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混菌发酵改善火龙果酒品质
1
作者 胡陆军 陈晓蝶 +3 位作者 曹雨澜 赵长青 王佐军 赵志峰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5期97-106,共10页
为了使火龙果酒的品质得到更好地提升,该研究采用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发酵火龙果酒,分析火龙果酒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及风味物质。研究发现,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联合发酵(Zw组)能... 为了使火龙果酒的品质得到更好地提升,该研究采用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发酵火龙果酒,分析火龙果酒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及风味物质。研究发现,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联合发酵(Zw组)能显著提高糖的利用率,减少甜菜红素和酚类物质的损失,生物降酸能力也很好。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发酵样品的有机酸,结果表明,火龙果酒中主要的有机酸为乳酸和乙酸,而柠檬酸的相对含量最低。相对于其他发酵组,Zw组(10.28%)有机酸相对含量较低,说明植物乳植杆菌有良好的降酸能力。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发酵样品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63种香气成分,Zw组发酵样品中醇类物质的种类和浓度明显提高,果香味与花香味增强。感官评价结果表明,Zw组在色、香、味方面得分最高,酸甜适中,颜色鲜亮。因此,利用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联合发酵,有利于改善火龙果酒的口感,增加其香气复杂度,提高品质。该研究首次利用酿酒酵母、非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植杆菌联合发酵火龙果酒,可为火龙果酒品质控制和技术开发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心火龙果酒 混菌发酵 植物乳植杆菌 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发酵对沃柑果酒品质改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晓蝶 胡陆军 +2 位作者 曹雨澜 李丽 赵志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为更好的提升沃柑果酒的品质,本研究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毛榛毕赤酵母(Pichia manshurica)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分别进行沃柑果酒的单菌与混菌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对发酵... 为更好的提升沃柑果酒的品质,本研究将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毛榛毕赤酵母(Pichia manshurica)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分别进行沃柑果酒的单菌与混菌发酵,并对发酵过程中的理化指标进行检测,同时对发酵产生的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酿酒酵母、毛榛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合发酵组(Zp组)糖利用率最高,还原糖含量为2.54±0.02 g/L,总酸为5.34±0.28 g/L。相对于其他发酵组,Zp组抗氧化性最强,总酚含量为279.82±1.36 mg/L,超氧阴离子含量为71.23±0.65μmol/mL,羟自由基清除率为70.75%±0.17%。采用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对发酵样品的有机酸进行测定,发现乳酸和乙酸是沃柑果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有机酸,且Zp组总有机酸的相对含量低于其它发酵组为7.9%,表明植物乳杆菌有良好的生物降酸能力。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发酵样品的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共检出68种挥发性成分。相比单菌发酵组,酿酒酵母和毛榛毕赤酵母两菌发酵组(Sk组)和三菌发酵组(Zp组)都增加了酯类和高级醇的种类和含量,增加了沃柑果酒的香气复杂性。通过感官品评发现Zp组在口感、香气和色泽方面得分均最高,总分为88.55±1.2分,口感酸甜适中,颜色透亮,说明混菌发酵有助于改善沃柑果酒的口感,丰富沃柑果酒的香气复杂度,提升沃柑果酒的品质。本研究首次利用酿酒酵母、毛榛毕赤酵母和植物乳杆菌混菌发酵沃柑果酒,为沃柑果酒品质调控和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菌发酵 沃柑果酒 风味物质 感官评价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菌发酵对香梨百香果复合果酒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胡陆军 胡晋伟 +4 位作者 陈晓蝶 林曼 曹雨澜 徐腾 赵志峰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128,共7页
为改善香梨百香果复合果酒品质,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单菌及混菌发酵制备香梨百香果复合果酒,测定其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及香气... 为改善香梨百香果复合果酒品质,利用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单菌及混菌发酵制备香梨百香果复合果酒,测定其理化指标、抗氧化活性及香气成分,并对果酒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酿酒酵母∶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植物乳杆菌混菌发酵(2∶2∶1)(Hs组)还原糖含量最低为(2.80±0.19)g/L,总酸含量为(7.18±0.21)g/L;Hs组抗氧化性最强,总酚含量最高为(498.62±3.21)mg/L,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46.03±0.23)%,羟自由基清除率最高为(62.16±0.31)%。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共鉴定出60种挥发性香气成分,且Hs组酯类和醇类含量最高。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表明,Hs组乙酸含量最低,为0.369 mg/mL。感官评价结果显示,Hs组复合果酒酸甜适中、果香味突出、口感更佳,感官评分约为80分。该研究为香梨百香果复合果酒品质调控和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菌发酵 香梨 百香果 果酒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维多层状Ti_3C_2T_x-MXene/聚吡咯纳米线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露 简选 +4 位作者 何敏 张咪咪 陈晓蝶 高楼军 梁镇海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0-287,共8页
本文以体相材料MAX(Ti_3AlC_2)为基底,采用氢氟酸刻蚀法得到二维多层状Ti_3C_2T_x-MXene,将一维聚吡咯纳米线(polypyrrole nanowires,PPy-NW)与二维多层状Ti_3C_2T_x-MXene相结合,成功地制备出Ti_3C_2T_x-MXene/PPy-NW复合电极材料.并... 本文以体相材料MAX(Ti_3AlC_2)为基底,采用氢氟酸刻蚀法得到二维多层状Ti_3C_2T_x-MXene,将一维聚吡咯纳米线(polypyrrole nanowires,PPy-NW)与二维多层状Ti_3C_2T_x-MXene相结合,成功地制备出Ti_3C_2T_x-MXene/PPy-NW复合电极材料.并分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对其进行了形貌和结构表征.最后通过电化学测试表明,二维多层状Ti_3C_2T_x-MXene/PPy-NW复合电极材料在扫描速率为10 m V·s^(-1)时比电容可达374 F·g^(-1),高于纯PPy-NW(304 F·g^(-1)),当扫描速率增加至200 m V·s^(-1)时,仍可保留原比电容值的72.4%,展现出良好的倍率性能.而且在电流密度为5 A·g^(-1)下经过2000次的循环伏安实验,其电容保持率可达91.6%,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总之,二维多层状Ti_3C_2T_x-MXene和一维PPy-NW的复合有效地提升了电极材料的电容性能,在电化学能源储存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多层结构 Ti3C2Tx-MXene 聚吡咯纳米线 电容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核桃果皮炭粉吸附去除Cu 2+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凡 刘晓红 +4 位作者 宋苗佳 陈晓蝶 田乐 金鑫 张仙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1期68-71,共4页
以核桃外果皮为原料,制备了未提取水溶性混合物的炭粉(WTQC)和已提取水溶性混合物的炭粉(YTQC)2种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接触时间、投加量、温度以及pH对2种吸附剂吸附去除Cu^(2+)的影响和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WTQ... 以核桃外果皮为原料,制备了未提取水溶性混合物的炭粉(WTQC)和已提取水溶性混合物的炭粉(YTQC)2种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接触时间、投加量、温度以及pH对2种吸附剂吸附去除Cu^(2+)的影响和吸附过程的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WTQC和YTQC分别在30 min、45 min基本达到吸附平衡,2种吸附剂的最佳吸附pH范围为3~5.7,吸附过程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并且在投加量浓度分别为2.5g/L/和2g/L时,WTQC和YTQC对Cu^(2+)的去除率最高,WTQC对Cu^(2+)的去除率显著高于YTQC。试验表明,这两种炭粉对Cu^(2+)的去除率高,吸附效果好,是一种制备工艺简单,廉价易得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粉 去除 CU 2+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