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刀治疗肝癌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鑫 刘凤永 +5 位作者 袁宏军 陈现现 左太阳 管阳 付金鑫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39-943,共5页
肝癌是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不可逆电穿孔原理衍变而来的纳米刀技术在治疗肝癌上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纳米刀治疗肝癌的原理、优势以及最新的实验和临床进展等方面对... 肝癌是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基于不可逆电穿孔原理衍变而来的纳米刀技术在治疗肝癌上已经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里,我们主要从纳米刀治疗肝癌的原理、优势以及最新的实验和临床进展等方面对纳米刀治疗肝癌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逆电穿孔 纳米刀 肝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良的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管阳 刘凤永 +5 位作者 樊庆胜 付金鑫 陈现现 李鑫 袁宏军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49-352,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出一种更简单、安全的肝动脉插管技术。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只;A组行改良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B组(对照组)行传统插管。分别记录手... 目的探讨改良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给药方法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出一种更简单、安全的肝动脉插管技术。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20只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10只;A组行改良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B组(对照组)行传统插管。分别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意外情况,观察术后大鼠状态。术前、术后即时、术后1周复查CT平扫。结果 A组与B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给药成功大鼠术后活动状态和饮食饮水无明显差异;两组给药成功大鼠CT平扫未见明显差异,术后即时肝脏碘油沉积,胃肠道无碘油,术后1周可见部分碘油清除。结论改良大鼠胃十二指肠动脉逆行插管技术简便易行,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给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肝动脉插管技术 介入放射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性和恶性腹膜后肿瘤术前介入栓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管阳 刘凤永 +3 位作者 樊庆胜 陈朔 付金鑫 陈现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764-768,共5页
目的:评价良性、恶性腹膜后肿瘤术前介入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腹膜后肿瘤供血动脉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41例患者,分为良性腹膜后肿瘤组和恶性腹膜后肿瘤组。各组依据肿瘤长径分为A、B、C 3组,其... 目的:评价良性、恶性腹膜后肿瘤术前介入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探讨腹膜后肿瘤供血动脉特点。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5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241例患者,分为良性腹膜后肿瘤组和恶性腹膜后肿瘤组。各组依据肿瘤长径分为A、B、C 3组,其中A组>10.0 cm,10.0 cm≥B组>5.0 cm,C组≤5.0 cm。比较各组患者的肿瘤体积、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性。统计其中70例术前介入栓塞腹膜后肿瘤的供血动脉情况。结果:良性肿瘤组A、B、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肿瘤组A、B组术中出血和术中输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腹膜后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为腰动脉、髂内动脉、肾上腺动脉、膈下动脉、肠系膜动脉分支,盆腔腹膜后肿瘤的主要供血动脉为髂内动脉分支。结论:术前介入栓塞能有效降低恶性腹膜后肿瘤外科术中出血风险、减少输血,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性。良性腹膜后肿瘤未见显著效益,但可以为外科术前明确肿瘤供血情况。术前介入栓塞中重点为寻找腰动脉、髂内动脉、肾上腺动脉、膈下动脉、肠系膜动脉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介入栓塞 腹膜后肿瘤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动物模型与介入实验操作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管阳 刘凤永 +4 位作者 付金鑫 陈现现 邢金栓 魏世斌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6-1051,共6页
肝脏肿瘤治疗方法中,介入治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介入治疗发展取决于新材料、新设备、新药物的开发及应用,而这些应用的临床前动物实验是评价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一环。肝癌动物模型在介入治疗新方法探索中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 肝脏肿瘤治疗方法中,介入治疗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介入治疗发展取决于新材料、新设备、新药物的开发及应用,而这些应用的临床前动物实验是评价介入治疗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一环。肝癌动物模型在介入治疗新方法探索中有着重要的先导作用。但目前适合介入治疗实验研究的肝癌动物模型很有限,主要局限于大鼠和兔。受动物体型限制,常规介入器械和设备不适用于介入操作,针对小鼠肝动脉内介入操作的器械尚缺乏,适用于大鼠介入操作器械也有限。本文就目前经肝动脉插管行介入治疗实验研究中经常选用的大鼠和兔肝癌模型类型、造模方法、介入操作、麻醉及影像学检查等应用进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动物实验 肝癌 介入放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McA-RH7777细胞系肝癌模型构建及其特点 被引量:2
5
作者 管阳 刘凤永 +5 位作者 樊庆胜 付金鑫 陈现现 李鑫 袁宏军 王茂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49-553,共5页
目的 研究SD大鼠McA-RH7777细胞系肝细胞肝癌(HCC)模型构建及其相关瘤体生长、检测指标及影像学特点,评价该模型构建方法可行性和模型稳定性。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30,肝脏注射种植McA-RH7777细胞0.2 mL)、空白对照... 目的 研究SD大鼠McA-RH7777细胞系肝细胞肝癌(HCC)模型构建及其相关瘤体生长、检测指标及影像学特点,评价该模型构建方法可行性和模型稳定性。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n=30,肝脏注射种植McA-RH7777细胞0.2 mL)、空白对照组(B组,n=10,肝脏单纯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A组大鼠开腹手术后7、14、21 d分别接受MR和增强CT检查并测量瘤体长径。手术后7、14、21 d,分别随机取A、B组10、3只大鼠麻醉,经颈静脉取血检测碱性磷酸酶(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酐(Crea)、尿素(Urea);放血法处死大鼠,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形态。结果 A组27只(90%)大鼠成功成瘤,7、14、21 d时瘤体长径分别为(9.4±2.6)mm、(20.6±4.3)mm、(17.4±1.2)mm;成瘤大鼠CT平扫可见肝脏内低密度病灶,增强CT显示病灶环形强化,MR提示病灶T1加权为低信号,T2加权为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为高信号。两组7、14、21 d血液ALP、ALT、AST、Crea、Ure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和VEGF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均提示肿瘤组织形态。结论 SD大鼠McA-RH7777细胞系HCC模型是可行、稳定、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动物实验 肝细胞肝癌 McA-RH7777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球囊导管低温灌注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陈现现 管阳 +6 位作者 付金鑫 陈朔 袁凯 刘轩 马鑫 王茂强 刘凤永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3-417,共5页
目的评价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置入术进行低温灌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35例拟行腹腔镜肾脏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肿瘤位于左肾22例,右肾13例,肿瘤长径2.3~7.0 cm,平均(4.1±... 目的评价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置入术进行低温灌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3月至2016年12月35例拟行腹腔镜肾脏肿瘤部分切除术患者,肿瘤位于左肾22例,右肾13例,肿瘤长径2.3~7.0 cm,平均(4.1±1.2)cm。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置入术,术中经球囊导管灌注4℃低温液体,记录切除术中肾脏冷缺血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前,术后第1、3、7天肌酐清除率(Ccr)和肾小球滤过率估值(e GFR),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35例患者肾动脉球囊导管均置入成功,技术成功率100%。1例患者行切除术前球囊导管滑脱,2例术中发现阻断不全另使用动脉钳阻断,另32例成功行单纯肾动脉球囊导管低温灌注下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肾冷缺血时间平均45(20~125)min;介入手术时间平均28(20~40)min;外科手术时间平均147(95~235)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80(50~1 000)ml;术前,术后第1、3、7天Ccr分别为(96.5±15.1)、(75.2±10.5)、(54.3±13.8)、(91.8±14.1)ml/min,e GFR分别为(99.5±15.3)、(70.3±12.5)、(65.5±11.7)、(96.8±12.3)ml·min-1·1.73 m-2。经统计分析,术前、术后第7天Ccr和e GFR值分别同术后第1、3天值相比较,两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前同术后第7天比较,两组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前行肾动脉球囊导管低温灌注安全、可行,有利于延长肾缺血时间、保护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导管 低温灌注 肾部分切除术 腹腔镜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左动脉栓塞术后体质量变化 被引量:1
7
作者 付金鑫 王茂强 +2 位作者 段峰 陈现现 刘凤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讨胃左动脉栓塞术对患者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上消化道出血而行介入诊疗的74例患者,术中造影明确或高度可疑出血患者34例(栓塞组),对其中17例单纯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行胃左动脉栓塞(观察组1),另17例采用微弹簧圈及明胶海... 目的探讨胃左动脉栓塞术对患者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上消化道出血而行介入诊疗的74例患者,术中造影明确或高度可疑出血患者34例(栓塞组),对其中17例单纯采用明胶海绵颗粒行胃左动脉栓塞(观察组1),另17例采用微弹簧圈及明胶海绵颗粒行胃左动脉栓塞(观察组2);术中造影未见明确出血,未进行胃左动脉栓塞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体质量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1、2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恶性肿瘤病史、手术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1患者体质量平均下降6.93%±3.98%,观察组2下降7.76%±5.3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93,P=0.649);对照组下降2.88%±1.76%,观察组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254、3.179,P=0.010、0.002)。结论胃左动脉栓塞术可能导致体质量下降,有望应用于肥胖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左动脉 动脉栓塞 减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选择血管造影CT在胰岛细胞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8
作者 付金鑫 王茂强 +2 位作者 段峰 陈现现 刘凤永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96-399,共4页
目的探究超选择血管造影CT(SSCTA)在胰岛细胞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54例术后病理确诊为胰岛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SSCTA检查,对其术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经腹部超声(TAUS)检查42例... 目的探究超选择血管造影CT(SSCTA)在胰岛细胞瘤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13年至2015年收治的54例术后病理确诊为胰岛细胞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SSCTA检查,对其术前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行经腹部超声(TAUS)检查42例;超声内镜(EUS)检查48例;超声造影(CEUS)检查51例;增强CT检查30例;增强MRI检查48例;血管造影(SAG)检查54例,分析各检查方法的定位灵敏度及准确率,以指导更好地选择术前诊断方法。结果各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的定位灵敏度及准确率:经腹部超声为21.4%,14.3%;超声造影为82.4%,58.8%;EUS为87.5%,68.8%;增强CT为70.0%,60.0%;增强MRI为87.5%,81.3%;血管造影为72.2%,44.4%;SSCTA为94.4%,88.9%。SSCTA定位诊断胰岛细胞瘤的灵敏度及准确率明显高于其它诊断方法(P<0.05),54例患者行SSCTA检查后均未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结论 SSCTA对胰岛细胞瘤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且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细胞瘤 血管造影CT 影像检查: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微波消融联合;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9
作者 蔡进中 陈旭东 +2 位作者 张彦舫 孔健 陈现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47-1249,共3页
目的对比经皮微波消融(MWA)联合;I放射性粒子植入与单纯MWA治疗纵隔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接受治疗的纵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采用单纯MWA治疗(单纯MWA组),31例患者采用MWA联合;I放射性粒子... 目的对比经皮微波消融(MWA)联合;I放射性粒子植入与单纯MWA治疗纵隔恶性肿瘤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接受治疗的纵隔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6例患者采用单纯MWA治疗(单纯MWA组),31例患者采用MWA联合;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联合治疗组)。根据增强CT对比观察术后3个月两组的疗效。对比观察术后1个月内出血、气胸、胸水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治疗组有效率为83.9%,单纯MWA组为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MWA相比,MWA联合;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肿瘤,疗效明显提高,且不会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恶性肿瘤 微波消融 I放射性粒子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酰胺合成酶3通过SMAD6基因影响肝细胞癌的侵袭和转移
10
作者 蔡进中 刘育齐 +3 位作者 李启洋 文振超 李勇 陈现现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88-599,共12页
目的:由于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预后较差。因此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HCC相关的分子机制,并确定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酰胺合成酶3(ceramide synthase 3,CerS3)在HC... 目的:由于缺乏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预后较差。因此迫切需要更好地了解HCC相关的分子机制,并确定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有效靶点。本研究旨在探讨神经酰胺合成酶3(ceramide synthase 3,CerS3)在HCC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作用。方法:收集深圳市人民医院159例HCC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标本,包括HCC组织和邻近非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蛋白印迹法和real-time PCR检测CerS3在HCC组织和邻近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体外实验中,将Hep3B细胞分为载体对照组和CerS3载体组,并分别用含有cDNA对照或CerS3 cDNA的反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细胞;将HCC LM3细胞分为shRNA对照组或CerS3 shRNA组,并分别用含有shRNA对照或CerS3 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细胞。分别采用MTT、EdU、Transwell和划痕试验测定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并进行RNA测序以确定CerS3的下游信号。结果:与相应的相邻非肿瘤组织相比,HCC组织中CerS3 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升高(均P<0.05)。Cox回归生存模型的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显示:静脉浸润(95%CI:1.8~9.2,P<0.01)、TNM分期(95%CI:2.3~5.2,P<0.05)、组织学分级差(95%CI:1.4~6.8,P<0.05)和CerS3(95%CI:1.5~3.9,P<0.05)与HCC患者总生存率显著相关。此外,与肿瘤组织中CerS3低表达患者相比,CerS3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显著缩短(P<0.05)。与载体对照组相比,CerS3载体组Hep3B细胞活力、EdU阳性细胞数、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增加(均P<0.05)。与shRNA对照组相比,CerS3 shRNA组HCC LM3细胞活力、EdU阳性细胞数、迁移和侵袭细胞数均显著降低(均P<0.05)。RNA测序将母体抗生物皮肤生长因子同源物6(small mothers against decapentaplegic family member 6,SMAD6)基因鉴定为促进HCC转移的致癌基因。结论:CerS3的过度表达与不良临床特征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erS3在功能上可通过激活SMAD6基因参与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酰胺合成酶3 母体抗生物皮肤生长因子同源物6 肝细胞癌 侵袭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