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宋代的韩愈研究
被引量:6
- 1
-
-
作者
陈新璋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72-78,124,共8页
-
文摘
本文从学术史角度介绍宋代韩愈文集校注的主要成果,评述宋代韩愈研究的主要历程和成就。
-
关键词
宋代
韩愈研究
哲学思想
文学成就
人格修养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评沈德潜在唐诗学上的建树
被引量:4
- 2
-
-
作者
陈新璋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75-79,共5页
-
文摘
本文认为沈德潜的唐诗观是在唐以来诗论的影响.尤其是在“宗唐宗宋”之争的背景下形成的.他能接受前人合理的论见,克服明显的偏颇,宗盛唐、主李杜而不排斥中晚唐;重诗的法式声调,更重气格神韵.他在唐诗学上的建树还表现在他所编选的《唐诗别裁集》对唐诗的普及和研究有较高的价值;他在该唐诗选本以及诗话《说诗(日卒)语》中理出了唐诗各时期、各体的发展线索,对唐诗作品的精彩之处多有揭示.要之,他在唐诗学史上的贡献值得重视.
-
关键词
唐诗学
宗唐宗宋之争
《唐诗别裁集》
《说诗晬语》
-
分类号
I206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欧阳修的唐诗观及其影响
被引量:4
- 3
-
-
作者
陈新璋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1期61-66,共6页
-
文摘
本文阐述欧阳修的唐诗观及其对北宋诗学的影响.认为欧阳修推崇韩愈及中晚唐诗的用意在于抵制西昆习尚,开创一代新风;又认为欧阳修推崇李杜诗歌,但并无扬李抑杜之说,后人以为欧阳修将李杜分出优劣,是不符合欧阳修本意的.欧阳修的唐诗观并不全面和系统,但对北宋诗学起到引导的作用,滋养了一代的诗歌学者.
-
关键词
唐诗观
推崇韩诗
李杜并赞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从接受美学看苏轼对韩愈诗歌的评价
被引量:3
- 4
-
-
作者
陈新璋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51-57,共7页
-
文摘
本文从接受美学角度考察历代对韩愈诗歌的评论,认为:苏轼对韩诗的独特的、高度的评价主要是他充分肯定韩诗在诗史上的变革意义,这种评论与他所处的时代学术氛围和自身的文艺观、豪爽气质、艺术趣尚有密切联系,这对后来的韩诗评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予以关注.
-
关键词
历时接收
诗格之变
创新
豪爽
逞才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柳永词被接受史三题
被引量:3
- 5
-
-
作者
陈新璋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56-61,55-125,共8页
-
文摘
本文就柳永的人品、歌妓词、都市词三方面的实际与被接受史加以考察,指正其中不当的评议。明确认为:柳永的人品不必非议,其歌妓词与都市词都有较高的价值,必须予以充分肯定。
-
关键词
接受
人品
歌妓词
都市词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简评皎然的唐诗观
被引量:1
- 6
-
-
作者
陈新璋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2期47-52,102,共7页
-
文摘
中唐诗论家、诗评家皎然在《诗式》等著作中对大历诗坛有独特的评价 ,对初唐诗人陈子昂、沈拴期、宋之问有鲜明的褒贬。其明显的局限是有过重的南朝情结 ,对唐诗的特质缺乏认识 ,而摘句评诗也存在失误。
-
关键词
《诗式》
大历诗坛
初唐诗人
南朝情结
摘句评诗
皎然
-
Keywords
poetic structure
poetry of the Dali period
poets of the early Tang Dynasty
Nan Dynasty complex
commentaries on isolated sentences drawn out from poems
-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I2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论韩愈对李杜的评价
- 7
-
-
作者
陈新璋
-
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6期33-37,共5页
-
文摘
韩愈《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 ,光焰万丈长。”这是对中唐出现扬杜抑李和李杜并贬的抵制。韩愈一贯主张李杜并誉 ,这是与他的文学主张有关的。元稹的李杜评价只着眼于诗篇体制与辞气声韵 ,颇有见地。韩愈的李杜评价却具宏观意识 ,识见非凡 ,其价值不容低估 ,与宋人受尊儒世风与独特人才观的限制从而重杜轻李相比 。
-
关键词
韩愈
评价
李白
杜甫
文学主张
唐朝中期
诗歌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唐宋咏物诗略论
被引量:5
- 8
-
-
作者
陈新璋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71-76,共6页
-
文摘
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虽然这“物”与“人”往往是纠缠在一起的,但无论纠缠得多紧、多深,它总是以“物”为吟咏的主体.这“物”的含义是什么呢?可以说,除了“人”以外的客观现实都是物的内容.但专以表现田园山水风光的又不叫咏物诗,而叫山水诗或田园诗,因为那已是约定俗成,自成诗中一类了.所以,向来被认为是咏物诗的作品,所咏吟的物,主要是植物(如花卉)、动物(如禽兽)、器具(如各种摆设物、玩具)和某些自然风物(如风、云)等.虽然咏物诗是以“物”为吟咏的对象,但作为文学作品,作者在表现客观外物的时候,总是带着主观感情和意识的.所以抒情与言志常常与对外物的吟咏联系在一起.这样,人们在阅读、评价咏物诗的时候,就不仅着眼于诗中对所咏之物的描绘,而且乐于探究诗中通过咏物所抒写的思想感情.
-
关键词
咏物诗
唐宋
牡丹诗
作品
“物”
苏拭
抒情言志
刺桐花
咏物小赋
刘禹锡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论韩孟诗派的产生及其诗歌艺术风格
被引量:3
- 9
-
-
作者
陈新璋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18-24,共7页
-
文摘
韩孟诗派是中唐贞元、元和、长庆时期大约四、五十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人物是韩愈和孟郊,重要人物有卢仝、李贺、贾岛,此外还有刘言史、张碧、刘叉、马异、欧阳詹、皇甫湜等人.他们思想相近,艺术趣味相投,在各自的诗歌创作过程中,不自觉地形成了共同的风格特色,成为当时及对后代都有重要影响的诗歌流派.上述诸人的生平事迹,古籍记载较详的只有韩愈和孟郊.据现有的诗文、资料考证,大体可以知道,他们之中,刘言史、孟郊、张碧三人年纪较大,李贺、贾岛年纪较小,而韩愈等人则介乎中间.他们之间,多为诗友,有的是师生,也有的并未有直接的交往,但彼此文心相照,互有称许.从诗歌作品的基本风格看,他们的同时代追随者至少还有李正封、轩辕弥明、刘师服、侯喜、张彻、李翱等.文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文学流派的产生,总是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的.从客观方面说,与当时的社会条件和文学自身的重要因素相关.从主观方面说,则与流派中的重要人物的思想、气质、经历、艺术修养等有联系.韩孟诗派的产生也不例外.唐代的“安史之乱”使大一统的封建帝国走向衰落.在平定“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有增无减.人们对王朝的向心力已经大大减弱.从初盛唐以来思想上的儒、道、释三家并行的局面到了此时更显得自由活跃.
-
关键词
韩孟诗派
诗歌艺术
刘言史
诗歌流派
诗歌创作
韩愈
重要人物
孟郊
风格特色
文学流派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关于东坡乐府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 10
-
-
作者
陈新璋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第2期72-77,共6页
-
文摘
一、“以诗为词”论东坡乐府,向来是词学研究的热门.对它有褒有贬,自宋以后一直存在.当代的论者,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无不认为那是词史上的宝贵遗产,有极其丰富多采的艺术经验值得借鉴.其中,对“以诗为词”问题的探讨尤为热烈.在讨论中,也提出了许多不同见解.为了弄清问题,追溯一下宋人“以诗为词”论的提出和评论,还是有好处的.众所周知,最先指出东坡乐府“以诗为词”的是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
关键词
东坡词
“以诗为词”
乐府研究
密州
柳永
词乐
豪放词
香泽
陈师道
柳词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韩愈诗歌的进步内容和艺术风格
被引量:1
- 11
-
-
作者
陈新璋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77-85,共9页
-
文摘
韩愈是我国唐代中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当时的古文运动中所建立的功绩获得后人普遍的赞扬.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不可低估的.韩愈的诗歌有四百来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不多,反映社会现实的面也不宽,称不上是中唐社会的一面镜子,但人们仍然可以从中看到当时社会的某些面影,听到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心声;从那许多怀才遭冤的怨语中,人们看到封建专制统治压制人材的某些侧面,从而加深对我国封建社会的了解.与此同时,可以看到韩愈诗歌中盘郁奇伟的独特艺术风格,从而进一步了解唐代诗坛百花齐放的生动情景.这对于建设我们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有意义的.忧国忧民的心声中唐社会的最大弊病就是藩镇对抗中央的局面日甚一日.“安史之乱”就是这种矛盾的总爆发.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各地大小军阀割据的情况不断出现,朝廷统御全国的力量越来越弱了.到唐宪宗在位(806—820)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平定了最大的军阀吴元济集团的叛乱,全国出现了暂时的统一和安定,但这与贞观和开元时期的强盛、繁荣相比,已经差距太大了.何况接着这不长“好景”的除了各地军阀仍然不听中央指挥之外,还有朝廷上的宦官争权和多次党派纷争.结果是国家破产、人民遭殃.
-
关键词
韩愈诗歌
艺术风格
淮西
东野
诗篇
裴度
南行诗
唐宪宗
忧民
佛骨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古代诗词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评论
- 12
-
-
作者
陈新璋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年第1期76-82,共7页
-
文摘
(一)从“诗无达诂”谈起“诗无达诂”,这是西汉董仲舒说的.它反映了西汉时对于《诗经》的解释已经相当分歧.一千多年后的清代,和这个说法颇为相似的是“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读者对诗词的解释存在随意附会的情况.从汉至今,古代诗词研究领域中,聚讼纷纭,有关于全篇的立意、主题的,有关于篇中的某些词句的.引起分歧的原因,除了研究者本身之外,往往与诗词作品方面有关:或者过于空灵,或者过于隐晦…….而这除了别的原因之外,又往往是由于作品中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举个例子来说吧:
-
关键词
比兴手法
古代诗词
言情诗
《诗经》
评论
宋词
《楚辞》
表现手法
作品
张惠言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
-
题名试论龚自珍的散文
- 13
-
-
作者
陈新璋
-
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4期26-33,共8页
-
文摘
在晚清的文坛上,龚自珍的散文与他的诗歌一样驰名,以至于光绪年间的所谓新学家们“初读定庵文集,若受电然”(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产生一种强烈的兴奋和激愤。那时人们喜渎龚自珍的诗文,尊为“龚学”,甚至“掇其单句片词,即登高第而猎盛名”(王文濡《定庵文集序》)。自他的文集编成以来,评家相继而起,序跋、评点、专论颇多,大体上都赞不绝口。诗歌暂且不论,就他的散文来说,究竟有什么特色值得人们如此称赞?
-
关键词
龚自珍
散文
三世说
衰世
专制统治
明良
公羊学
官妓
京师
杭世骏
-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