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耕作方式和前茬作物对冬小麦水肥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
1
作者 邵云 王鹏飞 +6 位作者 安佳慧 孟晔 陈海情 刘栩辰 刘战东 高阳 马守田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6期1-9,17,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前茬作物对冬小麦土壤养分、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主处理:旋耕(RT)和免耕(NT),2个副处理:玉米前茬(MW)和大豆前茬(SW),共4个处理,分别记为RTMW、RTSW、NTMW、NTSW,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 【目的】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和前茬作物对冬小麦土壤养分、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设置2个主处理:旋耕(RT)和免耕(NT),2个副处理:玉米前茬(MW)和大豆前茬(SW),共4个处理,分别记为RTMW、RTSW、NTMW、NTSW,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和前茬作物对冬小麦土壤养分、水肥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同一前茬作物下,免耕处理土壤含水率高于旋耕处理;同一耕作方式下,玉米前茬处理土壤含水率高于大豆前茬;冬小麦季各处理有机碳量、全氮量、速效磷量、速效钾量、铵态氮量、硝态氮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50 cm土层,NTSW处理均有利于冬小麦麦田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量的积累,较RTMW处理分别提高了4.14%~13.54%、35.51%~54.44%、55.75%~112%;10~50cm土层,RTMW处理后茬麦田速效磷、速效钾量较高;0~50 cm土层,RTSW处理后茬麦田铵态氮量最高,较RTMW处理高13.39%~20.64%;NTSW处理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冬小麦产量也高于其他处理,较RTMW处理增产16.62%;NTSW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磷钾利用效率均最高。【结论】NTSW处理有利于冬小麦田的养分积累,且水肥利用效率最高,增产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耕 免耕 前茬作物 土壤养分 水肥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量对北疆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钊 黄超 +6 位作者 樊宜 郭翔 顾松华 车红兵 陈海情 刘栩辰 刘战东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4期22-27,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北疆滴灌春小麦节水、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春6号春小麦为供试品种,基于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6个滴灌量处理,分别为240(W1)、3... 【目的】研究不同滴灌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耗水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为北疆滴灌春小麦节水、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春6号春小麦为供试品种,基于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置6个滴灌量处理,分别为240(W1)、300(W2)、360(W3)、420(W4)、380(W5)、540 mm(W6),各处理在春小麦出苗后共滴灌8次,灌水定额分别为30、37.5、45、52.5、60、67.5 mm,探究不同滴灌量对春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WUE的影响。【结果】春小麦株高随着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滴灌量达到W3处理水平时,株高增加不显著,而叶面积指数(LAI)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处理下的LAI最高,此后LAI和地上部干物质量随着滴灌量增加呈缓慢降低趋势。春小麦耗水量随滴灌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W6处理下的耗水量最高,为598.1 mm。春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产量及WUE随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W4处理下的产量和WUE最高,分别为7233.2 kg/hm^(2)和15.23 kg/(hm^(2)·mm)。春小麦产量和WUE达到最大时的耗水量分别为520.8 mm和462.7 mm。【结论】采用420 mm滴灌量可以实现北疆滴灌春小麦产量和WUE的最大化,该研究可为北疆春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滴灌量 耗水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方式和施肥组合对冬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海情 黄超 +5 位作者 刘栩辰 巩文军 孙蒙强 张雅娟 王兴鹏 刘战东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研究滴灌和畦灌2种灌水方式下不同施肥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探寻冬小麦最佳灌水和施肥组合。【方法】试验于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进行,设置滴灌(D)与畦灌(Q)2个灌水方式和氮磷(NP)、氮钾(... 【目的】研究滴灌和畦灌2种灌水方式下不同施肥组合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的影响,探寻冬小麦最佳灌水和施肥组合。【方法】试验于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进行,设置滴灌(D)与畦灌(Q)2个灌水方式和氮磷(NP)、氮钾(NK)、氮磷钾(NPK)、磷钾(PK)4种施肥组合,共8个处理(处理简称分别为D-NP、D-NK、D-NPK、D-PK、Q-NP、Q-NK、Q-NPK、Q-PK),分析不同灌水和施肥组合下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和肥料利用等变化规律。【结果】滴灌和畦灌条件下,PK处理的冬小麦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较NPK处理均显著降低,且冬小麦穗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降低,畦灌处理穗粒数高于滴灌处理,而千粒质量低于滴灌处理;滴灌条件下,与NPK处理相比,PK处理产量降低25.0%,而NP处理和NK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滴灌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利用率分别比畦灌高出49.48%、4.01%、18.07%,且滴灌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畦灌;滴灌下冬小麦收获时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低于畦灌,且Q-NK处理土壤硝态氮残留量较Q-NPK处理降低18.7%。【结论】综合分析,D-NK处理有利于提高冬小麦肥料利用和减少收获期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因此该地区在冬小麦滴灌水分一体化施肥时可适当降低磷肥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水肥一体化 肥料利用率 硝态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春玉米需水量与缺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栩辰 敬峰 +6 位作者 娄家熙 马守田 黄超 孟晔 陈海情 王鹏飞 刘战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26-1634,共9页
为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需水量与缺水量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为区域界限,以水资源三级分区结果为基础,要求每个水资源三级分区至少有一个代表点,依据东北地区1951—2020年(70 a)分布于东北地区26个站点历年的试验统计资料,从不... 为分析东北地区春玉米需水量与缺水量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为区域界限,以水资源三级分区结果为基础,要求每个水资源三级分区至少有一个代表点,依据东北地区1951—2020年(70 a)分布于东北地区26个站点历年的试验统计资料,从不同水文年型春玉米的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和缺水量计算入手,确定东北地区春玉米在不同水文年型下的需水量和缺水量数据,以建立东北地区春玉米节水灌溉发展所需的基础数据库;利用GIS技术对作物需水要素进行空间化处理并加以分析。结果表明:(1)各年型间春玉米需水量相差超过22 mm,各年型的春玉米平均灌溉需求指数分别为0.37(丰水年)、0.44(平水年)、0.50(枯水年)和0.55(特枯水年);(2)春玉米缺水量由东北向西南呈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同一水文年型对应的缺水量西高东低;春玉米需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同一水文年型对应的需水量西南部较大、东北部较小;同一地域春玉米需水量和缺水量均随干旱程度的升高(即经验频率增加)而增大。研究区域西部地区(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南部、辽宁西北部)对灌溉的依赖程度最高,需要超过300 mm的灌溉水来保障春玉米的生产,必要时应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优先保证春玉米需水关键期的用水;辽东地区春玉米的需水量较高,但降雨充足,故缺水量和灌溉需求指数均低于平均水平,可以适度扩大春玉米种植面积,以最大化利用降雨并实现增产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需水量 缺水量 灌溉需求指数 水文年型 中国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