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蓑鲉亚科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1
作者 程静 陈玉佩 +3 位作者 叶嘉文 厚桦 震翰 梁日深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7-265,共9页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蓑鲉亚科鱼类分类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了我国8种蓑鲉亚科鱼类COⅠ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6种蓑鲉,共计14种40个个体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 X计算了序列信息和遗传距离,利用基于最大似然法和... 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蓑鲉亚科鱼类分类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了我国8种蓑鲉亚科鱼类COⅠ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6种蓑鲉,共计14种40个个体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 X计算了序列信息和遗传距离,利用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除盔蓑鲉(Ebosia bleekeri)和安狭蓑鲉(Pteroidichthys amboinensis)只有一个样本无法测定外,其余12种蓑鲉亚科鱼类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69.17倍,显示COⅠ基因可作为蓑鲉亚科鱼类的有效DNA条形码基因。进化树上,蓑鲉亚科部分属并未能聚成属间单系,其中蓑鲉属(Pterois)与短鳍蓑鲉属(Dendrochirus)在进化树上形成多个分支。在蓑鲉属中,翱翔蓑鲉(P.volitans)与斑鳍蓑鲉(P.miles)聚为一支,两者关系较近,但COⅠ遗传距离为0.042,大于Hebert推荐的0.020作为最小区分物种的遗传距离,支持两者为两个独立物种的观点;触须蓑鲉(P.antennata)、辐蓑鲉(P.radiate)和黑颊蓑鲉(P.mombasae)聚为一支,独立于翱翔蓑鲉与斑鳍蓑鲉的分支之外,并与短鳍蓑鲉属(Dendrochirus)的花斑短鳍蓑鲉(D.zebra)以及盔蓑鲉属(Ebosia)的种类聚在一起,与近期有关蓑鲉亚科各种属分子聚类研究结果相似;但这3种蓑鲉是否可以从蓑鲉属中独立出来归为Pteropterus属,还需要后续更多的蓑鲉亚科鱼类样品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蓑鲉亚科 COⅠ基因 DNA条形码 系统进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LIF、IL-1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邹德辉 卢宗孝 +8 位作者 晏珺 陈玉佩 刘通 冬荔 张佳怡 许玥 白玉琢 张莉 霍则军 《环球中医药》 CAS 2017年第4期436-442,共7页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对骨骼肌肌肉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骨骼肌损伤前炎症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IL-17)表达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组织形态学变化以及对骨骼肌肌肉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骨骼肌损伤前炎症因子白介素17(interleukin,IL-17)表达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对照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每组18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麻醉后于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复制多裂肌损伤模型,通过光镜观察分析造模后多裂肌形态结构的变化。通过ELISA和免疫组化观察1天、3天、7天多裂肌LIF、IL-17表达含量的动态时相变化。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不同时间点的LIF及IL-17表达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委中和电针肾俞组的IL-17表达含量有所降低(P<0.01),而LIF的表达含量有所增加(P<0.01);与电针肾俞组比较,电针委中组在1天后下调IL-17的表达含量更明显(P<0.05),在3天、7天后上调LIF的作用更显著(P<0.05)。结论电针委中可促进IL-17的表达下调,减轻炎症反应的程度,同时可增加LIF的表达含量,促进骨骼肌中葡萄糖的摄取,利于骨骼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 损伤修复 炎症因子 白血病抑制因子 白介素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委中”穴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的再生促进作用及对IGF-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彭园园 张莉 +3 位作者 刘通 陈玉佩 葛东宇 毛颖秋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5期513-517,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腰部多裂肌损伤后的干预作用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表达的影响,探求委中穴对大鼠腰肌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穴对腰部多裂肌损伤后的干预作用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 1,IGF-1)表达的影响,探求委中穴对大鼠腰肌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电针肾俞组,共5组,观察3个时间点(4天、7天、14天)的变化,每个时间点8个样本。将0.5%布比卡因盐酸盐溶液按每点100μL注射于模型组和电针组大鼠L4、L5水平的多裂肌上。模型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注射生理盐水,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进行电针双侧委中穴或肾俞穴分别治疗4天、7天、14天,HE染色观察肌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肌细胞IGF-1的表达。结果造模前后多裂肌形态学改变显著,损伤后第14天仍未完全恢复。电针委中组与电针肾俞组从形态学上优于模型组。第4、7天模型组多裂肌IGF-1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第4天电针委中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电针委中组表达高于电针肾俞组(P<0.05),电针肾俞组表达高于模型组(P<0.05),而在第14天,电针肾俞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与电针委中组(P<0.01)。结论电针委中穴和电针肾俞穴均能够促进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的再生,电针委中穴在肌肉损伤的早期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多裂肌损伤 布比卡因 委中 肾俞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
4
作者 陈玉佩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年第29期262-262,共1页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长,但是还存在区域差异、结构差异等问题,阻碍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文章通过对我国财政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据此提出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科技投入体系的对策。
关键词 财政 科技投入 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委中”在大鼠腰多裂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对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晏珺 卢宗孝 +8 位作者 于雪 冬荔 张佳怡 许玥 邹德辉 陈玉佩 白玉琢 张莉 霍则军 《环球中医药》 CAS 2018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肌肉再生修复过程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24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模型组... 目的观察电针"委中"对大鼠腰多裂肌损伤后肌肉再生修复过程中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p62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委中组,每组24只。每组再随机分为1天、3天、7天三个时间点。模型组和电针委中组麻醉后于双侧L4-5多裂肌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制造多裂肌损伤模型,空白组不做处理,造模后电针委中组进行每日一次的电针委中治疗,模型组不进行针刺干预,3组分别于治疗后的1天、3天、7天同步取材。通过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ting法观察多裂肌中Beclin1、p62表达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 1天、3天、7天模型组的Beclin1表达含量均高于空白组(P<0.01),3天、7天电针委中组的Beclin1表达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3天、7天模型组p62表达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1天、3天、7天电针委中组p62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委中穴可促进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上调,提高自噬水平,促进p62蛋白的分解,有利于骨骼肌损伤后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裂肌 委中 自噬 BECLIN1 P6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莉教授异病同治应用归脾汤经验摭拾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春艳 陈玉佩 郭冬青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7期827-828,共2页
乳腺增生、荨麻疹和耳鸣均为临床常见疑难病,都有各自的临床表现和常规治疗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张莉教授根据中医的"异病同治"辨证思想,按照健脾养心、气血双补的治疗方法,灵活运用归脾汤,为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 乳腺增生、荨麻疹和耳鸣均为临床常见疑难病,都有各自的临床表现和常规治疗方法。北京中医药大学张莉教授根据中医的"异病同治"辨证思想,按照健脾养心、气血双补的治疗方法,灵活运用归脾汤,为深入理解和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脾汤 乳腺增生 荨麻疹 耳鸣 异病同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绿肥和覆膜措施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池 +6 位作者 陈玉佩 Rana Ammar 曹卫东 高亚军 王朝辉 黄冬琳 张达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36-2148,共13页
【目的】冬小麦-绿肥轮作在干旱贫水年份易导致冬小麦减产,我们研究了平水年和干旱年旱地绿肥和覆膜措施相结合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建立科学高效的小麦-绿肥轮作体系奠定基础。【方法】田间试验于2017-2019年布设在陕西省... 【目的】冬小麦-绿肥轮作在干旱贫水年份易导致冬小麦减产,我们研究了平水年和干旱年旱地绿肥和覆膜措施相结合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为建立科学高效的小麦-绿肥轮作体系奠定基础。【方法】田间试验于2017-2019年布设在陕西省永寿县御驾宫乡御中村,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轮作不同绿肥品种(黑麦豆、油菜,夏休闲为对照)为主处理,覆膜措施为副处理,设常规耕作和垄覆沟播两个水平。在冬小麦返青期、开花期、收获期调查小麦苗期生长状况、产量形成、水分利用效率和麦田0-200 cm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结果】1)平水年和干旱年,轮作油菜的冬小麦产量高于轮作黑麦豆,两年间轮作油菜处理比轮作黑麦豆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分别高出9.3%和43.5%(P<0.05)。2)采用垄覆沟播,轮作绿肥显著降低了冬小麦生育期耗水量,平水年提高了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平水年轮作油菜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14.3 kg/(hm^(2)·mm)],比夏休闲处理增加了7.4%;而干旱年轮作绿肥降低了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与夏休闲相比轮作黑麦豆和油菜处理分别降低58.5%和38.3%(P<0.05)。轮作绿肥与垄覆沟播对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的交互作用。3)轮作绿肥并垄覆沟播的栽培模式加重了土壤水分的消耗。相比于夏休闲,平水年冬小麦播前0-200 cm土壤贮水量平均降低10.1%(P<0.05),干旱年平均降低15.7%(P<0.05)。【结论】我国渭北旱塬地区在平水年采用种植油菜+垄覆沟播新型种植模式,可以在保证不减产的情况下提高冬小麦的水分利用效率,但干旱年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会受到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冬小麦 垄覆沟播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