒度分析等解析高压均质对复合体系中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与理化/功能性质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压均质会显著改... 以大豆蛋白-磷脂复合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圆二色谱表征复合体系构象变化,采用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表面疏水性及粒度分析等解析高压均质对复合体系中大豆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与理化/功能性质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高压均质会显著改善复合体系的功能性质如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随着均质压力升高,体系中大豆蛋白表面疏水性显著提高,说明疏水基团暴露明显,蛋白质与磷脂间的相互作用程度增加。复合体系的体积平均粒径由未均质时的33.21 μm降至3.61 μm,粒径分布均匀,整体向小粒径方向移动。圆二色谱结果显示高压均质改变了蛋白质-磷脂复合体系的构象,说明蛋白质和磷脂间发生相互作用,但当均质压力进一步增加,和未经处理的样品相比,样品中的α-螺旋含量略有下降,同时功能性质稍有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均质 大豆蛋白 卵磷脂 结构性质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复合物对O/W型乳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丁俭 隋晓楠 +5 位作者 王婧 董济萱 马文君 李杨 齐宝坤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74-80,共7页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 为探究超声处理大豆分离蛋白-壳聚糖(soybean protein isolate-chitosan,SPI-CS)复合物对形成O/W型乳液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与油-水界面张力、乳液粒径、乳液稳定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的SPI-CS复合物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乳化稳定性和界面吸附性较低,形成的O/W型乳液粒径相对较大,约100?μm,乳液Zeta电位较低,乳滴有发生聚集的倾向。乳液贮存7 d后乳层析指数最高。经超声处理后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状液性质发生明显变化,随着超声功率的增加,形成的O/W型乳液的稳定性有所增加:超声功率为400 W时SPI-CS复合物形成的乳液最为稳定,乳层析指数最低;当超声功率超过400 W时,乳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显示其粒径有所增大,同时乳液的Zeta电位、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明显下降,界面张力降低缓慢。超声处理暴露了蛋白质分子的内部结构,使部分结构展开、柔性增加,促进了其与壳聚糖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说明超声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与壳聚糖形成的复合物影响了O/W型乳液的稳定性及相关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 壳聚糖 O/W型乳液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大豆蛋白体外消化产物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8
10
作者 王中江 张潇元 +7 位作者 隋晓楠 齐宝坤 江连洲 李欣芮 姜楠 黄天赐 张鑫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6,共7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础原料,运用多种蛋白分析检测手段,深入探讨70、80、85、90、100℃热处理条件对大豆分离蛋白体外模拟消化特性影响。从蛋白质水解度(the degree of hydrolysis,DH)曲线来看,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DH曲线呈现先上升后...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础原料,运用多种蛋白分析检测手段,深入探讨70、80、85、90、100℃热处理条件对大豆分离蛋白体外模拟消化特性影响。从蛋白质水解度(the degree of hydrolysis,DH)曲线来看,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DH曲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而长时间也会使DH呈现下降的趋势。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及拉曼光谱图分析显示,经不同温度热预处理样品的消化产物二级结构中α-螺旋结构含量较未经预处理样品的高,而β-折叠结构含量降低,β-转角与无规卷曲结构含量变化不明显;随着时间的延长,α-螺旋结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β-折叠结构含量先降低后升高。拉曼光谱中酪氨酸峰变化较小且不规律,热处理使色氨酸残基更趋近于"包埋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蛋白 体外模拟消化 胃蛋白酶 热处理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物的制备及其蛋白结构与功能性质分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江连洲 陈思 +7 位作者 李杨 吴长玲 王中江 张巧智 齐宝坤 隋晓楠 陈复生 许振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27,共8页
大豆分离蛋白经热处理后与花青素进行复合形成复合物,采用荧光光谱表征复合体系构象变化,以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粒度分析及Zeta电位为指标分析该复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与功能性质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 大豆分离蛋白经热处理后与花青素进行复合形成复合物,采用荧光光谱表征复合体系构象变化,以溶解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粒度分析及Zeta电位为指标分析该复合体系中大豆分离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与功能性质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 7.4的条件下,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与花青素复合后,大豆分离蛋白的Zeta电位绝对值显著增大,乳化性、乳化稳定性显著提高,但溶解性显著下降。通过荧光光谱分析发现花青素对热处理大豆分离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蛋白与花青素间形成了结合位点数近似于1的复合物,三维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花青素的复合使得蛋白质多肽链的骨架伸展,蛋白结构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花青素 结构性质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21
12
作者 李杨 江连洲 +3 位作者 隋晓楠 王辰 王中江 刘雯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30-133,共4页
采用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水解酶选用碱性蛋白酶,复合酶采用纤维酶、半纤维酶、果胶酶。得出最优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6(g/mL)、纤维素酶添加量0.64%、半纤维素酶添加量0.56%、酶解pH5、酶解温度37℃条件... 采用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水解酶选用碱性蛋白酶,复合酶采用纤维酶、半纤维酶、果胶酶。得出最优复合酶水酶法提取大豆蛋白工艺条件为料水比1:6(g/mL)、纤维素酶添加量0.64%、半纤维素酶添加量0.56%、酶解pH5、酶解温度37℃条件下水解0.75h后,再利用Alcalase碱性内切蛋白酶,加酶量1.85%、酶解温度50℃、酶解pH9.26、水解3.6h。经过验证实验可知,在最优酶解工艺条件下总蛋白提取率可达到极大值即85.78%。经过复合酶酶解预处理比传统的湿热预处理的总蛋白提取率提高了近10%,其原因经分析是经过复合酶酶解处理的豆粉其细胞结构充分破坏,使得酶的作用位点暴露更有利于蛋白酶的作用,具体的机理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酶法 复合酶 大豆蛋白 混料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3
作者 毕爽 江连洲 +4 位作者 毛惠婷 隋晓楠 王中江 齐宝坤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1-6,共6页
研究不同强度的超声波(150、300、450 W)在12 min和24 min处理时间下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相互作用程度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复合体系功能性质随超声条件变化的规律。通过圆二色光谱、粒径分布、ζ-电位、溶解度以及乳化性指标的测定发现:... 研究不同强度的超声波(150、300、450 W)在12 min和24 min处理时间下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相互作用程度的影响,同时揭示了复合体系功能性质随超声条件变化的规律。通过圆二色光谱、粒径分布、ζ-电位、溶解度以及乳化性指标的测定发现:当超声波处理时间为12 min时,中功率(300 W)超声波对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影响最大,α-螺旋含量降低,溶解度及乳化性较高。当超声时间延长至24 min时,低功率(150 W)超声波会明显增加大豆分离蛋白-磷脂复合体系的乳化性,同时体积平均粒径由未超声样品的16.87 μm减小至6.49 μm、ζ-电位绝对值增大,α-螺旋含量降低至7.6%,溶液分散均匀且性质稳定。但随着超声波功率的进一步增大,蛋白质发生不溶性聚集,导致其与磷脂间的相互作用变弱,复合体系的各项功能性质随之下降。这表明超声波处理会影响大豆分离蛋白与磷脂相互作用的程度,适宜强度的超声波处理有利于复合体系功能性质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处理 大豆分离蛋白 磷脂 空间结构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工艺研究 被引量:17
14
作者 江连洲 王海晴 +3 位作者 陈思 隋晓楠 张巧智 李杨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47-251,共5页
以牡丹籽为原料,应用超声辅助法对牡丹籽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以牡丹籽油得率为响应值,对影响牡丹籽油得率的3个主要因素(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超声处理时间)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超声辅... 以牡丹籽为原料,应用超声辅助法对牡丹籽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应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以牡丹籽油得率为响应值,对影响牡丹籽油得率的3个主要因素(超声功率、超声时间和超声处理时间)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超声辅助法最佳工艺条件:超声功率400 W,超声温度40℃,处理时间45 min。在最优条件下,牡丹籽油得率可达2.02%±0.05%。对比水酶法(得率20.34%)、溶剂法(得率24.58%)与超声辅助水酶法(得率22.13%)提取的牡丹籽油,发现超声辅助法不仅提高牡丹籽油提油效率,且所提取的牡丹籽油的酸值低、游离脂肪酸少,油脂品质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 超声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分析 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表面疏水性的关系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辰 江连洲 +4 位作者 魏冬旭 李杨 隋晓楠 王中江 李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4-57,共4页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在酰胺Ⅰ带位置中各个特征峰相互叠加,采用Gauss峰型进行拟合、解析,判断其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的二级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对不同品种大豆分离蛋白在酰胺Ⅰ带位置中各个特征峰相互叠加,采用Gauss峰型进行拟合、解析,判断其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的相对含量,对其含量与表面疏水性数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研究大豆分离蛋白结构与表面疏水性之间的构效关系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大豆分离蛋白表面疏水性与α-螺旋含量呈负相关(r=-0.945,P=0.004),与β-折叠(r=0.904,P=0.013)及无规则卷曲(r=0.866,P=0.026)的含量呈正相关,与β-转角线性关系不明显(r=-0.698,P=0.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FTIR 表面疏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处理条件下大豆分离蛋白的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36
16
作者 李杨 王中江 +5 位作者 王瑞 隋晓楠 齐宝坤 韩飞飞 毕爽 江连洲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4-109,共6页
本文研究不同温度、时间热处理下不同浓度大豆分离蛋白的热稳定性及红外光谱,探讨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样品浓度的差异对变性温度(T_D)和变性焓变(ΔH)的影响不明显,未经加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中7S和11S球蛋白变性温度... 本文研究不同温度、时间热处理下不同浓度大豆分离蛋白的热稳定性及红外光谱,探讨蛋白质二级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样品浓度的差异对变性温度(T_D)和变性焓变(ΔH)的影响不明显,未经加热处理的大豆分离蛋白中7S和11S球蛋白变性温度分别为74.2℃和93.7℃。相比于未处理的蛋白质样品,热处理使α-螺旋结构增多,β-折叠结构减少。80℃热处理下,α-螺旋结构及β-转角结构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而β-折叠结构含量则先减少后增加。在2%蛋白浓度、90℃热处理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长,α-螺旋结构及β-折叠结构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无规卷曲结构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无论何种蛋白浓度下,11S球蛋白在90℃热处理45 min时的变性增大了无规卷曲结构含量,同时降低了β-转角结构及β-折叠结构组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热稳定性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大豆油脂体乳液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丁俭 张巧智 +3 位作者 韩天翔 隋晓楠 董济萱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8-14,共7页
以大豆油脂体乳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表面张力测量、动态激光散射、圆二色光谱、共聚焦等技术研究大豆油脂体在不同温度(30、50、70、90℃)条件下乳液的物理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及油脂体表面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考察了温度对乳液界面张... 以大豆油脂体乳液为研究对象,利用动态表面张力测量、动态激光散射、圆二色光谱、共聚焦等技术研究大豆油脂体在不同温度(30、50、70、90℃)条件下乳液的物理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及油脂体表面蛋白二级结构的变化,考察了温度对乳液界面张力、界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降低了大豆油脂体乳液表面电荷和界面张力,改变了界面强度;油脂体表面蛋白的二级结构α-螺旋含量从(17.71±0.01)%下降到(15.3±0.03)%,无规卷曲含量从(29.96±0.01)%下降到(27.3±0.06)%,β-转角含量从(22.34±0.05)%下降到(21.2±0.03)%,β-折叠含量从(29.89±0.06)%增加到(36.1±0.02)%,热处理改变了维持油脂体表面蛋白二级结构的作用力,影响二级结构含量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界面特性;4个温度热处理没有明显促进油体的絮凝;30℃和50℃热处理的乳液,油脂氧化的氢过氧化物相对较少,表明热处理改变了大豆油脂体乳液的界面特性,进而影响油脂体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脂体乳液 热处理 界面特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均质对天然和热变性大豆蛋白-磷脂水包油型乳状液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毕爽 马文君 +5 位作者 孙红波 隋晓楠 王中江 齐宝坤 江连洲 李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4-79,共6页
为揭示大豆蛋白和大豆卵磷脂在油-水界面层的交互作用及复合微乳体系的稳定机制,探究了温度(20、60℃)和均质压力(0~80 MPa)的协同作用对蛋白质-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天然大豆蛋白与磷脂(native soybean iso... 为揭示大豆蛋白和大豆卵磷脂在油-水界面层的交互作用及复合微乳体系的稳定机制,探究了温度(20、60℃)和均质压力(0~80 MPa)的协同作用对蛋白质-磷脂复合乳化体系功能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于天然大豆蛋白与磷脂(native soybean isolate-lecithin,NSI-Lec)形成的乳状液,热变性大豆蛋白与磷脂(denatured soybean isolate-lecithin,DSI-Lec)的乳状液功能性质随均质压力的变化更明显。NSI-Lec乳液在均质压力达到80 MPa时乳化性、乳化稳定性及电位变化不再显著,但DSI-Lec乳液在该条件下功能性质继续提高。当均质压力高于40 MPa时,DSI-Lec乳液的乳层析指数明显下降,说明乳液更加稳定。粒径分布结果表明:NSI-Lec乳液呈双峰粒径分布,DSI-Lec乳液在均质压力高于20 MPa后粒度分布曲线向小粒径方向移动,且当均质压力达到80 MPa时粒径分布呈现单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DSI-Lec乳液随均质压力的提升分布更均匀,乳液连续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均质-热处理 大豆蛋白 磷脂 乳状液 功能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非共价/共价作用对其界面功能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杨 孙红波 +5 位作者 董济萱 刘英杰 毕爽 张巧智 江连洲 隋晓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2-38,共7页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间的复合程度,采用起泡特性及起泡稳定性测定、乳化特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巯基含量测定等方法,重点解析非共价结合/共价交联方式下蛋白质-花青素复合体系...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花青素与大豆分离蛋白间的复合程度,采用起泡特性及起泡稳定性测定、乳化特性及乳化稳定性测定、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巯基含量测定等方法,重点解析非共价结合/共价交联方式下蛋白质-花青素复合体系结构变化与功能性质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pH 7.4、2 h和pH 9.0、24 h处理条件下,随着花青素质量浓度的增大,复合物中蛋白特征峰荧光强度降低,蛋白质多肽链解折叠,共价结合能力强于非共价结合能力。复合液中蛋白的起泡特性及起泡稳定性、乳化特性及乳化稳定性均有提高,巯基含量下降,其中在pH 9.0、24 h条件下,6号样品表现尤为明显。样品5、6乳液体系中乳滴大小均一、分散均匀、乳液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花青素 乳化性 起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分离蛋白与花青素非共价及共价作用对蛋白构象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20
作者 孙红波 李杨 +5 位作者 王立敏 董济萱 隋晓楠 齐宝坤 王中江 江连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3-39,共7页
为对比解析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体系中非共价/共价作用对蛋白质构象变化规律的影响,以非共价结合(pH 7.4、2 h)和共价交联(pH 9、24 h)2种作用机制为处理手段,以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浊度测定、结合度测定、凝... 为对比解析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体系中非共价/共价作用对蛋白质构象变化规律的影响,以非共价结合(pH 7.4、2 h)和共价交联(pH 9、24 h)2种作用机制为处理手段,以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物为研究对象,采用浊度测定、结合度测定、凝胶电泳分析、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法研究复合体系中蛋白质结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分离蛋白-花青素复合体系中,pH 9、24 h条件下样品4~6(20∶1、10∶1、5∶1,m/m)电泳图谱中有大分子衍生物生成,由此说明其形成共价复合物。共价交联处理(pH 9、24 h)样品4~6(20∶1、10∶1、5∶1,m/m)的浊度值低于非共价结合处理(pH 7.4、2 h)样品1~3(20∶1、10∶1、5∶1,m/m),且复合物4~6中花青素对大豆分离蛋白的亲和能力较强;随复合物中花青素含量的增加,花青素会降低蛋白的荧光强度使色氨酸残基暴露于较为亲水环境中,表明复合样品4~6的荧光猝灭效果明显,共价交联作用强度大于非共价结合作用;在低比例(20∶1,m/m)中,复合物1、4中的蛋白红外光谱吸收强度明显下降,表明复合物中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改变,且样品4中β-转角及无规则卷曲结构相对含量较高,这表明复合物中花青素共价交联机制对蛋白的解折叠能力较强,结构易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花青素 非共价作用 共价作用 构象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