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使用抗凝、袪聚药物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陈署贤 林继宗 +3 位作者 凌云彪 林楠 汤照锋 许瑞云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9期73-74,共2页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预防性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术后预防性抗凝、祛聚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2006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手术治疗病例320例,纳入研究... 目的:对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的预防性治疗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探讨术后预防性抗凝、祛聚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2006年3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手术治疗病例320例,纳入研究者120例。根据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及潘生丁、低分子右旋糖酐、川芎嗪等祛聚药的应用情况将120例分为三组,其中,A组60例,术后未用抗凝、祛聚药;B组35例,在血小板>300×109/L时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500×109/L时,加用抗凝药物治疗;C组25例,早期(术后3~5 d)行祛聚治疗,在血小板>300×109/L时,加抗凝药物治疗。统计各组的PVT发生率及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内A组、B组和C组发生PVT的例数分别为26例、12例和2例,发生率分别为43.3%、34.3%和8.0%。A组和B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003,P=0.960),C组的门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χ2=5.082,P=0.024)和B组(χ2=4.856,P=0.028)。术后3组病例引流管平均放置时间、引流液总量、术后第7天凝血酶原延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早期应用抗凝、祛聚药物能有效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脾切除术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