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铃薯疮痂病菌分离鉴定与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张铉哲 陈梅 +3 位作者 赵雪 任雪琦 徐浩然 陈苏慧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17,共8页
从哈尔滨马铃薯产区分离疮痂病菌,采用小薯片法测定分离菌株致病性,通过形态观察、生物学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疮痂病菌;利用纸碟法分别测定抗病诱导剂草酸(OA)、水杨酸(SA)、β-氨基丁酸(BABA)、苯并噻二唑(BTH)和茉莉酸甲酯... 从哈尔滨马铃薯产区分离疮痂病菌,采用小薯片法测定分离菌株致病性,通过形态观察、生物学特性和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疮痂病菌;利用纸碟法分别测定抗病诱导剂草酸(OA)、水杨酸(SA)、β-氨基丁酸(BABA)、苯并噻二唑(BTH)和茉莉酸甲酯(MJ)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离体生长影响,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该5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疮痂病防治效果,室内和田间使用浓度均为50μg·mL^(-1)。结果表明,筛选得到9个致病菌株,形态相似,在ISP2培养基上菌丝灰色,孢子灰色,孢子链为直链。通过16S rDNA序列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将致病菌株鉴定为Streptomyces scabies,即马铃薯疮痂病菌。离体条件下,供试5种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疮痂病菌生长无抑制作用;田间条件下,抗病诱导剂对马铃薯产量无显著影响,且对马铃薯疮痂病均有防治效果,其中MJ防治效果最佳,防治效果为43.6%。结果表明,哈尔滨地区致病链霉菌有S.scabies,MJ可较好诱发马铃薯对疮痂病抗病性,MJ可用于防治马铃薯疮痂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疮痂病菌 抗病诱导剂 防治效果 茉莉酸甲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马铃薯疮痂病菌种群结构及PAI致病基因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张铉哲 赵雪 +3 位作者 陈苏慧 徐浩然 任雪琦 朱二龙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3-59,共7页
2018—2020年,从黑龙江省6个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鹤岗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和鸡西市)采集马铃薯疮痂病薯块,采用稀释分离法对马铃薯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萝卜幼苗法进行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 2018—2020年,从黑龙江省6个市(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鹤岗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和鸡西市)采集马铃薯疮痂病薯块,采用稀释分离法对马铃薯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利用萝卜幼苗法进行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DNA序列对疮痂病菌进行分类鉴定,并进一步分析了致病菌的PAI致病基因组成。结果表明,从6个市采集到的154份马铃薯样品中分离鉴定获得263株链霉菌致病菌株,共有5种,为S.scabies、S.acidiscabies、S.bottropensis、S.rochei和S.lavendulae。其中S.scabies是优势菌株,S.bottropensis、S.rochei和S.lavendulae是黑龙江省首次报道的马铃薯疮痂病菌。通过对致病链霉菌进行PAI致病基因(txtAB、tomA、nec1)的PCR扩增,共检测出2种致病基因类型txtAB^(+)/tomA^(+)/nec1^(+)和txtAB^(-)/tomA^(+)/nec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疮痂病 致病链霉菌 鉴定 PAI致病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晚疫病菌卵孢子形成与萌发条件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铉哲 姜萌 +6 位作者 陈梅 周子豪 李媛媛 赵雪 任雪琦 徐浩然 陈苏慧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0-19,共10页
采用MTT染色法分别测定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峙培养时间、杂交菌株组合、保存温度及保存时间对卵孢子活力的影响,计算卵孢子活力率;通过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浓度H2O2溶液及混合培养时间处理、混合培养基质处理,探索卵孢子萌发条件。试验结果... 采用MTT染色法分别测定马铃薯晚疫病菌对峙培养时间、杂交菌株组合、保存温度及保存时间对卵孢子活力的影响,计算卵孢子活力率;通过不同温度处理、不同浓度H2O2溶液及混合培养时间处理、混合培养基质处理,探索卵孢子萌发条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组合和自育型菌株产生卵孢子数量和活力均不同,随对峙培养时间延续,卵孢子数量逐渐增多,但卵孢子活力逐渐下降,杂交菌株组合对峙培养15 d或自育型菌株培养15 d后,卵孢子活力最高。不同温度对卵孢子活力影响不同,-20℃可以保持卵孢子活力,21℃培养促进卵孢子进入萌发期。H2O2溶液促进卵孢子进入萌发期,卵孢子进入萌发期比率随H2O2溶液浓度增加而提高,卵孢子经0.7%H2O2溶液处理后,卵孢子进入萌发期比率最高可达95.7%。土壤和组织浸出液配制而成的混合培养基均促进卵孢子萌发,其中土壤浸出液与黑麦培养基以1􀏑1混合而成的培养基促进卵孢子萌发效果最佳,卵孢子最高萌发率为19%,与杂交组合产生的卵孢子相比,自育型菌株产生的卵孢子萌发率相对较低。以上结果为马铃薯晚疫菌群体遗传和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菌 卵孢子 MTT染色法 自育型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群体动态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铉哲 任雪琦 +3 位作者 赵雪 徐浩然 陈苏慧 周子豪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20,共10页
2019~2020年在黑龙江省11个市县采集并分离26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并对其作甲霜灵抗药性、交配型、mtDNA单倍型和SSR基因型测定。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A1型、A2型和SF型菌株分别占所分离菌株总数81.3%、11.1%和7.6... 2019~2020年在黑龙江省11个市县采集并分离262株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并对其作甲霜灵抗药性、交配型、mtDNA单倍型和SSR基因型测定。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A1型、A2型和SF型菌株分别占所分离菌株总数81.3%、11.1%和7.6%。甲霜灵抗药性测定结果显示,甲霜灵高抗性菌株、中抗性菌株和敏感性菌株占比分别为55%、27.1%和17.9%。线粒体DNA单倍型测定中,共检测出Ia和IIa两种mtDNA单倍型占比分别为9.2%、90.8%。利用11对引物对采集的马铃薯晚疫病菌作SSR基因型分析,共检测出39种SSR基因型,其中H-11为优势基因型,分离频率为18.32%,其次为H-28,分离频率为13.74%。在11对SSR引物中,SSR2的Nei's基因多样性为0.4985,均高于其他等位基因Nei's基因多样性。2019年检测出28种SSR基因型,2020年检测出35种SSR基因型,基因型H-9、H-18、H-26、H-27为2019年特有SSR基因型,基因型H-29~H-39为2020年特有SSR基因型;望奎县检出7种基因型,较其他市县基因型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晚疫病病菌 SSR基因型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