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蚓粪对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1
作者 卢云 秦天扬 +7 位作者 陈玮峰 蔡健 许益伟 李云龙 左文刚 陈硕桐 单玉华 柏彦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7-825,共9页
为探讨施用蚯蚓粪后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的变化,选择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方凌垦区的滨海盐碱地,于2019年10月将蚯蚓粪以0、25、50、100、200 t/hm^(2)施用量一次性施于田间,2022年10月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测... 为探讨施用蚯蚓粪后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的变化,选择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栟茶镇方凌垦区的滨海盐碱地,于2019年10月将蚯蚓粪以0、25、50、100、200 t/hm^(2)施用量一次性施于田间,2022年10月采集耕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其可溶性有机碳、钙结合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颗粒态及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含量,计算碳库管理指数,并采用固体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土壤有机碳的官能团结构。结果表明:与不施用蚯蚓粪相比,施用超过50 t/hm^(2)的蚯蚓粪后,土壤有机碳库变化显著,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了35%~97%,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增加了27%~104%,钙结合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9%~26%,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增加了6%~94%,颗粒态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分别增加了14%~124%和37%~85%,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提高了6%~92%;土壤中脂肪族碳与芳香族碳的比值减小,烷基碳/O-烷基碳以及疏水碳/亲水碳的比值增大,表明土壤有机碳的结构稳定性有所提升。综上,施用蚯蚓粪对提高滨海盐碱地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且在50和100 t/hm^(2)施用量下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滨海盐碱地 土壤有机碳库 碳库管理指数 固体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小流域不同土壤景观表土有机质团聚体分布与分子组成变化 被引量:5
2
作者 刘纯 赵正 +9 位作者 刘晓雨 龙国刚 陈硕桐 林清美 陈敬龙 包旭华 卞荣军 郑聚锋 李恋卿 潘根兴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8-811,共14页
【目的】探讨丘陵山区乡村不同土壤景观表土有机质积累的团聚体分布及其化学组成的变化,为认识自然条件和人为利用下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化特点提供新视角。【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芳山小流域内保护林地、园地、旱地和稻田等景... 【目的】探讨丘陵山区乡村不同土壤景观表土有机质积累的团聚体分布及其化学组成的变化,为认识自然条件和人为利用下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化特点提供新视角。【方法】选取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芳山小流域内保护林地、园地、旱地和稻田等景观样地,采集0—20 cm土壤样品,分析有机碳(SOC)总量。将土壤样品通过湿筛法分出宏团聚体(2000~250μm)、微团聚体(250~53μm)和粉黏粒(<53μm) 3个粒径组,测定其中有机碳含量,计算土壤中各团聚体结合态碳的比例。再者,对土壤样品依次进行总溶剂(TSE)提取,碱水解(BHY)提取和氧化铜氧化(CUO)提取,分别主要得到游离脂、结合态脂和木质素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定各组分中生物标志物有机分子丰度,计算分子多样性指数。【结果】与林地相比,园地、旱地和稻田表土本体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70%、57%和51%,其中宏团聚体结合有机碳的含量分别降低了85%、81%和71%,微团聚体结合有机碳分别降低了74%、79%和67%,粉黏粒结合有机碳则分别降低了48%、18%和3%。表土中提取得到游离态脂类、结合态脂类和木质素酚类的有机分子丰度分别介于2.24~6.74、4.81~14.87和3.51~6.16 mg/g SOC;不同土壤景观间,这些提取态生物标志物分子丰度的变化趋势均表现为林地>稻田>园地>旱地。而木质素酚类丰度表现为林地和稻田相近。相对于林地,园地、旱地和稻田的脂肪酸丰度、烷醇、甾类及萜类等生物标志物分子丰度显著降低,但烷烃分子丰度明显增加,同时微生物来源有机质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提高;林地及园地土壤中结合态脂类组分以羟基酸丰度较高,而旱地和稻田则以烷酸为主。通过计算的生物标志物分子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发现游离态脂类和结合态脂类是林地和稻田高于旱地和园地,而木质素酚是稻田高于旱地,旱地又高于园地和林地。【结论】自然林地和农用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结构具有较大差异,在提取态有机分子的组成上也具有不同的组成特征。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宏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比例均衡,有机碳的团聚体分配也均衡,而且有机质主要以植物源有机碳为主,具有碳链长、分子多样性高等特点。因之,稳定性也高。相反,园地、旱地的有机碳总量低,宏团聚体和微团聚体趋于分解,团聚体结合态有机碳显著减少,而且结合态和游离态脂类有机分子的多样性均显著降低,微生物来源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更高。而稻田土壤有机碳和分子多样性均高于旱地及园地。因此,合理的土壤管理特别是有机物料的投入是提高农地土壤健康程度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水稳性团聚体 土壤景观 生物标志物 分子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