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版《哈姆雷特》对直播影院产业中艺术媒介融合的启示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忆澄 王廷信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9-113,共5页
英国国家剧院制作的现场版(NT Live版)《哈姆雷特》引起了全球的观剧热潮,同时创立了一种直播(放映)式戏剧的新兴产业模式。这种创意模式以媒介融合为要旨,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的媒介语言融为一炉,还对高还原度的视听呈现技术、卫星信... 英国国家剧院制作的现场版(NT Live版)《哈姆雷特》引起了全球的观剧热潮,同时创立了一种直播(放映)式戏剧的新兴产业模式。这种创意模式以媒介融合为要旨,将影视艺术与戏剧艺术的媒介语言融为一炉,还对高还原度的视听呈现技术、卫星信息传输、移动客户端等多种媒介技术进行巧妙选择和整合,从而实现了戏剧产品产值的大幅提升,并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戏剧艺术风貌。同时,上游的艺术商品生产、中游的营销与引导,下游的艺术消费,也都能从媒介融合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精准定位和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上有所作为。直播影院还改变了艺术传播中的接受活动,消解了传统剧场艺术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此时此地的局限性,扩大了受众群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影院 数字戏剧 创意产业 媒介融合 艺术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时代昆曲经典剧目的传播 被引量:2
2
作者 陈忆澄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11-217,共7页
互联网时代,昆曲经典剧目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在传播路径上,实施"反向传播",从传播效果开始重组传播过程,从而出现"余温"传播和"新峰"传播两种趋势。在传播模式上,由以剧场(戏台)为中心的辐射式传播,... 互联网时代,昆曲经典剧目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在传播路径上,实施"反向传播",从传播效果开始重组传播过程,从而出现"余温"传播和"新峰"传播两种趋势。在传播模式上,由以剧场(戏台)为中心的辐射式传播,转变为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对称式传播,分别以剧场演出和演出视频为中心。传播中心的变化,反映了网络传播即时、高效、互动的特点。互联网不仅为昆曲经典剧目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渠道,还促使其向电影、电视剧、动画等领域转化,而网页、微博、微信等平台的"卡片"式、"模块"化交互特征,又开辟了集合分享、评论、创作为一体的全新传播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经典剧目 昆曲传播 自媒体 媒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曲演出场域的流变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忆澄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2期127-130,共4页
昆曲演出的场域从乡间草台到勾栏、街巷,从现实环境中的专门戏台到电子媒介时期的虚拟平台,这种场域的流变不仅反映了昆曲在传播方式上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其艺术形式自身的演变轨迹。演出场域的流变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因而对认识昆曲与... 昆曲演出的场域从乡间草台到勾栏、街巷,从现实环境中的专门戏台到电子媒介时期的虚拟平台,这种场域的流变不仅反映了昆曲在传播方式上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其艺术形式自身的演变轨迹。演出场域的流变是社会变迁的产物,因而对认识昆曲与社会的关系、昆曲的相应社会功能也有一定的价值。另一方面,昆曲艺术本身,甚至其相关的美学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演出场域流变的影响。而艺术发展的一些内部规律,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演出场域的变化,尤其是细部的沿革。无论是宫廷、商人会馆还是私家庭院、茶馆戏园,演出的场域始终与受众的生活方式、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演出场域 戏曲舞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感官机制——视觉与听觉的角力
4
作者 陈忆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5-132,共8页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 中国网络文学在二十余年的发展中走出了一条类型化的道路,视觉和听觉的感官机制在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中的角力,形成了“视觉中心”和“听觉转向”的发展趋势。在视觉的压制和听觉的抵抗中,可读的文学同时成为可看的文学、可听的文学,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改编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学生产向跨媒介生产的转型过程。视觉和听觉在这一过程中不是孤立隔绝的,两者能够相互补偿,但始终处于不平衡和非均质的状态,存在着物理性的感官裂缝。在互联网对媒介的集成作用中,中国网络文学向传媒艺术的改编借助“文本间性”和“媒介间性”,以复合文本形态弥合了这种裂缝,并实现了特定文本形态之间视觉和听觉的感官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文学 跨媒介改编 视觉 听觉 传媒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接受的三层次
5
作者 陈忆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9-51,共3页
由李安执导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观众的接受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知觉层面,影片体现了更强的纵深感、更大量的细节以及更高的逼真度;在理解层面,影片以符合高帧率技术手段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来暗示意图和主题... 由李安执导的影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对观众的接受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在知觉层面,影片体现了更强的纵深感、更大量的细节以及更高的逼真度;在理解层面,影片以符合高帧率技术手段的叙事方式和镜头语言来暗示意图和主题;在体验层面,身临其境的参与感造就了更为绵长的记忆。影片试图引导观众建立起全新的电影接受方式和习惯,观众不会全然躲藏在银幕"第四面墙"之后,而是适时调整自己的视野,调动感官,发挥想象力,深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帧率技术 电影接受 知觉 理解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