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初步临床观察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志雄 吴国基 +2 位作者 康克明 王晓波 陈惠婵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0年第9期1771-1773,共3页
目的:探讨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09-03/2009-10一组合并较明显玻璃体混浊、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牵拉或合并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共20例2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膨胀... 目的:探讨23G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选择2009-03/2009-10一组合并较明显玻璃体混浊、玻璃体视网膜粘连牵拉或合并玻璃体积血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共20例20眼,应用23G玻璃体切除手术联合膨胀气体全氟丙烷(C3F8)填充。统计分析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术后眼部刺激征的严重程度,术后平均随访6mo。结果:所有20眼均一次手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未发生器械损伤晶状体或医源性视网膜裂孔等术中并发症。15眼黄斑已脱离眼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02~0.5(log-MAR视力为0.3~2.0,平均1.187±0.616),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3~0.8(logMAR视力为0.1~0.52,平均0.276±0.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56,P<0.01);5眼黄斑未脱离眼的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8~1.0(logMAR视力为0~0.52,平均0.218±0.276),术后3mo时最佳矫正视力为0.6~1.0(logMAR视力为0~0.52,平均0.312±0.28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1.0,P=0.374)。手术后未发生低眼压、脉络膜脱离或眼内炎等切口相关并发症,无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发生。3眼术后第1d出现轻度晶状体后囊下羽毛状混浊,1wk内消退。至随访结束时,4眼(20%)晶状体核密度增加,其余病例无新生白内障或原白内障明显加重。5眼(25%)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眼压均<30mmHg,经局部使用1~2种降眼压滴眼液,3d内恢复正常,平均术后第7d眼压为14.6±3.4mmHg。结论:23G玻璃体切除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安全有效,缝合手术切口可避免并发症,是值得推广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方法 视网膜脱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眼玻璃体视网膜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
2
作者 刘志雄 吴国基 +2 位作者 康克明 王晓波 陈惠婵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1636-1638,共3页
目的: 探讨独眼(对侧眼为盲)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分析2006-01/2010-02本中心眼底病专科确诊的68例独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特殊群体的临床特点,对手术方案、眼内填充物的选择... 目的: 探讨独眼(对侧眼为盲)患者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分析2006-01/2010-02本中心眼底病专科确诊的68例独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该特殊群体的临床特点,对手术方案、眼内填充物的选择、手术前后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解剖成功率及预后进行重点分析。术后随访4mo~5a,平均11.30±9.57mo,以最后一次随访作为疗效判断时间点。结果: 术后视力明显提高,68例患者中,0.05以上者从术前的22眼(32.4%)提高到术后的60眼(88.2%),0.3以上者从术前的3眼(4.4%)提高到术后的37眼(54.4%)。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986,P<0.01)。结论: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使大部分独眼患者避免因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导致的盲和低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眼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视力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晶体植入202只眼临床观察
3
作者 洪荣照 蔡锦红 +3 位作者 叶梅 陈燕 陈惠婵 唐舒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7-29,共3页
87年11月到90年3月,我院共植入各类人工晶体163例202只眼,占同期白内障手术的87.8%。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1.
关键词 人工晶体 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