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DTA对饱和多孔介质中纳米银迁移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银子毅 杨新瑶 +2 位作者 陈芳敏 邓仕槐 杨悦锁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69-1574,共6页
通过混合批实验及三脉冲饱和砂柱实验,研究了1 mmol·L-1及300 mmol·L-1离子强度下EDTA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修饰的纳米银颗粒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纳米银颗粒在石英砂柱和铁氧化物涂层石英砂柱中迁移行为的影响。批实验结果... 通过混合批实验及三脉冲饱和砂柱实验,研究了1 mmol·L-1及300 mmol·L-1离子强度下EDTA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修饰的纳米银颗粒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纳米银颗粒在石英砂柱和铁氧化物涂层石英砂柱中迁移行为的影响。批实验结果表明:高、低离子强度下,EDTA均能置换纳米银颗粒表面的PVP聚合物,使稳定纳米银颗粒的机理由PVP产生的空间位阻作用转变为EDTA产生的双电层稳定效应。柱实验结果表明:高离子强度降低纳米银内核与石英砂之间的双电层排斥作用,进而降低其迁移性能;铁氧化物涂层减少了石英砂面上纳米银的点位从而降低其沉降速率;EDTA对砂柱的淋洗未能明显释放沉积态纳米银,但可通过络合并溶解铁氧化物石英砂表面的铁氧涂层促进纳米银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饱和多孔介质 乙二胺四乙酸(EDTA)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蚕肠道菌的多样性及研究方法进展
2
作者 赵明晗 陈芳敏 夏琬婷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4期121-123,共3页
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模式昆虫,近年对家蚕肠道菌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发现家蚕的品种、性别、龄期及不同的环境和饲养条件下家蚕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差异较大,且优势菌群也不尽相同。该文介绍了家蚕肠道菌群... 家蚕作为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模式昆虫,近年对家蚕肠道菌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研究成为热点。研究发现家蚕的品种、性别、龄期及不同的环境和饲养条件下家蚕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差异较大,且优势菌群也不尽相同。该文介绍了家蚕肠道菌群结构、功能及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研究进展,分析了肠道菌群的影响因素,对理解肠道菌与家蚕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对家蚕的生长发育、免疫及抗病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为后续推动蚕业可持续发展和肠道菌在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科研价值和实际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肠道菌 结构功能 多样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酵松树皮和花生壳对地下水中砷的减毒效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章 杨新瑶 +5 位作者 闫馨予 陈芳敏 付晶晶 黄丽红 杨文娴 杨悦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68-875,共8页
本研究探索了通过发酵的松树皮和花生壳强化地下水中土著微生物活性来降低砷毒性的方法.静态批实验结果表明地下水中化学氧化和生物氧化过程的耦合,会促使As(Ⅲ)转化为As(Ⅴ),从而降低砷的毒性.加入有机基质可提升As(Ⅲ)的去除效率,花... 本研究探索了通过发酵的松树皮和花生壳强化地下水中土著微生物活性来降低砷毒性的方法.静态批实验结果表明地下水中化学氧化和生物氧化过程的耦合,会促使As(Ⅲ)转化为As(Ⅴ),从而降低砷的毒性.加入有机基质可提升As(Ⅲ)的去除效率,花生壳的效果强于松树皮.通过对实验体系的化学及微生物表征,发现有机基质促进As(Ⅲ)减毒的主要机理如下:a)释放有机物,造成体系Eh值升高(即氧化性增强),从而促进As(Ⅲ)的化学氧化反应;b)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有机碳源,促进砷代谢细菌、砷氧化细菌及反硝化细菌增长,从而强化As(Ⅲ)的微生物氧化反应.此外,有机基质对砷的吸附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砷的浓度.研究结果揭示了应用农业废弃物治理地下水中砷污染的新思路,对于原位绿色修复砷污染地下水具有一定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减毒 地下水 微生物 松树皮 花生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性DNA在水土环境中的迁移归趋与水平转移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方园 杨新瑶 +3 位作者 陈芳敏 阮丽丽 张海燕 杨悦锁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804-1819,共16页
抗性基因是与抗生素的滥用密切关联的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DNA作为抗性基因的载体,其在环境中的赋存、迁移与水平转移对于环境中抗药性的传播十分重要.基于文献,本文针对与抗药性传播密切关联的各个环节,系统讨论了环境因子对DNA分子的... 抗性基因是与抗生素的滥用密切关联的一种新型环境污染物.DNA作为抗性基因的载体,其在环境中的赋存、迁移与水平转移对于环境中抗药性的传播十分重要.基于文献,本文针对与抗药性传播密切关联的各个环节,系统讨论了环境因子对DNA分子的损伤、保护和修复等影响DNA的赋存与归趋的机制,DNA吸附、解吸与迁移等影响其在环境中移动性的机制,以及水平转移等引发细菌产生抗药性的机制.文末提出了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 抗性基因 迁移 保护 损伤 水平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照、硫化和浓度效应对水环境中胞外聚合物与银离子相互作用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沈毅 陈芳敏 +1 位作者 杨悦锁 杨新瑶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186-1196,共11页
本文研究了紫外光照、银离子浓度和硫化反应对水环境中胞外聚合物(EPS:用海藻酸钠模拟)与银离子交互作用的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显示,在无硫有紫外光照的条件下,EPS先把银离子转化为零价纳米银,纳米银继而聚凝生成银沉淀.银离子... 本文研究了紫外光照、银离子浓度和硫化反应对水环境中胞外聚合物(EPS:用海藻酸钠模拟)与银离子交互作用的影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结果显示,在无硫有紫外光照的条件下,EPS先把银离子转化为零价纳米银,纳米银继而聚凝生成银沉淀.银离子的初始浓度会影响生成的纳米银的稳定性,失稳速度依次为初始浓度4 mmol·L^(-1)>8 mmol·L^(-1)>2 mmol·L^(-1)>1 mmol·L^(-1).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图表明,在有硫有紫外光照条件下,硫化反应和EPS共同作用使银离子生成硫化银和零价银两种纳米颗粒.初始银离子浓度较低(2 mmol·L^(-1)和4 mmol·L^(-1))时硫化反应有助于纳米银保持较好的稳定性;而初始银离子浓度较高(8 mmol·L^(-1))时,硫化反应会降低纳米银的稳定性.在无硫无紫外光照的条件下,EPS未能使银离子转化为纳米银,说明遮光条件会抑制EPS对银离子的还原效率.而在有硫条件下,即使遮光,银离子也会在硫离子和EPS的交互作用下转化为纳米银和纳米硫化银(除了银离子浓度为1 mmol·L^(-1)的样品).这表明硫化过程即使在黑暗环境中也能使银离子转化为纳米银.细菌可以通过胞外聚合物与银离子的相互作用,来抵御银对细胞的生态毒性.在黑暗的地下水环境中,EPS的还原能力弱于有光照的地表水(湖泊河流)环境,细菌更容易受到银的抑制;但地下水中若存在硫化物,硫化反应可以协助细菌的胞外聚合物将银离子转化为颗粒态甚至使其沉淀,从而增强EPS对细菌的保护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 紫外光照 胞外聚合物 银离子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需协同视角下财政政策提振消费的困境挑战与优化路径
6
作者 陈芳敏 谢贞发 《地方财政研究》 2025年第6期20-26,36,共8页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提振消费面临供需两侧制度性梗阻,需求侧因收入分配失衡与预防性储蓄高企抑制消费动能,供给侧受支出结构固化与税制激励偏差影响难以适配消费升级需求,而其中核心矛盾源于收入分配刚性弱化政策普惠性、支出动态失衡加...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提振消费面临供需两侧制度性梗阻,需求侧因收入分配失衡与预防性储蓄高企抑制消费动能,供给侧受支出结构固化与税制激励偏差影响难以适配消费升级需求,而其中核心矛盾源于收入分配刚性弱化政策普惠性、支出动态失衡加剧供需错配、跨层级政策协同不足抑制乘数效应以及叠加数字经济税制冲击与区域消费外溢补偿缺位等深层挑战。本文通过构建“需求赋能—供给适配—制度重构”的系统性改革路径以破解困境,推动财政政策从短期刺激向供需适配长效机制转型,进而持续撬动消费,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政策 供需协同 提振消费 制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