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大气硝酸盐干沉降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肖春艳 孙艺萌 +3 位作者 赵同谦 晓舒 李朋波 陈飞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5-1525,共11页
以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为研究区,于2021年1~12月设置5个监测点进行干沉降样品采集,分析了样品中硝酸盐浓度、通量及其氮氧同位素,基于稳定同位素模型(SIAR)量化了硝酸盐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库区干沉降中硝酸盐月均浓度为0.16mg/L,全年... 以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为研究区,于2021年1~12月设置5个监测点进行干沉降样品采集,分析了样品中硝酸盐浓度、通量及其氮氧同位素,基于稳定同位素模型(SIAR)量化了硝酸盐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库区干沉降中硝酸盐月均浓度为0.16mg/L,全年硝酸盐干沉降通量为2.49kg/(hm^(2)·a),δ15N-NO_(3)^(-)和δ^(18)O-NO_(3)^(-)月均值分别为(+0.17±4.10)‰、(+56.6±9.18)‰.干沉降中硝酸盐浓度、沉降通量和氮氧同位素的季节性差异显著,秋冬季节的硝酸盐浓度和沉降通量均高于春夏季节,主要与寒冷季节化石源排放量增加、大气边界层稳定性增强以及气粒转化平衡趋于颗粒态硝酸盐生成有关;冬季最高的δ15N-NO_(3)^(-)与冬季燃煤取暖和低温导致的氮同位素平衡分馏效应增加有关,夏季最低的δ^(18)O-NO_(3)^(-)则与NO_(2)+·OH途径形成硝酸盐占主导有关.SIAR分析结果发现,库区干沉降中硝酸盐主要来自化石源(交通排放及煤燃烧),贡献率为69.3%,其中交通排放源和煤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为51.1%和18.2%.冬季化石源的贡献率最高(72.0%),其中70.4%来源于交通排放.进一步证实交通排放和冬季燃煤取暖是影响库区干沉降中硝酸盐的主要因素,控制交通移动源污染排放和煤燃烧是今后减少大气中硝酸盐的重要举措.此外,较为稳定的生物质燃烧源对硝酸盐的贡献率表明外源输入也是库区硝酸盐干沉降中的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沉降 硝酸盐 氮氧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模型(SIAR) 后向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水热合成HA晶须形貌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高家诚 陈飞宏 张敏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47-1449,共3页
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水热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晶须的形貌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分析了pH值对HA晶须组成、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热条件下,可以成功地合成结晶度高、组成均一的羟基磷灰石晶... 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下水热法制备羟基磷灰石晶须的形貌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分析了pH值对HA晶须组成、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热条件下,可以成功地合成结晶度高、组成均一的羟基磷灰石晶须。随着pH值的提高,a轴方向尺寸上升,c轴方向基本不变,长径比减小。在微观形貌上羟基磷灰石逐渐由针状向球状形态转变。在pH值=7~8之间,合成的羟基磷灰石晶粒尺寸变化不大,稳定性较高,适合工业化生产。还初步讨论了HA的生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值 水热 羟基磷灰石 形貌 生长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的大气氮沉降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肖春艳 胡情情 +3 位作者 晓舒 赵同谦 郭晓明 陈飞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4-1307,共14页
氮沉降是氮素输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径。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大气氮沉降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84—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大气氮沉降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氮沉... 氮沉降是氮素输入生物圈的重要途径。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大气氮沉降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运用CiteSpace软件对1984—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大气氮沉降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气氮沉降相关的文献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科领域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气象学与大气科学等;美国的研究实力最强,中国则需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中国科学院、英国生态水文中心和瑞典农业科学大学等研究机构文章数量较多;Liu XJ、Mo JM、Verheyen K等为核心作者群;Atmospheric Environment、Global Change Biology、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以及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期刊为主要载体。氮沉降特征、氮沉降的生态效应、氮沉降化合物溯源是氮沉降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大尺度的全球氮沉降动态研究、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协同响应氮添加的机制、氮沉降源解析及减排策略的制定是当前氮沉降研究领域的前沿热点。上述研究结果可为大气氮沉降领域学者凝练科学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文献计量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 CITESP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大气氨氮干沉降特征及源解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肖春艳 陈飞宏 +3 位作者 晓舒 赵同谦 郭晓明 胡情情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56-1866,共11页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大气干沉降中氨氮的沉降特征和主要来源,于2019年9月—2020年8月对库区周边设置的5个大气监测点进行干沉降样品采集,测定并分析了样品中氨氮浓度及其氮同位素,基于贝叶斯混合模型量化了氨氮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 为了解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大气干沉降中氨氮的沉降特征和主要来源,于2019年9月—2020年8月对库区周边设置的5个大气监测点进行干沉降样品采集,测定并分析了样品中氨氮浓度及其氮同位素,基于贝叶斯混合模型量化了氨氮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库区大气干沉降中氨氮月均浓度为0.96 mg·L^(-1),全年大气干沉降中氨氮沉降通量为11.77 kg·hm^(-2),δ^(15)N-NH_(4)^(+)值月均值为-9.20‰.干沉降中氨氮沉降通量、浓度和δ^(15)N-NH_(4)^(+)值的季节差异显著,均表现出夏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低的变化规律,主要与夏季高温和氮肥施用有关.运用稳定同位素模型(SIAR)分析发现,库区干沉降中氨氮的主要污染源为农业源,贡献率为60%,其中化肥释放源和畜禽排放源贡献率分别为36%和24%.夏季农业源贡献率最高,其中64%来源于化肥释放,进一步证实了夏季高温以及氮肥的大量施用是影响库区干沉降中氨氮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探索库区水体氮污染控制途径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干沉降 氮同位素 源解析 丹江口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面机制砂水泥混凝土的抗滑耐久性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陈飞宏 张云 +2 位作者 梁军林 唐亚森 容洪流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4-47,共4页
从路面机制砂水泥混凝土的抗滑耐久性机理分析出发,研究了不同水灰比、砂率、细度模数、石粉含量和河砂掺量对混凝土抗滑性和耐磨性的影响规律,并将两者联系起来,对抗滑耐久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和石粉含量是影... 从路面机制砂水泥混凝土的抗滑耐久性机理分析出发,研究了不同水灰比、砂率、细度模数、石粉含量和河砂掺量对混凝土抗滑性和耐磨性的影响规律,并将两者联系起来,对抗滑耐久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机制砂的细度模数和石粉含量是影响路面混凝土抗滑性的关系因素,降低水灰比、降低砂率、增大细度模数、减少石粉含量和增加河砂掺量均能提高抗滑性。耐磨性可用表面回弹值间接评价,在一定范围内耐磨性随着水灰比增大而快速下降,细度模数、石粉含量、河砂掺量和砂率对耐磨性影响不大。降低水灰比是提高机制砂路面混凝土抗滑耐久性的重要措施,机制砂路面混凝土的优化,在保证水灰比满足耐磨性要求前提下,主要优化抗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机制砂水泥混凝土 抗滑性 耐磨性 抗滑耐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制砂混凝土抗滑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容洪流 周泽华 +1 位作者 肖璐 陈飞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11748-11753,共6页
为了研究机制砂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摆式摩擦法与表面回弹法,研究了水灰比、砂率、机制砂掺率、石粉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性排列。研究表明,机制砂抗滑性能低于天然河砂,石粉会显著... 为了研究机制砂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摆式摩擦法与表面回弹法,研究了水灰比、砂率、机制砂掺率、石粉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重要性排列。研究表明,机制砂抗滑性能低于天然河砂,石粉会显著改变机制砂混凝土的表观构造,各影响因素之间灰色关联排序为砂率>水灰比>石粉含量>机制砂掺率,根据以上结论设计了机制砂混凝土抗滑性能预测模型,经验证此模型与试验实测值相关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机制砂 灰色关联理论 混凝土路面 抗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