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力系统小干扰稳定最短路径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君亮 陈梦茹 刘文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27,共7页
目的电网负荷的随机变化会影响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不同负荷功率增长方向下的小干扰稳定功率裕度也不同,因此需要确定最危险功率增长方向及其对应的最小功率裕度。方法基于几何建模分析的最短路径法已成功应用于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 目的电网负荷的随机变化会影响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不同负荷功率增长方向下的小干扰稳定功率裕度也不同,因此需要确定最危险功率增长方向及其对应的最小功率裕度。方法基于几何建模分析的最短路径法已成功应用于电力系统静态电压稳定分析中,方便求解最小稳定裕度,但最短路径法尚未用于电力系统的功角小干扰稳定分析。按照预定阻尼比阈值形成小干扰稳定的动态性能边界,分析非零临界特征值下的边界条件;通过虚拟观测向量,推导出适合于小干扰稳定分析的最危险功率增长方向解析表达;形成小干扰稳定最短路径法计算模型,并通过交替迭代方便求解最小稳定裕度。结果将最短路径法引入小干扰稳定分析,在IEEE 68节点算例系统上,分析所述算法的收敛特性,得到标准化后的最危险功率增长方向,该方向提供了每个节点的功率变化参与度,参与程度高的节点在该功率增长方向上起主要作用,因此在进行系统运行方案安排时,需要着重关注这些节点的功率变化情况。将试算结果与随机生成的30组功率增长方向下的稳定裕度进行对比,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结论本文按照预定阻尼比阈值形成小干扰稳定的动态性能边界,推导出最危险功率增长方向的解析表达,形成了小干扰稳定最短路径法计算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干扰稳定 阻尼比 最小功率裕度 动态性能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机系统PSVR与PSS的参数协调
2
作者 于佳彤 王克文 +3 位作者 刘文君 陈梦茹 陈剑 蒋松芳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4-131,共8页
目的为了整体改善多机电力系统的功角和电压振荡特性,方法在包含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的多机系统中引入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器(power system voltage regulator,PSVR),考虑电压振荡模式与功角振荡模式的相互影响,... 目的为了整体改善多机电力系统的功角和电压振荡特性,方法在包含电力系统稳定器(power system stabilizer,PSS)的多机系统中引入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器(power system voltage regulator,PSVR),考虑电压振荡模式与功角振荡模式的相互影响,合理整定PSVR参数。本文首先采用相频特性分析法和根轨迹法选择PSS与PSVR的参数初值;其次以控制器的增益系数和时间常数为控制变量,系统功角振荡模式和电压振荡模式的稳定性指标为优化目标,控制器参数取值范围为约束条件,建立多机系统PSS与PSVR的参数联合优化模型;最后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求解。结果通过实际算例分析,经过协调优化PSS与PSVR参数,系统的功角振荡模式和电压振荡模式得到了改善,二者阻尼比均能达到期望水平。在8机系统中,经过优化最小阻尼功角模式的阻尼比由0.0841变为0.1029,最小阻尼电压模式的阻尼比由0.0475变为0.0911;在某实际系统算例中,优化后功角、电压振荡模式中的最小阻尼模式也均能满足阈值要求。结论在包含PSS的多机系统中引入PSVR,利用本文所提多机系统PSS与PSVR参数联合优化模型,可以整体改善系统的功角和电压振荡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稳定器 电力系统电压调节器 小干扰稳定性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法和TOPSIS对马铃薯施肥和滴灌量组合的优化 被引量:8
3
作者 张帆 陈梦茹 +3 位作者 邢英英 党菲菲 李源 王秀康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2-744,共13页
【目的】研究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滴灌量和施肥量优化组合,以建立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水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优的水肥管理组合技术。【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布置马铃薯小区试验。试验设3个滴灌水平:W1(100%ET_... 【目的】研究滴灌施肥条件下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滴灌量和施肥量优化组合,以建立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水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最优的水肥管理组合技术。【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布置马铃薯小区试验。试验设3个滴灌水平:W1(100%ET_(c))、W2(80%ET_(c))、W3(60%ET_(c)),其中ET_(c)为作物蒸散量;3个施肥(N–P_(2)O_(5)–K_(2)O)水平:F1(240–120–300 kg/hm^(2))、F2(180–90–225 kg/hm^(2))、F3(120–60–150 kg/hm^(2));3个马铃薯品种:V1(费乌瑞它)、V2(陇薯7号)、V3(青薯9号),设1个不施肥对照处理(W3F0V1),共10个处理。在主要生育期测定了马铃薯光合指标和耗水量,在成熟期测定马铃薯产量、产量组成和品质,分析水分利用效率(WUE)、肥料偏生产力(PFP)和经济效益。【结果】滴灌量、施肥量和品种对马铃薯产量组成、WUE、PFP和净收益有极显著影响(P<0.01)。F2水平下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累积量、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和净收益比F1水平的下分别提高了19.28%、1.13%、1.62%、3.79%、8.79%和34.64%,比F3水平下提高了21.48%、3.07%、6.27%、6.08%、11.18%和27.94%。随着滴灌量的增加,产量、产量组成、淀粉含量、维生素C含量、粗蛋白含量、PFP和经济效益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还原糖含量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青薯9号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维生素C含量、WUE、PFP均高于其余两个品种。通过熵权法和TOPSIS分析得出排名前三的优化处理依次为:F2W2V3、F1W1V1和F3W2V1。F2W2V3处理的产量、单株块茎重、商品薯重、最大单个块茎重、粗蛋白含量、WUE和净收益最大,分别为49.22 t/hm^(2)、1096.7 g、794.3 g/plant、433.9 g、0.214 mg/g、20.21 kg/m^(3)和44832元/hm^(2)。F1W1V1和F3W2V1依次排在第二和第三,其产量分别为41.79和37.67 t/hm^(2),单株块茎重分别为906.5和836.7 g,商品薯重分别为711.4和607.3 g/plant,最大单个块茎重分别为395.6和357.1 g,净收益分别为34584和32023元/hm^(2)。【结论】在陕北旱区春季马铃薯生产中,3个马铃薯品种的最优灌溉和施肥组合均为80%ET_(C)和N–P_(2)O_(5)–K_(2)O 180–90–225 kg/hm^(2),该组合可同时兼顾高产、优质、高水肥利用效率和高经济效益的多重目标,其中品种青薯9号各指标均优于其他两个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产量 品质 品种 经济效益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马铃薯品质与土壤养分间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5
4
作者 张帆 李源 +3 位作者 陈梦茹 邢英英 党菲菲 王秀康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14,共7页
为探明马铃薯品质与根区土壤养分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西北干旱地区马铃薯生产精准灌水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该地区常种植的57个不同品种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取各块茎品质和根区土壤养分。采用变量重要性投影法(VIP)筛选出影响马铃... 为探明马铃薯品质与根区土壤养分间的复杂关系,从而为西北干旱地区马铃薯生产精准灌水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以该地区常种植的57个不同品种马铃薯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取各块茎品质和根区土壤养分。采用变量重要性投影法(VIP)筛选出影响马铃薯品质的重要土壤养分因子,同时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马铃薯品质与土壤养分因子的回归方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西北地区马铃薯品质的主要养分因子为土壤电导率、速效钾、硝态氮和含水量。土壤硝态氮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维生素C的首要土壤养分因子。土壤电导率是影响马铃薯淀粉、粗蛋白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首要土壤养分因子。土壤速效钾与马铃薯的还原糖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可溶性总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通过调控土壤电导率,适量增施钾肥和氮肥是提高西北地区马铃薯品质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品质 硝态氮 速效钾 土壤养分 含水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MS效果观察
5
作者 杨幸文 路青山 +2 位作者 杨霄鹏 陈梦茹 丰雪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7期62-64,共3页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MS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组。从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中提取hUC-MSC;各组均采用BEAM方案(卡莫司汀、替尼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进行...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MS患者随机均分为A、B、C、D组。从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中提取hUC-MSC;各组均采用BEAM方案(卡莫司汀、替尼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进行预处理。A、B、C组采用腰椎穿刺术经蛛网膜下腔分别注射hUCMSC 1.5×10~6/kg、7.5×10~6/kg、15×10~6/kg,D组给予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每2周移植1次,共移植3次。治疗前后采用扩展致残状况评分量表(EDSS)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采用MR检查头颅、脊髓病灶数量及病灶体积变化,统计患者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B、C组EDSS较D组低(P均<0.05),且C组<B组<A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A、B、C组病灶数目及体积均较D组小(P均<0.05),且C组<B组<A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过程中B、D组各出现1例低等发热,经对症处理后均于3 d内恢复正常。结论在常规抗炎治疗基础上加hUC-MSC移植治疗能改善MS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在≤15×106/kg范围内,移植剂量越高治疗效果越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