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公藤“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王君明 李金洋 +6 位作者 蔡泓 刘瑞新 陈荣幸 李金花 宋玲玲 李军 崔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7-40,共4页
目的考察雷公藤"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机制。方法雷公藤生品及其"以药制药"炮制品被给予生理小鼠14 d,通过对血清、肝、肾生物样本的分析,评价其炮制减毒作用机制。结果雷公藤生品引起了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目的考察雷公藤"以药制药"炮制减毒作用机制。方法雷公藤生品及其"以药制药"炮制品被给予生理小鼠14 d,通过对血清、肝、肾生物样本的分析,评价其炮制减毒作用机制。结果雷公藤生品引起了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酐(Cr)和尿素氮(BUN)、肝和肾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以及炎性介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的极显著升高,肝和肾的抗氧化物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以及抗炎性介质白介素(IL)-10水平的显著降低;与雷公藤生品组比较,金银花制雷公藤(JYHLGT)、白芍制雷公藤(BSLGT)、金钱草制雷公藤(JQCLGT)、甘草制雷公藤(GCLGT)、绿豆制雷公藤(LDLGT)等5个炮制品组均不同程度地逆转了以上指标的异常。结论金钱草、金银花、绿豆、白芍、甘草"以药制药"炮制雷公藤均可起到减毒作用,其减毒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增强抗氧化以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药制药”炮制减毒 脂质过氧化 抗氧化 抗炎 减毒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评价雷公藤配伍金钱草相杀减毒作用的化学基础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君明 李金花 +5 位作者 蔡泓 李金洋 张月月 陈荣幸 李军 崔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2622-2626,共5页
目的阐释雷公藤(LGT)与金钱草(JQC)配伍相杀减毒的化学基础,初步评价其相杀减毒作用。方法 2015年10月,首先制备乙酸乙酯提取物(EAE)、4/1 EAE、2/1 EAE、1/1 EAE、1/2 EAE、1/4 EAE的干浸膏以配置相应的供试品溶液,在确定雷公藤甲素(TP... 目的阐释雷公藤(LGT)与金钱草(JQC)配伍相杀减毒的化学基础,初步评价其相杀减毒作用。方法 2015年10月,首先制备乙酸乙酯提取物(EAE)、4/1 EAE、2/1 EAE、1/1 EAE、1/2 EAE、1/4 EAE的干浸膏以配置相应的供试品溶液,在确定雷公藤甲素(TP)和雷公藤红素(CEL)线性、仪器精密度、供试品溶液稳定性、方法重复性良好的基础上,根据TP和CEL标准曲线分别计算TP和CEL含量,寻找LGT与JQC配伍前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化学差异特征成分(特征峰),将配伍前后各组的TP和CEL含量以及未知差异特征峰峰面积积分值,经过主成分分析(PCA)计算化学得分Z值。将TP、CEL及其他化学差异特征峰均与化学得分Z值进行灰色关联分析(GCA)方法,并按照灰色关联度大小进行排序,比较各化学差异特征峰对化学得分的影响程度。结果 TP和CEL测定条件下差异特征峰共有12个,分别为TP、CEL、1~10号峰。将12个差异特征峰经PCA降维,产生2个主成分。根据提取的信息量即公因子方差对TP和CEL含量进行加权,可得二者的加权含量(TP-CEL)。4/1 EAE、2/1 EAE、1/1 EAE、1/2 EAE、1/4 EAE的TP-CEL均低于EAE(P<0.05);2/1 EAE的TP-CEL低于4/1 EAE组、1/1EAE组、1/2 EAE(P<0.05);1/4 EAE的TP-CEL低于4/1 EAE、2/1 EAE、1/1 EAE、1/2 EAE(P<0.05)。4/1 EAE、2/1 EAE、1/1 EAE、1/2 EAE、1/4 EAE化学得分Z值低于EAE(P<0.05);2/1 EAE化学得分Z值低于4/1 EAE、1/1EAE、1/2 EAE(P<0.05);1/4 EAE组化学得分Z值低于4/1 EAE、2/1 EAE、1/1 EAE、1/2 EAE(P<0.05)。将差异特征峰与化学得分Z值进行GCA分析,得各特征峰的灰色关联系数,并按灰色关联系数进行排序。排在第1的是3号特征峰,TP和CEL分别排在12个特征峰中的第8和第9。结论寻找到的12个差异化学成分为LGT配伍JQC相杀减毒的主要化学基础,二者在质量配比4/1~1/4均可通过降低化学得分从而发挥相杀减毒作用,其中尤以1/4为最佳配比,其减毒作用可能与TP、CEL、1~10号特征化学成分的综合作用有关,其中尤以3号特征成分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 药物 中药配伍 相杀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黄梓醇抗抑郁机制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君明 刘晨 +5 位作者 陈荣幸 巫晓慧 张月月 刘瑞新 宋玲玲 李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从抗氧化防御探索地黄梓醇的抗抑郁机制。方法在前期证实梓醇具有抗抑郁药效的基础上,通过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抑郁症大鼠额叶皮层的部分氧化和抗氧化指标的检测分析,评价梓醇抗抑郁的机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UMS引起了... 目的从抗氧化防御探索地黄梓醇的抗抑郁机制。方法在前期证实梓醇具有抗抑郁药效的基础上,通过对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抑郁症大鼠额叶皮层的部分氧化和抗氧化指标的检测分析,评价梓醇抗抑郁的机制。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UMS引起了大鼠额叶皮层的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主要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氧化物质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相关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水平均显著降低;而给予梓醇5周后,CUMS引起的以上指标的异常均被显著逆转。结论梓醇的抗抑郁机制可能与抑制额叶皮层脂质过氧化并增强其抗氧化水平,进而纠正氧化/抗氧化失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醇 抑郁症 额叶皮层 脂质过氧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