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4年中国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概观
1
作者 陈新仁 王晓将 +2 位作者 李建波 刘成富 罗林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2024年,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者在语言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领域,绘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画卷。主要特色包括:更加密切地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更加关注技术革命带来的新问题;更加关注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 2024年,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学者在语言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领域,绘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画卷。主要特色包括:更加密切地跟踪国际学术前沿;更加关注技术革命带来的新问题;更加关注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更加关注学术研究的国家意识、中国主体性构建;更加努力地推进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本土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国语言文学 研究特点 年度回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闻报道用词隐性倾向性与国家形象建构——以日本媒体涉华报道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庄倩 陈新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6,共7页
新闻报道话语的主观性问题引发了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多聚焦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语言表达。本研究结合批评语用学与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视角对日本主流报纸涉华报道中的一些中性词汇进行了解析,发现这些词汇的意义经过读者语义扩充、... 新闻报道话语的主观性问题引发了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研究多聚焦明显带有倾向性的语言表达。本研究结合批评语用学与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视角对日本主流报纸涉华报道中的一些中性词汇进行了解析,发现这些词汇的意义经过读者语义扩充、语义收窄等语用过程后会发生倾向性变异,进而隐性地传达出日本媒体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建构负面的中国形象。本文进一步拓展了语用充实研究,也有助于把握日本涉华报道的词汇特征并揭示其背后隐含的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华报道 词汇倾向性 语用充实 批评语用学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语教育与外语课程创新三人谈
3
作者 张文忠 陈新仁 胡强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新时期,外语和外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显。外语课程和外语课堂教学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在数字时代,外语课程建设和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三位作者从外语课程创新的维度、教研共同体的重要作用、教师创新思维... 新时期,外语和外语教育的作用日益突显。外语课程和外语课堂教学决定了外语人才培养的规格。在数字时代,外语课程建设和研究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发展机遇。三位作者从外语课程创新的维度、教研共同体的重要作用、教师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数智化等诸多方面对外语教育的未来走向提出独到见解,旨在推进高素质外语人才培养和国家外语教育能力的整体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教育 课程创新 教育数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提喻正名——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提喻和转喻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新仁 蔡一鸣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3-100,共8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隐喻、转喻等传统辞格产生了革命性的新认识,而同属传统辞格的提喻除偶尔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当作转喻的一个下属分支外鲜被提及。文章认为,提喻和转喻并不是纯粹的从属关系,它们的认知基础相似但本质...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隐喻、转喻等传统辞格产生了革命性的新认识,而同属传统辞格的提喻除偶尔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当作转喻的一个下属分支外鲜被提及。文章认为,提喻和转喻并不是纯粹的从属关系,它们的认知基础相似但本质上有所不同,提喻反映了一种相对独特的认知方式。研究突破修辞学和认知语言学对提喻的通常看法,依据认知语义学理论的基本观点,结合认知语用学中的关联理论,厘清提喻与和转喻的关系,认为从认知和修辞角度将提喻从转喻中独立出来具有重要的语言学和认知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喻 转喻 隐喻 认知语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语境下的身份冲突及话语策略——基于学术会议主持人话语的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陈新仁 李梦欣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2,112,共7页
从身份角度讨论学术话语的研究是国内外当前相关体裁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往往聚焦或比较母语作者及二语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自身身份的建构,探讨其身份建构的多元性及其语言表征,但鲜有学者考察面对面学术交流过程中相关参与者的身... 从身份角度讨论学术话语的研究是国内外当前相关体裁研究的热点之一。现有研究往往聚焦或比较母语作者及二语学习者在学术写作中自身身份的建构,探讨其身份建构的多元性及其语言表征,但鲜有学者考察面对面学术交流过程中相关参与者的身份建构问题,特别是他们面对的身份冲突问题及为此而采取的话语策略。本研究聚焦国内学术会议上大会或小组主持人的话语,采集一定数量的第一手真实语料,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主持人话语的一些特征,揭示他们试图构建的多种语用身份以及相关身份之间的冲突,探究主持人试图消解不同身份之间冲突而采取的话语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语用身份 身份冲突 话语策略 学术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用身份:动态选择与话语建构 被引量:372
6
作者 陈新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2,112,共6页
学界对于身份的认识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向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其中,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文化学者等的观点更多地代表了前者,而传播学家、会话分析者、语用学家等的观点则代表了后者。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然而,特定场景交际... 学界对于身份的认识经历了从本质主义向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其中,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文化学者等的观点更多地代表了前者,而传播学家、会话分析者、语用学家等的观点则代表了后者。交际者的社会身份具有多重性,然而,特定场景交际环境下交际者从若干身份中选择甚至新建某个特定的身份进行交际是一个语用过程,通过特定的话语方式加以建构具有目的性和动态性。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做出不同的身份选择和建构会对交际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语用身份 话语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建构论的语用能力观 被引量:50
7
作者 陈新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112,共7页
语用能力指具体交际情境下合适、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相关研究是语用学领域中的核心话题之一。文献检索表明,国内外现有关于语用能力概念的理论界定、语用能力构念的模块搭建等研究工作是以语用学理论中一些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交际观点... 语用能力指具体交际情境下合适、得体使用语言的能力,相关研究是语用学领域中的核心话题之一。文献检索表明,国内外现有关于语用能力概念的理论界定、语用能力构念的模块搭建等研究工作是以语用学理论中一些带有本质主义色彩的交际观点为指导的,对相关理论探索中越来越带有建构主义色彩的新观点、新方法缺乏足够的关注。随着语用学领域中社会建构论研究范式的逐渐形成,基于相应范式建构全新理念的语用能力理论对现有观念和模式加以必要的补充、革新、完善势在必行。本研究在社会建构论的范式下探讨语用能力的内涵、特征,指出了新旧范式赋予语用能力的不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用能力 社会建构论 语言礼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接言语的实质与动因——评Terkourafi和Pinker之辩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新仁 王毅圆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17-525,共9页
间接言语是日常语言使用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现象,John Searle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深化了我们关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但对于交际中说话人为什么要使用言语、间接言语如何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等问题却语焉不详。Marina Terko... 间接言语是日常语言使用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现象,John Searle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深化了我们关于这一现象的认识,但对于交际中说话人为什么要使用言语、间接言语如何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等问题却语焉不详。Marina Terkourafi和Steven Pinker之间新近发生的一场涉及间接言语的实质与动因的辩论进一步表明:间接言语并非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身份地位、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需要多元化的分析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接言语 言语行为 合作 礼貌 辩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反义词缀派生的语用制约 被引量:19
9
作者 陈新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15,共6页
词缀法是英语中一种主要构词手段。就反义词缀的派生特性而言,现有研究主要从词汇阻遏和语义限制等角度探讨其构成中的制约因素,但无论在描写还是与解释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充分性。本文试图在词汇语用学框架内,运用语言顺应理论,探讨英语... 词缀法是英语中一种主要构词手段。就反义词缀的派生特性而言,现有研究主要从词汇阻遏和语义限制等角度探讨其构成中的制约因素,但无论在描写还是与解释方面都缺乏必要的充分性。本文试图在词汇语用学框架内,运用语言顺应理论,探讨英语反义词缀(特别是un-)在构词过程中的语用制约,并就其构成规则的内在机理与突破做出统一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缀法 反义关系 语言顺应 词汇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68
10
作者 陈新仁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发展的分支,目前探讨的词汇与语用之间的界面问题主要包括阻遏现象、语用畸形、词义理解等。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宽,并且有必要在更广范围内引进语用学理论,不仅研究词... 词汇语用学是语言学尤其是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发展的分支,目前探讨的词汇与语用之间的界面问题主要包括阻遏现象、语用畸形、词义理解等。词汇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可以进一步拓宽,并且有必要在更广范围内引进语用学理论,不仅研究词汇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分工问题,而且探讨构词法、词态学、词源学等与语用学之间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语用学 词汇 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口语测试中的语用能力测试题设计研究——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中五级语用能力描述语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新仁 杨昆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1-8,共8页
本研究依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中与五级语用能力相关的描述语,探讨如何在英语口语测试中加入语用能力测试题,从而更好地检测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研究首先依据《量表》的相关描述语设计口语语用能力测试构念,... 本研究依据《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以下简称《量表》)中与五级语用能力相关的描述语,探讨如何在英语口语测试中加入语用能力测试题,从而更好地检测学习者的语用能力。本研究首先依据《量表》的相关描述语设计口语语用能力测试构念,然后依据语言测试与《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接框架,将口语语用能力测试的内容与评价标准进行可操作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32名受试,对口语语用能力测试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进行验证,从而确定测试内容与评价标准的有效性。本研究不仅丰富了现有的语用能力测试研究,也对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反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 语用能力 英语口语 语用能力测试 英语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吃+NP_(-f)”的模因句法学阐释 被引量:7
12
作者 陈新仁 何自然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9-16,共8页
"吃"后接表示非食物的名词(即"吃+NP_(-f)")的语言结构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采纳了(生成)语义学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文化语用学视角、认知语用学视角等,触及该结构的语义特征、生成机制、认知方... "吃"后接表示非食物的名词(即"吃+NP_(-f)")的语言结构吸引了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采纳了(生成)语义学视角、认知语言学视角、文化语用学视角、认知语用学视角等,触及该结构的语义特征、生成机制、认知方式、文化理据、理解过程等,但对于其社会文化特性、语用动因、产生与传播基础等问题缺乏探讨。本文基于模因句法学,论证了该结构的语言模因性,揭示了该结构产生与传播的社会、语言、语用、认知基础,为进一步认识该结构提供了一个互补性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NP-f” 模因 语言模因论 模因句法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首词重复的语用认知阐释 被引量:22
13
作者 陈新仁 《外语研究》 2004年第1期45-50,共6页
首词重复表面上看是一种累赘表达方式,似乎不传达任何信息,然而在交际中却具有特殊的价值。基于会话含意理论的激进语用观、单纯的语义分析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语用现象的工作机制。本文依据关联理论,认为这种同义反复表达方式是具... 首词重复表面上看是一种累赘表达方式,似乎不传达任何信息,然而在交际中却具有特殊的价值。基于会话含意理论的激进语用观、单纯的语义分析等都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语用现象的工作机制。本文依据关联理论,认为这种同义反复表达方式是具体语境中说话人为了获取符合最佳关联假定的认知效果而选择的话语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词重复 同义反复 关联理论 激进语用观 激进语义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启示 被引量:9
14
作者 陈新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6,31,共6页
语言政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字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当下宏观社会语言学的热点话题。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民族、文化、政治、宗教等背景的差异而会采取不同的语言政策。美国作为与中国存在诸多类似方面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在其... 语言政策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文字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当下宏观社会语言学的热点话题。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民族、文化、政治、宗教等背景的差异而会采取不同的语言政策。美国作为与中国存在诸多类似方面的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在其历史进程中采取了既相对稳定又复杂多变的语言政策。追溯其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揭示其背后指导思想的变迁,对于我国制定语言政策、实施语言规划、开展(外语)语言教育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规划 语言政策 美国语言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礼貌观城乡差异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新仁 李捷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36,112,共9页
礼貌变异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缺乏对于中国城乡之间礼貌变异的关注。本研究以致歉言语行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考察城乡居民对致歉必要性和郑重程度看法的差异,并探讨权势关系、社交距离、冒犯程度等变量对城乡礼貌观的影响... 礼貌变异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缺乏对于中国城乡之间礼貌变异的关注。本研究以致歉言语行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考察城乡居民对致歉必要性和郑重程度看法的差异,并探讨权势关系、社交距离、冒犯程度等变量对城乡礼貌观的影响,以管窥当代中国城乡的礼貌变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就道歉而言,当代中国居民普遍具有较为突出的礼貌意识,在表达礼貌的意识程度方面城市居民总体上高于农村居民,城市居民在礼貌方式的选择上比农村居民更为精细;通过对权势关系、社会距离、冒犯程度等方面的考察发现,在实施道歉行为时城市居民会考虑到更多的因素,城市居民的礼貌观比农村居民更具复杂性。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在"跨城乡"交际中应充分意识到城乡之间礼貌观念的差异性,并适时调整表达礼貌的方式,以保证交际的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语用学 礼貌变异 致歉 城乡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生二语产出中的光秃可数名词短语——概念认知与语言表征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新仁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20,共6页
相对于英语动词的时、体等语法范畴来说,英语名词(短语)的复数屈折标记和限定性标记(如用来限定所指的冠词)对于中国二语学习者而言似乎应不难习得。然而,教学实践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学生无论在口语产出还是笔语产出中对英语名词... 相对于英语动词的时、体等语法范畴来说,英语名词(短语)的复数屈折标记和限定性标记(如用来限定所指的冠词)对于中国二语学习者而言似乎应不难习得。然而,教学实践表明,事实并非如此。中国学生无论在口语产出还是笔语产出中对英语名词添加语法标记都表现出一定的困难,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口笔语产出中光秃可数名词短语的大量存在,这一现象甚至出现在高水平英语学习者的写作中。语料库检索结果表明,这一现象尽管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呈改善趋势,但并未完全消失。从认知角度所作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国学习者在使用可数名词短语表示类指概念时显著地比使用相同名词短语表征个指概念时容易使用该名词短语的光秃形式。可见,概念的母语表征方式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相同概念的二语表征及标记。本研究为解释二语屈折标记脱落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认知 语言表征 光秃可数名词 类指 个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广告“身份套路”的批评语用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新仁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第5期24-33,共10页
本研究引入批评语用学视角,运用语用身份论作为理论工具,聚焦商业房产广告中的身份建构类型、分布与话语策略,对收集的大量房产广告语料进行审视,通过解析相关广告背后的顺应特征,揭示一些房产商诉诸的"身份套路",为进一步认... 本研究引入批评语用学视角,运用语用身份论作为理论工具,聚焦商业房产广告中的身份建构类型、分布与话语策略,对收集的大量房产广告语料进行审视,通过解析相关广告背后的顺应特征,揭示一些房产商诉诸的"身份套路",为进一步认识商业广告的体裁特征和说服"艺术"、领略商业语境下身份建构的"语用功效"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产广告 身份建构 批评语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应与重建:关于结构与语境关系的再思考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新仁 《外语教育研究》 2014年第1期7-13,共7页
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为了达到特定交际目的而进行的一个不断做出(语言和语境)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1999,2008)。根据Verschueren(2008),交际中的结构与语境之间存在本体论上的联系和认识论上的联系。笔者认为,这一思想可以深化人们对于... 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为了达到特定交际目的而进行的一个不断做出(语言和语境)选择的过程(Verschueren,1999,2008)。根据Verschueren(2008),交际中的结构与语境之间存在本体论上的联系和认识论上的联系。笔者认为,这一思想可以深化人们对于语言形成、变化、发展的认识,对于理解语言使用的本质及机制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但不利于探析交际中不时发生的错位或"有标记"结构选择重构语境的作用及其对交际的影响。本研究拟通过有标记的身份构建的实例,表明交际者可以通过策略性地使用对当前交际目的而言并非默认的语言结构来重建交际语境,从而实现特定的交际目标。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而阐释语言顺应与不顺应之间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 语境 语言顺应 身份构建 语境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关系词转喻用法的认知阐释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新仁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13,130,共13页
转喻认知及其语言表征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现有研究文献充分描述了转喻认知背后的各种事物"邻接"关系,并系统考察了这些类型的转喻认知在语言系统表征以及言语行为实施方面的体现,深... 转喻认知及其语言表征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现有研究文献充分描述了转喻认知背后的各种事物"邻接"关系,并系统考察了这些类型的转喻认知在语言系统表征以及言语行为实施方面的体现,深入分析了转喻使用的动因以及效果等等。本研究聚焦现有文献中鲜有触及的反义关系型转喻,考察这类转喻认知方式形成的认知基础,探讨这类特殊转喻的认知方式、特点及隐喻化现象。笔者认为,基于对比关系形成的部分—整体关系是此类转喻用法形成的认知基础,特定语境下相关部分或属性的认知凸显是发生转喻的前提条件,相关转喻用法背后有可能发生概念隐喻化或语法隐喻化过程,产生不同的认知效果,而汉语自身的构词特点为上述认知过程提供了便利。本研究在理论上可以为反义关系词汇转喻用法的认知机制提供阐释,在应用上为此类汉语词汇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喻 邻接关系 部分—整体关系 反义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关系管理模式的同伴反馈话语研究——以课堂学术研讨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新仁 李捷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2-11,共10页
Spencer-Oatey提出的关系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面子论,引发了语用学礼貌研究的关系转向。本研究在关系管理模式框架下考察学术研讨课堂中的礼貌现象,以揭示该语境下同伴反馈中进行关系管理的维度,并探究背后的影响因素。在学术研讨课堂... Spencer-Oatey提出的关系管理模式突破了传统的面子论,引发了语用学礼貌研究的关系转向。本研究在关系管理模式框架下考察学术研讨课堂中的礼貌现象,以揭示该语境下同伴反馈中进行关系管理的维度,并探究背后的影响因素。在学术研讨课堂中,同伴给予反馈时主要关注关系管理中的四个维度:个人面子、关系面子、公平权、联络权和交际目标,而影响因素则包括管理取向(包括和谐-提升取向与和谐-维护取向)、语境变量中的参与者关系和信息内容以及语用原则和惯例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管理模式 礼貌 课堂 同伴反馈 学术研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