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元数据分析实现数据运营态势感知智能化的研究
1
作者 陈新亮 孙而焓 +2 位作者 林理直 欧胜昶 王艺斌 《邮电设计技术》 2025年第3期65-70,共6页
数据中台全域数据集约化体现为数据规模大、关联关系复杂、服务保障要求高等运营特点,如何高效地运营管理成为一个重要挑战。提出了一种利用元数据分析构建数据生产运营态势全流程智能化感知平台的方法,以实时可视化方式在一个体系中对... 数据中台全域数据集约化体现为数据规模大、关联关系复杂、服务保障要求高等运营特点,如何高效地运营管理成为一个重要挑战。提出了一种利用元数据分析构建数据生产运营态势全流程智能化感知平台的方法,以实时可视化方式在一个体系中对资源、数据、程序、流程、应用服务全纳管,具备问题预警、自动定位、态势自动恢复等能力,显著提升数据服务连续可用率及使用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数据 智能化 态势感知 实时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导电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聪 梁柄权 +4 位作者 王晓峰 陈新亮 侯国付 赵颖 张晓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4,共13页
近年来,透明导电材料(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s, TCM)作为触摸屏、液晶显示器(LCD)、智能窗、太阳电池(Solar cells)、发光二极管(LED)等先进光电子器件中的关键组件,其作用尤其重要。氧化铟锡(ITO)薄膜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 近年来,透明导电材料(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s, TCM)作为触摸屏、液晶显示器(LCD)、智能窗、太阳电池(Solar cells)、发光二极管(LED)等先进光电子器件中的关键组件,其作用尤其重要。氧化铟锡(ITO)薄膜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是光电器件中应用广泛的透明导电材料。然而,铟元素的稀缺性、易碎性以及沉积过程中对底层薄膜的潜在损坏限制了其在未来新型光电子器件中的应用。开发适应高性能光电器件应用的TCM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文综述了透明导电氧化物、超薄金属和金属网格、介质层/金属/介质层(Dielectric/metal/dielectric, DMD)、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类型的TCM光电性能、应用领域、近年来相应的研究策略和重要成果、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导电材料 透明导电氧化物 超薄金属和金属网格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频率捷变雷达智能频点决策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嘉翔 张凯翔 +2 位作者 梁振楠 陈新亮 刘泉华 《雷达学报(中英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7-239,共13页
自卫式干扰机发射的瞄准干扰使多种基于信号处理的被动干扰抑制方法失效,对现代雷达产生了严重威胁,频率捷变作为一种主动对抗方式为对抗瞄准干扰提供了可能。针对传统随机跳频抗干扰性能不稳定、频点选取自由度有限、策略学习所需时间... 自卫式干扰机发射的瞄准干扰使多种基于信号处理的被动干扰抑制方法失效,对现代雷达产生了严重威胁,频率捷变作为一种主动对抗方式为对抗瞄准干扰提供了可能。针对传统随机跳频抗干扰性能不稳定、频点选取自由度有限、策略学习所需时间长等问题,该文面向频率捷变雷达,提出了一种快速自适应跳频策略学习方法。首先设计了一种频点可重复选取的频率捷变波形,为最优解提供了更多选择。在此基础上,通过利用雷达与干扰机持续对抗收集到的数据,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探索与反馈机制,不断优化频点选取策略。具体来说,通过将上一时刻雷达频点及当前时刻感知到的干扰频点作为强化学习输入,神经网络智能选取当前时刻各子脉冲频点,并根据目标检测结果以及信干噪比两方面评价抗干扰效能,从而优化策略直至最优。从提高最优策略收敛速度出发,设计的输入状态不依赖历史时间步、引入贪婪策略平衡搜索-利用机制、配合信干噪比提高奖励差异。多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收敛到最优策略且具备较高的收敛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捷变雷达 抗干扰 波形设计 瞄准干扰 深度Q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唾液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陈新亮 邵启兵 +5 位作者 王超 何剑斌 张燚 杨淑华 李鹏 龙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57-161,共5页
从健康散养的溜达鸡小肠黏膜中分离出一株乳杆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确定所分离的菌株为唾液乳杆菌,并命名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C-1-3。对该菌进行抑菌、纤维素降... 从健康散养的溜达鸡小肠黏膜中分离出一株乳杆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 RNA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确定所分离的菌株为唾液乳杆菌,并命名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C-1-3。对该菌进行抑菌、纤维素降解、耐酸、耐胆盐、耐高温实验。结果表明:其对常见的致病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该菌株能够降解纤维素。经过多次驯化后,该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及耐酸、耐高温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乳杆菌 分离鉴定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膜太阳电池用TCO薄膜制造技术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新亮 王斐 +6 位作者 闫聪博 李林娜 林泉 倪牮 张晓丹 耿新华 赵颖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8期73-77,共5页
阐述了玻璃衬底、柔性衬底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TCO)以及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绒面结构可以提高薄膜太阳电池效率和稳定性并降低生产成本。磁控溅射技术和LP-MOCVD技术是制造绒面结构... 阐述了玻璃衬底、柔性衬底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TCO)以及硅基薄膜太阳电池应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绒面结构可以提高薄膜太阳电池效率和稳定性并降低生产成本。磁控溅射技术和LP-MOCVD技术是制造绒面结构ZnO-TCO薄膜(例如"弹坑"状和"类金字塔"状表面)的主流生长技术;高迁移率TCO薄膜(IMO、IWO、ZnO∶Ga等)以及柔性衬底TCO薄膜是研究开发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膜技术 TCO薄膜 绒面结构 高迁移率 缓冲层 梯度掺杂 薄膜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O-TCO薄膜及其在太阳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新亮 薛俊明 +1 位作者 赵颖 耿新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2-25,共4页
概括地阐述了ZnO透明导电薄膜(ZnO-TCO)的特性及其在薄膜太阳电池中的应用,介绍了ZnO薄膜在薄膜太阳电池中的应用背景,阐明了它在其中的作用及ZnO-TCO薄膜的主流生长方法,并给出了近年来ZnO-_ TCO薄膜的主要研究结果,最后展望了其应用... 概括地阐述了ZnO透明导电薄膜(ZnO-TCO)的特性及其在薄膜太阳电池中的应用,介绍了ZnO薄膜在薄膜太阳电池中的应用背景,阐明了它在其中的作用及ZnO-TCO薄膜的主流生长方法,并给出了近年来ZnO-_ TCO薄膜的主要研究结果,最后展望了其应用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透明导电氧化物 陷光作用 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用绒面ZnO-TCO薄膜制备技术及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陈新亮 薛俊明 +1 位作者 赵颖 耿新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98-103,112,共7页
概括阐述了薄膜太阳电池用绒面结构ZnO透明导电薄膜(ZnO-TCO)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绒面结构ZnO-TCO薄膜可以提高薄膜太阳电池效率和稳定性并降低生产成本。磁控溅射技术和MOCVD(LP-MOCVD/LPCVD)技术是制备绒面结构ZnO-TCO薄膜(例如"... 概括阐述了薄膜太阳电池用绒面结构ZnO透明导电薄膜(ZnO-TCO)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绒面结构ZnO-TCO薄膜可以提高薄膜太阳电池效率和稳定性并降低生产成本。磁控溅射技术和MOCVD(LP-MOCVD/LPCVD)技术是制备绒面结构ZnO-TCO薄膜(例如"弹坑"状和"类金字塔"状表面)的主流生长技术,而喷雾热分解技术则是正在开发的非真空法低成本工艺路线。论述了2种主流技术生长ZnO-TCO薄膜的发展历程,并重点讨论了近期关于绒面ZnO-TCO薄膜微观结构、电学以及光学等特性与工艺关系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降低成本和实现大面积产业化是绒面ZnO-TCO薄膜拓展应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透明导电氧化物-TCO 绒面结构 薄膜太阳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球磨Al-64wt.%Ti混合粉末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新亮 吴萍 +1 位作者 刘兆庆 姜恩永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9-381,共3页
本文研究了机械球磨方法制备的Al 6 4wt.%Ti混合粉末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X射线衍射谱(XRD)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 14 0h的球磨作用 ,形成了hcp相的亚稳态Ti(Al)超饱和固溶体 ;然后对粉末压坯进行固态反应烧结 ,最终的平衡产物是AlTi和Ti... 本文研究了机械球磨方法制备的Al 6 4wt.%Ti混合粉末的微观结构和热稳定性。X射线衍射谱(XRD)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 14 0h的球磨作用 ,形成了hcp相的亚稳态Ti(Al)超饱和固溶体 ;然后对粉末压坯进行固态反应烧结 ,最终的平衡产物是AlTi和Ti3Al,并用Miedema模型计算并比较了各竞争相的热力学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球磨 Al/Ti粉末 晶格缺陷 金属间化合物 MIEDEMA模型 粉末加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种质广州甘薯圃病毒种类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陈新亮 房伯平 +3 位作者 王章英 姚祝芳 杨义伶 黄立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8-264,共7页
为明确引起国家种质广州甘薯资源圃中病毒病的病毒种类及优势种,为甘薯种质安全保存提供支持,2017年从甘薯资源圃中未脱毒更新的盆栽苗和大田苗中采集155份具有不同病毒病症状的甘薯资源样品,利用PCR和RT-PCR检测技术对这些样品进行了1... 为明确引起国家种质广州甘薯资源圃中病毒病的病毒种类及优势种,为甘薯种质安全保存提供支持,2017年从甘薯资源圃中未脱毒更新的盆栽苗和大田苗中采集155份具有不同病毒病症状的甘薯资源样品,利用PCR和RT-PCR检测技术对这些样品进行了17种病毒的分子检测。155份样品均有病毒检出,包括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甘薯褪绿矮化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stunt virus(SPCS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甘薯褪绿斑病毒Sweet potato chlorotic fleck virus(SPCFV)、甘薯类花椰菜花叶病毒Sweet potato caulimo-like virus(SPCV)、甘薯潜隐病毒Sweet potato latent virus(SPLV)、甘薯脉花叶病毒Sweet potato vein mosaic virus(SPVMV)、甘薯病毒2 Sweet potato virus 2(SPV2)和甘薯曲叶病毒Sweet potato leaf curl virus(SPLCV)等9种病毒。检出率最高的是SPCFV,为98.1%,最低的是SPCV,为0.6%;RNA病毒检出率为99.4%,DNA病毒检出率为94.2%。154份样品为病毒复合侵染,占总样品数的99.4%;其中4~6种病毒复合侵染率最高,为70.7%,有4份样品最多检测出8种病毒(2.6%)。在所有复合侵染类型中,同时含有SPFMV和SPCSV两种病毒的复合侵染率占54.2%。研究结果表明,甘薯种质资源经过多年茎蔓和种薯繁育,病毒感染率高,病毒种类多,以复合侵染为主,在生长环境相同的条件下,不同资源品种对病毒的耐受情况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种质资源 病毒病 复合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的固态加工技术——机械合金化(MA)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新亮 吴萍 姜恩永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0-62,71,共4页
简述了机械合金化技术的工艺特点、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机械合金化过程中弥散强化合金、过饱和固溶体、非晶、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等非平衡相的形成特点和机制;探讨了粉体污染问题及避免和降低最小影响的办法,最后提出开发该技术亟待... 简述了机械合金化技术的工艺特点、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机械合金化过程中弥散强化合金、过饱和固溶体、非晶、金属间化合物、纳米晶等非平衡相的形成特点和机制;探讨了粉体污染问题及避免和降低最小影响的办法,最后提出开发该技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其应用和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弥散强化 金属间化合物 非晶 工艺特点 纳米晶 固溶体 新型 粉体 固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阳电池用绒面结构ZnO-TCO薄膜及光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新亮 田淙升 +6 位作者 赵慧旭 杜建 张德坤 魏长春 耿新华 赵颖 张晓丹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6,共6页
主要阐述了近年来薄膜太阳电池用绒面结构氧化锌(ZnO)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TCO)薄膜以及光管理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溅射&湿法刻蚀技术、等离子体刻蚀玻璃衬底技术、等离子体处理修饰ZnO薄膜表面... 主要阐述了近年来薄膜太阳电池用绒面结构氧化锌(ZnO)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s,TCO)薄膜以及光管理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溅射&湿法刻蚀技术、等离子体刻蚀玻璃衬底技术、等离子体处理修饰ZnO薄膜表面技术、修饰层改善ZnO薄膜表面技术、梯度杂质掺杂技术、复合特征尺寸生长设计以及直接生长绒面结构ZnO薄膜技术和宽光谱ZnO薄膜生长设计等。此外,对薄膜太阳电池中的先进光管理(Light management)结构设计及新材料应用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绒面结构 ZnO-TCO薄膜 光管理 薄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刍议 被引量:5
12
作者 陈新亮 王英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59-60,共2页
本文阐述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提升他们生态文明素质。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文明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效服务社会的思考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新亮 王英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6-78,共3页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根据自身服务社会的特点、存在的不足,通过转变观念、提高质量、注重实践、创新科研组织、改进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普及转化能力、扩大对外交流、构建科... 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应根据自身服务社会的特点、存在的不足,通过转变观念、提高质量、注重实践、创新科研组织、改进科研方法、提高科研普及转化能力、扩大对外交流、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等措施,主动地全方位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 服务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薯87愈伤组织PPT敏感性试验
14
作者 陈新亮 王章英 +2 位作者 房伯平 陈景益 张雄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94-95,共2页
不同甘薯品种对PPT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研究广薯87愈伤组织对PPT的抗性情况,设定0.1、0.3、0.5、0.7、1.0 mg/L 5个PPT浓度,28℃避光培养,进行抗性统计。结果表明,PPT浓度在0.3 mg/L时基本不影响愈伤组织生长,对愈伤组织的筛选率达... 不同甘薯品种对PPT的敏感性存在很大差异,为研究广薯87愈伤组织对PPT的抗性情况,设定0.1、0.3、0.5、0.7、1.0 mg/L 5个PPT浓度,28℃避光培养,进行抗性统计。结果表明,PPT浓度在0.3 mg/L时基本不影响愈伤组织生长,对愈伤组织的筛选率达到95%以上,可作为最适筛选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PPT敏感性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硅太阳电池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云龙 陈新亮 +2 位作者 周忠信 赵颖 张晓丹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9-60,共12页
主要介绍太阳电池基本原理和晶体硅基本性质,并从少子复合的角度分析了氧化物钝化层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4种典型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并详细分析其获得高效率的物理机制:1)钝化发射极型太阳电池采用背部重掺杂点接触的结... 主要介绍太阳电池基本原理和晶体硅基本性质,并从少子复合的角度分析了氧化物钝化层对太阳电池性能的影响;重点阐述4种典型晶体硅太阳电池的研究现状,并详细分析其获得高效率的物理机制:1)钝化发射极型太阳电池采用背部重掺杂点接触的结构,减少晶体硅与金属的接触面积来降低复合损耗;2)硅异质结(SHJ)型太阳电池的本征非晶硅薄层提供了良好的钝化效果,同时晶体硅与非晶硅间的异质接触使得器件的开路电压相对更高;3)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TOPCon)型太阳电池采用超薄隧道氧化物(SiO_(x))和磷掺杂硅层,显著地减少了金属-半导体界面处的表面复合;4)新型选择性接触(selective contact)型太阳电池(如DASH电池)采用低温无掺杂的金属氧化物作为电子/空穴选择层,实现了对光生载流子的有效收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晶体材料 异质结 半导体器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甘薯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俊 王章英 +4 位作者 罗忠霞 陈新亮 房伯平 李育军 刘小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08-113,共6页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蔬菜、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作物。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在甘薯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分子标记和基因克隆技术。简要概述了DNA分子标记在甘薯起源进化、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基因定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 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蔬菜、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作物。目前,分子生物学技术已在甘薯育种中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分子标记和基因克隆技术。简要概述了DNA分子标记在甘薯起源进化、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基因定位等方面的应用进展,并对其有关品质基因、块根发育基因、抗逆基因、抗病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转化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甘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分子标记 基因克隆 遗传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7
作者 王明阳 王光磊 +2 位作者 陈新亮 张燚 龙淼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5-98,共4页
MicroRNA(miRNA)是一类真核生物中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分子,具有高度的保守性。miRNA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与mRNA不完全互补结合使真核生物体内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使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近年来已发现了大量的... MicroRNA(miRNA)是一类真核生物中长度为19~25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RNA分子,具有高度的保守性。miRNA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与mRNA不完全互补结合使真核生物体内mRNA降解或抑制其翻译,使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近年来已发现了大量的miRNA分子,它们在序列、结构、表达及功能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多样性,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基因表达、生长、发育和行为等都密切相关。miRNA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以及基因药物、肿瘤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miRNA领域的研究已成为热点,学术界正围绕着miRNA靶基因的分离和miRNA真实的生物功能展开深入的研究。其中,miRNA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论文对miRNA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肿瘤诊断、治疗、预后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生物学功能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茎尖菜用新品种广菜薯3号的选育 被引量:6
18
作者 陈景益 房伯平 +5 位作者 李育军 张雄坚 王章英 黄立飞 罗忠霞 陈新亮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20,共2页
广菜薯3号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于2011年育成、通过国家鉴定的茎尖菜用专用型新品种,在2008—2009年两年的国家菜用甘薯品种区试中,茎尖平均每667 m2产量2 643.21 kg,比对照品种福薯7-6增产12.88%,达极显著水平;食味鉴定综合评分与... 广菜薯3号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于2011年育成、通过国家鉴定的茎尖菜用专用型新品种,在2008—2009年两年的国家菜用甘薯品种区试中,茎尖平均每667 m2产量2 643.21 kg,比对照品种福薯7-6增产12.88%,达极显著水平;食味鉴定综合评分与对照接近;抗病性鉴定为抗茎线虫病、中抗根腐病、中抗黑斑病、中感蔓割病。2010年在四川、福建、广东3个试点的生产试验中,茎尖平均每667 m2产量2 278.6 kg,比对照增产8.46%;食味鉴定平均4.27分,高于对照。广菜薯3号茎尖无茸毛,烫后颜色青绿,食味无苦涩味,有香味,口感较甜,无滑腻感;经猛火炒熟后,品尝口感甜、爽滑,上盘后保持青绿色。该品种分枝生长较快,单株结薯数较多,薯形纺锤,薯块外皮白色,薯肉白色,丰产稳产,耐贮性中等,萌芽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茎尖 菜用专用型新品种 广菜薯3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品种资源室内耐盐性快速筛选试验初报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育军 龚明权 +4 位作者 陈新亮 房伯平 陈景益 张雄坚 王章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16,共3页
以甘薯茎段苗为材料进行甘薯品种资源室内耐盐性快速筛选方法的研究,并对109个甘薯品种资源进行耐盐筛选试验,初步筛选出白皮新来妹、大垌红、鸡而仔、吊丝红和广薯88-70等5个高耐盐品种,约占筛选资源的4.6%;同时还初步筛选了耐盐品种22... 以甘薯茎段苗为材料进行甘薯品种资源室内耐盐性快速筛选方法的研究,并对109个甘薯品种资源进行耐盐筛选试验,初步筛选出白皮新来妹、大垌红、鸡而仔、吊丝红和广薯88-70等5个高耐盐品种,约占筛选资源的4.6%;同时还初步筛选了耐盐品种22个,约占筛选资源的2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品种资源 耐盐性 筛选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中间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0
作者 蔡宁 耿新华 +6 位作者 赵颖 张晓丹 陈培专 陈新亮 张德坤 岳强 熊绍珍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由于非晶硅光致衰退、微晶硅吸收系数低的原因,叠层结构电池成为提高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叠层电池各子电池较薄、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因此陷光结构在叠层电池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具有绒面结构的前电极、叠层电池的中间层以及ZnO... 由于非晶硅光致衰退、微晶硅吸收系数低的原因,叠层结构电池成为提高电池效率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叠层电池各子电池较薄、太阳光的利用率较低,因此陷光结构在叠层电池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具有绒面结构的前电极、叠层电池的中间层以及ZnO/Al或ZnO/Ag复合背电极共同组成硅薄膜太阳电池的陷光结构。中间层位于各子电池之间,作用是改变界面反射率,影响电池中光的传播路径。该文综述了叠层电池中间层的作用、要求以及此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指出中间层研究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电池 非晶/微晶硅叠层电池 中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