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盐度耐受性及适宜生长盐度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隋延鸣 高保全 +4 位作者 刘萍 任宪云 李洋 丁金强 段亚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8-401,共4页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群体进行盐度胁迫试验,结果表明:24、48、72 h低盐海水对三疣梭子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和8.56;24、48、72 h高盐海水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和52.21;三疣梭... 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黄选1号"群体进行盐度胁迫试验,结果表明:24、48、72 h低盐海水对三疣梭子蟹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和8.56;24、48、72 h高盐海水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和52.21;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安全存活盐度为13.7~47.7。在三疣梭子蟹安全存活盐度范围内设置6个盐度梯度,分别为18.7、23.7、28.7、33.7(自然海水对照组)、38.7和43.7,在不同盐度梯度下对80日龄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进行4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各盐度组三疣梭子蟹的存活率分别为60%、59%、63%、49%、48%和38%;低盐组(18.7、23.7、28.7)的存活率、增重率和蜕皮速度均比高盐组(33.7、38.7和43.7)好且差异显著(P<0.05)。综合比较表明,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的最适宜盐度为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疣梭子蟹 “黄选1号” 盐度耐受性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盐度耐受性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隋延鸣 高保全 +4 位作者 刘萍 任宪云 李洋 丁金强 段亚飞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3-68,共6页
通过盐度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测定了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的盐度耐受性。盐度突变条件下,Ⅱ期幼蟹24、48、72h低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655、22.109、23.184;高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0.711、50.061、49.612。80日龄成蟹24、48、72... 通过盐度突变和渐变两种方法测定了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的盐度耐受性。盐度突变条件下,Ⅱ期幼蟹24、48、72h低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1.655、22.109、23.184;高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0.711、50.061、49.612。80日龄成蟹24、48、72h低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3、7.49、8.56;高盐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4.49、52.74、52.21。在逐渐降低盐度条件下,Ⅱ期幼蟹可在盐度6.7的海水中存活,而80日龄成蟹可在盐度为5.7的海水中存活;随着盐度逐渐升高,Ⅱ期幼蟹和80日零成蟹均可在盐度47.7的海水中存活。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具有较宽的盐度耐受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选1号 三疣梭子蟹 盐度耐受性 LD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螺繁殖行为及早期发育的观察
3
作者 隋延鸣 蒋慧敏 +4 位作者 孙可 陈馨雅 李磊 万连营 吕林兰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5,共9页
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 为探讨泥螺(Bullacta exarata)的繁殖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于2021年夏季在江苏盐城地区沿海滩涂观察泥螺的交配、繁殖行为,并采集一批泥螺及其卵群,带回实验室,解剖观察泥螺亲体性器官发育状况;然后在20℃条件下培养泥螺受精卵,采用显微镜观察泥螺的胚胎发育状况,并记录其各个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卵群大小与怀卵量呈幂函数关系,即卵群体积越大,其所含卵子数量越多。泥螺胚胎平均直径为210μm,根据泥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的特征,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泥螺从受精卵发育成稚贝这一过程划分为卵裂、囊胚、原肠胚、膜内幼虫发育、浮游面盘幼虫阶段和附着变态阶段6个阶段16个时期。受精卵排出后50 min开始卵裂,约23 h达到囊胚期;排出后31 h胚胎发育进入原肠期,排出后38 h 25 min开始形成器官,受精卵排出后115 h 30 min最终变态为稚贝。通过观察发现,在泥螺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如何使泥螺胚胎快速摆脱胶质膜以及适合的孵化温度设置是影响泥螺孵化成功率和孵化速度至关重要的因素。研究结果可以为泥螺人工育苗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螺 卵群 胚胎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松江地区河道微塑料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郑亮 刘一萌 +4 位作者 李晓辰 曹译文 陈宜昊 唐洁君 隋延鸣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1-246,共6页
为揭示上海松江地区河道微塑料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利用表层现场采样、密度悬浮法分离、光学体式镜和拉曼光谱结合的观察分析方法,研究了上海市松江区4条流经不同功能区的河道水体中微塑料的含量、粒径范围、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为揭示上海松江地区河道微塑料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利用表层现场采样、密度悬浮法分离、光学体式镜和拉曼光谱结合的观察分析方法,研究了上海市松江区4条流经不同功能区的河道水体中微塑料的含量、粒径范围、来源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松江地区4条河道中微塑料含量为2~5个·m^(-3),微塑料含量与河道水径流量成线性负相关(R^(2)=0.81,P<0.05),水流较缓的河道微塑料更容易停留在水体中。河道中微塑料粒径在0.5~5.0 mm范围内,粒径较大,属于刚形成的微塑料。微塑料主要来源于人类生活塑料垃圾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塑料包装。研究结果可为分析城市河道微塑料污染现状提供参考,并为进一步防控城市微塑料污染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城市河道 分布特征 上海松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许彩娜 张悦 +6 位作者 袁骐 蒋玫 郑亮 隋延鸣 穆景利 王云龙 王翠华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31-640,共10页
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医疗等众多领域,由此产生的塑料垃圾,特别是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在海洋中不断累积。微塑料因其粒径小、分布广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其还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 塑料制品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和医疗等众多领域,由此产生的塑料垃圾,特别是粒径小于5 mm的微塑料在海洋中不断累积。微塑料因其粒径小、分布广等特点,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威胁;其还可沿食物链进行传递,进而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因此,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从海洋微塑料来源和污染现状入手,综述了微塑料对海洋浮游生物、甲壳类、贝类、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参考方向,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微塑料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海洋环境污染 海洋生物 来源与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青蛤的钙化率和两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蔡娟 周凯 +5 位作者 盛文权 隋延鸣 来琦芳 陆建学 么宗利 高鹏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4,共8页
pH是影响水生动物的重要环境因子,pH的改变会引起水生动物一系列的生理应答。青蛤(Cyclina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贝类,其在养殖过程中面临各种pH挑战。为了解青蛤在不同pH下的生理应答,实验设置了5个pH梯度:7.4、7.8、8.2、8.6、9... pH是影响水生动物的重要环境因子,pH的改变会引起水生动物一系列的生理应答。青蛤(Cyclina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养殖贝类,其在养殖过程中面临各种pH挑战。为了解青蛤在不同pH下的生理应答,实验设置了5个pH梯度:7.4、7.8、8.2、8.6、9.0,进行了7 d不同pH暴露。结果发现,经过7 d pH暴露,pH7.8组钙化率仅稍微降低,而pH 7.4、pH 8.6、pH 9.0组钙化率变为负值;pH 7.8、pH 8.2、pH 8.6组中各组织CA酶活性在整个实验期间保持稳定,pH 7.4、pH 9.0两组暴露3 h后CA酶活性开始升高并在24 h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至120 h恢复至初始水平后保持稳定;与CA酶类似,pH 7.8、pH 8.2、pH 8.6组中各组织SOD酶活性在整个实验期间保持稳定,pH 7.4、pH 9.0两组从暴露12 h后开始升高并在24 h达到峰值,然后开始下降至48 h恢复至初始水平后保持稳定。结果表明,青蛤可以承受较大的pH波动,推测酸碱环境因素变化可能使青蛤产生生理应激效应,导致SOD和CA短期波动,但最后通过其自身调节可以恢复到初始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蛤 PH 钙化率 SOD酶活性 CA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硝酸盐胁迫下异育银鲫呼吸代谢生理响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晓莹 么宗利 +6 位作者 来琦芳 厉成新 周凯 刘进红 隋延鸣 马庆男 高鹏程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9-196,共8页
高浓度亚硝酸盐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为深入了解亚硝酸盐胁迫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呼吸代谢生理响应,采用急性胁迫方法,将异育银鲫幼鱼置于亚硝酸盐浓度为0.5、1、1.5、2、3mg·L^(-1)的水环境中胁迫96 h并... 高浓度亚硝酸盐会影响鱼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为深入了解亚硝酸盐胁迫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呼吸代谢生理响应,采用急性胁迫方法,将异育银鲫幼鱼置于亚硝酸盐浓度为0.5、1、1.5、2、3mg·L^(-1)的水环境中胁迫96 h并监测标准代谢率(SMR)、最大代谢率(MMR)、有氧代谢范围(AS)及高铁血红蛋白比例(MHb/Hb)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随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异育银鲫SMR显著升高(P<0.05),MMR显著降低(P<0.05),AS显著降低(P<0.05),MHb/Hb显著升高(P<0.05)。异育银鲫的SMR、MMR、AS与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均呈二次方回归关系,血液中MHb/Hb与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呈三次方回归关系。结果表明:异育银鲫SMR与水环境亚硝酸盐浓度呈正相关,MMR及AS与之呈负相关。在高浓度亚硝酸盐水环境中,鱼体升高SMR用于修复自身机能并维持基本生理功能;MHb/Hb显著升高,导致载氧能力下降,可供给鱼体的氧气量减少,MMR显著降低,游泳速度下降,捕食及逃逸等活动受到限制;AS显著降低,不能满足鱼类摄食生长等能量需求,易造成能量需求冲突,不利于鱼类的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育银鲫 亚硝酸盐 呼吸代谢 高铁血红蛋白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汪宇 张海燕 +6 位作者 隋延鸣 汤云瑜 孔聪 王媛 刘淑晗 蔡友琼 沈晓盛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59-369,共11页
为探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空间效应、盐度和营养素浓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能... 为探究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能力,通过设置不同空间效应、盐度和营养素浓度对塔玛亚历山大藻进行培养,分析不同培养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产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能力。结果表明:1)塔玛亚历山大藻中至少含有13种PSP组分,其中主要成分为GTX1、GTX4、GTX5和C1、C2,占总毒素的97.2%。当藻细胞数量低于4×10^(3)个时,13种组分均不能定量检出;当藻细胞数量在4×10^(3)~5.9×10^(6)个时,13种组分不能完全定量检出;当藻细胞数高于5.9×10^(6)个时,13种组分均能够检出。2)不同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产PSP能力比较,盐度25、35培养组显著高于盐度15培养组,1 L培养组显著高于0.1 L培养组,寡营养培养组显著高于富营养组。研究结果表明,塔玛亚历山大藻具有丰富的毒素谱,且分别在盐度25、1 L培养液和1/4倍营养素浓度下具有最佳产毒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玛亚历山大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产毒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