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高水稻籼粳杂交后代花药培养力的研究 被引量:24
1
作者 朱永生 陈葆棠 张端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14-317,共4页
以水稻籼粳交F1 为材料 ,研究了改变培养基的氮素比例和碳源、30℃高温热击处理花药及改善供体植株的生理状况等措施对提高籼粳杂交后代花药培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氮素比例中NH+4 NO-3 为5 .3 2 8.0时对提高花药培养力效果最好 ;... 以水稻籼粳交F1 为材料 ,研究了改变培养基的氮素比例和碳源、30℃高温热击处理花药及改善供体植株的生理状况等措施对提高籼粳杂交后代花药培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氮素比例中NH+4 NO-3 为5 .3 2 8.0时对提高花药培养力效果最好 ;混合使用 3%蔗糖和 3 %麦芽糖作碳源对提高出愈率、绿苗分化率及花药培养力效果显著 ;高温热击处理 36h ,可以同时使出愈率和绿苗分化率的提高达到显著水平 ;对供体植株的喷施 0 .8%KH2 PO4能使出愈率显著提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交 花药 培养力 培养基 高温热击预处理 双单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5国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遗传多样性初探 被引量:8
2
作者 周益军 陈葆棠 +3 位作者 程兆榜 LEUNG Hei PHUNSATHT Wasana SHARMA Ram Chriter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94-196,共3页
关键词 稻瘟病菌 遗传多样性 亚洲国家 遗传系谱 REP-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组织培养法繁殖疣粒野生稻研究
3
作者 秦发兰 陈葆棠 +3 位作者 林兴华 朱永生 张端品 章荣德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CSCD 2000年第1期42-45,共4页
疣粒野生稻是优异的种质资源,由于其种子的强休眠性,常规方法很难繁殖成功,本实验利用组织培养方法,通过诱导试管苗和诱导愈伤再分化成苗两种途径,对疣粒野生稻的试管微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疣粒野生稻试管苗及成熟种子... 疣粒野生稻是优异的种质资源,由于其种子的强休眠性,常规方法很难繁殖成功,本实验利用组织培养方法,通过诱导试管苗和诱导愈伤再分化成苗两种途径,对疣粒野生稻的试管微繁进行了研究,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疣粒野生稻试管苗及成熟种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疣粒野生稻直接成苗及愈伤分化成苗对培养基的选择性均不强,用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疣粒野生稻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粒野生稻 稻种资源 组织培养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糊化温度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陈葆棠 彭仲明 徐运启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115-119,共5页
用kiycsawa的累积分布曲线法对水稻杂交组合(矮梅早3号×华矮837)的F_3种子的糊化温度的遗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矮837的高糊化温度由2个位点的显性基因共同控制。且此2个基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矮梅早3号的低糊化温度由2个隐性基... 用kiycsawa的累积分布曲线法对水稻杂交组合(矮梅早3号×华矮837)的F_3种子的糊化温度的遗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矮837的高糊化温度由2个位点的显性基因共同控制。且此2个基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矮梅早3号的低糊化温度由2个隐性基因所控制。杂种后代中出现的中等糊化温度类型由2个显性基因中的一个单独决定,并受到修饰因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 水稻 糊化 温度 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米糊化温度的半粒法测定及其遗传 被引量:4
5
作者 陈葆棠 彭仲明 徐运启 《湖北农业科学》 1991年第9期14-16,共3页
糊化温度属稻米蒸煮品质性状之一,它的高低影响到米饭的性质。糊化温度的测定现多采用Little(1958)所创造的碱消化间接测定方法。其测定材料均为精米样品。在遗传研究和育种实践中。
关键词 稻米 糊化 温度 测定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